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指创面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安铭 邹永根 +1 位作者 罗旭超 黄宇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149-149,152,共2页
目的探讨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指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20例,均为外伤后引起小指掌指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根据小指创面的位置,分别以指动脉指蹼穿支和指动脉近节指骨侧方中点穿支为旋转点,应用尺神经手背支皮... 目的探讨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指创面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20例,均为外伤后引起小指掌指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根据小指创面的位置,分别以指动脉指蹼穿支和指动脉近节指骨侧方中点穿支为旋转点,应用尺神经手背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移修复。结果所有皮瓣均存活,术后皮瓣远端静脉回流障碍2例,经积极处理1周后缓解,远端发生皮瓣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良好。平均随访6-12个月,皮瓣恢复部分感觉,其中5例将皮瓣内皮神经与受区指神经缝合者,皮瓣两点辨别觉恢复至8-10 mm。皮瓣质地外形良好。结论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可修复小指近节以远任何部位的创面,操作简单,血运可靠,适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尺神经手背支 修复小指
下载PDF
胸脐岛状皮瓣修复髋部和大腿骨外露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安铭 邹永根 +3 位作者 罗旭超 黄宇 黄波 欧昌良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8期751-75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髋部和大腿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科采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髋部及大腿骨外露患者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60岁,平均(35.5±2.0)岁;创面大小13cm×10cm^32cm×1... 目的探讨应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髋部和大腿骨外露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科采用胸脐岛状皮瓣修复髋部及大腿骨外露患者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18~60岁,平均(35.5±2.0)岁;创面大小13cm×10cm^32cm×13cm,其中最长1例皮瓣,修复至大腿远端,采用肋间动脉外侧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吻合。结果 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其中2例皮瓣显得臃肿,其他患者对髋部及大腿外形表示满意,功能恢复良好,但供区瘢痕明显。结论胸脐岛状皮瓣主要以腹壁下动脉为供血基础,血运丰富,解剖位置恒定,易于解剖,血管蒂长,旋转半径大,方便带蒂转移修复髋部和大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脐岛状皮瓣 骨外露 显微外科
下载PDF
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坐骨结节3、4期压力性损伤创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旭超 欧昌良 +4 位作者 邹永根 周鑫 陈波 刘安铭 魏庆宇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4期366-368,共3页
目的探讨股薄肌肌皮瓣在修复坐骨结节3、4期压力性损伤创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致创面形成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岁。按照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 目的探讨股薄肌肌皮瓣在修复坐骨结节3、4期压力性损伤创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致创面形成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2岁。按照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最新定义及分期分为3期8例,4期7例。创面范围4cm×4cm~8cm×10cm,平均6cm×8cm。均采用带血管带的股薄肌肌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15例肌皮瓣均成活,其中1例肌皮瓣表面皮肤少许坏死,经换药清创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创面愈合良好,供区、受区局部未见明显溃疡和压疮复发。结论带血管蒂的股薄肌肌皮瓣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强、临床疗效满意,是修复坐骨结节压力性损伤创面的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薄肌肌瓣 修复 压疮 创面 感染
下载PDF
住宅墙体常见裂缝的判断及处理
4
作者 刘安铭 何菲 《山西建筑》 2010年第30期142-143,170,共3页
针对住宅墙体裂缝的普遍性,对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和框架结构混凝土墙体裂缝的判断及防治措施作了探讨,并总结出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通过使用从而减少或避免住宅墙体裂缝的产生。
关键词 墙体裂缝 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温差 收缩
下载PDF
智能建筑的防雷与电气保护接地技术应用分析
5
作者 刘安铭 《建筑与装饰》 2021年第24期169-171,共3页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非常好,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是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好了,就对生活中居住环境的智能化和便利性都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出现的其中一种新型的智能化管理技术,智...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发展非常好,相关的施工管理技术也是获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提高。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好了,就对生活中居住环境的智能化和便利性都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智能化电气工程是出现的其中一种新型的智能化管理技术,智能化电气的装置设备和施工管理都包括在智能化电气工程管理技术中,随着智能化建筑的越来越多,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建筑工程中,一栋建筑能不能完工、顺利地使用,都取决于智能化电气工程施工管理的好坏。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智能建筑的防雷与电气保护接地技术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建筑 防雷 电气保护 接地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简述
6
作者 刘安铭 《山西建筑》 2010年第20期145-146,共2页
论述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特征、耐久性及结构性能,使得人们更加了解这种新型的绿色混凝土,并指出积极推广低碳建筑材料——再生混凝土,不但可以减少建筑业对新产混凝土的需求,还可以解决混凝土废料的分解和处理问题。
关键词 低碳 再生混凝土 强度 性能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术在创伤骨科临床修复中的应用分析
7
作者 刘安铭 贺智榆 +1 位作者 黄天宇 陈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401-402,共2页
分析并系统评价修复骨科创伤的最佳方案。方法:2019年12月起,院内组织开展持续1年的相关研究,共纳入骨折导致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患者88例,划分为研究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性创面处理及引流等干预措施,研究组患者则在基础处理后增... 分析并系统评价修复骨科创伤的最佳方案。方法:2019年12月起,院内组织开展持续1年的相关研究,共纳入骨折导致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患者88例,划分为研究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性创面处理及引流等干预措施,研究组患者则在基础处理后增加封闭负压引流措施,分析具体效果。结果:创面处理的具体效果维度对比,研究组占比95.45%的患者属于有效,对照组占比77.27%的患者属于有效,研究组优势突出,P<0.05。创面完成清洁、愈合及住院的总体时间长度维度对比分析,研究组更短,P<0.05。术后疼痛情况对比,研究组疼痛程度更轻,P<0.05。换药总体次数分析比对,研究组较少,P<0.05。研究组的感染率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术可加强恢复进度,提高整体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术 创伤骨科 临床修复
下载PDF
游离旋髂浅动脉分叶皮瓣修复手部不规则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健 周鑫 +3 位作者 欧昌良 刘安铭 杨杰翔 邹永根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第8期629-632,共4页
目的探讨以游离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手外科应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缺损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 目的探讨以游离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伤手外科应用以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多个创面缺损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27~59岁,平均41.5岁。机械伤17例,压砸伤5例;手背部12例,手掌部10例。携带2个穿支,形成2个分叶皮瓣20例,携带3个穿支,形成3个分叶皮瓣2例。创面不规则,均伴有肌腱、骨骼外露,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0 cm×8.0 cm。皮瓣供区均采用美容缝合。患者均获门诊或微信定期随访,观察皮瓣的质地、颜色、外形及美观。结果皮瓣顺利成活19例,术后第1天出现动脉栓塞2例,经手术探查后血管再通畅,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远端少许坏死1例,经换药后愈合。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0.5个月,皮瓣色泽良好,质地可,外形美观,供区美容缝合后仅留线性瘢痕。根据手外科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6例,良6例。结论旋髂浅动脉为血供的分叶皮瓣供区隐蔽,穿支较恒定,易于解剖,可以携带多个穿支,形成分叶皮瓣,修复手部多个创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皮瓣修复 旋髂浅动脉 手部
下载PDF
骨折愈合中诱导H型血管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向炜 黄山峻 +3 位作者 曹家全 陈孝均 刘安铭 吴佳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2期179-184,共6页
H型血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动脉分支的血管亚型,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H型血管形成的主要诱导因素和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回顾了H型血管在骨折愈合中的相关文献:发现药物、超声、机械应力是目前诱导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发现... H型血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动脉分支的血管亚型,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H型血管形成的主要诱导因素和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回顾了H型血管在骨折愈合中的相关文献:发现药物、超声、机械应力是目前诱导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发现药物诱导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综述诱导因素后发现H型血管形成的机制可能主要是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信号通路。本文主要指出可能诱导H型血管形成的主要因素和主要机制,为骨折愈合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型血管 骨折愈合 因素 机制
下载PDF
手外伤病例指端缺损的急诊修复的策略
10
作者 罗旭超 刘安铭 +6 位作者 吴健 邹永根 魏庆宇 耿大毛 罗东博 罗东迁 罗联峰 《智慧健康》 2020年第13期181-182,共2页
目的探讨手外伤指端缺损的急诊修复策略与效果。方法选择264例指端缺损患者进行研究,均为本院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接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取保守治疗、游离植皮覆盖、局部皮瓣修复、残端修整、带血管或神经蒂岛状皮瓣修复、游离... 目的探讨手外伤指端缺损的急诊修复策略与效果。方法选择264例指端缺损患者进行研究,均为本院2008年3月至2018年3月接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采取保守治疗、游离植皮覆盖、局部皮瓣修复、残端修整、带血管或神经蒂岛状皮瓣修复、游离足第一、第二趾甲瓣移植等方法进行指端缺损的修复。结果多数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患者对于手术效果的整体满意率为90%。结论手外伤中指端缺损的修复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依据患者要求进行手术,依据伤情选择手术适应证,依据术者自身能力选择手术方式,以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 缺损急诊 修复 皮瓣
下载PDF
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髂骨肌皮瓣修复合并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
11
作者 唐林 周鑫 +2 位作者 黄宇 刘安铭 陈孝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5-1110,共6页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为蒂的髂骨肌皮瓣修复合并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20年9月收治的7例下肢复合缺损创面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3...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为蒂的髂骨肌皮瓣修复合并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20年9月收治的7例下肢复合缺损创面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37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交通事故伤3例。创面污染严重,根据Gustilo-Anderson分型:Ⅲa型1例,Ⅲb型4例,Ⅲc型2例(合并胫前动脉断裂);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42-C3型2例,43-A2型2例,43-B1型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10 h,平均6 h。一期急诊清创后均遗留胫骨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伴深部空腔形成;二期根据创面特征设计DCIA嵌合髂骨肌皮瓣三维立体修复复合缺损,髂骨瓣切取范围为2.0 cm×2.0 cm×2.0 cm~7.0 cm×3.0 cm×2.5 cm,皮瓣切取范围为12.0 cm×8.0 cm~21.0 cm×13.0 cm,腹内斜肌肌瓣切取范围为3.0 cm×2.0 cm×2.0 cm~5.5 cm×4.0 cm×4.0 cm。供区直接一期闭合。结果术后除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愈合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缺损断端愈合良好,愈合时间8~10个月,平均7.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色素沉着等。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优5例、良2例。肢体功能重建满意,术后12~16个月实现完全负重,根据下肢功能评定标准(LEFS)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以DCIA为蒂的髂骨肌皮瓣设计灵活,组织成分高度自由,能立体修复合并深部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最大程度修复肢体外形及重建负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深动脉 髂骨肌皮瓣 下肢重建 复合缺损
原文传递
携带双侧旋髂浅动脉的腹部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安铭 周鑫 +5 位作者 欧昌良 黄宇 黄波 罗旭超 李迦宇 邹永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86-890,共5页
目的探讨携带双侧旋髂浅动脉的腹部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15例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10~60岁,平均3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机器绞伤3例,... 目的探讨携带双侧旋髂浅动脉的腹部游离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15例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5例;年龄10~60岁,平均3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机器绞伤3例,重物砸伤3例,摔伤2例,电击伤1例。受伤至入院时间3 h~10 d,平均2 d。创面部位:足背5例,踝部6例,足背及踝部3例,足背及足底1例。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污染且伴有肌腱及骨外露,其中5例足背皮肤大面积坏死伴感染。创面范围为18 cm×6 cm~25 cm×8 cm。伴有足踝部骨折及脱位9例,足踝部骨缺损2例。采用携带双侧旋髂浅动脉的腹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20 cm×8 cm~27 cm×10 cm;显微镜下修薄皮瓣,使其厚度为0.5~1.0 cm,平均0.7 cm。供区切口均直接缝合。结果术中1例因旋髂浅动脉较细而腹壁浅动脉较粗,改行携带腹壁浅动脉的腹部游离皮瓣修复。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15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无明显臃肿,质地良好,不影响穿鞋,无需二次手术修薄皮瓣,仅皮瓣边缘有轻度色素沉着。供区遗留线性瘢痕,对髋关节活动无影响。伴有骨折者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携带双侧旋髂浅动脉的腹部游离皮瓣供区较隐蔽,损伤小,可一期缝合,血管解剖恒定,变异少,血供可靠,是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旋髂浅动脉 腹部游离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安铭 欧昌良 +5 位作者 周鑫 罗旭超 邹永根 黄宇 黄波 唐鑫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 探讨胸背动脉动脉穿支皮瓣(TAP)在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应用TAP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58(41.5±3.0)岁.手背软组织缺损大小为7.0 cm×5.0 cm^15.0 cm×... 目的 探讨胸背动脉动脉穿支皮瓣(TAP)在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应用TAP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4~58(41.5±3.0)岁.手背软组织缺损大小为7.0 cm×5.0 cm^15.0 cm×12.0 cm,创面污染严重.在急诊下行清创探查加VSD处理,骨折予以克氏针固定,术后7~14 d创面条件允许时,予以游离TAP修复,皮瓣大小为7.5 cm×5.5 cm^15.5 cm×12.5 cm.皮瓣血管蒂9例为胸背动脉外侧支,3例为胸背动脉内侧支.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0例皮瓣顺利成活,2例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探查解除危象后皮瓣成活.3例皮瓣稍臃肿,在术后3个月二期修薄.随访3~18个月,皮瓣颜色与受区相似,外形美观,质地可,供区可见线形瘢痕.结论 TAP血供可靠,血管管径较粗,皮瓣供区隐蔽,修复手背软组织缺损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手背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以足部为供区的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安铭 周鑫 +2 位作者 欧昌良 罗旭超 邹永根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91-392,共2页
目的探讨游离以足部为供区的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25例36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伴肌腱或指骨外露,游离足部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其中11指游离足内侧动脉皮瓣修复,15指游离附外侧动... 目的探讨游离以足部为供区的微型皮瓣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25例36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伴肌腱或指骨外露,游离足部微型皮瓣移植修复,其中11指游离足内侧动脉皮瓣修复,15指游离附外侧动脉皮瓣修复,10指游离跚腓侧趾底动脉修复。皮肤缺损面积1.5cm×1.8cm^3.5cm×4.0cm,皮瓣切取面积2.0cm×2.5cm^4.0cm×4.5cm.术后供区依据创面情况直接缝合或部分植皮修复,定期随访。结果术后游离移植的36例皮瓣顺利存活30例,3例因术后2d发生静脉危象,再次手术探查后存活,2例术后1d因动脉栓塞通血不良,经手术探查血栓消除后存活,1例坏死,改用局部转移皮瓣修复。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两点分辨觉8~10mm,感觉恢复至S3~S4.皮瓣供区Ⅰ期愈合,部分供区因张力大后期瘢痕形成。结论游离以足部为供区的微型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外形美观,质地相似,手指感觉恢复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携带双侧腹壁浅动脉的下腹壁联体皮瓣修复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鑫 邹永根 +3 位作者 唐林 刘安铭 张仁权 陈增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探讨携带双侧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ies,SIEA)的下腹壁联体皮瓣修复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月收治的18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6例... 目的探讨携带双侧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ies,SIEA)的下腹壁联体皮瓣修复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月收治的18例足踝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25~62岁,中位年龄35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9例,交通事故伤5例,切割伤2例,电击伤2例。所有创面均伴有血管、肌腱及骨、关节外露。创面部位:踝部8例,足背6例,足底4例。入院后急诊彻底清创(清创后缺损范围为15 cm×10 cm~25 cm×16 cm)及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清创至皮瓣修复时间为3~10 d,平均5 d。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制备携带双侧SIEA的下腹壁联体皮瓣,皮瓣切取范围为15 cm×10 cm~25 cm×16 cm;血管蒂长度为4.5~7.5 cm,平均6.0 cm;皮瓣厚度为0.5~1.2 cm,平均0.8 cm。腹部供区均一期闭合。结果术中1例因一侧SIEA缺如,改为携带双侧旋髂浅动脉的髂腹股沟联体皮瓣修复缺损。除1例皮瓣出现远端坏死,经二期植皮修复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及明显色素沉着。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未出现腹疝等并发症。足踝功能满意,末次随访时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达优16例、良2例。结论携带双侧SIEA的下腹壁联体皮瓣供区隐蔽,穿支搭配灵活,皮瓣切取表浅,易于修薄,是修复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浅动脉 下腹壁联体皮瓣 足踝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游离皮瓣在治疗前臂Gustilo Ⅲ型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欧昌良 周鑫 +6 位作者 罗旭超 邹永根 刘安铭 黄天宇 杨杰翔 陈孝均 周洪波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91-994,共4页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游离皮瓣治疗前臂Gustilo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修复重建外科中心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游离皮瓣治疗16例前臂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1... 目的探讨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游离皮瓣治疗前臂GustiloⅢ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修复重建外科中心应用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游离皮瓣治疗16例前臂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18~64岁,平均41.6岁。骨折根据Gustilo分型:ⅢB型9例,ⅢC型7例。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7.5 cm×5.5 cm^16.5 cm×11.0 cm。一期急诊下行清创探查术,修复重要的血管、神经、肌腱,骨折复位后予以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待创面清洁后,二期行游离皮瓣修复创面。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9例,游离髂腹股沟皮瓣修复创面7例。5例患者外固定支架成为终极的固定方式,11例患者皮瓣成活后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记录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上肢功能。结果14例游离皮瓣顺利成活,2例股前外侧皮瓣因术后24 h出现静脉危像,经探查后,危像解除,皮瓣成活。术后16例患者获9~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骨折端对位良好,力线恢复,骨愈合良好。术后采用Anderson前臂骨折评价标准评定:优10例,良4例,可2例。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上肢功能:优11例,良5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钉道感染及骨不连的现象。结论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游离皮瓣治疗前臂GustiloⅢ型骨折可以有效恢复上肢力线,促进骨愈合,可提供合理的时机选择修复创面,减少了术后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肢恢复良好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损伤 骨折 开放性 外固定器 游离皮瓣
原文传递
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
17
作者 欧昌良 周鑫 +4 位作者 陈孝均 邹永根 罗旭超 刘安铭 黄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游离携带足底内侧皮神经19例,不带神经的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5.0 cm-9... 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修复手掌部软组织缺损23例,其中,游离携带足底内侧皮神经19例,不带神经的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5.0 cm-9.0 cm×10.0 cm,皮瓣动脉蒂部与桡动脉终末支吻合13例,与尺动脉吻合10例。皮瓣供区均植皮修复。门诊随访4-12个月,观察皮瓣质地、感觉、供区愈合情况。结果23例皮瓣顺利成活20例;2例术后动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危象解除,皮瓣成活;1例皮瓣远端少许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可,外形美观,供区愈合良好。按照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皮瓣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9例,良4例。感觉恢复S3+7例,S312例,4例未带神经的感觉恢复较差。结论足底内侧动脉皮瓣供区隐蔽,穿支较恒定,尤其是携带足底内侧皮神经时,皮瓣感觉恢复良好,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内侧动脉皮瓣 手掌 皮神经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组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不同皮瓣瓦合修复肢体大面积环形缺损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林 周鑫 +3 位作者 黄宇 黄波 刘安铭 邹永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09-1614,共6页
目的探讨组合股前外侧穿支(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ALTP)皮瓣与不同皮瓣瓦合修复肢体大面积环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脱套伤致肢体大面积环形缺损患者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32~65岁,中位年龄42岁... 目的探讨组合股前外侧穿支(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ALTP)皮瓣与不同皮瓣瓦合修复肢体大面积环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脱套伤致肢体大面积环形缺损患者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32~65岁,中位年龄42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5例,交通事故伤2例,高压电击伤2例。创面部位:左前臂2例,右前臂3例,左足3例,右足1例。创面污染严重,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肌腱及骨、关节外露。缺损范围为25 cm×20 cm~40 cm×28 cm。受伤至入院时间1~12 h,平均5 h。急诊予以彻底清创及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红润后,根据创面特征制备形状及大小匹配的ALTP皮瓣与另一皮瓣瓦合修复缺损,瓦合皮瓣包括3例胸背动脉穿支(thorac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TAP)皮瓣,3例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3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供区直接一期闭合。结果术后除1例组合中的TAP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随访期间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明显色素沉着。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髋、膝关节活动未受影响。上肢及足踝功能重建满意,上肢功能残障评定表(DASH)评分达优4例、良1例;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达优3例、良1例。结论ALTP皮瓣与不同皮瓣瓦合一期修复肢体毁损伤后环形缺损,能最大程度实现保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瓦合修复 环形缺损 脱套伤
原文传递
锁定加压钢板外置结合下腹壁联体皮瓣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迦宇 周鑫 +4 位作者 唐林 刘安铭 罗旭超 欧昌良 邹永根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置结合下腹壁联体皮瓣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8例胫骨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25~58岁,中位年龄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置结合下腹壁联体皮瓣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8例胫骨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25~58岁,中位年龄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6例。其中Gustilo III B型6例,III C型12例。一期急诊扩创探查、外置胫骨LCP复位固定骨折块及VSD处理;二期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制备携带足够长度血管蒂的下腹壁联体皮瓣,腹部供区均一期闭合。采用电话加微信方式随访。结果本组术后除1例皮瓣因静脉危象探查无效,腓肠肌肌皮瓣转位覆盖原位缺损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骨感染、骨不愈合等;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未出现明显色素沉着;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评分达优12例,良6例。结论一期外置LCP可以解放膝、踝关节及保护局部软组织,二期游离双蒂下腹壁联体皮瓣可覆盖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两者结合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减少手术次数及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体皮瓣 下腹壁 锁定加压钢板外置 胫骨 开放性骨折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基于旋髂浅动脉设计的联体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5
20
作者 唐林 周鑫 +4 位作者 黄宇 黄波 刘安铭 陈孝均 邹永根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旋髂浅动脉(SCIA)设计的联体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脱套伤致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缺损范围为25.0 cm×8.0 cm~50.0 cm×15.0 cm。急诊予以彻底... 目的探讨基于旋髂浅动脉(SCIA)设计的联体皮瓣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脱套伤致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缺损范围为25.0 cm×8.0 cm~50.0 cm×15.0 cm。急诊予以彻底清创及创面VSD处理,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红润后,以下腹壁及侧胸壁为供区,根据创面特征设计形状及大小匹配的联体皮瓣;穿支组合包括双侧SCIA、SCIA加胸背动脉(TA)降支;供区直接一期闭合;由同一组医生门诊随访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术后除1例纵向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愈合,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18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色素沉着等;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肩、髋、膝活动未受影响;小腿及足踝功能重建满意,按下肢功能评定标准(LEFS)评分,优7例、良1例,按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结果优6例、良1例。结论基于SCIA制备的联体皮瓣,供区隐蔽,设计灵活,切取面积大,能修复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以最大程度实现保肢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 胸背动脉 联体皮瓣 下肢 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