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翻译文化对谈录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宓庆 方华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8-124,共7页
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已经呈现于我们面前。台湾师范大学的刘宓庆教授与苏州大学方华文教授从中国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形态、建立中国翻译理论模式的构想,以及如何评价当前的翻译理论... 如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课题已经呈现于我们面前。台湾师范大学的刘宓庆教授与苏州大学方华文教授从中国与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形态、建立中国翻译理论模式的构想,以及如何评价当前的翻译理论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关于翻译文化、本位与外位的关系、翻译的商业化等翻译实践的具体问题,对话双方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这些看法有助于推动中国翻译理论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文化 西方翻译理论 中国 历史课题 历史渊源
下载PDF
思维方式、表现法和翻译问题 被引量:70
2
作者 刘宓庆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15,72,共5页
前几年我读到一本Eric Partridge的书,他引证Jespersen的话说英语是一种具有‘男子气’(‘virile qualities’)的语言,英语的‘阳刚之气’(‘masculinity’)使它非常重逻辑、重理性、重组织。他说“In Eng-lish,the logic of facts ofte... 前几年我读到一本Eric Partridge的书,他引证Jespersen的话说英语是一种具有‘男子气’(‘virile qualities’)的语言,英语的‘阳刚之气’(‘masculinity’)使它非常重逻辑、重理性、重组织。他说“In Eng-lish,the logic of facts often——indeed,generally——overcomes the logic of gram-mar where the two are at variance,”也就是说‘逻辑重于语法’。英语这种理性素质显然与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有关。英国的哲学很早就与语言研究相结合,从16世纪中叶起Francis Bacon(1561—16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思维方式 表现法 英语句子 相结合 说英语 语言心理 汉语 翻译问题 英国人 基本表现
下载PDF
《翻译与语言哲学》 被引量:27
3
作者 刘宓庆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语言哲学 翻译理论研究 后结构主义 翻译学 斯宾诺莎 翻译美学 认识论 主体意识 意义理论 同质语言观
下载PDF
翻译学呼唤“回归美学”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宓庆 《外语与翻译》 2010年第3期8-10,共3页
笔者自三十二年前(1978年初)开始教翻译以来,在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七所大学和研究院教过本科生和硕博士生的多种类型的翻译课。在中国大陆,二、三十年中几乎年年、处处、人人都说“翻译课要改革”,结果是“年年叫改革,年年没... 笔者自三十二年前(1978年初)开始教翻译以来,在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七所大学和研究院教过本科生和硕博士生的多种类型的翻译课。在中国大陆,二、三十年中几乎年年、处处、人人都说“翻译课要改革”,结果是“年年叫改革,年年没起色”。原因何在?笔者很纳闷。笔者2006年受聘于上海同济大学,三年来看到全国翻译教育基本上围绕“应试”、“考研”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美学 回归 中国大陆 同济大学 翻译教育 翻译课 博士生
下载PDF
中国翻译理论基本原则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宓庆 《湖南社会科学》 1989年第2期50-54,共5页
长期以来,不论在中国或在外国,翻译理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翻译学”界说不明,范畴研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语言学研究水乎的限制。可以说,历史旷乎其久的译论论坛命题相当有限,著作寥若晨星,不能不引起... 长期以来,不论在中国或在外国,翻译理论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翻译学”界说不明,范畴研究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语言学研究水乎的限制。可以说,历史旷乎其久的译论论坛命题相当有限,著作寥若晨星,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翻译界本身:在方法论上,翻译论坛基本上没有脱出经验论的套路;在观念上、认识上,翻译界对翻译理论或多或少都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甚至弄不清楚“翻译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者 对比研究 中国翻译学 方法论 对策研究 对策性 经验论 翻译规范 研究水平
下载PDF
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模式问题 被引量:46
6
作者 刘宓庆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9,73,共6页
○·○概述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家对现代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作了广泛的研讨,各学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功能学派、诠释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畴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理论模式(model)即主旨性表述,也... ○·○概述近几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家对现代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作了广泛的研讨,各学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功能学派、诠释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根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畴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理论模式(model)即主旨性表述,也可以称为理论范示(theoreticparadigm)。西方各派翻译理论模式都有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翻译 西方翻译理论 形式对应 语际转换 英语 理论模式 原语 功能学派 语言功能 语义结构
下载PDF
汉英句子扩展机制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刘宓庆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15,72,共7页
0.概述不同的语言的句子(指基本句)具有不同的扩展型式。这里的所谓“扩展”,指基本句结构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呈现的线性延伸。本文关注的中心,是汉英两种语言在承载思维作线性延伸时,各自具有不同的型式(pattern),正是特定的型式,决定汉... 0.概述不同的语言的句子(指基本句)具有不同的扩展型式。这里的所谓“扩展”,指基本句结构随着思维的发展而呈现的线性延伸。本文关注的中心,是汉英两种语言在承载思维作线性延伸时,各自具有不同的型式(pattern),正是特定的型式,决定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语段(text)发展程式和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研究 基本句 扩展机制 线性扩展 汉语句子 修饰语 英语句子 语段 延伸 两种语言
下载PDF
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宓庆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87-89,共3页
我感谢1989年在巴黎萍水相逢的J.L.Fortey(汉名付德)先生,他沉醉于中国的诗词、书法,我沉醉于巴黎路旁的咖啡座和塞纳河畔的书摊。付德无意中的一句话,加强了我的一个决心。他说:“德国人发现美学,中国人创造美学,法国人欣赏美学”。 ... 我感谢1989年在巴黎萍水相逢的J.L.Fortey(汉名付德)先生,他沉醉于中国的诗词、书法,我沉醉于巴黎路旁的咖啡座和塞纳河畔的书摊。付德无意中的一句话,加强了我的一个决心。他说:“德国人发现美学,中国人创造美学,法国人欣赏美学”。 在此以前,我已经想到了译学中的一些美学问题,1984年曾构思写一本《译学与美学》。当时我刚刚写完《文体与翻译》。我到北京大学燕南园把想法告诉了朱光潜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翻译理论 美学命题 《文心雕龙》 人格美 文艺美学 中国人 美学渊源 唯美主义 创造美学 朱光潜
下载PDF
论翻译的技能意识 被引量:48
9
作者 刘宓庆 《中国翻译》 1987年第5期7-11,共5页
一、概述翻译的技能意识,指翻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常表现为某种技能规范)自觉地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从表面上看,翻译者有这种自觉性与没有... 一、概述翻译的技能意识,指翻译者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包括方法论)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的自觉性,能够或力求以翻译理论的准绳(常表现为某种技能规范)自觉地指导或检验自己的译作及整个翻译过程。从表面上看,翻译者有这种自觉性与没有这种自觉性似乎并无二致。历史上的译林高手也似乎并没有人宣称自己具有"技能意识"。但实事上,中外古今几乎没有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不以某种技能规范、某种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不如此,他们断乎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套路",或日"翻译风格"。许多成绩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能意识 翻译理论 翻译方法论 翻译实践 翻译者 自觉性 翻译技能 实践性 翻译过程 指导性
原文传递
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 被引量:46
10
作者 刘宓庆 《中国翻译》 1986年第4期19-24,共6页
1.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关系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及翻译美的标... 1.翻译美学的范畴和任务翻译美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关系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及翻译美的标准的探讨,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 审美构成 审美主体 翻译者 审美再现 审美客体 翻译美学 审美意识 审美标准 审美功能
原文传递
流派初论——迎接中国译坛流派纷呈的时代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宓庆 《中国外语》 2006年第6期72-76,共5页
本文分4步展开对中国译学流派的探讨。文章的第一部分概括论述了中国学术思想上流派纷呈的历时和共时盛景;第二部分集中于论述译坛流派的发展沿革及从中得到的教益;文章继而阐述了20世纪特别是其最后20年对中国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文分4步展开对中国译学流派的探讨。文章的第一部分概括论述了中国学术思想上流派纷呈的历时和共时盛景;第二部分集中于论述译坛流派的发展沿革及从中得到的教益;文章继而阐述了20世纪特别是其最后20年对中国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即空前的实践规模和研究深度造就了中国功能主义翻译及理论流派的诞生及其发展取向;文章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对中国译坛流派发展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流派 功能主义 历时和共时
原文传递
翻译与词典 被引量:9
12
作者 毛荣贵 刘宓庆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3-37,共5页
翻译与词典毛荣贵Abstract:ThisisadialecticanalysisoftheemploymentofdictionariesinECT,whichviewsthetranslators'referen... 翻译与词典毛荣贵Abstract:ThisisadialecticanalysisoftheemploymentofdictionariesinECT,whichviewsthetranslators'referencefrom5aspect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大词典》 《新英汉词典》 英英词典 释义 临时造词 英汉大辞典 两种语言 译文 英译汉 英语表达
原文传递
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上) 被引量:84
13
作者 刘宓庆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0-14,20,共6页
0.概述六十年代末期以来,国际范围内对比语言学研究基本上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作为理论蓝本,深受乔氏在七十年代后期发展的句法理论框架的局限。这个方面上的对比研究理论几乎无一例外注重语言形式的对比分析,很少探究内在机制,论... 0.概述六十年代末期以来,国际范围内对比语言学研究基本上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作为理论蓝本,深受乔氏在七十年代后期发展的句法理论框架的局限。这个方面上的对比研究理论几乎无一例外注重语言形式的对比分析,很少探究内在机制,论证工作基本上是从形式到形式。这种囿于形式的对比分析,很容易陷入类比方法论(an-alogical method)的槽臼,忽视语言的深层差异,难免流于肤浅。其实,就对比语言学而言,最基本的问题在于抓住对比中的双语(或多语)的不同的基本素质,或日异质(heter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对比研究 英语句子 对比语言学 汉语倾向 对比分析 六十年代 语言形式 语法结构 语言结构 句法体系
原文传递
翻译的风格论(上) 被引量:64
14
作者 刘宓庆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7,41,共6页
0.概述翻译的风格论不同于一般的文艺风格论,不同之处是由翻译的实质和翻译的原理决定的。由于翻译理论界对翻译的实质和基本原理缺乏科学的范畴研究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因此长期以来,翻译界对翻译风格的理论研究也缺乏科学的论证。从我... 0.概述翻译的风格论不同于一般的文艺风格论,不同之处是由翻译的实质和翻译的原理决定的。由于翻译理论界对翻译的实质和基本原理缺乏科学的范畴研究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因此长期以来,翻译界对翻译风格的理论研究也缺乏科学的论证。从我国文艺理论传统上说,一般文艺风格论主要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文采与时代特征三者的统一性、形式的多样性(体裁)以及文采(情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意义 翻译风格 不同之处 翻译理论 语言形式 文体学 原文风格 汉语 原语 风格论
原文传递
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下) 被引量:38
15
作者 刘宓庆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6-50,共5页
0 概述我们的对比研究除了必须紧紧把握住对异质性特征的深入探究以外,还有一个也属于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即对比研究如何摆脱类比,突破仅止于语言表层结构的视界,向语言的“纵深地区”推进我们的探索。看来,只有在方法论上进行调整革... 0 概述我们的对比研究除了必须紧紧把握住对异质性特征的深入探究以外,还有一个也属于方法论方面的基本问题,即对比研究如何摆脱类比,突破仅止于语言表层结构的视界,向语言的“纵深地区”推进我们的探索。看来,只有在方法论上进行调整革新,才有可能摆脱对比语言学往往在形式上兜圈子,满足于从形式到形式的“浅尝辄止”式的分类学比较的因袭框架。其实,如果透过表层,把语言看作一个有纵深的透明体,那么我们可以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对比研究 表现法 心理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表层结构 思维风格 形式结构 思维方式 形式手段 英语主语
原文传递
翻译的美学观 被引量:49
16
作者 刘宓庆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7,共7页
翻译的美学观刘宓庆Abstract:AbranchofPhilosophy,especiallyChinesephilosophy,inwhichconcernwithlanguage,especiallytheCh... 翻译的美学观刘宓庆Abstract:AbranchofPhilosophy,especiallyChinesephilosophy,inwhichconcernwithlanguage,especiallytheChineselanguage,b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平面 语言美 开放系统 审美平面 审美价值观 语义平面 翻译美学 约定性 审美活动 语言审美
原文传递
翻译风格论(下)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宓庆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3-59,64,共8页
非形式标记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 (1)整体性:非形式标记风格符号系统不是借助于形式标记本身,而是借助于审美客体的总的语言结构体式及特点、语境、作品的交际功能(立意于描摹景物、立意于催动感情、立意于论述事理,等等),构筑起审美客... 非形式标记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 (1)整体性:非形式标记风格符号系统不是借助于形式标记本身,而是借助于审美客体的总的语言结构体式及特点、语境、作品的交际功能(立意于描摹景物、立意于催动感情、立意于论述事理,等等),构筑起审美客体的非稳态结构,来唤起审美主体(接受者,即读者)审美意识中的映象(image)、体验(experience)和感觉(perception)等心理因素,美学上统称为“意象”,以适应审美客体的非稳态结构框架,形成模糊性审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标记 翻译风格 符号系统 社会交际功能 语际转换 语言结构 风格意义 表现法 模糊性 可译性
原文传递
翻译理论研究展望 被引量:46
18
作者 刘宓庆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2-7,共6页
翻译理论研究展望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五十年代以前,译论专著和译事研究论文数量不多,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和系统性的译论专著,寥若辰星。①人类在本世纪上一个五十年内经历了两次震荡全球的大战浩动... 翻译理论研究展望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五十年代以前,译论专著和译事研究论文数量不多,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和系统性的译论专著,寥若辰星。①人类在本世纪上一个五十年内经历了两次震荡全球的大战浩动,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沉浸在痛定思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研究 翻译教学 语言哲学 翻译方法论 翻译科学 社会语言学 乔姆斯基 翻译学 本位观 翻译研究
原文传递
西方翻译理论概评 被引量:24
19
作者 刘宓庆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6,共5页
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那么西方翻译理论基础的胚芽始于公元近二百年的克劳狄奥斯·盖伦(Claudius Galen,129-199,A.D.)。盖伦的著作所用的"Semiotics"这个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符号学"。如果只将西方有关... 如果将符号学计算在内,那么西方翻译理论基础的胚芽始于公元近二百年的克劳狄奥斯·盖伦(Claudius Galen,129-199,A.D.)。盖伦的著作所用的"Semiotics"这个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符号学"。如果只将西方有关翻译的词章美学论述视为西方译论之始,那么西方翻译理论就应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塞罗(M.Cicero,106-43,B.C.)和霍拉斯(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体系 西方译论 社会符号学 翻译学 翻译实践 语言学派 西塞罗 卡特福德 转换机制
原文传递
翻译美学概述 被引量:26
20
作者 刘宓庆 《外国语》 1986年第2期48-53,共6页
§1.1 翻译与美学从历史上看,在现代语言学进入翻译的理论领域之前,西方的翻译理论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元前的西赛罗(Cicero)以其旷世之辩才要求翻译必须功于词章之美,杰罗姆(St.Jerome,立论于公元400年,下同)和德莱登(John ... §1.1 翻译与美学从历史上看,在现代语言学进入翻译的理论领域之前,西方的翻译理论就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元前的西赛罗(Cicero)以其旷世之辩才要求翻译必须功于词章之美,杰罗姆(St.Jerome,立论于公元400年,下同)和德莱登(John Dryden, 1684)等人则认为译文贵在自然,美的译文应质朴犹如口语。泰特勒(A.F.Tytler, 1790)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并在结论中将他的原则阐释为:成功的译作应能体现原作的全部优点,洞察原作的全部推理,最终领悟原文的全部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内容与形式 严复 美学范畴 美学标准 翻译美学 文心雕龙 文学大师 我国古代 美学规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