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1
作者 沈棋 刘亿骁 何群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6-282,共7页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病例,总结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3例患者年龄...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病例,总结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并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13例患者年龄39~78岁,平均57.1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1∶2.25,均无临床症状,为偶然发现。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0例行肾根治切除术;9例肿瘤位于左侧肾,4例位于右侧肾,最大径2~12 cm。大部分病例镜下形态为经典型形态改变,细胞核分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系统,11例为G2,2例为G3。病理分期PT1a共6例,PT1b共3例,PT2a共2例,PT2b及PT3a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率:波形蛋白(vimentin)、AE1/AE3、α-甲基脂酰辅酶A消旋酶(α-methylacyl-CoA racemase,αMACR)、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8/18均为100%(13/13),CK7为92.3%(12/13),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为92.3%(12/13),CK20为46.2%(6/13),CD10为30.8%(4/13),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为7.7%(1/13),嗜铬素(chromogranin A,CgA)、CD57、WT1、Ki-67均为0(0/13)。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未见7、17号染色体多倍体改变。术后随访6个月至7年6个月,2例出现肺转移后死亡(1例核分级为G3,1例伴有坏死),其余11例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独特类型肾肿瘤,好发于女性,年龄分布广泛。目前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伴有坏死及高级别形态的病例易发生复发和转移,虽然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但术后仍需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黏液腺癌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影响患者临床治愈和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范宇 叶林·木拉提 +13 位作者 梁磊 李秦汉 张喆楠 马冰磊 张铨 李志存 吴天俣 刘亿骁 谌诚 张骞 虞巍 张凯 何志嵩 周利群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44-649,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患者临床治愈和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896例行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5.90±6.3)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0.75(0.36~264.20... 目的探讨影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患者临床治愈和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896例行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5.90±6.3)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0.75(0.36~264.20)ng/ml,前列腺体积40.0(12.0~220.9)ml,PSA密度(PSAD)0.27(0.02~3.42)ng/(ml·g)。临床分期T1c期432例,T2a/b期333例,T2c期76例,≥T3期55例。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3+3分193例,3+4分315例,4+3分162例,≥8分226例。手术方式为开放、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RP。以术后临床治愈和生化复发为研究终点。临床治愈定义为术后6周血清PSA水平下降至0.03ng/ml以下。生化复发定义为RP术后随访中,连续两次血清PSA检测>0.2ng/ml。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临床治愈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生化复发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896例术后中位随访58(5~241)个月。896例中678例(75.7%)达到临床治愈。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穿刺阳性针数占比是否>33%(P=0.007)和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P=0.041)是影响临床治愈的独立危险因素。共890例纳入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中172例(19.3%)发生生化复发。1、5、10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8.1%、83.1%、68.4%。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时间尚未达到,截至末次随访平均无生化复发生存时间为181(95%CI 172~189)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是否达到临床治愈(P=0.001)和术后病理分期(P<0.001)是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穿刺阳性针数占比和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是影响RP术后临床治愈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病理分期和术后是否达到临床治愈是RP术后影响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生化复发 临床治愈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缓步行走3km对血压心率的影响及其辅助降压的β内啡肽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圣明 陈浥尘 +13 位作者 陆琴 王建 钟梅芳 陈红 赵军民 刘亿骁 邹沅芫 周佳玮 余俊贤 侯丽娜 山西恭辅 東野英明 山西博道 岡村椿树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53-961,共9页
目的比较正常血压年轻人低、中、高强度运动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观察缓步行走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心率的影响,探讨真实世界研究中低代谢当量(MET,<3 METs)的温和运动之辅助降压作用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本试验分两部分:第一部... 目的比较正常血压年轻人低、中、高强度运动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观察缓步行走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心率的影响,探讨真实世界研究中低代谢当量(MET,<3 METs)的温和运动之辅助降压作用及其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本试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共入选正常血压年轻人32名,分别进行低强度[缓步行走3km,耗时(49±4)min]、中等强度[快步行走3km,耗时(32±2)min]和高强度(健身房综合锻炼1h)运动,其中32人全部参加缓步行走,自我评估体力可耐受中等强度运动的24人参加快步行走,平素有健身房锻炼习惯的9人参加高强度运动,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5及10min分别测静息血压、心率,并计算简易心肌耗氧量(收缩压×心率),检测尿常规、白蛋白、尿β内啡肽;第二部分共入选20~86岁高血压患者30例及年龄相似的正常血压对照24人,均进行缓步行走3km,步行前后测静息血压、心率、尿白蛋白、尿β内啡肽及生长激素。结果 (1)正常血压年轻人一次性缓步行走3km可显著降低运动后10min内的静息血压、心率与简易心肌耗氧量[运动后10min比运动前:收缩压(108±8)比(115±8)mm Hg,心率(70±11)比(76±12)次/min,简易心肌耗氧量(7225±1189)比(8690±1633)mm Hg·次/min,均P<0.01],而快步行走显著增加运动后即刻静息收缩压、心率与心肌耗氧量[运动后即刻比运动前:收缩压(115±11)比(110±10)mm Hg,心率(89±18)比(73±10)次/min,简易心肌耗氧量(9151±2374)比(7230±1368)mm Hg·次/min,均P<0.01];高强度运动1h显著增加运动后10min内的静息心率(P<0.01)及心肌耗氧(P<0.05),增加血尿和(或)尿白蛋白阳性率(P<0.05)。(2)高血压患者缓步行走3km可显著降低步行后10min内的静息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简易心肌耗氧量[运动后10min比运动前:收缩压(125±11)比(133±9)mm Hg,心率(73±10)比(78±12)次/min,简易心肌耗氧量(8469±2075)比(9523±2216)mm Hg·次/min,均P<0.01];缓步行走过程中立位心率及心肌耗氧量变化不显著。(3)缓步行走3km可显著增加正常血压人群及高血压患者运动开始后1h尿β内啡肽排出量(P<0.05),而尿生长激素及白蛋白排出量无显著变化。结论真实世界研究中高血压患者缓步行走3km,可在不显著增加心血管负荷的情况下,降低运动后短期内的静息血压及心率,其辅助降压机制可能部分与运动增加β内啡肽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步行走 血压 心率 高血压 Β内啡肽 运动代谢当量 心血管负荷 真实世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