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形而上学讲座(1775—1782)中的自由概念: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3,I0002,共9页
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讲座是理解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他18世纪70年代的讲座《形而上学—珀利茨》和18世纪80年代早期的讲座《形而上学—蒙格荣维斯》。这些以鲍姆加登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的讲座证明了康德在自由的概念上... 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讲座是理解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他18世纪70年代的讲座《形而上学—珀利茨》和18世纪80年代早期的讲座《形而上学—蒙格荣维斯》。这些以鲍姆加登的《形而上学》为基础的讲座证明了康德在自由的概念上所发生的根本转变。在《形而上学—珀利茨》中,康德在经验的和理性的心理学范围内,以“我”的实体学说的原理为基础,发展了意志(或者任性Willkür)的自由概念。然而,他在《形而上学—蒙格荣维斯》中则与这个“我”的构想决裂了,认为人们在理论上肯定或者否定自由的论证必然会失败,但是人们不得不在自由的理念下行动,因此自由总是具有实践的现实性。由于康德在18世纪70年代没有发表相关的著作,因而《形而上学—珀利茨》对了解康德这个时期的思想很重要。《形而上学—蒙格荣维斯》的一些重要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都可以找到,证明康德自己出版的著作与这些讲座是紧密联系的,也有助于理解康德其后出版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一些重要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形而上学讲座 自由 意志 实践的现实
下载PDF
《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和目标 被引量:10
2
作者 H.F.克勒梅 刘作() 曾晓平(校)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32,共17页
《实践理性批判》的发表标志着康德批判事业的工作一分为三。本文从批判哲学的发展史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出《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主要归于康德的两个发现:一是趣味判断的先天性,二是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前一个发现... 《实践理性批判》的发表标志着康德批判事业的工作一分为三。本文从批判哲学的发展史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主要内容入手揭示出《实践理性批判》的起源主要归于康德的两个发现:一是趣味判断的先天性,二是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前一个发现导致康德重新规定批判与高级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他改变他的总体批判计划,把对于纯粹理性的一个批判分成对于纯粹思辨理性、实践理性和反思判断力的三个单独的批判;后一个发现及其解决使康德把纯粹理性的思辨运用和实践运用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一种平行关系,使理性的实践运用从思辨运用中解放出来;由此产生《实践理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 趣味判断的先天特性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原文传递
认识、情感以及欲求--对康德定言命令学说中诸能力之结合的反思
3
作者 刘作()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51,共10页
定言命令作为人的意志的最高原则,首先预设人具有认识、情感以及欲求这三种能力;其次预设低级欲求能力和高级欲求能力的区分。从低级欲求能力出发,人按照以偏好为基础的准则行动,从高级欲求能力出发,定言命令对这些准则进行检验,要求这... 定言命令作为人的意志的最高原则,首先预设人具有认识、情感以及欲求这三种能力;其次预设低级欲求能力和高级欲求能力的区分。从低级欲求能力出发,人按照以偏好为基础的准则行动,从高级欲求能力出发,定言命令对这些准则进行检验,要求这些准则具有普遍的立法形式。敬重感标志着高级欲求能力的存在,广义的道德感有识别道德情境和直接驱动性的作用。人追求自身的幸福和自由,希望不受他人的阻碍,在道德法则的范围内,做想做的任何事情。然而,特定的激情和情欲会导致人丧失自我,这种丧失是在实践上最大的恶。由此,作者论证:自我拥有是康德实践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尽管康德在其生前公开出版的著作中尚未明确地提到这个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拥有 定言命令 认识 情感 欲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