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1
作者 曾飘娥 曲超 +3 位作者 崔景景 修典荣 刘剑羽 袁慧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21,共8页
目的联合常规MR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并与建立的常规... 目的联合常规MR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并与建立的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比较预测效能,探索基于ADC图影像组学的附加价值。材料与方法218例PDAC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纳入临床及常规影像特征构建临床影像学模型。提取常规MRI图像(T1WI、T2WI、动脉期图像及门静脉期图像)及ADC图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筛选出与LNM最相关的特征用于模型构建。构建基于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1)和联合常规MRI和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2)。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AUC值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临床影像学模型、影像组学模型1、影像组学模型2术前预测LNM的AUC值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是0.741和0.674、0.818和0.702、0.854和0.839。影像组学模型2术前预测LNM的AUC值高于临床影像学模型(训练集P=0.009,验证集P=0.023)及影像组学模型1(训练集P=0.044,验证集P=0.0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像组学模型1的预测效能与临床影像学模型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P=0.095,验证集P=0.759)。三个模型的校准曲线均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2比影像组学模型1和临床影像学模型具有更高的净效益。结论联合常规MRI及ADC图构建的多参数MRI影像组学模型具有术前预测PDAC患者LNM的潜能,且其效能优于常规MRI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与特殊类型良性平滑肌瘤MR影像学特征差异的探索
2
作者 周延 陈永晔 +2 位作者 刘剑羽 韩钦 刘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4-289,共6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与特殊类型良性平滑肌瘤[包括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cellular leiomyoma,CL)、奇异核平滑肌瘤(leiomyoma with bizarre nuclei,LBN)以及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与特殊类型良性平滑肌瘤[包括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cellular leiomyoma,CL)、奇异核平滑肌瘤(leiomyoma with bizarre nuclei,LBN)以及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的MR影像学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2年10月我院手术病理资料,纳入ESS 10例和特殊类型良性平滑肌瘤24例(非IVL和IVL各12例,其中非IVL组包括8例CL和4例LBN)。由2位放射科医生评估术前MR图像,包括肿瘤中心位置、径线大小、边缘模糊范围、“蠕虫样延伸”征、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明显弥散受限区占比,测量肿瘤DWI信号强度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ecient,ADC)值,以肿瘤测值比正常组织相应测值计算标化值。结果与非IVL和IVL相比,ESS肿瘤中心较多位于宫腔(3/10 vs.0/12和0/12,P=0.045),肿瘤短径较短[4.9(0.7~9.7)cm vs.8.3(3.8~14.4)cm和6.3(1.6~8.2)cm,P=0.031],肿瘤边界模糊区占比较高[65%(0%~100%)vs.0%(0%~50%)和35%(0%~100%),P=0.000],肿瘤内DWI明显弥散受限区占比较高[70%(0%~100%)vs.10%(0%~100%)和0%(0%~0%),P=0.000]。ESS、非IVL和IVL肿瘤DWI信号强度和标化值依次降低(P=0.002、0.002),ADC值和标化值依次增高(P=0.000、0.000)。“蠕虫样延伸”征在IVL中占比最高(11/12),其次为ESS(5/10),非IVL最低(2/12)(P=0.001)。结论ESS与部分特殊类型平滑肌瘤亚型(CL、LBN以及IVL)的MR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差异,ESS和CL、LBN以及IVL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更易出现“蠕虫样延伸”征和DWI弥散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子宫平滑肌瘤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国产与进口高端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郭炜 周元 +2 位作者 刘剑羽 狄爱辉 袁慧书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高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CTA)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在GE Revolution CT、西门子双源CT、东软128排CT、联影790CT和联影960 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分为进口和国产组,...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高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y,CCTA)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在GE Revolution CT、西门子双源CT、东软128排CT、联影790CT和联影960 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图像资料。分为进口和国产组,分析两组图像的成像质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估两名具有5年以上CCTA诊断经验医生观察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的客观指标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 noise ratio,CNR)及标准差(SD)值,U检验比较图像的主观指标评分。结果:两名具有5年以上CCTA诊断经验医生的观察一致性较好(ICC=0.837~0.892)。国产组噪声评分高于进口组,锐利度、对比度、细微结构显示及病变显示能力均低于进口组,但两组总体诊断能力没有明显差异(P>0.05)。进口组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的SNR、CNR均高于国产组,左主干(LM)的SNR、CNR低于国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口组回旋支(LCX)的SNR、CNR均低于国产组,进口组RCA的SD值大于国产组,LAD的SD值小于国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高端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进口机有差距,但整体诊断能力无明显差异,完全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成像质量
下载PDF
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剑羽 谢敬霞 +2 位作者 姚学会 韩鸿宾 郑卓肇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 评价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2 1例怀疑有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患者行MR平扫及菲立磁增强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频率选择脂肪抑制及非脂肪抑制HASTET2 WI、TrueFISPT2 WI、频率选择脂... 目的 评价菲立磁增强MRI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 2 1例怀疑有肝脏局灶性占位病变患者行MR平扫及菲立磁增强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频率选择脂肪抑制及非脂肪抑制HASTET2 WI、TrueFISPT2 WI、频率选择脂肪抑制FLASHT1WI。比较增强前后T2 WI及T2 WI病灶及肝脏的信噪比 (SNR)及对比噪声比 (CNR) ;观察增强前后病灶数量及形态 ;结合MR平扫及增强MRI表现进行定性诊断。结果 菲立磁增强T2 WI及T2 WI肝脏信号强度较平扫明显下降 ,病灶与肝脏的CNR较平扫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菲立磁增强T2 WI及T2 WI可明显提高肝脏实性占位性病灶的检出率。菲立磁增强T1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 ,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 磁共振成像 肝肿瘤 诊断 菲立磁 造影剂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剑羽 谢敬霞 +1 位作者 郑卓肇 李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00-402,共3页
目的 评价单次屏气 3DCEMRA在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Sieamen’s1 5TMR扫描仪 (体部相控阵线圈 ,TR/TE :5 / 2ms ,矩阵 :114× 2 5 6 ,6 / 8FOV) ,对 5 1例临床怀疑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患者行单次屏气 ... 目的 评价单次屏气 3DCEMRA在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Sieamen’s1 5TMR扫描仪 (体部相控阵线圈 ,TR/TE :5 / 2ms ,矩阵 :114× 2 5 6 ,6 / 8FOV) ,对 5 1例临床怀疑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疾病患者行单次屏气 3DCEMRA检查 ,其中 2 8例经手术及动脉导管证实。结果 除 2例因操作失败外 ,其余均获得了优秀的主动脉及分支血管影像 ,3DCEMRA对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病变显示准确 ,2 8例与手术及动脉导管结果对比 ,3DCEMRA诊断正确率 10 0 %。结论 单次屏气 3DCEMRA是显示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优秀MR影像技术 ,在诊断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病变中具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 主动脉
下载PDF
三维造影剂增强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在门脉高压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剑羽 谢敬霞 张同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 评估 3DCEMRP对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的显示能力。方法  6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 ,采用Siemen’s 1.5Tvision扫描仪 ,单次屏气扫描序列。结果  3DCEMRP清晰显示了所有病例门静脉、脾静脉及曲张的侧支血管 ,肝内门静脉分支显示达 3... 目的 评估 3DCEMRP对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的显示能力。方法  6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 ,采用Siemen’s 1.5Tvision扫描仪 ,单次屏气扫描序列。结果  3DCEMRP清晰显示了所有病例门静脉、脾静脉及曲张的侧支血管 ,肝内门静脉分支显示达 3~ 6级 ;肠系膜上静脉显示 5 9例。除 2例肠系膜上静脉由于技术问题未显示外 ,其余病例所见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  3DCEMRP可准确显示门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的病理改变 ,3DCEMRP与快速屏气MRI结合可作为临床术前评估门静脉系统及确定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门静脉造影 门脉高压症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在临床疼痛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剑羽 曾祥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0-260,共1页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 疼痛 临床 伤害性刺激 个体差异 生活质量 相互调节 感觉
下载PDF
3D-CISS序列在内耳及内听道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英 谢敬霞 刘剑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 探讨 3D CISS序列内耳及内听道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 3 0例共 60只耳应用 3D CISS序列做颞骨容积扫描 ,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及最大强度投影 (MIP)行后处理 ,观察 3D CISS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结果 ... 目的 探讨 3D CISS序列内耳及内听道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 3 0例共 60只耳应用 3D CISS序列做颞骨容积扫描 ,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及最大强度投影 (MIP)行后处理 ,观察 3D CISS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显示。结果  3D CISS序列扫描结合MPR及MIP重建对内耳迷路及内听道内神经及血管显示清晰 ,能够清晰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MPR重建对神经的显示优于MIP重建。结论  3D CISS序列对内耳及内听道的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晰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CISS序列 内耳 内听道 磁共振成像 临床应用 颞骨容积扫描 最大强度投影 多平面重建 神经性耳聋
下载PDF
剖宫产切口妊娠超声和MRI诊断比较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立华 李帅 +2 位作者 卢珊 贺豪杰 刘剑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目的探讨MRI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剖宫产切口妊娠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0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的超声和MRI影像特点,比较二者诊断剖宫产切口妊娠的优势。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诊断36例,诊断正确率为90.0%... 目的探讨MRI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剖宫产切口妊娠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0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的超声和MRI影像特点,比较二者诊断剖宫产切口妊娠的优势。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诊断36例,诊断正确率为90.0%;MRI准确诊断35例,诊断正确率为87.5%;6例子宫局部破裂,其中4例MRI显示妊娠组织突出于峡部,2例可见新鲜出血信号,而彩色多普勒超声未提示。超声与MRI诊断剖宫产切口妊娠的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4,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对切口妊娠的诊断正确率均较高,MRI可更好地显示剖宫产切口妊娠与周边组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剖宫产术 磁共振成像 超声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鉴别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胆囊癌 被引量:28
10
作者 郎宁 刘剑羽 +1 位作者 王永进 单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鉴别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胆囊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20例胆囊癌(GBC)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DCT检查,并分析两种病变的CT征象。结果胆囊壁的增厚方...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鉴别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胆囊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20例胆囊癌(GBC)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DCT检查,并分析两种病变的CT征象。结果胆囊壁的增厚方式、黏膜线情况、是否有壁内低密度结节和胆道梗阻在XGC和GBC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XGC与GBC患者发生邻近肝脏及周围组织改变的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邻近组织改变的形式不同。结论 MDCT扫描可为鉴别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和胆囊癌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胆囊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正常女性盆底肌肉的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尚华 刘剑羽 +1 位作者 周广金 周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43-945,950,共4页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正常女忖:盆底肌肉纤维束的三维显示及参数特点,为DTI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50例未生育和经剖寓产分娩的女性,按年龄分为20~29岁(15例)、30~39岁(15例)、40-49岁...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正常女忖:盆底肌肉纤维束的三维显示及参数特点,为DTI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应用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50例未生育和经剖寓产分娩的女性,按年龄分为20~29岁(15例)、30~39岁(15例)、40-49岁(12例)、50~54岁(8例)。于3.0T MRI上首先行常规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T2WI、横轴何T1WI柃查;然后行动态正中矢状位Fiesta序列检查.排除盆腔器订脱垂;最后采用二维扩散加权横断自旋甲丽嘲波(SE-EPI)脉冲序列对盆底DTI柃查,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正常女性盆底肌肉纤维束图像,并测量对应肌肉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备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受枪暂禽底耻骨内脏肌、盆晕闭孔内肌均获得满意的三维肌肉纤维束图像及对应的ADC值、FA值;同一年龄组内在、右侧耻骨内脏肌及闭孔内肌ADC值、FA值比较,砖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耻骨内脏肌及闭孔内肌ADC值、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 MR DTI纤维束成像可以三维观察史性盆底复杂肌肉纤维束结构,并且获得其正常ADC值和FA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底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张量成像 女(雌)性
下载PDF
True FISP序列在胰胆管疾病的应用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伟中 杨正汉 +1 位作者 刘剑羽 谢敬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评价TrueFISP序列在胰胆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 对 98例怀疑胰胆管疾病的患者和 12例正常志愿者做TrueFISP与HASTE MRCP扫描。结果 TrueFISP像、MRCP断层像和MRCPMIP像显示胰胆管扩张的准确性均达到了10 0 % ;... 目的 评价TrueFISP序列在胰胆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 对 98例怀疑胰胆管疾病的患者和 12例正常志愿者做TrueFISP与HASTE MRCP扫描。结果 TrueFISP像、MRCP断层像和MRCPMIP像显示胰胆管扩张的准确性均达到了10 0 % ;对病变定位的准确率分别为 94.4%、83 .3 %和 86.1% ;对胆管结石定性的准确率 (特异性 )分别为 73 .3 % ( 88.1% )、93 .3 %( 92 .9% )和 66.7% ( 81.0 % ) ;对肿瘤的定性准确率 (特异性 )分别为 85 .7% ( 90 .0 % )、61.9% ( 83 .3 % )和 5 7.1% ( 76.7% )。结合所有的序列对结石诊断的准确率 (特异性 )为 96.7% ( 95 .2 % ) ,对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特异性 )为 90 .5 % ( 93 .3 % )。结论 TrueFISP序列对胰胆管疾病的管壁和管周病变的显示良好。HASTE MRCP有利于胰胆管的整体显示 ,结合两者可对胰胆管疾病作出更准确的评价并有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胰胆管造影 评价研究 MRCP
下载PDF
多排CT鉴别诊断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与囊性肾瘤 被引量:14
13
作者 郎宁 刘剑羽 杨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与囊性肾瘤(CN)的多期螺旋CT表现特点,以期提高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盲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MESTK和6例CN患者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ESTK和C...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与囊性肾瘤(CN)的多期螺旋CT表现特点,以期提高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盲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MESTK和6例CN患者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ESTK和CN均表现为肾脏内单发的边缘规则多囊性肿块。其中MESTK BosniakⅢ型5例,BosniakⅣ型1例;6例CN均为BosniakⅡ型。6例MESTK均为囊实性肿物,肿瘤内均可见数量不等的实性成分,间隔平均厚度为0.93 cm,而6例CN均表现为完全囊性病变,囊壁未见实性成分,间隔平均厚度为0.23 cm。增强扫描,ME-STK的实性部分和CN的囊壁均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延迟强化。结论多期螺旋CT扫描可为MESTK和CN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肿瘤有无实性成分是鉴别两者的重要CT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肿瘤 肿瘤 复合和混合型 囊性肾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SCT征象 被引量:8
14
作者 岳奎涛 刘剑羽 +2 位作者 王智勇 李磊 刘从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67-1370,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IPMN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或64层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7例接受ERCP检查。结果27例IPMN中,主胰管型11例,包括2例交界性肿瘤,4例原位癌,...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IPMN的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或64层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7例接受ERCP检查。结果27例IPMN中,主胰管型11例,包括2例交界性肿瘤,4例原位癌,5例腺癌;CT表现为胰腺不同程度萎缩,主胰管扩张,8例内部可见壁结节,1例见多发斑块状钙化。分支胰管型9例,包括腺瘤和交界性肿瘤各3例,1例原位癌,2例腺癌;其中7例位于胰头部,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囊性病灶,内见分隔和乳头状壁结节,呈"葡萄串"样,1例可见点状钙化;2例位于胰尾部,呈类圆形囊性病灶,增强无强化。混合型7例,包括交界性肿瘤和腺癌各3例,原位癌1例,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伴腔内壁结节,3例病变内可见不同程度钙化。7例接受ERCP,其中5例明确显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结论 IPMN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SCT结合ERCP检查有助于术前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子宫腺肌瘤与子宫平滑肌瘤3.0T MRI征象对比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杨琼 刘剑羽 苏静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3.0TMRI对子宫平滑肌瘤与子宫腺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6例子宫平滑肌瘤与25例子宫腺肌瘤患者的3.0TMRI特征。结果 肌壁间子宫平滑肌瘤26例,共36个病灶,边界清晰,T2WI及T1WI显示均匀低信号3... 目的探讨3.0TMRI对子宫平滑肌瘤与子宫腺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6例子宫平滑肌瘤与25例子宫腺肌瘤患者的3.0TMRI特征。结果 肌壁间子宫平滑肌瘤26例,共36个病灶,边界清晰,T2WI及T1WI显示均匀低信号32个;4个肌瘤变性,T2WI信号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1例DWI呈等、低信号。子宫腺肌瘤25例,共28个病灶,呈T2WI低信号、T1WI等信号,边界不清。所有肿块内见到斑点状长T2信号;6例行增强扫描见病灶均匀强化,内散在点状低信号;6例行DWI示病灶呈低信号,内见散在点状高信号。结论 3.0TMRI对于精确鉴别子宫腺肌瘤与子宫平滑肌瘤具有很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瘤 子宫肌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CT强化模式及其病理基础 被引量:16
16
作者 裴新龙 苏静 刘剑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CT动态增强扫描不同特点及其组织病理学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IMCC的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表现,将肿瘤CT强化特点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45例中,22例单发病灶... 目的探讨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MCC)CT动态增强扫描不同特点及其组织病理学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IMCC的CT平扫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表现,将肿瘤CT强化特点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45例中,22例单发病灶,23例多发病灶。动态强化表现为4种模式:①23例呈从周边向内部缓慢渐进性强化,病理上周边区肿瘤细胞丰富,中央区以纤维间质为主;②13例病灶整体均匀或不均匀缓慢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较少,与纤维间质均匀混杂分布;③8例边缘轻度强化,内部不强化或散在灶状轻度强化,病理上周边区肿瘤细胞丰富,内部坏死明显,坏死中散在小灶状肿瘤细胞;④1例动脉期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轻度减退,病理上病灶内肿瘤细胞丰富,纤维间质稀少,两者分布均匀。结论 IMCC强化模式多样,强化类型与病理组织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胆管 肝内 胆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学 外科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对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肌肉的评估 被引量:7
17
作者 朱汇慈 刘剑羽 +2 位作者 周延 王丰 韩劲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5-298,302,共5页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盆底肌肉的参数变化。资料与方法收集50例POP III度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横轴位DTI扫描,b=500 s/mm2,15个方向。将DTI原始图像导入后处理软...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女性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盆底肌肉的参数变化。资料与方法收集50例POP III度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横轴位DTI扫描,b=500 s/mm2,15个方向。将DTI原始图像导入后处理软件,分别形成相应的参数图,在b=0的原始图像上逐层勾画盆底各肌肉的边缘并计算出各DTI参数,测量会阴浅横肌、耻骨内脏肌、耻骨直肠肌、髂骨尾骨肌和闭孔内肌5种盆底双侧肌肉和肛门括约肌的DTI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度(MD)、λ1、λ2、λ3、线性各向异性(CL)、平面各向异性(CP)和球面各向异性(CS)。比较每种肌肉左右侧、研究组与对照组间DTI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对照组的5种盆底双侧肌肉中,仅闭孔内肌左、右侧肌肉的FA、λ3、CP、C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研究组仅闭孔内肌左、右侧肌肉的FA、λ3、CL、CP、C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会阴浅横肌FA值和CS值,左侧耻骨内脏肌CL值,右侧耻骨内脏肌FA、λ3、CL、CS、CP值和左侧髂尾肌λ1、λ3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DTI观察女性盆底肌肉技术上可行,可对POP患者的盆底肌肉损伤进行初步评估,并对揭示其发病机制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垂 骨盆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骨盆底
下载PDF
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危险度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任阿红 刘剑羽 +1 位作者 周延 刘毅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6-231,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增强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GISTs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共57例行腹盆腔MSCT增强扫描的原发性GISTs病例。分析每个GISTs病灶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并与病变危险...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CT增强表现,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增强扫描对GISTs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共57例行腹盆腔MSCT增强扫描的原发性GISTs病例。分析每个GISTs病灶的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并与病变危险度之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包含27例低度危险、12例中度危险和18例高度危险病变。高、中、低度危险性的GISTs在肿瘤大小、脂肪间隙、强化方式、瘤周及瘤内血管影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有无钙化及溃疡、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ΔCT(动脉期-平扫)和ΔCT(静脉期-平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危险度的GISTs的CT表现存在差异,边缘不规则的较大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周及瘤内显示血管的病变多提示为高度危险性GISTs。术前评估GISTs的危险度时要综合多方面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病理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与囊性肾癌 被引量:8
19
作者 郎宁 刘剑羽 杨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29-733,共5页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与囊性肾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二者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采用盲法研究,回顾性分析6例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及14例囊性肾癌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与囊性肾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二者术前影像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采用盲法研究,回顾性分析6例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及14例囊性肾癌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6例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均为囊实性病变,但实性成分多少不等;其中BosniakⅢ型5例,BosniakⅣ型1例。14例囊性肾癌中,8例为透明细胞癌囊变,BosniakⅢ型7例,BosniakⅣ型1例;6例为多房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均为BosniakⅡF型。增强扫描示: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实性部分在皮髓期呈轻度或中等程度强化,并随时间延迟强化程度增加;多房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皮髓期菲薄间隔轻至中度延迟强化;7例BosniakⅢ型透明细胞癌囊变,皮髓期增厚间隔明显强化,1例BosniakⅣ型透明细胞癌囊变增厚间隔及结节皮髓期显著强化,二者强化程度较高,实质期强化程度均减退。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囊性肾癌MSCT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肿瘤实性成分的多少、间隔的形态以及增强方式可以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疾病 囊性 混合瘤 中胚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淋巴瘤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其病理相关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芸芸 刘剑羽 徐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探讨淋巴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发展进程的相关性。方法将A20淋巴瘤细胞接种于30只Balb/c小鼠,制备小鼠淋巴瘤模型。对不同阶段的荷瘤小鼠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观察荷瘤小鼠肿瘤DWI信号,并测量其ADC值... 目的探讨淋巴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及淋巴瘤发展进程的相关性。方法将A20淋巴瘤细胞接种于30只Balb/c小鼠,制备小鼠淋巴瘤模型。对不同阶段的荷瘤小鼠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观察荷瘤小鼠肿瘤DWI信号,并测量其ADC值。应用Image-J1.42q软件分析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比较淋巴瘤不同发展阶段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的差异,分析二者间的关系及淋巴瘤ADC值与肿瘤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第三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37±0.08)×10-3mm2/s,第二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47±0.08)×10-3mm2/s,第一阶段的淋巴瘤ADC值为(0.69±0.07)×10-3mm2/s,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3,P<0.05)。第三阶段的淋巴瘤的肿瘤细胞密度(48.85±4.04)%明显大于第二阶段(42.65±4.48)%和第一阶段淋巴瘤肿瘤细胞密度(31.75±4.19)%,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2,P<0.05)。淋巴瘤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82,P<0.01)。淋巴瘤的ADC值与其发展阶段呈显著负相关(r=-0.84,P<0.01)。结论 ADC值可用于评价淋巴瘤发展进程,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并监测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磁共振成像 淋巴瘤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