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冷却塔三维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力耘 李东野 《吉林电力》 2015年第4期41-43,共3页
介绍了火力发电厂冷却塔三维设计现状、建模前数据的处理及冷却塔的3种建模方法,包括圆台基本体拼接、输入坐标、导入数据建模法。针对冷却塔三维设计建模过程中计算数据较多,计算繁杂,耗时费力的问题,通过对比3种建模方法及建模过程设... 介绍了火力发电厂冷却塔三维设计现状、建模前数据的处理及冷却塔的3种建模方法,包括圆台基本体拼接、输入坐标、导入数据建模法。针对冷却塔三维设计建模过程中计算数据较多,计算繁杂,耗时费力的问题,通过对比3种建模方法及建模过程设计;指出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采取不同建模方法,对于施工图纸设计阶段,导入数据建模法为简便的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三维设计 建模 PDMS软件
下载PDF
钢斜梯三维建模研究
2
作者 刘力耘 郝军茹 +1 位作者 李艳阳 薛烈 《吉林电力》 2014年第3期9-11,共3页
介绍了三维设计软件PDMS在钢斜梯建模中的应用现状,目前利用Modellor模块及ACN tools软件2种方法对钢斜梯建模。基于印度某工程循环水管坑内钢斜梯结构,对钢斜梯2种建模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了2种钢斜梯建模方法的优缺点,针对不同角度的钢... 介绍了三维设计软件PDMS在钢斜梯建模中的应用现状,目前利用Modellor模块及ACN tools软件2种方法对钢斜梯建模。基于印度某工程循环水管坑内钢斜梯结构,对钢斜梯2种建模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了2种钢斜梯建模方法的优缺点,针对不同角度的钢斜梯在建模过程中存在的模型错误问题,通过编程修正了楼梯角度和级数限制,解决了钢斜梯建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斜梯 辅助设计 三维建模 PDMS软件
下载PDF
SVG无功功率优化的实用性分析
3
作者 胡杰 刘力耘 张忠华 《吉林电力》 2014年第6期22-25,32,共5页
根据静止无功功率发生器(SVG)的技术原理及应用情况,结合某需跨国供电的220kV变电站运行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程要求,进行了无功功率优化分析,并利用DIgSILENT和BPA程序对SVG运行进行仿真模拟,提出了提高该变电站运行情况的无功功率补偿... 根据静止无功功率发生器(SVG)的技术原理及应用情况,结合某需跨国供电的220kV变电站运行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程要求,进行了无功功率优化分析,并利用DIgSILENT和BPA程序对SVG运行进行仿真模拟,提出了提高该变电站运行情况的无功功率补偿方案。分析结果表明,配置一定容量的SVG后,通过与现有无功功率设备的联合运行,能够保证该变电站的无功功率需求,满足实际运行需要和相关规程规定要求,并对该系统电压波动及闪变情况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无功功率发生器(SVG) 变电站 仿真模拟 实用性
下载PDF
提高综合管架建模效率的研究
4
作者 刘力耘 《吉林电力》 2014年第6期8-10,共3页
针对国外某电厂现场地形复杂,综合管架结构形式多样,构件截面与我国通用的构件截面不同,构件材料不同等问题,充分利用了PDMS程序中的基本构件,针对综合管架多层性、结构形式多样性及平面布置复杂性、构件复杂性等特点,提出采取不同的处... 针对国外某电厂现场地形复杂,综合管架结构形式多样,构件截面与我国通用的构件截面不同,构件材料不同等问题,充分利用了PDMS程序中的基本构件,针对综合管架多层性、结构形式多样性及平面布置复杂性、构件复杂性等特点,提出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解决了综合管架的快速建模问题,提高了综合管架的建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MS 三维模型 综合管架 建模效率
下载PDF
PDMS用于土建结构建模中异型构件的解决方法
5
作者 刘力耘 《吉林电力》 2006年第6期48-49,共2页
针对应用PDM S程序建模中缺少土建异型结构方面构件模型问题,提出了采用PDM S程序中程序模块创建了异型土建构件模型。解决了PDM S程序中没有异型土建结构模型的问题,为土建专业创建了真正实用的土建结构模型,为机务专业检查碰撞提供了... 针对应用PDM S程序建模中缺少土建异型结构方面构件模型问题,提出了采用PDM S程序中程序模块创建了异型土建构件模型。解决了PDM S程序中没有异型土建结构模型的问题,为土建专业创建了真正实用的土建结构模型,为机务专业检查碰撞提供了方便的检查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MS 土建结构 模型 数据库
下载PDF
作为士大夫政治实践的宋代经学——范纯仁《尚书解》解读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力耘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64,168,共14页
王安石变法初期,范纯仁作《尚书解》进献宋神宗。《尚书解》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其创作、进献也是士大夫政治实践的常规性举措——谏君。范纯仁通过选取《尚书》经文,对所选经文作有选择性的解释,以及沿袭、改造和舍弃汉唐注疏... 王安石变法初期,范纯仁作《尚书解》进献宋神宗。《尚书解》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其创作、进献也是士大夫政治实践的常规性举措——谏君。范纯仁通过选取《尚书》经文,对所选经文作有选择性的解释,以及沿袭、改造和舍弃汉唐注疏等目的鲜明的方式创作出《尚书解》,严格针对他所认为的时政弊病,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劝谏神宗兼听并取、慎于改作、简易施政,罢免新法大臣,停止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实践圣人知人、安民之道。《尚书解》有着具体的政治语境和行动指向,表明经学与士大夫日常政治实践密切相关。研究《尚书解》有助于呈现儒学在传统中国政治实践中的展开方式,并丰富儒学作为一种践履之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纯仁 《尚书解》 宋神宗 王安石变法 经学
下载PDF
漢《赤伏符》釋義 被引量:2
7
作者 劉力耘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5-331,共17页
史稱漢光武帝非常重視讖緯,因《赤伏符》稱帝,又據此任王梁爲大司空,《赤伏符》也因光武帝而廣爲人知。以往的研究側重於單純考察《赤伏符》産生的時間和背景,對符文本身的解讀不夠,不利於準確把握符文産生的時間。本文結合西漢中後期... 史稱漢光武帝非常重視讖緯,因《赤伏符》稱帝,又據此任王梁爲大司空,《赤伏符》也因光武帝而廣爲人知。以往的研究側重於單純考察《赤伏符》産生的時間和背景,對符文本身的解讀不夠,不利於準確把握符文産生的時間。本文結合西漢中後期的思想背景,分析《赤伏符》的内容和寓意,認爲符文中的"龍鬥野"是"帝王感生説"和《京氏易傳》影響的産物;"四七之際"是象數與陰陽五行合流理論的反映;而"王良主衛作玄武",則是由《左傳》所述的史實,發展爲占星學説,又結合五行四象一系列理論衍生的結果;並推測《赤伏符》可能産生於王涉勸説劉歆反叛王莽之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武帝 《赤伏符》 谶纬
下载PDF
《尚书》诸篇阐释与宋代复仇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力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3-120,共8页
《尚书》中本无复仇话题,苏轼《书传》率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复仇、中兴之志。靖康之难后,这一新说受到士大夫的普遍关注。南宋高宗朝主张对金复仇的士大夫,如张九成、陈鹏飞等,均袭用苏轼新说,借批评穆王、平王指责高宗推动和议、放... 《尚书》中本无复仇话题,苏轼《书传》率先批评周穆王、平王无复仇、中兴之志。靖康之难后,这一新说受到士大夫的普遍关注。南宋高宗朝主张对金复仇的士大夫,如张九成、陈鹏飞等,均袭用苏轼新说,借批评穆王、平王指责高宗推动和议、放弃复仇;而赞成和议或经历过高宗朝末期对金宣战以及孝宗朝初期符离之败、隆兴和议的士人,如范浚、林之奇等,他们以维护《尚书》的"轨范"特质为由批评苏轼新说。相较其它经典,直接指向君主,且与中兴话题密切相关,是南宋初年《尚书》学中复仇论的特点。而士人对《书传》的继承或批评,也反映出苏轼之学在南宋前期受到极大的关注,并未沉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论 《尚书》学 《书传》 张九成 林之奇
下载PDF
宋代君臣讲论《尚书》考
9
作者 刘力耘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宋代士大夫坚持"示人主以轨范"的《尚书》观,推崇《尚书》的皇帝教育意义,并针对时弊援引、阐释《尚书》,提出皇帝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规范时君的行为。有些皇帝也认同"轨范"... 宋代士大夫坚持"示人主以轨范"的《尚书》观,推崇《尚书》的皇帝教育意义,并针对时弊援引、阐释《尚书》,提出皇帝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以经典和圣人的名义规范时君的行为。有些皇帝也认同"轨范"之说,或自觉而勤勉地听讲、阅读《尚书》,或借助《尚书》昭示效法圣王的决心。此外,《尚书》在宋代还被视作为臣的楷模。皇帝通过御赐、引释《尚书》等方式勉励大臣效法上古贤臣,积极劝谏、辅佐君主。皇帝和士大夫不断回溯《尚书》中唐虞三代的政治场景,由文本给予的共同回忆努力构建共同的价值,增进彼此认同,并支撑自身的合法性,共享经典文本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观 宋代 皇帝 士大夫 政治文化
下载PDF
史浩《尚书讲义》与宋孝宗朝政治
10
作者 刘力耘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53-66,共14页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 孝宗退位前夕,史浩完成《尚书讲义》进献孝宗。《尚书讲义》既是阐释儒家经典的经学著作,也寄托着史浩在和战、孝道、近习等南宋重大政治主题上的思考。他引入“心”“迹”范畴阐释经文“重华”,改变传统的阐释重心,旨在化解孝宗“改父之政”的政治伦理风险;在阐释经文“亮阴三祀”时,通过反向批评丧期“权制”,凸显孝宗执意行三年丧的意义;又巧妙地嵌入“私恩”话题,使经文“明试以功”的目的,由传统阐释下防止“利口空言者获进”,变为针对孝宗朝近习政治的杜绝私恩侥幸者获进。在历史语境中考察《尚书讲义》,揭示其中的时代问题意识和现实政治关怀,能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儒家经典阐释的特征,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讲义》 史浩 宋孝宗 经学 《尚书》学 经典阐释学
下载PDF
試論宋代儒家經典解釋的性理化過程——以“虞廷十六字”爲例
11
作者 劉力耘 《中国经学》 CSSCI 2017年第1期41-64,共24页
關於宋代儒家經學的研究,以往學界大多集中在分析經文解釋性理化後的形態與意涵,對其性理化過程關注不够。本文詳細梳理了東晋至南宋末有關《尚書》"虞廷十六字"的各種解釋和使用情形,發現"虞廷十六字"在北宋之前... 關於宋代儒家經學的研究,以往學界大多集中在分析經文解釋性理化後的形態與意涵,對其性理化過程關注不够。本文詳細梳理了東晋至南宋末有關《尚書》"虞廷十六字"的各種解釋和使用情形,發現"虞廷十六字"在北宋之前的主流解釋是基於人事層面的,且不構成一個整體,在《尚書》中也不突出。北宋中期開始,"虞廷十六字"的解釋逐漸性理化,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並因爲人的生理本能與道德要求之間的張力提供了表述方式而得到廣泛關注。同時,《尚書》"示人主以軌範"的角色,又决定了性理化的"虞廷十六字"仍然多被使用在與君主的對話中。此外,宋儒在不同場合出於不同目的,對"虞廷十六字"的解釋可能不同;而即使在南宋經典解釋普遍性理化的情况下,晋唐那種基於人事層面的解釋依舊存在。由此可見,宋代儒家經典解釋性理化的過程中,具有種種複雜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典解釋 性理化 虞廷十六字
下载PDF
谈元曲中“肐”的使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力耘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3-171,191,共9页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方言中"圪A"式词语的语法构成相同。从历代典籍中"圪A"式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集中在元代的口语文献中,明清时期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且应用范围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这三个特点与学者提出的"汉儿言语"的标准非常吻合,故而现代晋方言中的"圪A"式词语,很可能是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肐膝 圪A式 元曲 晋方言
原文传递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重温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3
作者 刘力耘 《机关党建研究》 2024年第9期59-61,共3页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写于1939年冬,其中第一章“中国社会”系他人起草后经毛泽东修改定稿,第二章“中国革命”由毛泽东亲自撰写。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社会的基本性质、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
关键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主要矛盾 现实与未来
原文传递
王安石《尚书》学与熙宁变法之关系考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力耘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37,共19页
北宋熙宁年间,为回击反对者,坚定神宗的变法决心,王安石提出古之圣王"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他认为,大凡利民的政治作为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都会存在小的危害,而百姓目光短浅、士大夫多为奸愚之人,往往以小害为由... 北宋熙宁年间,为回击反对者,坚定神宗的变法决心,王安石提出古之圣王"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他认为,大凡利民的政治作为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都会存在小的危害,而百姓目光短浅、士大夫多为奸愚之人,往往以小害为由质疑、阻碍合乎道的举措;故神宗不可受制于标榜"公议"的反对言论,应当坚定地推行新法并严惩反对之人。王安石通过多次援引、阐释《尚书》,完成上述思想和话语体系的论证,反映出《尚书》在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与此同时,反新法士大夫则采用不同的阐释路径表达、论证异见,双方在《尚书》阐释上形成诸多冲突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学 王安石 熙宁变法 经学 政治文化
原文传递
宋代士大夫灾异论再认识——以苏轼为切入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力耘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9-62,158,共15页
苏轼的灾异论不符合过去学界归纳的北宋士大夫灾异论的显著特征。青年苏轼在制科策论中批评《洪范五行传》、历代《五行志》"牵合",改造传统阴阳事应说解读灾异意指;中年苏轼在奏疏中弃置事应说,不再解读灾异意指;晚年苏轼注... 苏轼的灾异论不符合过去学界归纳的北宋士大夫灾异论的显著特征。青年苏轼在制科策论中批评《洪范五行传》、历代《五行志》"牵合",改造传统阴阳事应说解读灾异意指;中年苏轼在奏疏中弃置事应说,不再解读灾异意指;晚年苏轼注解《尚书》,肯定事应说的价值,强调不可轻易废弃《洪范五行传》。抛开预设的理论和价值,回到历史情境中,旁征时人的灾异论并重新检讨主流史料即可见:苏轼灾异论的若干形态,极具时代代表性;其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变化,也揭示出两宋灾异论演变的重要面向;北宋士大夫反对事应说,是在宋仁宗《洪范政鉴》的压力下,强调灾异解读之时政维度的矫枉表现,灾异生成机制认识的局限和不知"天意"带来的现实问题,使得回归事应说具有必然性。以苏轼的灾异论为切入点,能有效反思学界对宋代天人关系、理性化等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异论 宋代 苏轼 唐宋变革论
原文传递
20世纪以来宋代《尚书》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力耘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20年第4期51-58,共8页
《尚书》主要记述唐虞三代君臣的言论与事迹,汉代以来被奉为“五经”之一,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的政治思维和实践。《尚书》学在宋代尤为兴盛,时人称“博士业《书》者十常三四”(叶梦得语,见《文献通考》卷一七七,中华书局,2011年,第5287... 《尚书》主要记述唐虞三代君臣的言论与事迹,汉代以来被奉为“五经”之一,深刻影响着传统中国的政治思维和实践。《尚书》学在宋代尤为兴盛,时人称“博士业《书》者十常三四”(叶梦得语,见《文献通考》卷一七七,中华书局,2011年,第5287页);又称“经解惟《书》最多”(黄震语,见《黄震全集》,第1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1页),可见一斑。两宋士人通过研习、阐释《尚书》,探求治理之道,回应时代问题,维系政治秩序和君臣认同。因而研究宋代《尚书》学,有助于理解《尚书》在传统中国政治中的角色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通考》 《尚书》学 《书》 叶梦得 黄震 中华书局 治理之道
原文传递
经学与政治:宋代《尚书》学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力耘 《原道》 CSSCI 2016年第4期168-171,共4页
西汉以降,历史上的经学往往带有政治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往一些经学史研究,倾向于一种'抽离'的方式,或考证著者、版本,或辨析经解异同,都是把经学当作一种纯粹'学术'。此外,还有一些经学史研究,因受到后来某个历史阶... 西汉以降,历史上的经学往往带有政治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往一些经学史研究,倾向于一种'抽离'的方式,或考证著者、版本,或辨析经解异同,都是把经学当作一种纯粹'学术'。此外,还有一些经学史研究,因受到后来某个历史阶段学术趣味或价值取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学 范纯仁 王安石变法 《洪范》 儒家经典
原文传递
“为政以德”的历史内涵、实践和当代价值
18
作者 刘力耘 《旗帜》 2023年第2期87-89,共3页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意指以符合“德”的方式施政,就能实现有序而良好的统治效果。“为政以德”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治理理念中居核心地位,反映出统治者的忧患意识和...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意指以符合“德”的方式施政,就能实现有序而良好的统治效果。“为政以德”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治理理念中居核心地位,反映出统治者的忧患意识和民本立场,落实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严以治吏、保民富民的若干制度和举措。“为政以德”思想及实践对于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为政以德 历史内涵 党风廉政建设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治理理念 当代价值 忧患意识
原文传递
经学与政治:宋代《尚书》学研究的反思
19
作者 刘力耘 《原道》 CSSCI 2017年第1期168-171,共4页
西汉以降,历史上的经学往往带有政治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往一些经学史研究,倾向于一种'抽离'的方式,或考证著者、版本,或辨析经解异同,都是把经学当作一种纯粹'学术'。此外,还有一些经学史研究,因受到后来某个历史阶... 西汉以降,历史上的经学往往带有政治性,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往一些经学史研究,倾向于一种'抽离'的方式,或考证著者、版本,或辨析经解异同,都是把经学当作一种纯粹'学术'。此外,还有一些经学史研究,因受到后来某个历史阶段学术趣味或价值取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