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
1
作者 孙欣 刘偈 +6 位作者 廖中凯 徐魁 黄洁 郑哲 王浩 朱振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评估的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床旁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脑死亡原因将供体分为脑卒...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脑死亡原因的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评估的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的床旁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根据不同脑死亡原因将供体分为脑卒中组(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n=398)和非脑卒中组(包括脑外伤、脑肿瘤、缺血缺氧性脑病,n=272),比较两组供体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分至我院且符合供体入选标准的供体350例,脑卒中组195例,非脑卒中组155例,我院外科行获取手术,比较两组心脏有效获取率。结果:(1)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中,与非脑卒中组比,脑卒中组供体的年龄更大、体重指数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室间隔厚度更厚、有高血压史比例更高、不符合超声心动图入选标准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670例潜在成人心脏移植供体中,共检出不符合超声心动图入选标准供体117例(17.5%),主要原因为左心室壁增厚有59例(50.4%)、左心室射血分数<50%有27例(23.1%)、室壁运动异常有21例(17.9%)、左心扩大有14例(12.0%)。(2)由中国人体器官分配系统分至我院且符合供体入选标准的350例供体中,心脏成功获取并移植246例(70.3%),其中脑卒中供体110例(44.7%),非脑卒中供体136例(55.3%)。与非脑卒中组比,脑卒中组的心脏获取成功率低[87.7%(136/155) vs. 56.4%(110/195),P<0.001]。外科手术未能成功获取104例(29.7%),获取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为供心的冠状动脉任何一支主干发生堵塞,为91例(87.5%)。结论:应用床旁超声心动图筛查潜在移植供体的心脏,具有重要价值。脑死亡原因为脑卒中的潜在供体与非脑卒中供体的心脏结构有差异。即使初步供体评估合格,脑卒中供体的心脏获取成功率仍比非脑卒中供体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心脏移植 供体 脑死亡原因 脑卒中
下载PDF
经室间隔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位置及安全性的超声心动图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慧 李晓飞 +5 位作者 樊晓寒 齐红霞 王江涛 刘偈 王浩 逄坤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电极位置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我院行LBBP患者122例,其中起搏器植入86例(起搏器组),左束支再同步(L-CRT)植入36例(L-CRT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其临床症状、起搏器程...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电极位置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我院行LBBP患者122例,其中起搏器植入86例(起搏器组),左束支再同步(L-CRT)植入36例(L-CRT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其临床症状、起搏器程控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进行记录和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电极无明显移位,无室间隔血肿、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起搏器组和L-CRT组电极旋入深度分别为(10.1±1.4)mm和(9.6±1.7)mm,电极旋入点至三尖瓣隔叶根部距离分别为(20.9±3.8)mm和(24.3±6.2)mm,电极旋入点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分别为(10.3±2.4)mm和(10.5±3.9)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起搏器组和L-CRT组分别有8例和2例患者三尖瓣反流量较术前增加,但均为少量至少中量。所有患者植入电极均无明显限制三尖瓣活动表现。结论:LBBP短期随访起搏电极位置及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左束支区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三尖瓣环造影下植入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的稳定性和对三尖瓣功能影响的一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偈 胡奕然 +3 位作者 顾敏 朱振辉 王浩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73-976,共4页
目的:旨在探讨三尖瓣环造影下施行心室侧希氏束起搏(v-HBP)患者1年随访时导线的稳定性和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三尖瓣环造影指导下v-HBP导线植入的20例患者的基线和电... 目的:旨在探讨三尖瓣环造影下施行心室侧希氏束起搏(v-HBP)患者1年随访时导线的稳定性和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行三尖瓣环造影指导下v-HBP导线植入的20例患者的基线和电学参数及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就术中及随访1年的电学参数进行分析,并观察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结果:v-HBP中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比例占70.0%。v-HBP导线植入患者起搏QRS时限显著高于基线QRS时限[(103.2±28.9) ms vs.(91.4±25.8) ms, P=0.025]。术中希氏束夺获阈值为(1.04±0.42)V/1.0 ms,随访1年时,v-HBP希氏束夺获阈值为(1.48±0.85) V/0.4 ms,无一例患者阈值升高> 3.0 V/0.4 ms,R波感知与术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2.1) mV vs.(5.2±2.0) mV,P=0.316]。随访1年时超声心动图显示,90%的患者未见三尖瓣反流加重。1年随访期内无导线脱位、感染、导线穿孔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三尖瓣环造影方法指导下行v-HBP导线植入,1年随访时导线的参数稳定、可靠,不显著影响三尖瓣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环造影 心室侧希氏束 起搏参数 三尖瓣功能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部位起搏对右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慧 胡奕然 +4 位作者 顾敏 刘偈 齐红霞 王江涛 逄坤静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454-3458,共5页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斑点追踪技术研究不同部位起搏对右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90例,并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右室心尖组(RVAP组)、右室间隔组(RVSP组)、希氏束组(HBP组)。术前...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斑点追踪技术研究不同部位起搏对右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90例,并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右室心尖组(RVAP组)、右室间隔组(RVSP组)、希氏束组(HBP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测量二维超声参数,同时采集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像并分析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射血分数,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右室间隔纵向应变及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比较三组间及组内上述指标术前及术后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组间三尖瓣环e’有统计学差异(P=0.04),RVAP组明显小于其他两组,且RVAP组术后6个月e’及a’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术前及术后三组间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右室射血分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组间应变指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P=0.02),RVAP组明显低于RVSP组及HBP组。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斑点追踪技术是评估不同部位起搏方式术后早期右室功能的可靠方法。RVSP及HBP术后右室功能优于RVAP,为安全、有效的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超声心动图 实时三维 斑点追踪显像 右室功能
原文传递
四维斑点追踪联合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评价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慧 顾敏 +3 位作者 胡奕然 齐红霞 刘偈 王浩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5-142,共8页
目的应用四维斑点追踪显像(4D-STI)及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00例,并根据起搏部位不同... 目的应用四维斑点追踪显像(4D-STI)及超声心动图分层应变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器植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患者100例,并根据起搏部位不同将其分为右心室心尖组(RVAP组)35例、右心室间隔组(RVSP组)35例、希氏束组(HBP组)30例。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超声分层应变技术分析左心室3层心肌(心内膜下、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的变化,应用峰值应变离散(PSD)评估左心室同步性变化;采用4D-STI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环周应变(GCS)、径向应变(GRS)、面积应变(GAS)。并对术前及术后3组间及组内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RVAP组PSD较术前明显延长(t=-4.502,P=0.004);RVSP及HBP组PSD均较术前缩短,HBP组较术前缩短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3,P=0.04);3组间术后6个月P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61,P<0.001)。术后6个月,RVAP组GLS-ep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1,P=0.046);RVSP及HBP组GLS-epi与术前相比降低不显著;3组间术后6个月GLS-e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86,P=0.034)。术后6个月RVAP组GLS、GCS、GRS、GAS均较术前降低,其中GCS、GRS、G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9、0.014、0.037)。术后6个月,HBP组GLS、GAS、GRS明显优于R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1);HBP组GLS、 GAS优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0.043)。结论 4D-STI联合超声分层应变技术可用于早期评价不同部位起搏术后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HBP较RVAP及RVSP在改善左心室机械同步性方面更具优势;RVAP术后早期即出现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HBP及RVSP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超声心动图 斑点追踪成像 心室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