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社区舞蹈”及其在社区文化治理中的激活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列生 刘厦静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2,共8页
"中国背景"、"中国事态"下的"社区舞蹈"作为当代语境现象,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关联性语境,都有着十分明显的现场状态的差异。"社区舞蹈"为社区居民文化主体性建构及文化权利积极拥有的舞蹈... "中国背景"、"中国事态"下的"社区舞蹈"作为当代语境现象,与世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关联性语境,都有着十分明显的现场状态的差异。"社区舞蹈"为社区居民文化主体性建构及文化权利积极拥有的舞蹈参与实现形式,既是有效激活社区文化治理的一种方式,也是身体解放、文化解放体验与获得的逆向功能现象,并在生命意识日益自觉基础上,把个体的身体权利与生存质量更加有机地统一在社区舞蹈活动中。尽管其艺术诉求往往体现为"特殊少数"的入场动机,更大规模的"绝对多数"与社区舞蹈的功能关系,基本上聚焦于自我身体诉求与社会互动诉求,但当我们谋划社区文化治理技术方案之际,应该立足于统筹谋划,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一特定工具的多重功能激活,从而实现其在社区文化治理中的效能最大化。社区舞蹈在舞蹈社会学意义上跨越了传统的艺术定位方式,作为一种艺术与非艺术混存事态,或者说作为一种复合功能舞蹈活动方式,能够以一种强大的介入力量,通过规模化驱动、多样化驱动和日常化驱动,激活社区作为社会性基本文化制度单元的文化活性,让公共社会文化张力发挥其社会均衡增量优势的积极价值和正能量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舞蹈 社区文化治理 激活与能量驱动方式
下载PDF
谱系学视野文艺人民本体论命题建构——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创新点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列生 刘厦静 李竞爽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5,共25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知识谱系延展最新命题知识形态,文艺人民本体论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得以时代凸显,是以全部文艺本体论人类思想成果为学理建构知识综合前提的,因而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文艺本体论问题上的...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知识谱系延展最新命题知识形态,文艺人民本体论在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得以时代凸显,是以全部文艺本体论人类思想成果为学理建构知识综合前提的,因而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在文艺本体论问题上的当代知识形态。基于谱系学知识延展分析,这一命题的清晰价值指向突出地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人民对于文艺存在的意义本源性;二是强调人民对于文艺存在的利益主体性;三是强调人民对于文艺存在的现实驱动地位或者驱动力要素能量;四是强调人民对于文艺存在最普遍同时最现实的审美价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人民本体论 命题学理嵌位 原典空间 承传空间 现代人性学说 古典民本主义 谱系关联
下载PDF
以新时代利刃剖切通俗与低俗的生存暧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创新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列生 刘厦静 李竞爽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共33页
“低俗不是通俗”,这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诸多创新知识命题之一。其创新之处在于,针对一段时期以来文艺异化所带来的意义缺失与价值危机,从实践理性高度将传统命题结构的“雅—俗”普议关系转换为现实解困的“低俗—... “低俗不是通俗”,这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诸多创新知识命题之一。其创新之处在于,针对一段时期以来文艺异化所带来的意义缺失与价值危机,从实践理性高度将传统命题结构的“雅—俗”普议关系转换为现实解困的“低俗—通俗”具议关系,学理性地呈现为结构关系转换后的知识化命题重建。重建命题有如新时代一把利刃,对通俗与低俗的现实生存暧昧尤其是混存状态中低俗文艺的泛滥,予以生存论、存在论直至本体论界面的深入剖切,从而对负能量文艺事态的现实表现、发生机理、社会后果、低俗文艺的主要特征以及低俗化加剧的背景复杂性等,都具有极强的命题指涉力与现实解困张力。论文围绕命题重建展开讨论,尽可能从学理分析与关联知识把握角度,对言简意赅的创新命题给予较为详细的问题脉络梳理,以期深度把握《讲话》命题重建的创新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通俗 低俗 “雅—俗” 内卷效应 互猎效应 欲望化狂欢 亚文化 拜金主义 利益价格 精神价值
下载PDF
关于芭蕾舞训练创伤的研究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厦静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81,共6页
芭蕾舞是一门"足尖上的艺术",是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的舞台表演艺术。作为一门外来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的舞蹈界还较为年轻,随着国际舞蹈比赛的举办和国际间学术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世界芭蕾在艺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芭蕾舞是一门"足尖上的艺术",是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的舞台表演艺术。作为一门外来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的舞蹈界还较为年轻,随着国际舞蹈比赛的举办和国际间学术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世界芭蕾在艺术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芭蕾舞是以典雅脱俗的舞蹈动作、高超独特的难度技巧、袅袅婷婷的身姿及音乐协调的配合,加之足尖鞋的独特风格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参与。随着各种舞蹈形式的飞速发展,芭蕾艺术也仍然在不断向着高、难、新、巧的方向迈进,随之而来的舞蹈损伤也开始困扰着从事芭蕾专业的舞者,制约着他们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曾做了有关损伤问题的研究,并以此为科学依据,有效地应用到教学训练当中。但由于资料来源的欠缺,很多方面仅能透过其训练方式、训练结果进行观察、判断,从中推测某种训练方式是依据在哪种理论原理而建立的。国内对于损伤问题的研究尚属起步,这是由于我国芭蕾艺术起步相对较晚所致。本文立足于有限的理论依据和必要的经验性判断,对当前芭蕾舞训练中存在的损伤问题及其致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求科学地避免损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蕾舞 舞蹈损伤 统计
原文传递
论舞蹈语言的符号性认同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厦静 王列生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1年第1期65-72,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建构的中国方案,具有诸多作为命题合法性与真值概率支撑的必然条件,条件之一就是舞蹈语言。其基于身体符号充分展示的功能张力,有着人类普遍认同及可接受的艺术价值优势。它不仅体现在形而下的日常...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建构的中国方案,具有诸多作为命题合法性与真值概率支撑的必然条件,条件之一就是舞蹈语言。其基于身体符号充分展示的功能张力,有着人类普遍认同及可接受的艺术价值优势。它不仅体现在形而下的日常生存层面,而且更重要的是:任何地方的、民族的或者代际风格转换的舞蹈语言,都可以跨越沟通与传播障碍,实现跨域、跨代甚至跨文化的价值认同;体现于形而上精神生存层面,康德"审美普遍可传达"原理,早已为这一命题的认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与马克思"类存在物"概念指涉意义高度叠合。基于此,我们所要做的学理探讨,就是身体符号作为舞蹈语言,何以能够作为所议命题前置条件的真相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符号 舞蹈语言 普遍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浅析芭蕾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6
作者 刘厦静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57,共3页
如何处理芭蕾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舞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芭蕾的美学观念也由于二者的关系而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技术是艺术的天敌,会抹杀艺术的天性;也有人认为高难度技巧有非存在不可的必要。本文从舞蹈美学、训练和历... 如何处理芭蕾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一直是舞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关芭蕾的美学观念也由于二者的关系而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技术是艺术的天敌,会抹杀艺术的天性;也有人认为高难度技巧有非存在不可的必要。本文从舞蹈美学、训练和历史角度分别梳理这二者的关系,希望芭蕾舞在多元发展的今天,既能尊重传统,又可以创新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蕾 艺术性 技术性 关系
原文传递
世界劲刮中国舞蹈风
7
作者 刘厦静 《艺术教育》 2014年第5期45-45,共1页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了一则新闻:元旦期间,中国的两支艺术团分赴世界各地演出,此举竟然掀起全球中国舞蹈热。艺术团所到国家,观众纷纷学跳中国舞,一时间世界刮起了“中国舞蹈风”、
关键词 中国舞蹈 世界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艺术团 演出
原文传递
舞蹈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工具价值与前景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厦静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137,共4页
舞蹈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是当前舞蹈美育研究的薄弱之处,本文文章将从舞蹈作用于人的审美与全面素质培养角度,分析舞蹈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工具价值以及价值研究可拓展的方向——创造力,以期为目标人才培养与舞蹈教育的价值... 舞蹈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是当前舞蹈美育研究的薄弱之处,本文文章将从舞蹈作用于人的审美与全面素质培养角度,分析舞蹈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工具价值以及价值研究可拓展的方向——创造力,以期为目标人才培养与舞蹈教育的价值探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艺术教育 本体价值 社会价值 创造力
原文传递
论舞蹈艺术公共教育命题缘起与语义所指
9
作者 刘厦静 王列生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2年第4期84-95,共12页
从人类作为“类存物”开始,就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传达的身体审美的舞蹈艺术。“分工时代”来临后,专业舞蹈艺术和精英舞者身份凸显,并在权力依附过程中获得身份优先性与专业支配力。但是,随着垂直社会结构日趋扁平化,同时也随着公... 从人类作为“类存物”开始,就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可传达的身体审美的舞蹈艺术。“分工时代”来临后,专业舞蹈艺术和精英舞者身份凸显,并在权力依附过程中获得身份优先性与专业支配力。但是,随着垂直社会结构日趋扁平化,同时也随着公共生活领域对社会公众的无条件敞开,公众会借助“后分工时代”驱动力,以大众文化参与的方式进入舞蹈活动日常现场,展现其身体表现的自由,个案如现象级“广场舞”存在方式。于是,“专业”与“非专业”或者说“舞蹈艺术”与“舞蹈活动”之间,也就同步于彼此间的“紧张”与“疏淡”,而这一切必须获得基于价值认同的社会和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舞蹈艺术公共教育作为实践界面艺术赋能公共文化的产物,就在知识论界面产生舞蹈艺术专业教育的知识命题。聚焦处在于从知识合法化维度确证命题的必然性,并延伸其意义所指的三种必然性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艺术 公共教育 后分工时代 非学制化 公共文化场域 扁平社会结构
原文传递
舞蹈艺术公共教育对象之社会成分差异研究
10
作者 刘厦静 《艺术教育》 2022年第12期41-48,共8页
文章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进行对象分析,其目的在于阐明:无论作为个体抑或群体,其教育起点是非限制准入、非学制管理并且非强制学习的集合态社会公众,参差不齐、起点不一、成分复杂,所以只有在深度分析基础上精准把握对象状... 文章运用社会学理论对舞蹈艺术公共教育进行对象分析,其目的在于阐明:无论作为个体抑或群体,其教育起点是非限制准入、非学制管理并且非强制学习的集合态社会公众,参差不齐、起点不一、成分复杂,所以只有在深度分析基础上精准把握对象状况,才能确保舞蹈艺术公共教育的靶向效应,因需施教,因人施策,因势施力,以便在对象的普遍非确定性中获得富有针对性的某些确定性,从而逐步摸索出相异于舞蹈艺术专业教育的公共教育规律或者有效培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艺术 公共教育 对象 差异 年龄代际 地域区位 人格类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