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亚高山三种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
1
作者 唐恬恬 胡宗达 +5 位作者 刘兴良 蔡蕾 王轶浩 肖玖金 冯秋红 罗明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422-7434,共13页
开展川西亚高山相似土壤母质背景下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探究,可加深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认知。选取川西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年代采伐后经自然更新恢复形成的3种天然次生林(槭-桦阔叶林,ABB;桦-... 开展川西亚高山相似土壤母质背景下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探究,可加深次生林更新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认知。选取川西米亚罗林区20世纪60年代采伐后经自然更新恢复形成的3种天然次生林(槭-桦阔叶林,ABB;桦-槭-冷杉针阔混交林,BAA;岷江冷杉林,AFF),分析林下表层(0—20 cm)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3种林型土壤细菌Chao1和Shannon指数均极显著高于真菌,但仅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差异显著,表现为BAA>ABB>AFF;(2)细菌群落优势门主要为变形杆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占比超过82%;真菌群落则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占比超过85%,AFF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最高而子囊菌门最低。(3)RDA分析显示,土壤pH和乔木物种多样性(Shannon指数)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土壤养分元素对细菌群落影响不显著,真菌群落主要受TN、TP含量显著影响。总体上,林型间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土壤酸碱度及其氮磷含量是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亚高山 天然次生林 微生物群落 相对丰度 多样性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岷江柏古树种子形态及萌发特性
2
作者 徐峥静茹 龚良春 +6 位作者 蔡蕾 李登峰 李旭华 刘兴良 蒲旭 李慧超 冯秋红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中国珍稀濒危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川甘特有种。岷江柏古树蕴藏多种基因,是宝贵的遗传种质材料。以阿坝州理县4株岷江柏古树(350—1200年生)种子为试材,以金川岷江柏(20年生)种子为对照,通过研...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中国珍稀濒危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川甘特有种。岷江柏古树蕴藏多种基因,是宝贵的遗传种质材料。以阿坝州理县4株岷江柏古树(350—1200年生)种子为试材,以金川岷江柏(20年生)种子为对照,通过研究岷江柏古树种子形态特征及其萌发特性,揭示其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岷江柏古树平均种子长3.83 mm,宽3.20 mm,厚1.29 mm,单粒球果中平均种子数42.42粒。与对照相比,种子百粒重、生活力、发芽率均显著下降,仅为0.25 g、28.27%、14.59%;始发芽时间、发芽周期(13.75 d、35 d)显著增加,表现出明显的生理功能衰退。1200年生古树始发芽时间显著低于其他古树,不同古树间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无显著差异。古树种子较适宜的发芽温度为20℃,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为14.59%、5.42%、0.29,平均始发芽时间13.4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岷江柏 形态特征 种子萌发 温度
下载PDF
川西山地主要人工林种群根系生物量与生产力 被引量:39
3
作者 刘兴良 马钦彦 +5 位作者 杨冬生 史作民 宿以明 周世强 刘世荣 杨玉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2-551,共10页
采用标准地法,对四川西部山地主要人工林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D2H估测单株林木根系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以幂函数模型为最佳,所筛选统计模型的相关系数较高,在0.94~0.99之间;(2)根系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峨眉冷杉... 采用标准地法,对四川西部山地主要人工林的根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D2H估测单株林木根系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以幂函数模型为最佳,所筛选统计模型的相关系数较高,在0.94~0.99之间;(2)根系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峨眉冷杉>四川红杉>川西云杉,分别为37.832、24.907、18.320thm2和15.982thm2,各级根的生物量占总根量的比例各不相同;(3)根系生物量集中在分布土层0.00~40.00cm,川西云杉占97.88%,四川红杉占96.78%,峨眉冷杉占95.65%,日本落叶松占99.72%;尤其在0.00~20.00cm土层分布的根最多,分别占77.13%,77.13%,65.02%和80.66%;在0.00~20.00cm,20.00~40.00cm和40.00~60.00cm的各层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川西云杉为34∶12∶1,四川红杉为24∶6∶1,峨眉冷杉为15∶7∶1,日本落叶松为63∶14∶1;(4)川西云杉、四川红杉、峨眉冷杉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根系的生物量密度分别为10.782t(hm2·m),8.230t(hm2·m),14.546t(hm2·m)和13.211t(hm2·m);(5)川西云杉、四川红杉、峨眉冷杉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种群根系生产力分别为0.57、0.83、0.71t(hm2·a)和1.64t(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云杉 四川红杉 峨眉冷杉 日本落叶松 生物量密度 净生产量 生产力
下载PDF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46
4
作者 刘兴良 刘世荣 +2 位作者 宿以明 蔡小虎 马钦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共7页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720~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720~2920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020~3120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地上生物量 模型 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川西云杉人工林养分含量、贮量及分配的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刘兴良 肖林 +2 位作者 宿以明 向成华 邹伯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18,共9页
采用固定标准法、标准木法对四川西部林区川西云杉 (Piceabalfouriana)人工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贮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系统植物子室中 ,营养元素总贮量为 12 2 9 5 0 2kg·hm- 2 ,其中乔木层贮量为 949 36 2kg·hm-... 采用固定标准法、标准木法对四川西部林区川西云杉 (Piceabalfouriana)人工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贮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系统植物子室中 ,营养元素总贮量为 12 2 9 5 0 2kg·hm- 2 ,其中乔木层贮量为 949 36 2kg·hm- 2 ,贮量最多 ,占 77 2 2 % ,灌木层、草木层、苔藓层及枯落物层分别为 42 85 6kg·hm- 2 (3 4% )、15 95 1kg·hm- 2 (1 30 % )、15 36 1kg·hm- 2 (1 2 5 % )和 2 0 5 972kg·hm- 2 (16 73% ) ;人工林生态系统 5种大量元素的积累为 2 116 96 0 97kg·hm- 2 ,其中土壤子室为 2 10 493 2kg·hm- 2 ,占系统总贮量的 99 432 % ,植物子室为12 0 2 892kg·hm- 2 ,占系统总贮量的 0 5 6 8% ;比较分析了迹地、人工林及原始林土壤子室的养分状况 ,其养分能够满足人工林的正常生长 ,但密度过大是人工林 2 6年后生长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杉 人工林 营养元素 含量 贮量 分配 生物量 川西林区
下载PDF
山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产力海拔梯度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6
作者 刘兴良 史作民 +3 位作者 杨冬生 刘世荣 杨玉坡 马钦彦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4,共8页
文中从生物学谱中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根据国内外的野外观测文献,总结了山地植被在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2方面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以及群落生物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提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 生物学谱 山地植物群落 海拔梯度 梯度变化特征
下载PDF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模型 被引量:20
7
作者 刘兴良 郝晓东 +5 位作者 杨冬生 刘世荣 宿以明 蔡小虎 何飞 马钦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7-491,共5页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且以指数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41~0.988;而用D2H估测单株林木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均为直线和指数模型,以直线模型为最佳,相关系数为0.982~0.996;川滇高山栎灌丛总生物量为3.3891×104kg.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层>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率分别为77.92%、17.64%、2.14%、1.23%和1.07%;川滇高山栎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104kg.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为根>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31.03%、29.85%、18.54%、18.54%和6.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生物量 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四川西部川西云杉人工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兴良 宿以明 +1 位作者 刘世荣 马钦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573-2578,共6页
采用分层切割法取样 ,测定川西云杉人工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非同化器官 N、P、K、Ca、Mg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均呈现干皮 >枝 >根 >干的规律。随枝条年龄的增加 ,枝条中 N、P、K含量随之降低 ,Ca增加 ,Mg变化不明显。随... 采用分层切割法取样 ,测定川西云杉人工林非同化器官营养元素含量。非同化器官 N、P、K、Ca、Mg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均呈现干皮 >枝 >根 >干的规律。随枝条年龄的增加 ,枝条中 N、P、K含量随之降低 ,Ca增加 ,Mg变化不明显。随树高度的增加 ,冠层枝、干、树皮 N、K呈增加趋势 ,且均呈显著直线相关 ,Ca显著降低 ,P、Mg变化不明显。随林木根径的增加 ,根系营养元素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32年生川西云杉个体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 31 .1 61 kg和 2 68.693g,其中根、干、皮、枝和叶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1 4.82 %、42 .2 3%、9.98%、1 9.69%和 1 3.2 0 % ,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占总量的 8.33%、1 6.93%、1 9.2 8%、2 6.2 6%和 2 9.2 0 % ;N、P、K、Ca、Mg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 34.71 %、8.75 %、2 5 .79%、2 7.2 6%和3.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云杉 人工林 非同化器官 营养元素 含量 分布 分层切割法 四川西部
下载PDF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特性海拔梯度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兴良 何飞 +3 位作者 樊华 潘红丽 李迈和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48-7156,共9页
川滇高山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为了阐明植物群落植物叶型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阳坡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型特征随海拔梯度(15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 川滇高山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为了阐明植物群落植物叶型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阳坡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型特征随海拔梯度(15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各个梯度川滇高山栎群落维管束植物的叶级以小型叶为主,占总种数的平均百分率为36.09%;细型叶和中型叶的维管束植物比例相当,分别为25.64%,25.22%;大型叶和巨型叶维管束植物分别占6.82%—9.94%和0.00%—0.71%;微型叶植物比例在1.28%—5.59%;小型叶维管束植物的比例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最低值出现在海拔3000 m左右。各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型以单叶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75.89%,其余为复叶植物,占总种数的24.11%;维管束单叶型植物物种比例随海拔升高变幅较小,在73.84%—78.78%之间,但在海拔2500 m有一个最低值,其比例为73.85%;复叶维管束植物在各海拔梯度群落物种数比例在21.21%—26.15%之间。各海拔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质以纸叶型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46.03%,其次为薄叶植物(29.17%),革质(22.00%)和厚革质植物(2.79%)。川滇高山栎群落内纸质与厚革质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革质与薄叶型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全缘维管束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占总数的50.50%和49.50%;全缘类维管束植物随海拔升高呈正二项式分布,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则呈相反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高山栎 叶级 叶型 叶质 叶缘 海拔梯度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川西云杉人工林种群竞争规律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兴良 宿以明 +2 位作者 向成华 龚固堂 鄢武先 《四川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21,共8页
本文根据人工林固定标准地的定位观察资料,研究了川西云杉(Piceabal-fouriana)和云杉(P.asperata)人工林种群的竞争规律。结果表明:云杉人工种群初期生长缓慢,12龄前平均生长量为0.06cm~0... 本文根据人工林固定标准地的定位观察资料,研究了川西云杉(Piceabal-fouriana)和云杉(P.asperata)人工林种群的竞争规律。结果表明:云杉人工种群初期生长缓慢,12龄前平均生长量为0.06cm~0.11cm,以后生长加速,18龄平均生长量为0.4cm~0.7cm;20龄左右可能发生大的种内干扰,有一次较大自疏,但仍未出现年轮宽度的骤增;26龄时,经人为干扰(间伐),年轮宽度略有增加,说明密度在3000株/hm2以上的云杉人工林种群密度仍然过大。采用干扰指数模型分析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云杉 人工种群 竞争 规律
下载PDF
沱江流域亚热带次生植被生物量及其模型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兴良 鄢武先 +1 位作者 向成华 蒋俊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41-454,共14页
本文采用标准地法、标准木及回归分析法(乔木)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和草本)研究了沱江流域清水河支流次生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并从生物量协调性角度探讨了主要树种的适宜性。1.应用11种回归模型研究沱江流域主要次生植被类型... 本文采用标准地法、标准木及回归分析法(乔木)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和草本)研究了沱江流域清水河支流次生植被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并从生物量协调性角度探讨了主要树种的适宜性。1.应用11种回归模型研究沱江流域主要次生植被类型优势种生物量与胸径或材积因子的关系,表明以Y=aXb模型相关性最好,应用性强,其相关系数范围在0.946~0.999。2.不同群落类型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柏木、栓皮栎林>木岂木、柏木林>柏木林>铁仔、黄荆灌丛>马桑灌草丛,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95.721、77.546、38.719、11.969和4.073thm-2。另外两类墨西哥柏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21.065和16.810thm-2。3.乡土树种和墨西哥柏根桩及粗根的生物量占各自总根量的比例分别为80.42%和62.09%,其地下部分生物量占各自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23.89%和7.44%,占各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17.67%和6.9%,表明引入沱江流域的墨西哥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不协调,存在潜在的易倒趋势。4.对比分析和评价了主要次生植被类型及树种生物量分配及垂直结构,生产潜力和防护效能,提出较高演替阶段的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亚热带 次生植被 模型 沱江流域
下载PDF
四川西部干旱河谷自然特征及植被恢复与重建途径 被引量:60
12
作者 刘兴良 慕长龙 +1 位作者 向成华 宿以明 《四川林业科技》 2001年第2期10-17,共8页
本文分析阐明了四川西部干旱河谷的特点、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对干旱河谷生境进行了分类 ,并针对各类型或亚类型提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方法及其配置的植物种类 ,同时提出了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四川西部地区 干旱河谷 生境分类 植被恢复 植被重建 自然特征
下载PDF
川滇高山栎种群统计特征的海拔梯度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兴良 岳永杰 +5 位作者 郑绍伟 刘世荣 史作民 杨冬生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4期9-15,共7页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 川滇高山栎广泛分布于横断山地区,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类型。种群统计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数量变化规律。本文采用标准地法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林区五个海拔梯度的川滇高山栎种群的大小结构、高度结构和生物量结构等方面探讨川滇高山栎种群的海拔梯度变异性规律。结果表明(1)川滇高山栎种群径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下地带的双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2cm^4cm,约占70.33%;另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上地带的单峰型,径级峰值出现在1cm^3cm,约占76.35%。(2)川滇高山栎种群高度级分布表现为两类,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下地带,高度级峰值出现在2m^3m左右,约占65.38%;另一类为海拔3000m以上地带,随高度级增大,高度级百分率呈递减趋势。(3)川滇高山栎种群总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呈递减趋势,其平均总生物量为26408.7kg.hm-2,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干>枝>叶>皮,其生物量占种群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29.85%、18.54%、18.54%和6.91%。海拔2720m^29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1皮的比例约为4∶3∶2∶1;海拔3020m^3120m地带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干∶枝∶叶∶皮的比例约为4∶2∶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高山栎 径级结构 高度级结构 生物量结构 硬叶栎林 横断山 卧龙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川西高山林区人工林生态学的研究——人工林分区与分类 被引量:19
14
作者 刘兴良 宿以明 +3 位作者 刘世荣 杨玉坡 鄢武先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4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依据川西高山林区自然条件及天然林树种生态地理分布,阐明川西林区人工林分布现状及特征;以川西高山林区森林分异规律、采伐迹地的分类及其应用为基础,提出川西高山林区人工林进行分区与分类依据和原则,分区分类系统包括3个经营类... 本文依据川西高山林区自然条件及天然林树种生态地理分布,阐明川西林区人工林分布现状及特征;以川西高山林区森林分异规律、采伐迹地的分类及其应用为基础,提出川西高山林区人工林进行分区与分类依据和原则,分区分类系统包括3个经营类型区、4个经营类型组、9个经营类、17个林型组和39个类型,并提出了经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山林区 人工林 分区 分类
下载PDF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与现代地理分布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兴良 刘世荣 +3 位作者 何飞 杨冬生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8年第3期1-7,共7页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B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及1个存疑种,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和多年的野外考察,综述了中...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B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及1个存疑种,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sect.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和多年的野外考察,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及种类。同时,阐述了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栎亚属 高山栎组 巴东栎组 纬向分布 经向分布 垂直分布
下载PDF
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的基本途径及其生态对策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兴良 杨冬生 +2 位作者 刘世荣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资源、土地沙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变化,论证了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因地制宜、乡土树种筛选、人工林纯林化、现有林保护及造... 本文综合分析了长江上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资源、土地沙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变化,论证了构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因地制宜、乡土树种筛选、人工林纯林化、现有林保护及造林规划等方面充分论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及误区。最后,提出了建设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生态对策和基本途径,即(1)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划分,初步划分为6个生态功能区;(2)保护现有林,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监测和保护体系;(3)加强造林困难地带植被的保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4)构建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生态公益防护骨架体系,以提高植被覆盖率为最终目标;(5)增加现有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6)应着重对干热干旱河谷、高海拔生态脆弱区等困难地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树种选择与培育以及乡土树种和资源植物的选择与栽培等技术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现状 误区 生物多样性 植被覆盖率 基本途径 生态功能区 困难地带
下载PDF
四川西部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卧龙地区木本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兴良 宿以明 +5 位作者 慕长龙 牟克华 龚固堂 向成华 黄金燕 周世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2,共9页
通过对四川卧龙地区木本植物类群的详细调查资料和已有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卧龙地区有木本植物83科、224属和684种(含种以下等级.不含栽培种):卧龙地区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58.33%。热带... 通过对四川卧龙地区木本植物类群的详细调查资料和已有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卧龙地区有木本植物83科、224属和684种(含种以下等级.不含栽培种):卧龙地区以温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58.33%。热带成分占36.56%;卧龙地区稀有濒危植物、单种属、少种属、中国特有属均占较大比例。说明其历史起源的古老性;卧龙林区木本植物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分布交错.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科、属中耐寒种类及中国西南特有成分的增多。为“川西山地欧亚大陆热带、亚热带的高山温带成分的发源地”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龙 木本植物 区系 生态系统 定位研究
下载PDF
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兴良 杨冬生 +2 位作者 刘世荣 杨玉坡 马钦彦 《四川林业科技》 2007年第1期6-12,共7页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B 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和1个存疑种植物,以及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综述了中国...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是指壳斗科栎亚属中的高山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B rachylepides)的8种植物和1个存疑种植物,以及巴东栎组(Quercus subgenus Quercus sect. Engleriana)的7种植物。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综述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系统演化、化石历史和现代分布等,讨论了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展途径,为进一步系统研究和解释这类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栎亚属 高山栎组 巴东栎组 起源 演化 横断山
下载PDF
川西高山林区人工林生态学研究——种群结构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兴良 汪明 +5 位作者 宿以明 何飞 马钦彦 梁罕超 杨玉坡 鄢武先 《四川林业科技》 2003年第3期1-9,共9页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及种群结构分析法,对川西云杉人工林种群的表现结构、立木蓄积结构、生物量结构进行分析表明:(1)高密度种群高度集中分布在4~8高度级,约占77%,中密度种群高度集中分布在6~10高度级,约占82%;(2)株数按径阶分布的峰...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及种群结构分析法,对川西云杉人工林种群的表现结构、立木蓄积结构、生物量结构进行分析表明:(1)高密度种群高度集中分布在4~8高度级,约占77%,中密度种群高度集中分布在6~10高度级,约占82%;(2)株数按径阶分布的峰值出现在低于平均直径的6cm径阶(5 0~6 9cm之间),然后两侧株数逐渐减少,呈左偏截尾正态分布;(3)总蓄积量按径级分布以10cm和12cm径阶林木蓄积量最大,分别占总蓄积的19 0%和18 80%;(4)株数总生物量和器官生物量随径级变化基本呈正态分布,而径级生物量最大出现在林木株数最多的12径级,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28 0%,低于平均直径的2~8径级生物量仅有13 719T/hm2,仅占总生物量的12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种群 表现结构 生物量结构
下载PDF
四川亚高山暗针叶林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兴良 汪明 +3 位作者 邹伯才 向成华 宿以明 李承彪 《四川林业科技》 2002年第2期8-14,共7页
本文根据古地理变迁和古植物资料 ,应用多学科观点和理论 ,对四川暗针叶林起源的时代、来源 ,扩展以及四川暗针叶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进一步阐明了四川暗针叶林本地起源的观点。同时分析指出生态因子的骤变和补偿作用 ... 本文根据古地理变迁和古植物资料 ,应用多学科观点和理论 ,对四川暗针叶林起源的时代、来源 ,扩展以及四川暗针叶林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述 ,进一步阐明了四川暗针叶林本地起源的观点。同时分析指出生态因子的骤变和补偿作用 ,是促进四川暗针叶林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暗针叶林 起源 补偿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