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场强MRI与X线平片对13例膝关节退行性变的诊断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太双 王善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05年第2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诊断 膝关节退行性变 低场强MRI X线平片 膝关节疼痛 下蹲 患者 临床 僵硬 男性
下载PDF
低场MR对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亓恒新 韩增泰 +1 位作者 高晓翙 刘太双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93-294,共2页
关键词 超急性期 脑内血肿 低场 MR表现 诊断价值 MR检查 夜间急诊 病人 临床 影像特征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忠胜 朱英武 +5 位作者 徐竹 张艺凡 刘琦 方旭明 刘太双 楚兰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11期963-966,共4页
目的研究Wilson病(WD)ATP7B基因突变的特点,探讨WD基因诊断的意义和方法,并分析WD患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法对18例WD患者及其21例亲属的第8、12、14号外显子进行检测,分析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突变... 目的研究Wilson病(WD)ATP7B基因突变的特点,探讨WD基因诊断的意义和方法,并分析WD患者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产物直接DNA测序法对18例WD患者及其21例亲属的第8、12、14号外显子进行检测,分析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突变类型的关系。结果(1)3个外显子共发现7种类型突变,均为点突变,其中同义突变3种,错义突变4种;(2)Arg778Leu突变和Lys952Arg突变的患者与其无该点突变的患者比较,临床表现都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产物DNA直接测序法可用于WD的早期诊断;ATP7B基因8号外显子778密码子是WD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12号外显子952密码子可能是WD患者的高频突变位点;我们的实验未发现14号外显子基因突变;(2)Arg778Leu突变和Lys952Arg突变与临床表型在本研究中均未发现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外显子 基因突变 临床表型
下载PDF
低场强MR与CT诊断小脑梗塞的影像分析
4
作者 赵敏 刘太双 武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0年第2期83-84,共2页
目的评价低场强MR与CT扫描诊断小脑梗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组59例病人分为两组;急性期21例,发病24小时内行CT、MR检查。慢性期38例,发病一月后行MR、CT检查;结果急性期21例,CT发现病灶6例约占28.5... 目的评价低场强MR与CT扫描诊断小脑梗塞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组59例病人分为两组;急性期21例,发病24小时内行CT、MR检查。慢性期38例,发病一月后行MR、CT检查;结果急性期21例,CT发现病灶6例约占28.5%表现为斑点状低密度阴影,MR扫描21例均发现病灶,其表现为等T1或稍长T1长T2信号。慢性期38例,CT发现病变17例约占44.2%,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点片状低密度阴影,38例MR均表现为长T1、长T2高信号。结论小脑梗塞性病变MR检查优于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 梗塞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认知水平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部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太双 楚兰 +5 位作者 杨雪霞 刘琦 徐竹 张艺凡 蔡立军 朱英武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10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认知功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方法测试LA患者认知损害水平,根据结果分为三组,分别为痴呆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根据三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及...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认知功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方法测试LA患者认知损害水平,根据结果分为三组,分别为痴呆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根据三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及颈部血管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痴呆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较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增高(P<0.05),双侧颈内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亦较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增高(P<0.05)。结论 LA患者不同水平认知功能与血浆Hcy水平和颈部血管超声变化存在相关性,血浆Hcy水平越高,RI和PI越高,则认知损害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同型半胱氨酸 阻力指数 搏动指数
原文传递
探究机械取栓和静脉溶栓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
6
作者 刘太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45-46,共2页
探析存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分别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与机械取栓治疗后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160例因急性脑梗死疾病入院患者,分组以治疗方式不同为标准,得到以下同等人数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80例全部予以机械取... 探析存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分别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与机械取栓治疗后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160例因急性脑梗死疾病入院患者,分组以治疗方式不同为标准,得到以下同等人数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80例全部予以机械取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后者80例全部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分别包括:生活质量改善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以及梗死血管再通状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角色受限、躯体疼痛、生命活力、感情因素、社交能力、精神健康、总体健康与活动能力评分显著偏高,治疗后3d和治疗后14dNIHSS评分显著偏低,再通率显著偏高,(P<0.05)。结论:存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分别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与机械取栓治疗后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联合使用更适合被临床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患者个人生活质量及梗死血管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点 机械取栓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