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谐社会与“爱”的传统道德精神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太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4-86,共3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是巩固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伦理学道德问题 ,创造一个具有良好伦理秩序和道德氛围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任务 ,同时也是重要手段和途径。为此 ,本刊邀请了哲学伦理学界八位专家 ,分别从和谐社会与道德信仰、和谐社会与关怀伦理、和谐社会与传统美德、和谐社会与金融诚信、和谐社会与公共伦理、和谐社会与政治伦理、和谐社会与人文精神、和谐社会与德性伦理等视角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 思想道德体系 相适应 法律规范 制约 思想道德建设 历史继承性 传统道德精神 要素 时代性
下载PDF
论荀子的科学精神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太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21,共5页
有学者认为,儒家学派经荀子而固定了立场,这是很有道理的。正是荀子思想体系的建立,使得儒家学派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了。苟子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天人相分,尊重自然,重在“相参”;人性能知,物理可知,重... 有学者认为,儒家学派经荀子而固定了立场,这是很有道理的。正是荀子思想体系的建立,使得儒家学派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了。苟子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天人相分,尊重自然,重在“相参”;人性能知,物理可知,重在“学也”;“解蔽”“求正”,“知道”“体道”,重在“行之”;“治乱非天”,“人妖”可畏,重在“上明而政平”;人性本“恶”,去“恶”从善,重在“伪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科学精神 儒家
下载PDF
荀子《天论》篇探析——兼论先秦时期的“天人”之辩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太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5期96-100,95,共6页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天论》篇的中心,是谈论天人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当时百家争鸣的重大问题之一。“天”到底是什么?这是研究天人关系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在商周时期,“天”和“帝”是同等概念...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天论》篇的中心,是谈论天人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是当时百家争鸣的重大问题之一。“天”到底是什么?这是研究天人关系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在商周时期,“天”和“帝”是同等概念,都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是奴隶主阶级的保护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荀子 自然界 朴素唯物主义 天人关系 天论 百家争鸣 人类社会 探析 集大成者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太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50-54,共5页
中国传统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基本特征:与政治紧密结合,关注和回答时代课题;以群体为本位,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突出主体地位,强调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性。认真研究与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助于认识... 中国传统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基本特征:与政治紧密结合,关注和回答时代课题;以群体为本位,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突出主体地位,强调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性。认真研究与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助于认识其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道德 基本特征
下载PDF
论墨家的道德精神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太恒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1期29-32,共4页
墨家也和儒家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道德至上的思想倾向。他们倡导如下基本道德精神:反对不劳而获,提倡“为人犹为己”,强调义利统一、志功统一。
关键词 墨家 道德精神 墨子
下载PDF
孔子科学精神简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太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 ,孔子注重社会、人伦关系问题的研究 ,而疏于自然问题的探索。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孔子思想中蕴含有科学精神。具体说来 ,孔子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本 ,反对迷信 ;实事求...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 ,孔子注重社会、人伦关系问题的研究 ,而疏于自然问题的探索。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因此否认孔子思想中蕴含有科学精神。具体说来 ,孔子的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本 ,反对迷信 ;实事求是 ,表里如一 ;“下学上达”,“天命”可知 ;好学上进 ,自强不息 ;开办私学 ,勇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科学精神 以人为本 迷信 实事求是 学习精神 创新 私学
下载PDF
《易·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太恒 《周易研究》 1998年第1期60-64,共5页
关键词 《易·蒙》 教育思想 孔子 《蒙》卦 论语 《易经》 受教者 施教者 教学内容 受教育者
下载PDF
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启示
8
作者 刘太恒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15,共2页
今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 今年3月,胡锦涛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为学习和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刊特约请了吴潜涛、张耀灿、王桂兰、罗建平等专家就“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展开理论探讨,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 荣辱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 团结统一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道德修养
下载PDF
炎黄情结与中国梦实现的三重境界
9
作者 刘太恒 鹿林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5年第2X期44-48,共5页
炎黄情结,不仅是炎黄子孙凝聚一体、同心同德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而且其蕴涵核心价值的中华和谐文化,也越来越为世界上更多的民族、国家所认同、赏识和借鉴,正逐渐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普适价值理念之一。基于此,我们认为,作... 炎黄情结,不仅是炎黄子孙凝聚一体、同心同德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而且其蕴涵核心价值的中华和谐文化,也越来越为世界上更多的民族、国家所认同、赏识和借鉴,正逐渐成为人类共同发展的普适价值理念之一。基于此,我们认为,作为价值理念,中国梦实现的价值主体实际上具有三个层次,相应地具有三重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层次和境界的提升,都意味着炎黄情结的升华。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价值意蕴 核心价值理念 三重 文化心理 普适价值 物质文化 全体中国人民 少典 世界多元文化
下载PDF
《易·坤》与老子的“贵柔”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太恒 《开封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52-57,共6页
总的来看,《易经》强调“阳”主“阴”从,但并不因此否定“阴”的一方在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阴”所具有的“柔”的品格为《易经》所称道。老子继承、发挥了《易经》的重柔思想,提出了其“持柔”、“守雌”、“守静”... 总的来看,《易经》强调“阳”主“阴”从,但并不因此否定“阴”的一方在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阴”所具有的“柔”的品格为《易经》所称道。老子继承、发挥了《易经》的重柔思想,提出了其“持柔”、“守雌”、“守静”思想,并由此提出了“无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坤》 《易经》 老子 无为 政治主张
全文增补中
儒家孝文化与和谐社会浅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廷信 刘太恒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13-14,共2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孝观念和孝行为同存于其他民族之中。然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孝观念和孝行为存着不同的表现和要求。研究和考察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必须坚持历史与...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孝观念和孝行为同存于其他民族之中。然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及其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孝观念和孝行为存着不同的表现和要求。研究和考察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注重它的历史演进过程,探索其发展规律,同时在与其他民族孝文化的比较中,更要凸显中华孝道文化的优势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中华孝道文化 优势和特色
下载PDF
论儒家境界观的构建——从《易经》、孔子到《易传》
12
作者 刘太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0-66,共7页
儒家的境界观始于《易经》,中经孔子的充分发挥,到了《易传)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并奠定了其基本的结构与框架。孔子在《易经》提出的君子品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多层次的理想人格范型,《易传》的作者则主要根据老子等人的观点... 儒家的境界观始于《易经》,中经孔子的充分发挥,到了《易传)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并奠定了其基本的结构与框架。孔子在《易经》提出的君子品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多层次的理想人格范型,《易传》的作者则主要根据老子等人的观点,使《易经》和孔子的境界观更具有了理论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修养境界 论语 理想人格范型 儒家 圣人 思想体系 子曰 社会责任感 现实生活
下载PDF
论老子的“圣人之道”
13
作者 刘太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6期59-64,71,共7页
在《老子》八十一章中,大约有二十五章谈到了“圣人”问题。所谓“圣人”,是指那些具有最高道德、最富有智慧的人。儒家往往用以指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而《老子》中则没有确指,而是作为一种最高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 圣人之道 统治者 儒家 自身修养 社会秩序 社会责任感 统治阶级 人类社会 孔子 老子哲学
下载PDF
《老子》“道论”之我见——兼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14
作者 刘太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08-113,共6页
(一)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可以说是一身而数任,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该遵循的准则。作为规律、准则的“道”,比... (一)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可以说是一身而数任,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应该遵循的准则。作为规律、准则的“道”,比较好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体系 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 宇宙万物 精神活动 道论 唯心主义 运动变化 社会生活 学术界
下载PDF
王充《自然篇》探析——兼论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辩
15
作者 刘太恒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S1期49-53,共5页
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自然篇》的中心,和先秦荀子的《天论》一样,是谈论天人关系问题的。这一问题,在两汉时期仍然是哲学讨论的中心课题。先秦时期,围绕着天人关系问题,“诸子百家”曾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关键词 封建统治者 灾异 两汉时期 道家 儒家 无神论思想 五谷 王充 自生 神学理论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太恒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5,共5页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 ,坚持群体为本位 ,突出主体地位等特征。“公”、“忠”、“义”、“仁爱”、“中和”、“孝慈”、“廉洁”、“勤俭”等德目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对这些反映社会运行一般规律 ... 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 ,坚持群体为本位 ,突出主体地位等特征。“公”、“忠”、“义”、“仁爱”、“中和”、“孝慈”、“廉洁”、“勤俭”等德目与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之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对这些反映社会运行一般规律 ,具有一般理论意义和超时代价值的内容应当进行发掘、梳理 ,以充实和丰富当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政治 群体 主休地位
原文传递
论道德信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太恒 魏长领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4-126,共3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问题,道德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信仰问题。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理想目标及其精神基础或根据的信仰,内含着“我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和“我为什么要具有这样的道德理想”两个道德基本问题。它是道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问题,道德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信仰问题。道德信仰是对某种道德理想目标及其精神基础或根据的信仰,内含着“我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理想”和“我为什么要具有这样的道德理想”两个道德基本问题。它是道德自觉性的根源,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具有价值整合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信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行为规范 形而上学 中国
原文传递
冯友兰先生《一种人生观》浅析
18
作者 刘太恒 《儒学与文明》 2021年第1期3-19,共17页
《一种人生观》是冯友兰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著作之一。全书分十二章。第二章至第十章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说明了人生之真相与人生之目的;二是指出了人生的构成要素和动力;三是分析了"人欲"与人性的善恶问题;四是揭示了... 《一种人生观》是冯友兰先生讨论人生问题的著作之一。全书分十二章。第二章至第十章内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说明了人生之真相与人生之目的;二是指出了人生的构成要素和动力;三是分析了"人欲"与人性的善恶问题;四是揭示了理智、诗、宗教对于人生之功用;五是提出了减少失望与苦痛的方法。深入研究、了解、认识人生问题,须从研究、了解、认识人的特性和人类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入手。人的特性:人具有超越于动物之上的、高度发达的大脑;人能够将自身对象化;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由和无限。人所面对的共同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思想家从事的各种研究,提出的各种思想,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的,都是在探讨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人生观 人生目的 人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