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感物”理论的“象”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云思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2-98,共7页
感物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一环,其包裹的浓郁偶然性和非理性使文学创作和审美中的肇始性问题具有可待阐释的理论空间。以“感物”出发,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生的几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物,列于文学发生的前端,由物及心... 感物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一环,其包裹的浓郁偶然性和非理性使文学创作和审美中的肇始性问题具有可待阐释的理论空间。以“感物”出发,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生的几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物,列于文学发生的前端,由物及心,心物交互。六朝时,感物被普遍解释为感物之变,其本质仍在于感象。象的哲学性概念内涵由《周易》始,观物取象,以解天意。象为外在之形,感物之“象”除应包含物象的本体性意义外,还应包裹具有似、喻之意的,包裹着具有人类主体参与性意义的“像”、“喻”之意。在这三种传统的象意阐释基础上,感象也意味着以图像为感知的对象。象的图像意义以汉字的象形造字为逻辑起点,汉字决定了中国文学的发生以象为逻辑起点,筑象以达意,并以求达到万物合一、物我两合的感物美学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 图像 符号
下载PDF
花山岩画研究综述
2
作者 刘云思华 《桂学研究》 2018年第1期215-224,共10页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壮族先民骆越人以原始绘画的形式留下了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足迹,花山岩画是其代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花山岩画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对其主题内容、风格、绘制手法进行了渐趋深化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国内外对花山岩...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壮族先民骆越人以原始绘画的形式留下了他们生存和生活的足迹,花山岩画是其代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花山岩画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对其主题内容、风格、绘制手法进行了渐趋深化的研究。本文主要以国内外对花山岩画的研究为对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理清对花山岩画的研究。纵观50年代以来学界对花山岩画的研究,成果丰硕。有以下几个特点和发展趋势:首先,对年代、族属、主题内容等涉及花山岩画的重要问题基本达成一致,为花山岩画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以广西区内政府机构为组织领导,呈现出大范围综合考察为主,高校小范围深度调查为辅的基本态势;最后,多学科、跨学科合作趋势明显,显示了花山岩画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花山岩画为我们解读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信仰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是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和先民“对话”“对视”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岩画 国外研究 国内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