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侣萍 崔启明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44-48,共5页
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是对前苏联海外驻军的合法继承。从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的现状来看,其整体呈现收缩整合趋势。这与俄罗斯自身实力下降,美、北约军事存在的挤压以及“颜色革命”的消极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俄驻独联体各军事基地的前途... 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是对前苏联海外驻军的合法继承。从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的现状来看,其整体呈现收缩整合趋势。这与俄罗斯自身实力下降,美、北约军事存在的挤压以及“颜色革命”的消极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俄驻独联体各军事基地的前途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俄国实力恢复和增长的进度;二是俄美地区争夺的攻守态势;三是地区有关国家政权更迭的情况。但总体来看,俄罗斯海外军事存在萎缩的趋势将是难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海外军事存在 现状 前景
下载PDF
中国与国际秩序:历史、现实与未来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侣萍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30,共4页
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实现着民族的和平崛起。大国崛起的过程是不断融入国际秩序的过程。回顾中国与国际秩序关系发展的历史,总结现实的发展状态,能够为我们在未来的国际新秩序的构建中进行科学定位,意义重大。
关键词 国际秩序 历史 现实 未来
下载PDF
中国在未来国际新秩序中的角色定位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2,18,共3页
在未来国际新秩序构建中,中国应积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成为推动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塑造者,是中国外交战略的理性选择。这是在吸收历史教训,借鉴现实经验的基础得出的必然结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客观现实条件还是强烈的主观愿望,... 在未来国际新秩序构建中,中国应积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成为推动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塑造者,是中国外交战略的理性选择。这是在吸收历史教训,借鉴现实经验的基础得出的必然结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客观现实条件还是强烈的主观愿望,都一再表明,中国未来的角色定位的稳健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定位 积极塑造者 国际秩序
下载PDF
试论中国海洋战略的特殊性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3,共3页
"海权"论的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西方大国的外交战略。对于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而言,制定理性的海洋战略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海权不是海上霸权,而是有限海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是中国海权特殊内涵的根本原因。中... "海权"论的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西方大国的外交战略。对于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而言,制定理性的海洋战略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海权不是海上霸权,而是有限海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是中国海权特殊内涵的根本原因。中国海陆复合型的地理特点又是决定我们只能是具有强大海权的陆权国家,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特殊性的现实原因。中国一向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解决海洋争端的原则,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洋战略 特殊性
下载PDF
浅析文化因素在国际秩序构建中的作用和影响
5
作者 刘侣萍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45-48,共4页
国际秩序的形成是多种力量斗争的结果,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文化观念的产物。文化观念既影响着国际秩序的产生,也制约着国际秩序的变革。文化观念主要是大国意志的体现,这是由国际政治的现实特征所决定的。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秩序的形成是多种力量斗争的结果,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文化观念的产物。文化观念既影响着国际秩序的产生,也制约着国际秩序的变革。文化观念主要是大国意志的体现,这是由国际政治的现实特征所决定的。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治理的观念和决策,也可能引起国际冲突。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构建能包容多种文化的国际秩序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文化 观念 全球化
下载PDF
国际秩序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双重作用
6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5-7,共3页
国际秩序在客观上表现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主观上则是大国主导和建立的国际规范和制度,它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性作用。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封闭的自我发展,而是融入国际社会全方位的开放式发展。国际秩序对中国的和平... 国际秩序在客观上表现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主观上则是大国主导和建立的国际规范和制度,它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约束性作用。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是封闭的自我发展,而是融入国际社会全方位的开放式发展。国际秩序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既有促进中国和平发展的积极面,也有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消极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和平发展 促进作用 制约作用
下载PDF
试论冷战后国际秩序转型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7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12-14,共3页
本文在对当前国际秩序转型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国际秩序转型与以往国际秩序转型的不同之处。这不仅体现在转型的方式上,而且也体现在其所面临的复杂的当前国际环境上。因此,从影响国际秩序转型的各个因素来看,冷战后国际... 本文在对当前国际秩序转型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国际秩序转型与以往国际秩序转型的不同之处。这不仅体现在转型的方式上,而且也体现在其所面临的复杂的当前国际环境上。因此,从影响国际秩序转型的各个因素来看,冷战后国际秩序转型将面临长期性与复杂性并存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转型 长期性 复杂性
下载PDF
试论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8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1-13,共3页
全球化的概念众说纷纭。全球化的发展,又带来了许多的全球化问题,它们具有全球性、超意识形态性、复杂性和严重挑战性,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国应当积极的参与和应对全球化浪潮。
关键词 全球化 全球问题 国际关系 影响
下载PDF
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概念之辨析
9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26-28,共3页
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对它们的准确把握和认识将有助于我们对国际政治的研究。本文从两对概念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意在使我们对这对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为国际关系研究打好基础。
关键词 国家利益 国际利益 概念 辨析
下载PDF
浅析中国塑造国际新秩序的五大目标
10
作者 刘侣萍 《孝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4-57,共4页
冷战后的国际秩序转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作为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地区性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塑造。中国塑造国际新秩序的五大目标分别是:争取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话语权,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冷战后的国际秩序转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作为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地区性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塑造。中国塑造国际新秩序的五大目标分别是:争取构建国际新秩序的话语权,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树立新安全观,促进全球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秩序 中国 目标
下载PDF
刍议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利益观
11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5,共3页
本文从理解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利益观。这些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他们因时因地地思考过国家利益,形成了彼此紧密联系又各有突出... 本文从理解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国家利益观。这些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他们因时因地地思考过国家利益,形成了彼此紧密联系又各有突出的国家利益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利益观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 好处
下载PDF
论当前中国联合国外交的两大任务
12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8-20,共3页
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正日益走向成熟和稳健。确保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根本方针。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前的中国联合国外交面临着两大任务:灵活巧妙地使用否决权和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
关键词 联合国外交 否决权 联合国改革
下载PDF
论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
13
作者 刘侣萍 《咸宁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11,共3页
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春秋。这也是中国与联合国关系演进的60多年。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经历了"等外大国"时期、争取合法地位的斗争时期、视联合国为第三世界争取权利的论坛时期、与联合国关系的健... 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春秋。这也是中国与联合国关系演进的60多年。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经历了"等外大国"时期、争取合法地位的斗争时期、视联合国为第三世界争取权利的论坛时期、与联合国关系的健康发展时期等四个时期。每个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未来的联合国舞台上,中国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联合国 关系发展
下载PDF
逻辑·路径·目标: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三重维度
14
作者 刘侣萍 张丽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10-114,共5页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以来,地方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新任务与新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新要求与新期待。新形势下推动...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以来,地方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新任务与新挑战,同时也有许多新要求与新期待。新形势下推动地方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逻辑理路;践行思政课与地方特色、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相结合的实践路径;实现思政课融知识、情感与价值为一体的目标指向。在三重维度的指导下,破除地方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困境,推动思政课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改革创新 逻辑理路 实践路径 目标指向
下载PDF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生成动因与创新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鹏 刘侣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8-70,共3页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目标、推进思政课程的全方位衔接、突出思政课教师的全员参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与社会的引导力、成长与进步的内驱力、领导与执行的外推力是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新...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目标、推进思政课程的全方位衔接、突出思政课教师的全员参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与社会的引导力、成长与进步的内驱力、领导与执行的外推力是其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背景下,应以问题为导向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以守正创新为基础实现系统性建构,以高质量为任务推进内涵式发展,最终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价值意蕴 生成动因 创新展望
下载PDF
主权货币国际化的演变轨迹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田涛 刘侣萍 许泱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9-65,共7页
对主权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无论是贵金属时代还是信用货币时代,主权货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都会面临“特里芬两难”的矛盾,这种内生制度矛盾是由主权货币的本币属性与充当国际本位币的公共属性不一致所导致的。马克... 对主权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无论是贵金属时代还是信用货币时代,主权货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都会面临“特里芬两难”的矛盾,这种内生制度矛盾是由主权货币的本币属性与充当国际本位币的公共属性不一致所导致的。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的分析表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决定了货币源自商品,而缺乏价值的信用货币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国较强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基础之上,通过国家信用的“背书”才能在世界市场行使货币职能,这也是信用货币充当国际本位币在机制设计上所固有的内在缺陷。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应立足在国际市场上的计价、支付和结算功能,淡化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并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实施切实可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人民币国际化 特里芬两难 主权信用货币 国际货币体系
下载PDF
居民物价感受与CPI的悖离——基于典型价格指数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侣萍 田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9,共5页
文章以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环比CPI和农产品价格指数、国房景气指数以及清华iCPI项目组发布的网络CPI环比数据为样本,模拟分析在农产品金融化背景下,将农产品价格、住房价格以及线上商品价格纳入CPI核算体系对CP... 文章以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环比CPI和农产品价格指数、国房景气指数以及清华iCPI项目组发布的网络CPI环比数据为样本,模拟分析在农产品金融化背景下,将农产品价格、住房价格以及线上商品价格纳入CPI核算体系对CPI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产品价格变化对CPI的影响最大,是居民体验感与CPI实际变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相对而言,房价变化对CPI的影响较小。采用当前CPI核算体系计算得到的CPI总指数的代表性偏误,会随着网购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而增大,而不同类型线上商品的数量和规模变化对CPI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中,线上衣着类商品规模的增加会减少CPI波动,线上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商品规模的增加会增加CPI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价感受 农产品金融化 国房景气指数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情感在场” 被引量:20
18
作者 刘侣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53-55,共3页
“情感”与“德育”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机械灌输和信息技术运用中的“技术过热”导致的情感流失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一定要坚守“情感在场”,即... “情感”与“德育”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机械灌输和信息技术运用中的“技术过热”导致的情感流失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一定要坚守“情感在场”,即思政课教师要“情感在场”,思政课课堂要“情感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在场” 改革创新
下载PDF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理念与实践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侣萍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62-168,共7页
用“共同体”的思维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形成了“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类系列制度文件是加速教学共同体形成的科学指针,思政课的基本特征也是思政课教师走向教学共同体的显著优势,协调高校思政课资源... 用“共同体”的思维审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就形成了“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类系列制度文件是加速教学共同体形成的科学指针,思政课的基本特征也是思政课教师走向教学共同体的显著优势,协调高校思政课资源是激励思政课教师走向教学共同体的现实需求。在实践探索中,各级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宏观指导为教学共同体勾勒出雏形,各地各校也通过慕课资源共享、线上线下集体备课会、“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等微观自觉推动着教学共同体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教学共同体 协同发展 宏观指导 微观落实
下载PDF
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侣萍 田新文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147,共7页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生成,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它汲取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关于"共同体&qu...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生成,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从理论逻辑来看,它汲取古今中外思想家们关于"共同体"的智慧,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逻辑来看,它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是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科学判断的坚守、是对"国际新秩序观"的新贡献;从现实逻辑来看,它是内生动力与外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与"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理念与实践、价值与行动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真正的共同体 和平外交 大国外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