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前超重及肥胖女性孕中期子宫-胎盘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云楠 赵联璧 +3 位作者 侯娜 赵美玲 张琳 袁丽君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80-1184,共5页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及肥胖女性孕中期子宫-胎盘血流动力学及胎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唐都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孕妇127例。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将孕妇分为正常对照组55例...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及肥胖女性孕中期子宫-胎盘血流动力学及胎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唐都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孕妇127例。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将孕妇分为正常对照组55例、超重组45例和肥胖组27例。对3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子宫-胎盘血流、胎儿生物学测量指标和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组孕妇相比,超重组及肥胖组孕妇双侧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及搏动指数(PI)均升高,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肥胖组孕妇双侧子宫动脉PI较超重组升高(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肥胖组和超重组胎儿脐动脉游离段血流速度不同程度减低,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s:F值=4.41,P=0.01;Vd:F值=4.03,P=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超重组与正常组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正常组V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及肥胖女性孕中期子宫-胎盘循环血流动力学已经出现明显改变,应用超声实时监测这些参数变化对指导临床合理控制孕期体重,避免或减少相关并发症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质量指数 肥胖 超声检查 产前 中期妊娠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超重及肥胖女性孕中晚期胎儿心室构型变化的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云楠 赵美玲 +3 位作者 侯娜 张琳 袁丽君 赵联璧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64-1172,共9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孕前超重及肥胖女性孕中晚期胎儿心室构型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孕妇80例,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30例、...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评价孕前超重及肥胖女性孕中晚期胎儿心室构型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孕妇80例,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30例、超重组27例和肥胖组23例。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获得常规胎儿心脏形态学指标,采用2D-STI技术并利用Fetal HQ软件获得孕24周及孕32周胎儿双侧心室24节段舒张末期横径及球形指数(SI),3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采用LSD-t检验进一步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常规方法测量肥胖组、超重组与正常对照组孕妇胎儿的左、右心室舒张末期横径,左、右心室舒张末期长径,心胸面积比及左心室每搏输出量,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孕中期(孕24周)肥胖组室间隔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增厚[(2.10±0.41)mm vs(1.85±0.33)mm],孕晚期(孕32周)肥胖组室间隔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及超重组均增厚[(3.10±0.65)mm vs(2.46±0.52)mm、(2.55±0.5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D-STI测得肥胖组左心室横径孕24周第6~12节段及孕32周第7~12节段分别较同孕龄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宽,肥胖组左心室SI孕32周第4~12节段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2D-STI测得肥胖组右心室横径孕24周第3~10节段及孕32周第1~8节段分别较同孕龄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宽,肥胖组右心室SI孕32周第1~9节段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孕前肥胖的孕妇胎儿左心室中间段、右心室基底段节段性横径增宽,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更接近球形,提示测量左心室中间段及右心室基底段横径可更敏感地反映孕前肥胖孕妇胎儿心室形态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胎儿 超声心动图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
原文传递
模拟急性失重致左心功能代偿提高及其调节特性——人体超声斑点追踪应变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邢长洋 刘云楠 +12 位作者 邢文娟 王馨佩 高原 张佳欣 郭奕彤 王辰 雷玉嘉 张星 董玲 李嘉 张舒 袁丽君 高峰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0-198,共9页
航空航天失重条件下,循环系统重力方向的流体静压梯度改变引起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形态和功能发生相应改变,其变化特征及代偿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模拟急性航空负重力及航天微重力条件下心脏前负荷及心脏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其主要代... 航空航天失重条件下,循环系统重力方向的流体静压梯度改变引起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形态和功能发生相应改变,其变化特征及代偿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模拟急性航空负重力及航天微重力条件下心脏前负荷及心脏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其主要代偿机制,为航空航天心脏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共纳入健康男性志愿者27例,通过旋转床模拟急性微重力(0.87~0 G)及负重力(0~−0.87 G),采用常规及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采集分析左房及左室容积、应变和功能参数,并计算外周血管阻力、顺应性及心室-动脉耦联相关参数.结果发现,随着失重程度的增加,左心容积逐渐增大、应变增加,左房排空及左室射血分数增大,外周血管顺应性增加,心室-动脉耦联系数在正常范围内逐渐减低;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为左房应变的储备功能、通道功能及收缩功能成比例增加,且左室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充盈速度均显著增加而比值不变,呈现出与病理及衰老情况下左心负荷升高不同的代偿模式.上述结果表明,在模拟急性航天微重力及航空负重力条件下,健康青年人心脏能够有效代偿前负荷增加,其主要机制是等程度增强心脏各时相(舒张早期、晚期,收缩期)及各方向(长轴、环向)的心肌运动,提示急性变重力条件下(−0.87~1 G),飞行员或航天员通常有足够的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储备应对急性失重所致的快速心脏负荷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 心脏前负荷 心脏功能 航空 航天 心脏保护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
原文传递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4
作者 刘云楠 《新教育(海南)》 2010年第2期24-24,共1页
有效的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变换教学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已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下面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技能 素质教育 教学形式 主渠道 教师 学习 学生
原文传递
下体负压与下肢局部加压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研究
5
作者 邢长洋 高原 +10 位作者 王馨佩 刘云楠 张佳欣 王辰 张星 李嘉 常婷 张舒 刘勇 袁丽君 高峰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对比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BNP)策略与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方法研究采用重复交叉设计。15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经历无干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对照轮)、带LBNP的... 目的对比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BNP)策略与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对模拟推拉动作时脑血流的保护作用。方法研究采用重复交叉设计。15名健康成年男性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经历无干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对照轮)、带LBNP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LBNP轮)、带下肢局部加压的模拟推拉动作测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A、B、C组),每组5人;A组的试验顺序为对照轮?LBNP轮?下肢局部加压轮,B组的试验顺序为LBNP轮?下肢局部加压轮?对照轮,C组的试验顺序为下肢局部加压轮?对照轮?LBNP轮。通过旋转床"直立位?头低位?直立位"模拟推拉动作。对照轮进行单纯模拟推拉动作;LBNP轮于-Gz阶段施加-40?mmHg(1 mmHg=0.133 kP)的LBNP,+Gz阶段释放;下肢局部加压轮于-Gz阶段在双侧大腿上段加压200 mmHg,持续至+Gz阶段。记录模拟推拉动作过程中受试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模拟推拉动作-Gz向+Gz转换后,对照轮受试者平均脑血流速度(mean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m)减低了0.7~17.3 cm/s[ΔCBFVm=(-7.5±4.5)cm/s],脑水平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at the level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MAPMCA)降低了42~76 mmHg[ΔMAPMCA=(-61.0±10.0)mmHg]。而受试者LBNP轮的平均脑血流速度变化量为-2.4~10.2 cm/s,其均值不仅没有减低反而升高了(3.3±4.1)cm/s;MAPMCA下降幅度为23~50 mmHg[ΔMAPMCA=(-41.0±11.0)mmHg],显著小于对照轮(P<0.05)。受试者下肢局部加压轮的CBFVm变化幅度为-7.9~1.4 cm/s[ΔCBFVm=(-3.0±4.2)cm/s],MAPMCA下降幅度为37~59 mmHg[ΔMAPMCA=(-47.0±13.0)mmHg],二者均显著小于对照轮(P<0.05)。受试者LBNP轮与下肢局部加压轮的CBFVm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轮间MAPMC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BNP及下肢局部加压策略均对受试者模拟推拉动作时的脑血流具有保护作用;以CBFVm为标准,LBNP策略的保护效果较好;二者均主要通过提高舒张期脑血流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拉动作 脑血流 下体负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