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本论》的“三大手稿”还是“四部手稿”?
1
作者 刘大皓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24,51,共6页
"三大手稿"与"四部手稿"的划分之争,实质上体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所写作的其他经济学手稿应当如何定位?事实上,1867-1882年经济学手稿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手稿"一样,是... "三大手稿"与"四部手稿"的划分之争,实质上体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所写作的其他经济学手稿应当如何定位?事实上,1867-1882年经济学手稿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手稿"一样,是马克思为《资本论》所写作的准备著作,为《资本论》后续卷本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同时,它又体现了马克思对已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及之前手稿的反思,因而具有双重性质。因此,1867-1882年手稿作为"第四手稿",与"1857-1861年手稿"、"1861-1863年手稿"、"1863-1867年手稿"共同构成《资本论》的"四部手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三大手稿” 1867—1882年手稿 MEGA2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机器问题
2
作者 刘大皓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31,共6页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机器论片段"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文本中讨论的机器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依据马克思的论述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虽然有利于...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机器论片段"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文本中讨论的机器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依据马克思的论述不难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虽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却又成为压榨工人、阻碍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工具。机器在借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蜕变为独立于人的机器体系的同时,成了资本权力的一部分。但机器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本身并不意味着奴役,榨取劳动者更多的剩余价值、削弱他们的反抗能力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工人阶级应反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反抗机器本身,机器作为生产力要素能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劳动时间,最终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 机器体系 资本 专业化
下载PDF
考茨基思想发展的三次转折及其界定
3
作者 刘大皓 《理论建设》 2017年第1期95-101,共7页
学界过去将考茨基的思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掩盖了考茨基在第二国际时期的思想转变,不足以说明他如何走向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不同于布尔什维克的马克思主义观即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本文认为,在1881-1883年,1898-1910年,1917-1918年... 学界过去将考茨基的思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掩盖了考茨基在第二国际时期的思想转变,不足以说明他如何走向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不同于布尔什维克的马克思主义观即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本文认为,在1881-1883年,1898-1910年,1917-1918年,考茨基的思想经历了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在批判伯恩施坦的同时滑向"中派主义"、与布尔什维克决裂这三次大的转折,并由此形成了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重要思想来源的前马克思主义时期、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观时期、平衡第二国际理论斗争时期和民主社会主义时期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达尔文主义 马克思主义观 “中派主义” 折中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下载PDF
“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理论探源
4
作者 刘大皓 《理论建设》 2016年第5期70-74,共5页
"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提出,是理论长期积累的结果。早在古典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开始探索人的本原,初步意识到了人的主体地位,这是谈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人的主体地位重新确立,人... "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提出,是理论长期积累的结果。早在古典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开始探索人的本原,初步意识到了人的主体地位,这是谈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到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人的主体地位重新确立,人的价值开始得到弘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得以逐步构建,人的发展前景问题开始受到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资产阶级自由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基于大工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畅想未来,提出了人的"平等自由""充分发展能力"等设想,提供了不同于平均主义的价值导向;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进一步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理论准备。正是在这些价值启迪与方法启发的积累下,人的发展理论才能因唯物史观的发明而发生科学化转折,"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命题才得以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地位 发展目标 现实基础 唯物史观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的机器问题
5
作者 刘大皓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10期149-149,共1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与资本的结合改变了社会经济形态,加深了资本对工人的奴役。无论机器是简单还是复杂,机器的存在与发展本身便是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塑造。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机器的应用剔除了技能、经验的影响,使劳动力总量贬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与资本的结合改变了社会经济形态,加深了资本对工人的奴役。无论机器是简单还是复杂,机器的存在与发展本身便是对社会经济形态的塑造。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机器的应用剔除了技能、经验的影响,使劳动力总量贬值,进而使劳动者在生产和社会关系两方面被剥夺了主体地位,实现了人与机器的颠倒。而机器的大规模应用对社会经济形态产生的最大影响,则是改变了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在机器获得大规模应用之前,相对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总量 社会经济形态 相对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批判 劳动生产力 主体地位 资本 人与机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