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疏井网下隔夹层精细预测方法研究及效果分析
1
作者 刘力辉 李罗意 陈殿远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9-1039,共11页
在薄层预测领域,地质统计学和波形指示反演技术是当前的两大主流方法。然而,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井点稀疏区域构建精确变差函数方面存在挑战,难以实现对薄层的准确预测。尽管波形指示反演对井网分布的依赖性较小,但其高频成分在描述地震振... 在薄层预测领域,地质统计学和波形指示反演技术是当前的两大主流方法。然而,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井点稀疏区域构建精确变差函数方面存在挑战,难以实现对薄层的准确预测。尽管波形指示反演对井网分布的依赖性较小,但其高频成分在描述地震振幅的空间变化方面存在不足。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提出了叠前构形反演技术。该技术通过对比地震数据体中能量和频率特征的横向变化,有效预测目标岩性的空间分布。充分利用了地震数据体的横向信息,其高频信息与地震数据体的空间能量变化高度吻合。通过射线域弹性阻抗分析,该方法能够提取更多弹性参数,其结果与AVO特征相一致,从而更准确地反映叠前地震数据不同射线域能量的横向变化,精确预测多种岩性类型。在稀疏井网的研究区,对于复杂岩性隔夹层的预测具有显著优势。该方法在多个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已显示出卓越的效果,对于1 m以上夹层的预测准确率超过80%,明显优于传统的反演技术,特别适合于稀疏井网区域的复杂岩性隔夹层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井网 构形反演 射线弹性阻抗 复杂岩性隔夹层
下载PDF
叠前有色反演技术在地震岩性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力辉 陈珊 倪长宽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6,112-113,共6页
地震岩性学是将地震数据通过特殊处理转化为具有明确岩性意义的岩性体,为地震地貌表征服务。该地震岩性体需要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①数据体的幅值与岩性相关;②数据体的横向振幅相对保持;③数据体的值最好为相对值。叠前射线弹性阻抗有... 地震岩性学是将地震数据通过特殊处理转化为具有明确岩性意义的岩性体,为地震地貌表征服务。该地震岩性体需要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①数据体的幅值与岩性相关;②数据体的横向振幅相对保持;③数据体的值最好为相对值。叠前射线弹性阻抗有色反演技术,既使反演体数值与井资料靠近,又保持了反演振幅的横向相对关系,可以作为实现地震岩性体的一个关键技术。该技术在冀中坳陷饶阳凹陷蠡县斜坡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预测结果符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沉积规律,为地震地貌刻画提供了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地震岩性学 地震地貌学 有色反演 射线弹性阻抗
下载PDF
基于岩性预测的CRP道集优化处理 被引量:29
3
作者 刘力辉 杨晓 +2 位作者 丁燕 陆蓉 康昆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2-488,442,共7页
基于岩性预测的CRP道集优化处理主要针对道集保真度(动力学信息)进行补偿处理,尽可能挖掘宽角度信息,使资料的AVO特征符合抛物线规律,更好地适应Zoeppritz方程的应用条件,为通过叠前反演提取稳定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打下基础。基于岩... 基于岩性预测的CRP道集优化处理主要针对道集保真度(动力学信息)进行补偿处理,尽可能挖掘宽角度信息,使资料的AVO特征符合抛物线规律,更好地适应Zoeppritz方程的应用条件,为通过叠前反演提取稳定的纵、横波速度和密度打下基础。基于岩性预测的CRP道集优化处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影响道集保真度、宽角度、信噪比和分辨率等4个方面的补偿性处理。它的质量控制手段是单点井控和平面相控。在保真度方面与炮检距相关的吸收补偿是重点,在宽角度方面大角度道集剩余时差补偿是重点,其中谱平衡吸收补偿技术和无速度剩余时差校正技术是两个现实可行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预测 CRP道集 优化处理 振幅保真度 宽角度信息
下载PDF
地震物相分析方法与“甜点”预测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力辉 李建海 刘玉霞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2-437,334,共6页
地震物相是指地震物性相,即与储层物性相关的、地震弹性参数可分辨的属性类别。不同于地震岩相划分主要考虑岩性因素,地震物相划分不但要考虑岩性而且参考物性,同时要兼顾地震弹性参数的可识别性。为此,经过大量实践,总结提出了一套地... 地震物相是指地震物性相,即与储层物性相关的、地震弹性参数可分辨的属性类别。不同于地震岩相划分主要考虑岩性因素,地震物相划分不但要考虑岩性而且参考物性,同时要兼顾地震弹性参数的可识别性。为此,经过大量实践,总结提出了一套地震物相体预测计算的实现流程和关键技术。坐标转换技术可以将两个射线弹性阻抗合成一个新的阻抗数据体,用于识别地震物相。地震物相体可用于相控岩石物理统计分析,分地震物相做弹性参数—储层参数规律统计。地震物相分类可以包含储层分级方案,通过预测地震物相分类达到"甜点"预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物相 地震岩相 坐标旋转 相控岩石物理分析 “甜点”预测
下载PDF
地震地貌学在L区浊积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力辉 王绪本 陈雪菲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6-269,5-6,共4页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 地震地貌学是一种新的地震相分析与表征方法,研究的是沉积特征在沉积等时面上的地震映像。它与地震岩石学一起构成了地震沉积学的主体。以L区为例,介绍了地震地貌学方法的基本工作流程、关键技术及其在沉积分析和储层预测方面的应用。地震地貌学强调在相对地质年代域中对沉积体成像,表征了地震相的平面反射形态。通过地震地貌学的沉积解释,容易把控沉积体的展布范围及其在沉积体系中的发育部位。沉积体的地震地貌学解释结果反投影到反演剖面上,可实现相控下的砂体雕刻,使属性分析和反演达到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沉积体和储层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貌学 相对地质年代 平面沉积成像 平面沉积体解释 相控砂体雕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岩相反演方法 被引量:28
6
作者 刘力辉 陆蓉 杨文魁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29,共7页
复杂岩性预测是地震储层预测的难题,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反演是识别岩性的有效手段。常规方法多以测井特征曲线(伽马曲线等)为学习目标,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非线性映射预测岩性体,但这种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井震分辨率不匹配,二是BP... 复杂岩性预测是地震储层预测的难题,基于机器学习的非线性反演是识别岩性的有效手段。常规方法多以测井特征曲线(伽马曲线等)为学习目标,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非线性映射预测岩性体,但这种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井震分辨率不匹配,二是BP神经网络在反演过程中存在局部收敛、效果不稳定以及非线性表征能力弱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通过引入地震岩相概念解决井震分辨率不匹配问题,二是将深度学习引入到地震岩相反演中,经过优化样本采样、抽取相控伪井解决大样本集的构建问题,采用增量学习的策略进一步提高预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以分频地震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输入,井岩相曲线为反演目标,实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岩相反演,有效解决了复杂岩性预测的难题。将该方法应用于海上某深水陆坡水道沉积研究区(该区发育灰岩、钙质砂岩、砂岩和泥岩4种岩相,岩石物理规律复杂,区分困难)岩性预测,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岩相反演结果与井资料吻合,与地质认识相符。与叠前反演方法和BP神经网络学习岩相反演方法相比,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岩相反演方法准确度和分辨率更高,证明该方法是复杂岩性预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增量学习 相控伪井 优化样本采样 分频 地震岩相 复杂岩性预测
下载PDF
双域、双面沉积体解释方法在L区的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力辉 王绪本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59,10-11,共5页
沉积体分析可以在时间域进行,也可以变换到相对地质年代域(Wheeler域)进行,双域协同解释是今后沉积解释的发展方向。Wheeler域数据体因垂向单位为相对地质年代,等时意义比较直观,同时因其去除了区域构造背景影响,反射同相轴产状和沉积... 沉积体分析可以在时间域进行,也可以变换到相对地质年代域(Wheeler域)进行,双域协同解释是今后沉积解释的发展方向。Wheeler域数据体因垂向单位为相对地质年代,等时意义比较直观,同时因其去除了区域构造背景影响,反射同相轴产状和沉积现象关系密切,有利于沉积体和沉积环境的解释。对于地质体的双面解释,首先从相对地质年代体中提取目的层的某种敏感属性,对沉积体和所在沉积体系平面沉积成像,然后在此属性平面上解释出地质体的分布范围和边界,最后将Wheeler域平面解释结果投影到时间域的反演剖面上做顶、底厚度解释。Wheeler域属性平面解释有利于把控地质体展布的方向和范围,反演剖面解释有利于把控地质体的厚度。双域、双面协同解释方式既利用了地震属性的横向分辨率优势,又利用了反演资料纵向分辨率的优势,极大地减少了地质体解释的多解性,从而提高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 时间域 相对地质年代域 Wheeler域平面属性解释 反演剖面解释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射线弹性阻抗公式及弹性参数反演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力辉 王绪本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1-335,23,共5页
用射线弹性阻抗直接求解纵横波速度比时,解析式是由两个弹性阻抗比值构成的高幂次函数,在实际应用时,其稳定性和抗噪能力较差,因而其应用前景受到制约。在生产中有必要开发出一种改进的射线弹性阻抗,使弹性参数求解更加稳定。对射线弹... 用射线弹性阻抗直接求解纵横波速度比时,解析式是由两个弹性阻抗比值构成的高幂次函数,在实际应用时,其稳定性和抗噪能力较差,因而其应用前景受到制约。在生产中有必要开发出一种改进的射线弹性阻抗,使弹性参数求解更加稳定。对射线弹性阻抗公式进行二次项展开,将射线弹性阻抗表达成纵波阻抗和横波阻抗的函数。通过误差推导和实验分析,给出了用其反演纵波阻抗、横波阻抗及其它弹性参数的解析式。最后在某海上油田工区应用该方法进行反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阻抗 射线弹性阻抗 改进的射线弹性阻抗 弹性参数反演 稳定性和抗噪性
下载PDF
时频属性法薄互层预测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力辉 李建海 +1 位作者 孙莹频 胡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1-1268,共8页
1/4波长以内的薄互层厚度预测一直是勘探难题,本文主要探讨利用时频属性预测薄互层累计厚度的方法。通过薄互层楔状模型和两个叠置薄层模型,厘清薄互层累计厚度与时频属性的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净毛比、层数和互层... 1/4波长以内的薄互层厚度预测一直是勘探难题,本文主要探讨利用时频属性预测薄互层累计厚度的方法。通过薄互层楔状模型和两个叠置薄层模型,厘清薄互层累计厚度与时频属性的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净毛比、层数和互层模式都对峰值振幅—毛厚度关系有影响,其中净毛比影响最大,其次是互层数,影响最小的是互层模式;净毛比控制峰值振幅、峰值频率与毛厚度关系,也控制调谐厚度范围;在调谐厚度内,峰值振幅(积分能谱)与毛厚度呈单调递增线性关系,峰值频率与毛厚度呈单调递减线性关系;积分能谱与净厚度呈线性关系,积分能谱有扩大调谐厚度范围功能,有利于计算薄互层净厚度。根据模型试算结果,在实际资料中运用人工智能方法,利用峰值振幅和峰值频率等联合计算薄互层净厚度。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准确、可靠,实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 净毛比 毛厚度 峰值振幅 峰值频率 积分能谱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基于广义S变换的吸收衰减分析技术在油气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10
作者 刁瑞 李振春 +1 位作者 韩文功 刘力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0-265,5,共6页
广义S变换克服了小波基函数变化趋势固定不变的缺陷,具有较好的时频分析效果和较高的灵活性。将广义S变换引入到地震波吸收衰减分析中,应用最小二乘谱模拟方法消除地层反射系数对子波振幅谱的影响,突出含油气储层在地震记录上的响应;引... 广义S变换克服了小波基函数变化趋势固定不变的缺陷,具有较好的时频分析效果和较高的灵活性。将广义S变换引入到地震波吸收衰减分析中,应用最小二乘谱模拟方法消除地层反射系数对子波振幅谱的影响,突出含油气储层在地震记录上的响应;引入"低频增加、高频衰减"(LFR&HFA)面积差值法使得含油气储层的影响占主导地位,提高了油气识别的准确性。物理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验证了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应用上述方法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油气识别,取得的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证明了上述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S变换 时频谱 谱模拟 吸收衰减 面积差值法 油气识别
下载PDF
储层精细描述在东方1-1气田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姜平 于兴河 +3 位作者 黄月银 成涛 李茂 刘力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7-94,共8页
东方1-1气田宏观和微观上非均质性严重,泥流冲沟发育,组分分布复杂,这些特征影响了开发效果,文章从气田沉积微相研究入手,精细描述了各类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借助地球物理新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从而进行单砂体雕刻,最终建立精... 东方1-1气田宏观和微观上非均质性严重,泥流冲沟发育,组分分布复杂,这些特征影响了开发效果,文章从气田沉积微相研究入手,精细描述了各类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借助地球物理新技术,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从而进行单砂体雕刻,最终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通过对气田储层精细描述,认清了储层沉积微相与砂体成因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各类储层非均质性对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刻画了单砂体的展布、隔夹层分布以及泥流冲沟的边界;建立了实体三维储层非均质参数模型,对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及物性空间变化进行精细描述。以此为依据,优化开发井的井别、井位、井轨迹,使气田开发在满足下游供气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平衡开采,提高气田采收率,为海上类似气田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1-1气田 储层精细描述 沉积相 地质建模 实施效果
下载PDF
人工神经网络在预测储层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力辉 常德双 +2 位作者 殷学军 熊金良 吕爱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1期90-95,共6页
以往由地震资料反演储层参数所采用的多项式拟合、用井标定等方法,很难精确地反映地震参数和储层参数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文中我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器和改进后的BP算法,从地震资料中反演薄储层厚度和平均孔隙率,并对... 以往由地震资料反演储层参数所采用的多项式拟合、用井标定等方法,很难精确地反映地震参数和储层参数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文中我们利用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多层感知器和改进后的BP算法,从地震资料中反演薄储层厚度和平均孔隙率,并对含油气性作了预测。实际应用的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储层横向预测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BP算法 预测 储集层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探讨及应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斌 宋岩 +1 位作者 何玉萍 刘力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0-826,共7页
地震沉积学是在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阐述了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认为地震沉积学可以按研究尺度分为地震地貌学和储层地震学,从应用角度提出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思路,并首次提出... 地震沉积学是在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阐述了地震沉积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认为地震沉积学可以按研究尺度分为地震地貌学和储层地震学,从应用角度提出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思路,并首次提出最小等时研究单元的概念,即三相(地震相,测井相,岩芯相)结合研究时井震统一的尺度,是沉积分析时一个最小的地质成图单元。选择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D气田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为例,阐述了地震沉积学分析技术在沉积相分析方面的应用方法,展示了地震沉积学研究技术在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岩相物理分析、多属性地震相分析等方面良好的学科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分频解释 岩相物理学 地震相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储集层孔隙流体地震预测方法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华 王大兴 +3 位作者 张盟勃 王永刚 刘力辉 张盟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3-520,共8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致密储集层岩石物理分析结果,考虑体积模量对孔隙流体敏感的特点,提出了致密储集层岩相控制下利用压缩系数检测流体性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是进行岩相识别,利用叠前反演的纵横波交会技术...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段致密储集层岩石物理分析结果,考虑体积模量对孔隙流体敏感的特点,提出了致密储集层岩相控制下利用压缩系数检测流体性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是进行岩相识别,利用叠前反演的纵横波交会技术计算致密砂岩相的分布;其次是在岩相控制下(排除泥质含量影响),利用可稳定反演的波阻抗和速度计算压缩系数;最后利用气水层压缩系数的差异进行储集层孔隙流体性质判识。苏里格致密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实践表明:应用压缩系数进行孔隙流体性质识别的效果较好,能有效预测气水层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 致密储集层 弹性参数 压缩系数 孔隙流体预测
下载PDF
塔河油田卡4段地层相控储层预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斌 王兴志 +3 位作者 聂万才 于海涛 刘力辉 毕海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63-2168,共6页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4段储层灰岩含量较高,造成地震预测多解性严重,文章提出相控储层预测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以区域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的局部区域和同一沉积体系的准层序级别的砂体等时对比新思路,以Wheeler域年代地层切片技术为手段建... 塔河油田石炭系卡4段储层灰岩含量较高,造成地震预测多解性严重,文章提出相控储层预测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以区域等时地层格架为约束的局部区域和同一沉积体系的准层序级别的砂体等时对比新思路,以Wheeler域年代地层切片技术为手段建立精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进而开展准层序级别的变时窗属性提取分析,采用振幅和伪熵属性表征卡4段沉积微相展布,以Wheeler反变换技术实现了实践意义上的相控储层预测理念,雕刻了有利储层空间形态,为该区岩性圈闭的发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储层 Wheeler域切片 卡拉沙依组 塔河油田
下载PDF
油气藏的灰色预测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力辉 熊金良 姚江波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A02期93-97,共5页
沿测线进行多参数分析识别可能含油气范围的方法已在国内普遍应用。本文在分析单线多参数分析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油气藏灰色预测的思想。本文给出了采用灰色理论进行油气藏预测的方法原理及实施步骤,并以大港... 沿测线进行多参数分析识别可能含油气范围的方法已在国内普遍应用。本文在分析单线多参数分析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油气藏灰色预测的思想。本文给出了采用灰色理论进行油气藏预测的方法原理及实施步骤,并以大港油田Q26井区为例,展示了该方法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灰色预测 评价参数 地震勘探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实用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5
17
作者 刘保国 刘力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3期266-271,共6页
提出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理念,探讨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包括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岩相物理分析和定量地震相分析等,其中定量地震相分析包括年代地层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和波形分析技术等... 提出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理念,探讨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包括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岩相物理分析和定量地震相分析等,其中定量地震相分析包括年代地层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和波形分析技术等。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D气田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为例,重点阐述了定量地震相分析技术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实用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和岩性圈闭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等时地层格架 最小等时研究单元 岩相物理分析 定量地震相分析 沉积相分析
下载PDF
应用自组织神经网络划分地震微相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力辉 杨梦岩 +2 位作者 熊金良 姚江波 常德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A02期90-94,100,共6页
目前,利用神经网络划分地震微相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监督型模式识别;另一类是非监督型模式识别。当样本资料不足或不具代表性时,采用监督型模式识别容易造成强行分类而导致错误结论。以Kohonen网络为代表的非监督型模式... 目前,利用神经网络划分地震微相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监督型模式识别;另一类是非监督型模式识别。当样本资料不足或不具代表性时,采用监督型模式识别容易造成强行分类而导致错误结论。以Kohonen网络为代表的非监督型模式识别的缺陷是:①不能动态聚类;②输入模式动态范围较大时,量值小的模式不易识别;③最终炎别关系亲近程度不清。本文对非监督型模式识别作了改进,应用改进后的识别方法,可以实现由细到粗的类别动态系类,而且最终类别间亲近关系也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模式识别 地震相 地震勘探
下载PDF
基于地震资料高阶统计量的含油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储层预测实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杏莉 王彦春 +1 位作者 刘力辉 刘保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318,共5页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地震资料高阶统计量的含油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采用信号识别与检测中的高阶统计量参数(偏度和峰度),对地震记录进行处理与重构,而地震数据的高阶统计量参数能提供详细的储层横向变化信息。模型试算表... 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地震资料高阶统计量的含油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采用信号识别与检测中的高阶统计量参数(偏度和峰度),对地震记录进行处理与重构,而地震数据的高阶统计量参数能提供详细的储层横向变化信息。模型试算表明不同的储层结构具有不同的高阶统计量特征,高阶统计量的横向敏感性强于纵向敏感性。实际资料的应用结果证明高阶统计量对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变化的敏感性远远高于波阻抗反演结果,预测出的储层非均质规律与已知产气井、非产气井的储层位置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高阶统计量 储层预测 偏度 峰度 大牛地气田
下载PDF
辽东湾蠕虫状地震反射的地质意义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田立新 周东红 刘力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5-298,305,共5页
常规统计岩石物理学研究缺乏对地质成因的分析及对地震反射特征的物理机理分析,难以建立合理的岩石物理模板,指导地震属性的分析与解释。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地震岩石学研究与宏观沉积相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将辽东湾东营组蠕虫状反射按宏观... 常规统计岩石物理学研究缺乏对地质成因的分析及对地震反射特征的物理机理分析,难以建立合理的岩石物理模板,指导地震属性的分析与解释。针对这些问题,基于地震岩石学研究与宏观沉积相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将辽东湾东营组蠕虫状反射按宏观沉积环境分为滑塌型、复合型和远岸型;然后结合沉积过程,将蠕虫状反射形态和沉积微相结合起来,分析蠕虫状反射形态与物源方向的关联性;最后总结出蠕虫状反射的地质意义及不同形态蠕虫状反射形成的物理机理。建立了富泥型和富砂型蠕虫状反射的识别模式,为蠕虫状反射的沉积研究、内幕刻画和储层预测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岩石学 统计岩石物理 蠕虫状反射的成因分类 富泥型蠕虫状反射 富砂型蠕虫状反射 浊积储层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