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教育的意义——天津大学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
1
作者 孔宇航 刘健琨 《新建筑》 2024年第3期130-135,共6页
近现代中国建筑教育长期移植西方范式,导致传统基因系统性缺失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当代建筑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基于建筑教育规律,提出了厚植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构建... 近现代中国建筑教育长期移植西方范式,导致传统基因系统性缺失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当代建筑教育的批判性反思。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基于建筑教育规律,提出了厚植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融通历史、设计与建造的教学体系为载体,以新工科创新实践平台为支撑的建筑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未来,开设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课教学专题。经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成功构建了具有挑战性的建筑教育本土新范式,为中国建筑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教育 培养模式 价值观 设计专题 教学研究
下载PDF
建筑形式与社区公共空间形态的图解思考与生成机制研究
2
作者 刘健琨 《世界建筑》 2024年第11期84-85,共2页
1基于几何原型的建筑形式生成方法研究建筑学科中对于形式的探讨始终延续,但当下建筑创作受到经济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科交叉的大趋势导致学科边界受到蚕食,关于建筑形式生成内在规律性的探索极具必要性与重要性。研究基于对... 1基于几何原型的建筑形式生成方法研究建筑学科中对于形式的探讨始终延续,但当下建筑创作受到经济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科交叉的大趋势导致学科边界受到蚕食,关于建筑形式生成内在规律性的探索极具必要性与重要性。研究基于对建筑赖以存在的几何学属性与形式生成潜力的系统探究,通过大量案例与图解分析,解析建筑设计如何从抽象的几何原型产生具体的建筑形式,形成一系列易于使用的操作方法,以期为建筑设计增添“易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图解思考 建筑学科 形式生成 建筑创作 几何原型 内在规律性 图解分析
下载PDF
形式生成笔记——风车形图解 被引量:3
3
作者 孔宇航 刘健琨 《建筑师》 2016年第6期27-35,共9页
以风车形图解为主题探讨建筑形式生成的内在规律,分别对风车形图解特征与原型进行梳理,从整体渐变、三维旋转、变异操作与群体组织四个方面探讨风车形图解,并结合一系列经典案例阐述其内在规律与设计逻辑。
关键词 形式 风车形 图解 生成
下载PDF
基于“空间-行为”匹配关系的社区非正规性空间形成机制探析
4
作者 刘健琨 姜寒 +1 位作者 张薏 辛善超 《新建筑》 2024年第6期56-62,共7页
针对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资源供给与市民日常行为需求错位,设计主体对“空间-行为”匹配关系影响下的空间形成机制认知尚不充足,传统规划形成的公共空间易忽略居民主体性,并未以人的“在场体验”为核心,以及其存在预设性而无法有效表征“空... 针对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资源供给与市民日常行为需求错位,设计主体对“空间-行为”匹配关系影响下的空间形成机制认知尚不充足,传统规划形成的公共空间易忽略居民主体性,并未以人的“在场体验”为核心,以及其存在预设性而无法有效表征“空间-行为”的互动关系等问题,文章以非正规性空间为切入点,研究“空间-行为”匹配关系驱动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形成机制,并将其图解化与可视化,构建更符合市民日常行为需求的优化设计图库;探索“人-境”关系的新范式,为存量更新时代社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精细化设计提供更具落地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共空间 “空间-行为”匹配 非正规性 具身感知 空间形成机制
下载PDF
“输入型”城市形态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本土化演变:以大连市环形-放射状空间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健琨 出口敦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6期32-47,共16页
历史上源自外来文化的“输入型”城市空间形态在被“移植”至中国城市后,由于文化根基缺失,易与现代主流城市建设脱节,其当代价值与城市更新潜力备受质疑。本研究以街区尺度下源于巴洛克城市的“环形-放射状空间为例,以厘清其引入中国... 历史上源自外来文化的“输入型”城市空间形态在被“移植”至中国城市后,由于文化根基缺失,易与现代主流城市建设脱节,其当代价值与城市更新潜力备受质疑。本研究以街区尺度下源于巴洛克城市的“环形-放射状空间为例,以厘清其引入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的背景与动因,并以大连市为例,明晰其移植后在形式与功能上的适应性变化,继而提出城市更新建议。研究发现,各种几何形式环形-放射状空间的引入,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欧、美、日等地区城市规划与理论的影响,但都强调象征性与功能性并重。环形-放射状空间在大连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时空连续性,但受地形、交通、规划理念等变化影响,形态与功能趋向独立,关联性减弱,重要程度退居街道网络之后;其延承与变化在城市更新中需辩证考量。最后,研究重新提出“输入型”城市空间的“本土化”概念,并构建了普适性研究模式,为理解相似类型城市形态的演变提供了崭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型”城市形态 环形-放射状空间 本土化 跨文化城市景观 中国城市语境 大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