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苯胺低聚物侧链的导电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四委 朱凯征 +2 位作者 张艺 祝亚非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4-268,共5页
通过高分子反应合成了含有不同长度苯胺链段的聚甲基丙烯酸类接枝聚合物 ,研究结果发现 ,当苯胺链段达到一定长度时 ,经质子酸掺杂后的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电导性 ,其中 ,接枝苯胺八聚体的共聚物经质子酸掺杂后其电导率可以达到 10 - 5S cm .
关键词 共聚物 苯胺低聚物 性能研究 导电 侧链 接枝聚合物 丙烯酸类 反应合成 研究结果 酸掺杂 聚甲基 高分子 电导性 电导率 长度 质子 聚体
下载PDF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咔唑基三苯乙烯衍生物单体及聚合物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志涌 于涛 +8 位作者 陈美娜 张锡奇 王程程 许炳佳 周勰 刘四委 张艺 池振国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0-565,共6页
合成了一类新的咔唑基三苯乙烯衍生物单体及其聚合物.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等对单体和聚合物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单体和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合成了一类新的咔唑基三苯乙烯衍生物单体及其聚合物.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法(TGA)、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等对单体和聚合物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单体和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为210℃和229℃;单体和聚合物均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热失重5%的温度分别为466℃和467℃;单体具有明显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能(AIE),而聚合物则具有聚集诱导增强发光性能(AIEE);所合成的单体和聚合物有望在OLED器件以及化学传感器上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咔唑基三苯乙烯衍生物 高玻璃化转变温度 聚集诱导发光 聚集诱导增强发光
下载PDF
二咔唑四苯乙烯多功能发光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被引量:7
3
作者 池振国 何克强 +5 位作者 李海银 张锡奇 许炳佳 刘四委 张艺 许家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5-731,共7页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压致荧光变色效应的聚集诱导增强发光(PAIE)化合物二咔唑四苯乙烯;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化合物的基本性能.实验...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压致荧光变色效应的聚集诱导增强发光(PAIE)化合物二咔唑四苯乙烯;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化合物的基本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含量的增加,该化合物溶液荧光强度增强了171倍,荧光量子产率提高了100倍,表现出明显的聚集诱导增强发光效应;在外界因素作用下该化合物固体样品可实现结晶态与无定形态的相互转变.结晶态的荧光发射波长为450 nm,无定形态为480 nm,相差30 nm,说明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压致荧光变色效应;将该化合物用于制备发光器件,未经优化的器件亮度达2438 cd/m2,电流效率为2.87 cd/A,流明效率为1.81 lm/W.该化合物是一种多功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咔唑四苯乙烯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 压致荧光变色效应 发光器件
下载PDF
含硫醚结构联苯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及结构性能表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艺 郑雪菲 +7 位作者 牛新星 张燕珠 肖善雄 林文璇 刘四委 黄爱萍 池振国 许家瑞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6,共6页
以4,4’-二氨基二苯硫醚(SDA)和联苯四酸酐(BPDA)为原料,通过溶液缩聚-热酰亚胺化/化学酰亚胺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含硫醚结构联苯型聚酰亚胺。利用高级旋转流变仪在线跟踪反应进程,采用热失重分析仪研究反应条件对热酰亚胺化及化... 以4,4’-二氨基二苯硫醚(SDA)和联苯四酸酐(BPDA)为原料,通过溶液缩聚-热酰亚胺化/化学酰亚胺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含硫醚结构联苯型聚酰亚胺。利用高级旋转流变仪在线跟踪反应进程,采用热失重分析仪研究反应条件对热酰亚胺化及化学酰亚胺化法的影响,为进一步制备高性能的聚酰亚胺建立有效的实验手段和方法。采用小角激光光散射法、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接触角仪、DSC等方法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硫醚结构的引入使聚合物的表面张力与铜箔相当,可有效改善聚合物薄膜的表面性能,其与铜箔之间的黏附功明显大于传统聚酰亚胺,在无胶挠性线路板应用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所获聚合物的绝对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3.8±1.1)×104g/mol,分解温度均高于560℃;DSC的结果显示所制备的两种酰亚胺化聚合物均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比之下,化学酰亚胺化更有利于获得高酰亚胺化程度的聚合物,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硫醚结构 高级流变扩展仪 接触角 热稳定性
下载PDF
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5
作者 肖善雄 张艺 +3 位作者 孙世彧 刘四委 池振国 许家瑞 《广东化工》 CAS 2010年第2期5-8,15,共5页
文章介绍了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开发及应用近况,概述了各种填充型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导热机理。最后,对如何提高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展望。
关键词 导热性 高分子复合材料 塑料 橡胶 导热模型
下载PDF
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贝润鑫 陈文欣 +3 位作者 张艺 刘四委 池振国 许家瑞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共11页
在信息科技产业领域,微电子产品的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及轻薄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超高密度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及材料的发展。为了解决高密度集成所带来的信号延迟和功率损耗等问题,新一代高性能低介电甚至超低介电材料的开发成为... 在信息科技产业领域,微电子产品的多功能化、高性能化及轻薄化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超高密度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及材料的发展。为了解决高密度集成所带来的信号延迟和功率损耗等问题,新一代高性能低介电甚至超低介电材料的开发成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聚酰亚胺作为重要的绝缘封装材料,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微电子信息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高性能低介电聚酰亚胺材料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低介电常数 本征型 多孔性 成膜工艺
下载PDF
多巴胺改性聚丙烯酸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峰 刘四委 +1 位作者 张艺 许家瑞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10年第4期711-715,共5页
本文将海洋贻贝黏附蛋白中的黏附功能单元——多巴胺(Dopamine)接枝到聚丙烯酸酯上,从而得到了高性能的可降解的贻贝仿生聚丙烯酸酯.首先,将丙烯酸和丙烯酸正丁酯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然后,利用1-(3-二甲... 本文将海洋贻贝黏附蛋白中的黏附功能单元——多巴胺(Dopamine)接枝到聚丙烯酸酯上,从而得到了高性能的可降解的贻贝仿生聚丙烯酸酯.首先,将丙烯酸和丙烯酸正丁酯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丙烯酸-丙烯酸正丁酯共聚物;然后,利用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HCl)将多巴胺接枝到聚丙烯酸酯上,制备了含多巴胺的贻贝仿生聚丙烯酸酯.通过其核磁共振(NMR)谱图确证了多巴胺成功地引入到了聚丙烯酸酯上.拉伸强度测试分析表明,引入多巴胺后的丙烯酸酯比原丙烯酸酯粘接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0.053MPa提高到了0.124MPa,提高幅度达2倍多.静态水接触角的分析表明,引入多巴胺后,增强了丙烯酸酯的亲水性.此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各种丙烯酸酯胶黏剂改性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聚丙烯酸酯 贻贝仿生 降解
下载PDF
具有光学活性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韩涛 张艺 +4 位作者 曹巧英 肖文明 刘四委 池振国 许家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9-162,166,共5页
旋光性聚合物可以使通过它的偏振光发生偏转,在手性识别和对映体拆分、手性催化剂、液晶、生物医药、光学开关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几种利用旋光性单体缩聚合成具有光学活性高分子材料的方法,对所得聚合... 旋光性聚合物可以使通过它的偏振光发生偏转,在手性识别和对映体拆分、手性催化剂、液晶、生物医药、光学开关和非线性光学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几种利用旋光性单体缩聚合成具有光学活性高分子材料的方法,对所得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可溶性、旋光性等主要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得到一系列重要的结论,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具有光学活性高性能高分子材料今后发展的趋势与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聚 聚酯酰亚胺 可溶性 耐热性 光学活性
下载PDF
双聚己内酯封端苯胺三聚体三嵌段聚合物的合成与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四委 张艺 +1 位作者 危岩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6,共5页
以双氨基封端的苯胺三聚体为引发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在无水甲苯溶液中引发ε-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得到了分子量约为5900的双聚己内酯封端苯胺三聚体ABA型三嵌段聚合物,并通过核磁、红外、紫外、循环伏安以及热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 以双氨基封端的苯胺三聚体为引发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在无水甲苯溶液中引发ε-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得到了分子量约为5900的双聚己内酯封端苯胺三聚体ABA型三嵌段聚合物,并通过核磁、红外、紫外、循环伏安以及热分析等手段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所得的三嵌段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相比于双氨封端的苯胺三聚体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特别地,所得聚合物对溶液pH值的变化响应范围更宽、更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低聚物 开环聚合 传感材料 传感器 电活性
原文传递
聚酰亚胺介电常数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及其低介电薄膜的分子结构设计 被引量:11
10
作者 范振国 陈文欣 +5 位作者 魏世洋 刘腾 刘四委 池振国 张艺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9-188,I0005,共11页
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基团贡献法,采集了61种聚酰亚胺分子结构模型单元的12种量子化学结构参数,并通过通径分析法筛选出5种影响该聚合物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元线性回归(MLR)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构建了2种定量构... 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基团贡献法,采集了61种聚酰亚胺分子结构模型单元的12种量子化学结构参数,并通过通径分析法筛选出5种影响该聚合物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元线性回归(MLR)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构建了2种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模型(QSPR),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及预测能力.计算结果揭示了5种结构参数与材料介电常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含氟量的自然律e^(-F%)、偶极距μ、溶度参数δ与介电常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最负原子净电荷q^-、侧基长度L则与介电常数则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MLR-QSPR模型具备较好的物理意义,ANN-QSPR则具有较好的精度,实验数据证明2种模型的平均误差均低于10%.依据MLR-QSPR模型设计了5种不同含氟量的聚酰亚胺链节结构,结果显示含氟量的增加有利于降低材料的介电常数值,但当含氟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介电常数趋于稳定,与文献报道实验结果相一致;当含氟量为34%时(k-3),材料的介电常数最低,为2.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介电常数 定量构效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 人工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含硫醚结构均苯型聚酰亚胺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艺 郑雪菲 +7 位作者 牛新星 张燕珠 肖善雄 林文璇 刘四委 黄爱萍 池振国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88-1293,共6页
以4,4′-二氨基二苯硫醚(SDA)和均苯四酸酐(PMDA)为原料,通过溶液缩聚法-热酰亚胺/化学酰亚胺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含硫醚结构均苯型聚酰亚胺.利用高级旋转流变仪建立了在线跟踪反应进程的方法,采用热失重分析仪研究反应条件对热酰亚胺化... 以4,4′-二氨基二苯硫醚(SDA)和均苯四酸酐(PMDA)为原料,通过溶液缩聚法-热酰亚胺/化学酰亚胺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含硫醚结构均苯型聚酰亚胺.利用高级旋转流变仪建立了在线跟踪反应进程的方法,采用热失重分析仪研究反应条件对热酰亚胺化及化学酰亚胺化法的影响,这些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制备高性能的聚酰亚胺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采用小角激光光散射法、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接触角仪、DSC等方法对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硫醚结构的引入,可有效改善聚合物薄膜的表面性能,其与铜箔之间的粘附功明显大于传统聚酰亚胺,在无胶挠性线路板应用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所获聚合物的Mw为(6.7±1.6)×104,分解温度均高于560℃;DSC的结果显示所制备的两种酰亚胺化聚合物均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相比之下,化学酰亚胺化更有利于获得高酰亚胺化程度的聚合物,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也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硫醚结构 高级流变扩展仪 接触角 热稳定性
原文传递
热处理对尼龙6及其与聚酰胺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晶体熔融行为和结晶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燕珠 刘四委 +3 位作者 黄爱萍 张艺 池振国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6,共6页
采用溶液共混-共沉淀的办法获得尼龙6及聚酰胺嵌段共聚物/尼龙6共混体系粉末,样品在260℃下熔融之后经程序降温的方法得到非淬火样品,然后分别在190℃下高温退火不同时间(0-48 h),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 采用溶液共混-共沉淀的办法获得尼龙6及聚酰胺嵌段共聚物/尼龙6共混体系粉末,样品在260℃下熔融之后经程序降温的方法得到非淬火样品,然后分别在190℃下高温退火不同时间(0-48 h),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偏光显微镜(POM)等表征手段研究热处理对体系晶体熔融行为和结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的热历史条件下,嵌段共聚物的存在影响了尼龙6的结晶行为及结晶结构;(2)退火处理对两种样品有着不同的影响,对于尼龙6体系,退火处理促进了非晶相向晶相的转变,大大提高样品的结晶完善程度和结晶度;对于共混体系,退火处理同样促进了非晶相向晶相的转变,同时形成新的α型和γ型结晶,体系的结晶完善程度明显提高,退火48 h后,结晶度比原始样品提高约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聚酰胺嵌段共聚物 芳香聚酰胺 热处理
原文传递
本征型聚酰亚胺介电常数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构建与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振国 刘四委 +2 位作者 池振国 张艺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50-761,I0004,共13页
综合运用量子化学方法及基团贡献法,采集了78种不同化学结构聚酰亚胺的结构参数.采用通径分析法从16种参数中筛选出了对介电常数具有显著影响的8种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2种针对聚酰亚胺介电常数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均... 综合运用量子化学方法及基团贡献法,采集了78种不同化学结构聚酰亚胺的结构参数.采用通径分析法从16种参数中筛选出了对介电常数具有显著影响的8种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2种针对聚酰亚胺介电常数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平均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研究认为影响聚酰亚胺薄膜介电常数的最重要因素为分子体积,从宏观角度来看即体系的自由体积尺寸.评价了2种模型的适用性及稳定性,对比发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备更高的精度,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精度在10%以内,但具备更好的物理意义.设计了18种低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结构单元,并预测其介电常数.研究发现增加体系的含氟量可以降低其介电常数,最佳含氟量为0.25~0.37之间.侧基占比S/M最佳比例为0.5~0.6左右,侧基占比过大将会导致介电常数上升.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3种超低介电常数的聚酰亚胺结构,其中最低预测介电常数为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介电常数 定量构效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 人工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具有rGO三维导热网络结构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2
14
作者 魏世洋 郑智博 +5 位作者 余桥溪 范振国 刘四委 池振国 张艺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2-409,共8页
为了使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面内导热方向与复合物材料散热方向一致,提高rGO在复合材料中的导热效率,更大程度地释放rGO的导热潜力,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处理rGO的聚酰胺酸(PAA)分散液,得到PAA黏结的rGO三维网络结构,热酰亚胺化之后得到... 为了使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面内导热方向与复合物材料散热方向一致,提高rGO在复合材料中的导热效率,更大程度地释放rGO的导热潜力,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处理rGO的聚酰胺酸(PAA)分散液,得到PAA黏结的rGO三维网络结构,热酰亚胺化之后得到聚酰亚胺(PI)加固的rGO三维网络结构模板(3DrGO-PI).使用10 wt%的PAA胶液浇铸上述3DrGO-PI模板,制备得到含有rGO三维导热网络结构的3DrGO/PI复合薄膜.结果表明,所得到的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当rGO的含量为8 wt%时,3DrGO/PI复合薄膜导热系数达到1.57 W·m-1·K-1,为纯PI导热系数的8.72倍.同时复合薄膜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随着rGO含量的增加,薄膜的Tg上升,热膨胀系数(CTE)下降,热性能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高导热 还原氧化石墨烯 三维结构 浇铸法
原文传递
光致发光聚酰亚胺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婷婷 周竹欣 +3 位作者 张艺 刘四委 池振国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1-428,共18页
聚酰亚胺是一类重要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热性能、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等,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可设计性,已逐渐成为有机光电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传统聚酰亚胺材料一般不发光,文献中有关发光聚酰亚胺的研究并不多.同... 聚酰亚胺是一类重要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热性能、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等,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可设计性,已逐渐成为有机光电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传统聚酰亚胺材料一般不发光,文献中有关发光聚酰亚胺的研究并不多.同时,所报道的荧光量子产率普遍较低,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发光功能层在有机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聚酰亚胺发光的规律,拓展高性能聚酰亚胺材料在有机发光器件中的应用领域,本文介绍了聚酰亚胺光致发光的机理,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光致发光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提高聚酰亚胺荧光量子产率的方法,并对未来高性能高效发光聚酰亚胺材料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光致发光 CT作用 结构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含三苯胺侧基结构的聚酰亚胺及其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瞿伦君 唐丽爽 +4 位作者 刘四委 池振国 陈旭东 张艺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30-1441,共12页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2种结构相似、电子效应明显不同的含三苯胺结构二胺单体TPNDA和TPCDA.所制备的2种二胺单体分别与2种芳香型二酐(BPADA、HQDPA)进行聚合反应,并通过热酰亚胺化法制备得到4种新型聚酰亚胺薄膜.研究结果显示,4种聚... 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合成了2种结构相似、电子效应明显不同的含三苯胺结构二胺单体TPNDA和TPCDA.所制备的2种二胺单体分别与2种芳香型二酐(BPADA、HQDPA)进行聚合反应,并通过热酰亚胺化法制备得到4种新型聚酰亚胺薄膜.研究结果显示,4种聚酰亚胺薄膜均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在紫外光照射下,含TPNDA结构的聚酰亚胺(TPNBPI、TPNHPI)没有呈现荧光特性,而含TPCDA结构的聚酰亚胺(TPCBPI, TPCHPI)均可发明显的橙色荧光.对模型化合物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共轭的TPNDA体系及不共轭的TPCDA体系均应为跃迁禁阻的不发光体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含TPCDA结构的聚酰亚胺体系的发光性质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1)与N原子相比,sp3的碳原子隔断了三苯胺结构与聚合物主链酰亚胺环的共轭性,有利于消除聚酰亚胺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对三苯胺(TPA)侧基的影响;(2)相对独立的侧基TPA可与聚酰亚胺分子主链之间发生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可导致该体系发射较强的橙色荧光.其最大发射发光波长红移达184 nm,且发光强度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三苯胺 光致发光 分子内电荷转移 分子间电荷转移
原文传递
三元共聚液晶聚酯酰亚胺/PET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文明 张艺 +3 位作者 程开良 刘四委 池振国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2-408,共7页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将实验室自行设计合成的三元共聚热致液晶聚酯酰亚胺(PPDI)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进行共混,制备一系列不同液晶聚合物含量的共混体系.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仪(DMA...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将实验室自行设计合成的三元共聚热致液晶聚酯酰亚胺(PPDI)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进行共混,制备一系列不同液晶聚合物含量的共混体系.采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和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仪(DMA)对共混体系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共混体系中两组份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表现出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高于基于Fox方程的理论计算值;液晶聚合物的加入对PET的结晶行为及结晶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起到了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大大提高了PET的结晶温度及结晶速率,并有利于其结晶度和结晶完善程度的提高和改善;PPDI对共混体系起到了显著的增强效果,体现为体系储能模量的提高,且其储能模量随着PPDI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液晶PPDI的加入对共混体系的热稳定性影响不大,其起始分解温度较基体PET略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聚酯酰亚胺 PET 共混 结构 性能
原文传递
聚邻氨基苯酚接枝聚己内酯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宇鹏 刘四委 +1 位作者 张艺 许家瑞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2-306,共5页
以邻氨基苯酚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一新型接枝聚合物———聚邻氨基苯酚接枝聚己内酯(POAP-g-PCL).利用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电化学测试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分析手段对聚邻氨基苯酚和聚己内酯接枝的聚邻氨... 以邻氨基苯酚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一新型接枝聚合物———聚邻氨基苯酚接枝聚己内酯(POAP-g-PCL).利用核磁共振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电化学测试仪和紫外可见光谱仪等分析手段对聚邻氨基苯酚和聚己内酯接枝的聚邻氨基苯酚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与聚邻氨基苯酚相比,接枝聚合物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特别是,聚合物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下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其溶液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且具有可逆性,有望在传感器材料领域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邻氨基苯酚 己内酯 接枝 电化学稳定性 传感器
原文传递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ureas from Aniline Trimer with TDI, MDI and HDI as pH Sensitive Materials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四委 张艺 许家瑞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036-1040,共5页
A series of polyurea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aniline trimer with toluene-diisocyanate, diphenylmethane-4,4'-diisocyanate, and hexamethylene-l,6-diisocyanate, respectively.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 A series of polyurea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the reaction of aniline trimer with toluene-diisocyanate, diphenylmethane-4,4'-diisocyanate, and hexamethylene-l,6-diisocyanate, respectively.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se polyureas was characterized and verified by FT-IR, ^1H NMR, elemental analysis, UV, XRD and CV. The conductivity of these polyureas ranged from 10^-7 to 10^-6 S/cm measured by four-point-probe instrument. Compared to the standalone aniline trimer, the stability (thermal stability and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response range and sensitivity of these polyureas are enhanced. The sensitivity of these polyureas DMF solution to pH value i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standalone aniline trimer. The color of the polyureas DMF solution is greatly depended on pH value and the color change process is reversible, whenever from base to acid or from acid to base. These enhance- ments may give these polyureas more opportunities in order to be used as sensor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or copolymerization POLYUREA OLIGOMER OLIGOANILINE
原文传递
Accelerated Curing Speed of Ethyl a-Cyanoacrylate by Polymer with Catecholamine Groups
20
作者 张峰 刘四委 +2 位作者 张艺 许家瑞 危岩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2275-2280,共6页
Four kind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derivatives with the similar backbone and different side groups have been synthesized successfully. When both catecholamine and double bond are tethered to polymer backbon... Four kinds of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derivatives with the similar backbone and different side groups have been synthesized successfully. When both catecholamine and double bond are tethered to polymer backbone, i.e., the PEG backbone, simultaneously, the polymer can accelerate the curing speed of ethyl a-cyanoacrylate (commer- cially available as 502) greatly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the curing time of such system is no more than 5 s). Probably this is due to the autoxidation of catecholamines. Through the redox-cycling, catecholamines can produce, collect free radicals, and thus initiate the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Due to the fast-curing of such material when mixed with a-cyanoacrylate, we could design and develop a new bicomponent super bioglue used in the dentistry or other bioenvironment requiring super fast settlement for further surgical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ECHOLAMINES dopamines radical reactions BIOADHE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