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1
作者 刘则征 张忠民 金大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接受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接受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性别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同时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47例,随访时间30±10个月(18~84个月),其中20例(13.6%)患者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而且都发生在头侧邻近节段。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出现ASD的机率将会显著增加(χ2=6.272,P=0.01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存在退变是术后出现ASD的危险因素(P=0.046),而性别、年龄、融合位置及融合范围不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邻近节段发生ASD的机率将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内固定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则征 黎庆初 +4 位作者 杨洋 朱召银 闫慧博 张忠民 金大地 《脊柱外科杂志》 2015年第6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下肢症状(疼痛/麻木)、反复腰骶部疼痛,均无马尾神经受损害症状。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离断的骨骺,解除神经压迫。记录手术前后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8个月,平均17.7个月。手术切口长度约1.8 cm;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47.4 m L;手术时间43-86 min,平均52.7 min;住院4-9 d,平均5.7 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3.6±1.1)分和(1.5±1.3)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5.3±2.1)分和(1.3±1.0)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76.3±25.9)%和(16.1±17.9)%。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腰椎 脊柱骨折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载PDF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4
3
作者 黎庆初 尹刚辉 +3 位作者 张忠民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2-817,共6页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6例,L3,4~L4/527例,IA/5.L5/S1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人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5例,L3/4~L4/530例,L4/5~L5/S1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伶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em(4.5±1.1cm)、140~400ml(260±215m1)、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em(14.2±2.4em)、300~1200m1(420±437m1)、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ih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损伤小,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Wiltse入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纤维环修复同步行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早期腰椎功能恢复比较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传将 黎庆初 +2 位作者 王小勇 刘则征 杨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6期7386-7390,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有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同时面临更高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如何在既保证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又降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概率,纤维环修复技术可能是有效途径,但目前报道极少。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行腰椎... 背景:研究表明有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同时面临更高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如何在既保证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又降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概率,纤维环修复技术可能是有效途径,但目前报道极少。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同步行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椎间盘镜手术患者224例,其中56例同时行纤维环缝合作为修复组,对照组168例单纯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两组均记录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6,12,18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痛和下肢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修复组5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对照组均获得完整随访。修复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部和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10 d 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并持续到术后18个月。两组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椎管内血肿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9.5%复发,其中有31.2%再次手术,修复组中3.9%复发,无再次手术者。结果证实,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可获得显著的早期临床效果,有效降低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的风险,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显微内窥镜 椎间盘 髓核摘除 纤维环修复 同步 疗效评价 近期随访
下载PDF
双节段前路颈椎自锁式融合器融合术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洋 黎庆初 +5 位作者 朱召银 刘则征 闫慧博 尹刚辉 吕海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6-123,共8页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例,ROI-C融合器(双锚定组)82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影像学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椎间隙角度(angle of operation segment,AOS)、C2-C7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及T1倾斜角(T1 slope,T1S),并应用Erk五度分级法评价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160例患者各时间点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同时间点两组间各影像学参数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时各参数进行对比;两组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等级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内融合等级对比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42±6.01个月(6~31个月)。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S与C2-C7角、C2-C7角与T1S、AOS与T1S、T1S与C2-C7 SVA均呈正相关(P〈0.01),C2-C7SVA与AOS、C2-C7角均无显著相关性(P〉0.01)。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OS、AOS、C2-C7角及T1S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锚定组AOS、C2-C7角及T1S均高于单锚定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等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等级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结论:应用两种自锁式融合器行双节段ACDF均可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角度以及颈椎曲度,ROI-C融合器较MC+融合器对维持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及颈椎前凸更具优势。ACDF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可能引起胸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颈椎融合术 自锁式融合器 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动力内固定系统预防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忠民 刘则征 金大地 《脊柱外科杂志》 2010年第6期321-325,共5页
目的观察在头侧邻近节段加载动力内固定是否有助于降低刚性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筛选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腿痛(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1名患者。分为A组和B... 目的观察在头侧邻近节段加载动力内固定是否有助于降低刚性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筛选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腿痛(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1名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单纯刚性内固定(72名),B组为在刚性内固定的头侧邻近节段加载动力内固定(29名)。比较2种手术术后邻近节度退变的发生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 A组中有15例患者(20.83%)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有1例(3.45%)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最佳恢复期内B组比A组得到了更好的ODI及VAS评分结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期时2组的ODI及VAS评分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刚性内固定的头侧邻近节段加载动力内固定确实能有效地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但是其并不能显著地提高远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腰腿痛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解剖接骨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7
作者 樊仕才 刘则征 +3 位作者 曾参军 李涛 王华 金大地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评价解剖接骨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行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29例(33足),男19例,女10例;年龄18~58岁,平均37岁。双侧跟骨骨折4例,合并骨盆骨折3... 目的评价解剖接骨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行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29例(33足),男19例,女10例;年龄18~58岁,平均37岁。双侧跟骨骨折4例,合并骨盆骨折3例,合并胸腰段压缩性骨折3例;闭合性跟骨骨折27例,开放性跟骨骨折2例;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SandersⅡ型16例(16足),SandersⅢ型9例(11足),SandersⅣ型4例(6足)。按照Maryland Foot Score标准进行患足功能评价。结果 29例(33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21个月,平均11.3个月。跟骨骨折达骨性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患足完全负重时间为2.5~4个月,平均3.2个月;无一例发生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前准备时间为5~12天,平均8天。术后2例(2足)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2例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中1例(1足)因软组织损伤严重,最终行局部旋转皮瓣植皮术治疗。术后患足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SandersⅡ型优良率为87.5%,SandersⅢ型优良率为81.8%,SandersⅣ型优良率为50%。结论切开复位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是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解剖接骨板 内固定
下载PDF
显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8
作者 朱召银 黎庆初 +6 位作者 杨洋 陈志旭 刘则征 黄彬 闫慧博 吕海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3-219,共7页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 目的 :评价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受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的290例单节段LDH患者,男160例,女130例,年龄20~66岁(38.1±12.1岁)。其中172例单纯行MED(对照组),118例行MED联合纤维环缝合术(缝合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手术节段、突出类型及随访时间无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利用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手术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4~32个月(28.35±5.08个月),两组组内ODI评分、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8.29±1.43mm)较术前(10.34±1.74mm)降低19.83%,缝合组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8.94±1.35mm)较术前(10.46±1.55mm)降低14.53%,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同节段复发14例,复发率为8.14%,再手术患者6例,再手术率3.49%;缝合组术后3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54%,再手术患者1例,再手术率为0.85%。两组复发率和再手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纤维环缝合术治疗LDH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条件下,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及再手术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纤维环缝合
下载PDF
胸椎椎间孔外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儒森 赵庆豪 +4 位作者 赵健军 朱炜嘉 马润洵 黎庆初 刘则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对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240个T1~12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起止位置和毗邻,并用... 目的对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240个T1~12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起止位置和毗邻,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结果在229个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564个椎间孔韧带,另11个椎间孔外口区域未发现韧带,椎间孔外韧带的出现率为95.42%。韧带有2种类型,放射型占24.11%(136个),横跨型占75.89%(428个)。放射型韧带在T1及T9~12节段较为常见,而在T2~8节段则相对较少。其中有43.44%(245个)韧带分布于椎间孔外口区域的前部,39.89%(225个)分布于后部,11.35%(64个)分布于上部,5.32%(30个)分布于下部。结论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存在2种类型的韧带;其中放射型韧带可能是一种脊神经抗牵拉的结构,对脊神经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横跨型韧带可能是胸椎压缩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潜在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外韧带 T112椎间孔 解剖 非中线疼痛
下载PDF
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慧博 邓尚希 +4 位作者 黎庆初 金大地 刘则征 程亮 江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3-608,共6页
目的探讨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报告5年随访疗效。方法选取47例因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置入术患者。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前凸角及植骨融合率;术前及术... 目的探讨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报告5年随访疗效。方法选取47例因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减压+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置入术患者。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前凸角及植骨融合率;术前及术后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VAS评分评价患者颈部或肢体疼痛;SF-36健康调查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67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椎间隙高度术前为(4.47±0.86)mm,末次随访为(7.41±0.72)mm。颈椎前凸角术前为(0.7±4.1)°,末次随访为(5.9±3.6)°。随访56~96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神经功能有明显恢复。JOA评分由术前(9.15±0.22)分增至末次随访(14.89±0.16)分,VAS评分由术前(5.24±1.44)分减至末次随访(0.35±0.49)分。JOA及VAS评分术前较术后各次随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各次随访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健康调查评分6个维度,术前及术后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稳定性,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高,中远期疗效好,适用于多种需前路减压的颈椎退变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椎间植骨融合术 单嵌片自稳型颈椎融合器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姜铁斌 刘则征 +1 位作者 王发宝 熊敏剑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7期883-884,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6例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全麻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行局麻经皮...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6例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全麻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行局麻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组的腰腿痛VAS评分、 O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天及术后1周,观察组的VAS评分、 ODI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两组的VAS及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治疗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内镜下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术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 椎间孔靶点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自锁式颈椎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黎庆初 张忠民 +3 位作者 尹刚辉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8-82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锚定板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对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2... 目的探讨应用锚定板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对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2~67岁,平均53岁。术前及术后3d、3、6个月及此后每年进行随访,记录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SF-36健康调查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行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整体曲度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患者随访24~35个月,平均28.4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都有显著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5±3.1)分升至术后平均(13.4±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4,P=0.001);SF.36健康调查评分除心理健康外的7个维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t=1.151~12.207,P〈0.05),优良率为91.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5±1.8)mm,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3±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1,P=0.043);颈椎整体曲度由术前平均5°±7°,至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53,P=0.000)。1例患者出现髂骨取骨区切口脂肪液化;1例患者出现髂骨取骨处血肿,经治疗后痊愈,未见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X线片证实,45例患者111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率100%。结论锚定板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植骨融合率高、手术创伤小,能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假体和植入物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LCP(PHILOS)内固定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上段骨折术后骨不连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杨成亮 叶书熙 +5 位作者 樊仕才 曾参军 王华 李涛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2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LCP(PHILOS)内固定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上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总结相关的经验体会。方法采用PHILOS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上段骨折术后骨不连6例。结果本组获随访8~16个月,术后X线显示骨折复... 目的评价肱骨近端LCP(PHILOS)内固定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上段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总结相关的经验体会。方法采用PHILOS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肱骨上段骨折术后骨不连6例。结果本组获随访8~16个月,术后X线显示骨折复位固定好,随访期患肩功能Neer评分:优4例,良1例,可1例。结论 PHILOS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骨移植能有效治疗肱骨上段骨折术后骨不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不连 内固定 PHILOS钢板
原文传递
内窥镜辅助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黎庆初 刘则征 +1 位作者 闫慧博 金大地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腹直肌旁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联合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对4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前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39—65岁,平均(4...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腹直肌旁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联合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对4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前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39—65岁,平均(48±11)岁。腰椎失稳症17例,椎问盘源性腰痛16例,腰椎滑脱症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例。病变位于k3-4节段7例,L4-5,节段33例,L5k~S1节段7例。术后4d、1、3、6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和(或)腰椎三维CT。记录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3、6个月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记录腹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对手术前后ODI及VAS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对影像学测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结果腹部手术切口长度5.3~7.8cm,平均(6.2±0.8)cm;术中出血量50~150ml,平均(81±20)ml;手术时间65—122rain,平均(96±10)min。患者随访8~26个月,平均随访14.2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48%±10%比14%4-5%)、腰痛VAS评分(6.3±1.1比0.7±0.7)、下肢痛VAS评分(3.4±2.1比0.6±0.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8、25.92及8.74,P=0.000)。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为(12.6±2.1)mm较术前的(10.3±2.4)mm显著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71,P=0.000);腰椎前凸角度等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腹膜撕裂5例、髂骨取骨处疼痛19例、术后腹胀14例、切口侧下肢皮温升高5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至术后6个月,47例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内窥镜辅助下腹直肌旁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联合自锁型椎问融合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出血少等优点。内窥镜的应用弥补了前路小切口腰椎手术中视野差等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被引量:2
15
作者 黎庆初 张忠民 +3 位作者 尹刚辉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人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 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人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_(3~4)节段2例,L_(4~5)节段9例,L_5~S_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_(3~4)、L_(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_5~S_1节段采用有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带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前路 融合术
原文传递
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 被引量:16
16
作者 赵庆豪 程亮 +6 位作者 朱炜嘉 马润洵 张儒森 邓尚希 赵建军 刘则征 黎庆初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996-1003,共8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 3,44例、L 4,531例、L 5S 1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窦椎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椎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为窦椎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窦椎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窦椎神经在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窦椎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7,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 3,41例、L 4,52例、L 5S 1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结论: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 3,4、L 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 5S 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腰痛 内窥镜 脊神经 去神经支配
原文传递
长链非编码RNA RAB11B-AS1通过其正义基因RAB11B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志旭 黎庆初 +2 位作者 刘则征 梁日东 黄彬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2509-2514,共6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RAB11B-AS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4对骨肉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RAB11B-AS...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RAB11B-AS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4对骨肉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RAB11B-AS1的表达水平。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过表达RAB11B-AS1的骨肉瘤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RAB11B-AS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RAB11B-AS1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化和TUNEL实验检测RAB11B-AS1对骨肉瘤细胞体内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探究RAB11B-AS1与RAB11B的关联。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骨肉瘤组织与癌旁组织的RAB11B-AS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0±0.015、0.022±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P=0.045)。过表达组肿瘤细胞增殖率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F=15.659,P〈0.001)。流式细胞术显示过表达组细胞处于G0~G1期、S期、G2-M期的比例分别为62.6%±6.3%、21.4%±2.2%、16.3%±1.6%,而对照组则分别为59.4%±5.9%、25.9%±2.6%、15.5%±1.1%,其中两组细胞处于G0~G1期、S期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24、17.321,均P〈0.05);过表达组与对照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7%±1.3%和10.3%±1.0%(t=17.321,P=0.003)。裸鼠成瘤显示过表达组的肿瘤生长慢于对照组(F=8.798, P=0.009)。RAB11B-AS1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与RAB11B表达呈负相关(r=-0.356,P=0.044)。结论lncRNA RAB11B-AS1在骨肉瘤组织中低表达,且其过表达可通过降低RAB11B的表达进而抑制骨肉瘤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长链非编码RNA RAB11B基因 增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