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未来30年华山地区降水趋势预测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全玉 易亮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3-75,共3页
根据华山地区400年的降水序列,利用奇异谱分析了未来30年华山地区降水趋势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10-2039年间,华山地区降水趋势略有增加.
关键词 华山 降水预测 奇异谱分析
下载PDF
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全玉 《安康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118-119,共2页
针对高师院校地理教育的现状,结合当今地理学发展趋势和地理人才的需求形势,认为在高师院校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从而造就出一批高素质的地理人才。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地理教育 地理空间思维
下载PDF
钻探揭示的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地层与第四纪气候变化 被引量:41
3
作者 鹿化煜 王先彦 +4 位作者 孙雪峰 王晓勇 弋双文 周亚利 刘全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 青藏高原地表侵蚀强烈,不利于保存连续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难以获得良好的高原环境变化记录。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互助地区,堆积着厚层黄土,是认识高原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气候变化重要的信息载体。但是,由于次生黄土披覆较厚,露头剖面不完整,长久以来,对这套风成沉积没有进行过全面细致的研究。根据钻探岩芯揭示的土壤地层、磁性地层以及磁化率变化,初步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堆积底界的年代大约为2.0Ma。黄土-古土壤序列可以与黄土高原中部的标准黄土地层对比,但青藏高原黄土有着更为复杂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在具有较好年代学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重建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某些细节。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北方气候变化对应,但是,在早更新世青藏高原古气候变化有幅度大和频率高的特点。根据与标准黄土堆积的时间序列对比,在距今129~71ka,254~188ka,334~279ka,428~385ka,576~471ka,670~658ka,748~706ka,788~760ka,883~853ka,1000~967ka,和1120~1061ka等时间段,青藏高原东北部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间厚层的黄土/砂层堆积,即71~12ka,188~130ka,380—334ka,471—428ka,658~576ka,853~788ka,1273~1265ka和1727~1640ka等时间段则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与冰川发育对应。对高原黄土堆积的环境替代性指标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古气候变化过程,而且可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黄土地层 第四纪气候变化 钻探 磁化率
下载PDF
晚第四纪科尔沁黄土堆积的Rb-Sr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弋双文 鹿化煜 +2 位作者 周亚利 王先彦 刘全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6,共8页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选取了两个典型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对其记录的Rb-Sr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b-Sr含量变化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相似,但Rb含量小于黄土高原,Sr含量则相反,可能是因为研究区距源区较近,粒径较粗,加...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选取了两个典型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对其记录的Rb-Sr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b-Sr含量变化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相似,但Rb含量小于黄土高原,Sr含量则相反,可能是因为研究区距源区较近,粒径较粗,加之气候干冷,化学风化强度较弱造成的。总体而言,我国东北地区黄土Rb/Sr值作为反映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是可行的。综合分析认为,晚第四纪科尔沁地区古气候存在多次明显的干湿变化,特别是在108~144、233±21和86±7ka前后,气候较为暖湿;在261±32ka前后,极为干冷,甚至出现沙漠化过程。晚第四纪科尔沁沙地的古气候变化,是东亚季风强弱变化的反映,也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 Sr值 气候变化 东亚季风 晚第四纪 科尔沁沙地
下载PDF
洛南盆地槐树坪地点2013年出土的石制品 被引量:7
5
作者 于青瑶 王社江 +11 位作者 SHEN Chen 鹿化煜 COSGROVE Richard 张小兵 张红艳 张文超 WEI Ming 王晓勇 刘全玉 孙雪峰 邢路达 夏文婷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洛南盆地槐树坪旧石器地点最初发现于1999年,该地点位于南洛河左岸(北部)支流石门河及石门河的二级支流东麻坪河(石门河一级支流为麻坪河)之间的第四级阶地上,是洛南盆地高阶地旷野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2004年4~5月和2006年6~... 洛南盆地槐树坪旧石器地点最初发现于1999年,该地点位于南洛河左岸(北部)支流石门河及石门河的二级支流东麻坪河(石门河一级支流为麻坪河)之间的第四级阶地上,是洛南盆地高阶地旷野旧石器地点群的代表性遗址之一。2004年4~5月和2006年6~7月,槐树坪地点曾历经两次小规模试掘。2013年4~6月,我们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系统发掘,发掘面积56 m^2,出土石锤、石料、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屑等不同类型石制品830件。本文对2013年发掘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初步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槐树坪地点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遗址附近河流阶地砾石层中的砾石,其中以石英和石英岩为主,石英砂岩和细砂岩也有使用。剥片方式主要采用锤击法,偶见砸击法和碰砧法。石制品以中型和小型为主。工具多为石片加工而成的刮削器,偶见手斧、薄刃斧、石刀等大型工具。石器加工方向以正向居多。光释光测年数据表明,槐树坪地点埋藏石制品地层堆积物形成年代大约为距今8~9万年到1.3万年之间,其中7~8万年段的地层堆积物中包含石制品较多。槐树坪地点发现的石制品丰富了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的材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洛南盆地高阶地旧石器遗址群的地层埋藏情况、遗址年代和石器工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第四级阶地 槐树坪地点 旧石器 晚更新世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安康段水源保护主要成本补偿标准——基于陕西省安康市10县区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何家理 李国玲 +3 位作者 刘全玉 李黎黎 陈文普 禹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1期281-286,共6页
[目的]对调水资源保护主要成本标准进行研究,以期有效防止因缺乏保护资金而出现水质逆转现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决策。[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成本替代法,针对欠发达地区关停产业后,替代产业成本分散难于计算的问题,运用"预期利... [目的]对调水资源保护主要成本标准进行研究,以期有效防止因缺乏保护资金而出现水质逆转现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决策。[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成本替代法,针对欠发达地区关停产业后,替代产业成本分散难于计算的问题,运用"预期利润"替代"机会成本"。[结果]经对中线工程陕西省安康市水源保护主要成本进行测算的结果发现,实际年付出的主要保护成本为1.85×109元,而国家年补偿的数值仅为实际付出的50%。[结论]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补偿力度,防止水质逆转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安康 水源保护 成本补偿
下载PDF
1955—2021年黄土高原地区相对湿度时空演变规律
7
作者 安彬 肖薇薇 +1 位作者 刘宇峰 刘全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39-1950,共12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该区相对湿度(RH)时空演变及其与地理因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全面了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基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90个气象站点逐日RH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敏感性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 黄土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该区相对湿度(RH)时空演变及其与地理因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全面了解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基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90个气象站点逐日RH观测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敏感性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了1960—2021年及生态工程实施前后RH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上,黄土高原地区年均RH为57.66%,以-0.376%·(10a)-1速率显著减少(P<0.05),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年代际变化特征;除秋季以微弱幅度增大外,其他季节皆呈减少趋势,且减少幅度春季最高[-0.945%·(10a)-1],冬季最少[-0.194%·(10a)-1]。(2)空间上,黄土高原年及春夏秋季平均RH皆呈自南向北逐渐降低,而冬季表现为南部最高、中北部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年均及四季平均RH变化趋势空间态势各异。(3)在黄土高原生态工程实施后,年及春夏冬季平均RH不同程度减少,年及夏冬季的趋势变化皆由增大转为减少;所有时序RH均值及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最典型的趋势变化组合类型是一致偏低型。(4)引起黄土高原年均RH长期变化的主要季节因素是春季,空间上则主要是春季主导型、春夏季组合主导型。(5)黄土高原年均及四季平均RH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夏季平均RH受各地理因子的协同作用最为明显;年及春夏季平均RH对平均气温最为敏感,秋冬季对风速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RH) 年代际变化 季节贡献率 敏感性分析 生态工程实施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玉米地化学除草技术措施
8
作者 刘全玉 《广西植保》 1998年第3期27-28,共2页
玉米是我区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生长期一些恶性杂草也相继在地里繁殖蔓延。为害我区玉米地的主要杂草种类有:马唐、香附子、铁线草、牛筋草、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蓼、野苋、苦苣菜、荠菜、苍耳、苘麻等阔叶杂草。它们与玉米争水、争... 玉米是我区第二大粮食作物。玉米生长期一些恶性杂草也相继在地里繁殖蔓延。为害我区玉米地的主要杂草种类有:马唐、香附子、铁线草、牛筋草、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蓼、野苋、苦苣菜、荠菜、苍耳、苘麻等阔叶杂草。它们与玉米争水、争肥及争光,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化学除草 除草剂 品种
下载PDF
1953—2020年安康市高温特征指数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任青青 张淑兰 +1 位作者 张海军 刘全玉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33-38,共6页
利用秦巴山区安康气象站1953—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和1980—2020年逐日最小相对湿度资料,采用常规气候统计分析、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安康市极端高温、高温日数、持续高温过程和酷热日数等高温特征指数进行计... 利用秦巴山区安康气象站1953—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和1980—2020年逐日最小相对湿度资料,采用常规气候统计分析、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检验法,对安康市极端高温、高温日数、持续高温过程和酷热日数等高温特征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市的极端高温平均为39℃,以7月出现频次最多;高温日出现在4—9月,年平均高温日数25 d,以7、8月出现较多,平均月高温日数分别为9.5 d和9.2 d;最早出现高温天气是在1953年4月12日,最晚是在2010年9月19日;极端高温最大值出现在2017年7月27日,达41.9℃;年平均持续高温次数3.4次,平均持续时间为5.3 d,最长可达16 d;酷热日数出现在6—9月,相对湿度较大且最高温在32.9℃以上时发生,年平均酷热日数10.2 d,明显少于高温日数,且8.3%的酷热日未伴随高温日出现。各高温特征指数年代际变化表现出周期性;极端高温、高温日数、持续高温次数年代际变化均呈高-低-平-高的波动下降趋势,而酷热日数则呈低-高-略低-高的波动上升趋势。除极端高温未发生突变外,高温日数、持续高温和酷热日数均有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特征 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 安康市
下载PDF
末次冰期晚期半干旱环境下黄河阶地上的河流与风沙沉积交互过程
10
作者 马俊飞 王先彦 +3 位作者 弋双文 戴岩 刘全玉 鹿化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0-758,共9页
风沙与河流地貌过程的交互作用是半干旱环境典型的地表过程。位于半干旱区的黄河兰州至银川段,现代风沙与河流沉积过程相互影响剧烈,而该区域地质历史时期风沙与河流交互过程的沉积记录还鲜有报道。文章对该区域黄河二级河流阶地堆积序... 风沙与河流地貌过程的交互作用是半干旱环境典型的地表过程。位于半干旱区的黄河兰州至银川段,现代风沙与河流沉积过程相互影响剧烈,而该区域地质历史时期风沙与河流交互过程的沉积记录还鲜有报道。文章对该区域黄河二级河流阶地堆积序列(河道砾石-具水平层理砂层-沙丘砂-条带状粉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流水作用形成的水平砂层之上覆盖的厚2~3.8 m的沙丘,由成分均匀的极细砂和粗粉砂组成;发育块状结构,而未见流水沉积结构;为典型风成沙丘。其上覆盖的粉砂层,粒度组成与该地区砂质黄土有相似性,以粗粉砂颗粒为主;但其还含有少量的粘土和极细砂组分,分选差,且发育薄层条带状纹层(层厚约5~10 cm);为河漫滩环境下主要为风尘输入的颗粒在静水条件下沉降形成的河漫滩相沉积。风成沙丘的众数粒度值略小于下伏水平状河流砂众数粒度,而粗颗粒组分和细颗粒组分含量都略小于下伏河流砂,表明风成沙丘可能是由风力分选、搬运下伏河流砂,就地堆积形成。风成沙丘与下伏河流砂的主量元素组成基本一致,而与该区域物质来源于较大范围的风成砂黄土主量元素的组成相差较远,也表明该阶地堆积序列中发育的风成沙丘物质来源于局地下伏的河流砂层。光释光年代测试的结果表明,风成沙丘堆积于距今约21~16 ka期间,而上覆河漫滩堆积于距今约14~13 ka期间。末次盛冰期,干旱气候和强劲的冬季风导致早期河漫滩上发育风成沙丘,而随后的冰消期夏季风的加强和相对暖湿的气候,使得末次盛冰期形成的沙丘被河漫滩沉积覆盖。该区域黄河二级阶地由辫状河砾石(夹砂透镜体)-河漫滩砂-风成沙丘-河漫滩粉砂构成的沉积序列是该区域末次盛冰期以来风沙与河流交互作用形成的良好记录,反应了半干旱地区地表过程(风沙和河流交互)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沙丘 河漫滩 末次盛冰期 河流-风沙交互沉积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利用孢粉和有机质碳同位素重建半坡人时期古环境再探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全玉 鹿化煜 +2 位作者 李小强 王志俊 石兴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2,共6页
环境与古文化的关系是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对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古气候、古环境的讨论,大大受制于对古气候定量化和高分辨率的研究。近年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孢粉、大植物化石和植物硅酸体分析... 环境与古文化的关系是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课题。我国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对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古气候、古环境的讨论,大大受制于对古气候定量化和高分辨率的研究。近年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孢粉、大植物化石和植物硅酸体分析、动物生态分析、土壤微形态分析等)在考古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进行多替代性指标和定量的环境恢复工作还很少见。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安半坡遗址进行孢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碳同位素 孢粉 有机质 新石器时代文化 人时 利用 环境考古学
下载PDF
黑河上游青海云杉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发分割 被引量:4
12
作者 彭文丽 赵良菊 +4 位作者 谢聪 董玺莹 刘全玉 李瑞峰 潘昭烨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29-640,共12页
通过对黑河上游排露沟流域海拔2 700m和2 900m处青海云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季节的土壤水、植物水和大气水汽等不同水体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的测定,运用Craig-Gordon模型、同位素稳态假设和Keeling Plot模型分别得出土壤蒸发、植物蒸... 通过对黑河上游排露沟流域海拔2 700m和2 900m处青海云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季节的土壤水、植物水和大气水汽等不同水体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的测定,运用Craig-Gordon模型、同位素稳态假设和Keeling Plot模型分别得出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和蒸散发的δ18O,结合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将生态系统蒸散发分割为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结果表明:土壤蒸发水汽的δ18OE、植物蒸腾水汽的δ18OT及蒸散发水汽的δ18OET分别介于-35.9‰^-25.2‰、-9.0‰^-4.2‰和-18.5‰^-10.2‰之间,三者顺序为δ18OT>δ18OET>δ18OE,满足同位素稳态假设。植物蒸腾对蒸散发的贡献率(fT)在52.2%~88.4%之间变化,土壤蒸发对蒸散发的贡献率(fE)在11.6%~47.8%之间变化,fT远大于fE,说明生态系统蒸散发大部分来自于植物蒸腾,即植物蒸腾是青海云杉森林生态系统蒸散发的重要组成部分。fT与气温呈负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说明气温对fT起抑制作用,相对湿度对fT起促进作用,但是相关系数不高,说明fT在自然环境下还可能受除气温和相对湿度外的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影响,具体影响机理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黑河流域区域内循环和流域尺度水循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上游 蒸散发分割 土壤蒸发 植物蒸腾
下载PDF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聪 赵良菊 +3 位作者 孟飞 董玺莹 刘全玉 马李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2-508,共7页
通过对黑河上游青海云杉森林生态系统优势植物青海云杉、金露梅、珠芽蓼和针茅木质部水、土壤水及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O)的测定,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不同潜在水源对上述植物的贡献.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土壤水主要来... 通过对黑河上游青海云杉森林生态系统优势植物青海云杉、金露梅、珠芽蓼和针茅木质部水、土壤水及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δD、δ18O)的测定,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不同潜在水源对上述植物的贡献.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土壤水主要来源于降水,植物水分来源于降水补给的土壤水.青海云杉、金露梅、珠芽蓼和针茅对不同土层土壤水的吸收策略有明显的时空变化.植物在雨季吸收利用的水分主要来源于浅层土壤水,其原因是雨季降水对浅层土壤水补给增多,植物优先利用降水补给的浅层土壤水.非雨季,由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增加和浅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植物趋向于吸收更深层的土壤水.本研究揭示了黑河上游青海云杉植物的水分利用模式及适应干旱环境的策略,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和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 植物水分来源 黑河上游
下载PDF
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保鑫 刘全玉 周景中 《砖瓦》 2020年第7期187-188,共2页
旋挖钻孔技术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逐渐受到施工工作人员的重视,该种方式在实施速度以及实施准确度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挖孔的成孔效率。从旋挖孔灌注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 旋挖钻孔技术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逐渐受到施工工作人员的重视,该种方式在实施速度以及实施准确度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挖孔的成孔效率。从旋挖孔灌注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挖孔 灌注桩 问题与对策
下载PDF
汉江上游早—中更新世河流地貌演化促进南秦岭山间盆地古人类扩散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丹枫 王先彦 +3 位作者 张瀚之 刘全玉 王社江 鹿化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3-1232,共20页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连通了汉中、安康等山间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是探究地貌过程对古人类活动影响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黄土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限定了安康盆地汉江高阶地时代及汉江自东向...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连通了汉中、安康等山间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是探究地貌过程对古人类活动影响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黄土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限定了安康盆地汉江高阶地时代及汉江自东向西贯通安康和汉中盆地的年代,讨论了轨道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汉江地貌和水系格局演化对古人类在南秦岭山间活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汉江在安康盆地发育了8级阶地,其中第六级阶地形成于约1.82 Ma;②汉江阶地大多形成于间冰期—冰期转换期,且随着1.2 Ma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秦岭隆升速率的增加,形成更多的阶地;③汉江自东向西袭夺、贯通安康盆地和汉中盆地的时代不晚于1.82 Ma。河流袭夺和山间盆地连通为古人类在至少约1.5 Ma沿宽阔河谷往来秦巴山地提供了便利的地貌条件,此后形成的多级阶地为古人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层 磁性地层 锆石U-Pb年龄 河流阶地 水系格局 古人类活动 安康盆地
原文传递
南秦岭大巴山北缘山间盆地水系演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谢婉婷 王先彦 +3 位作者 张瀚之 刘全玉 王社江 鹿化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7-516,共20页
河流袭夺对地貌发育以及人类迁徙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秦巴山地区域,一直以来存在嘉陵江袭夺汉江的观点,但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地貌指数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相结合,探讨了秦巴山间盆地水系格局的演化过程,认为伴随着古长江的演化,汉... 河流袭夺对地貌发育以及人类迁徙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秦巴山地区域,一直以来存在嘉陵江袭夺汉江的观点,但有很大争议.本文通过地貌指数和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相结合,探讨了秦巴山间盆地水系格局的演化过程,认为伴随着古长江的演化,汉江自东向西逐步袭夺南北向嘉陵江流域.在地貌证据上,石泉-安康盆地内发育不适称宽阔谷地和一系列风口;河谷形态和河谷宽高比(Vf)显示可能存在两次快速下切过程.流域高程积分(HI)反映地貌自西向东逐渐由老年期转向幼年期阶段.χ值显示分水岭向月河一侧迁移,月河在逐渐萎缩.沉积记录上,锆石U-Pb年龄谱显示了物源的变化,盆地内高海拔河流阶地沉积物显示了3个锆石年龄峰值(200~250、400~505、700~900Ma),并以印支期峰值(200~250Ma)为主,而近代水系沉积物锆石年龄仅显示晋宁期(700~900Ma)的单峰值.综合研究表明,区域内水系发生了两次主要的河流袭夺:(1)古汉江切穿区域挤压脊自东向西袭夺汉中盆地水系(古嘉陵江水系);(2)随着石泉-安康盆地内分水岭隆起,南侧支流袭夺干流,形成现代汉江上游水系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区域性走滑断裂及其伴生的挤压抬升起着控制作用,上游次级流域的演化滞后于主河道对构造和袭夺的响应.结合秦岭地区古人类研究,河流袭夺造成宽阔谷地的沟通,可能为古人类沿河谷深入秦巴山地提供了便利的地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指数 锆石U-Pb年龄谱 水系格局 河流袭夺 安康断裂 山间盆地 南秦岭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泉旭 王先彦 +2 位作者 孟先强 刘全玉 鹿化煜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128-4137,共10页
黄土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次生碳酸盐记录了成壤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测试了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中国东北和新疆巴音布鲁克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结果显示高原东北部这两个时期... 黄土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其中次生碳酸盐记录了成壤时期的气候和环境,可以用来重建古气候.测试了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乐都、中国东北和新疆巴音布鲁克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结果显示高原东北部这两个时期的δ^(18)O值分别为-1.38‰和-5.58‰,比该地区现代季风气候条件下次生碳酸盐δ^(18)O理论值分别高5.74‰和1.54‰.温度的差异不足以导致次生碳酸盐δ^(18)O值如此幅度的变化.同时,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乐都地区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比同时期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等东亚季风区明显偏正约2.0‰~6.2‰,但其与新疆等西风区次生碳酸盐的δ^(18)O相近.这些不同时期黄土中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差异,可能反映东亚夏季风夹带的水汽可能不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末次盛冰期和全新世早期降水最重要的来源,而西风降水和(或)局部水汽蒸发循环对该地区的降水可能有重要贡献.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次生碳酸盐的δ^(18)O值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早期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有效湿度增加而导致的.有限的数据表明不同气候带(青藏高原东北部、东亚季风区和西风带)的黄土中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存在明显差异,它所代表的气候意义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碳酸盐 氧同位素 地球化学 古气候 青藏高原东北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