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模式的生态经济特征及其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宗碧 唐晓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6-140,共5页
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西南的重要林区。经明清以来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林业及其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杉松种植、买卖为主的林业资源和经济传统;二是"人工育林"的种植模式;三是林粮间作和多元经营互补的生产方式;四是... 清水江流域是我国西南的重要林区。经明清以来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林业及其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杉松种植、买卖为主的林业资源和经济传统;二是"人工育林"的种植模式;三是林粮间作和多元经营互补的生产方式;四是林木买卖的内外市场互动形成支撑的经济结构;五是林业资源的有效流转和社会中介服务的广泛形成。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模式具有生态经济性质和价值,主要表现为:一是林业经济活动具有"经济资源生态化"的特征和维持生态资源增长的机制;二是"人工育林"的种植和经营模式具有生态—经济互动的双重循环结构和功能;三是林粮间作及其蕴涵的经济补充生产方式具有生态经济的生计形态;四是林业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和生态资源随同流转以及形成增值环节,减弱林业经营的生态破坏;五是林业生态经济生产使相应的生态文化观、价值观和生活习俗的形成并发挥生态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传统林业模式 生态经济特征 生态价值
下载PDF
原生态文化产业的生态文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宗碧 唐晓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3期132-138,共7页
"原生态文化"是我国目前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有文化现象,已经进入了生产的经济领域,形成了原生态文化产业。它的产生不仅是适应工业化的产物,而且又是反思工业化的不足和力图对之矫正的产物,具有追求"生态"价值的... "原生态文化"是我国目前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有文化现象,已经进入了生产的经济领域,形成了原生态文化产业。它的产生不仅是适应工业化的产物,而且又是反思工业化的不足和力图对之矫正的产物,具有追求"生态"价值的特征,与生态文明实践具有契合的层面,对于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 文化产业 生态文化特征
下载PDF
我国原生态文化概念使用谱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宗碧 唐晓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71-80,共10页
原生态文化概念的使用构成了我国当下文化的一道景观,覆盖了从文化活动到工商等行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学术研究的许多领域。就文化对象而言,其涉及了音乐、舞蹈、出版、教育、宗教、美食、服饰、选美、医疗、旅游、体育、节庆、绘画、摄... 原生态文化概念的使用构成了我国当下文化的一道景观,覆盖了从文化活动到工商等行业的生产、经营以及学术研究的许多领域。就文化对象而言,其涉及了音乐、舞蹈、出版、教育、宗教、美食、服饰、选美、医疗、旅游、体育、节庆、绘画、摄影、电视频道、生计模式、民间法、食品、民族民间工艺等等。这一概念的使用,从形式到内容综合地看,具有广泛性、多元性、传统性、民族性、实践性、重构性、生态性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 概念使用 谱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科学实践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宗碧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5-29,共5页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生态问题,马克思早期在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论点及其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理论中言及,而在《资本论》中又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阐述,并在生产方...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生态问题,马克思早期在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论点及其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实践理论中言及,而在《资本论》中又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来阐述,并在生产方式的层面上从"人与人的活动互换"为中介来论述它的社会过程,进而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包括了维护生态的主张。"生态文明"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这些理论的当代引申和运用,是谋求避免重复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把工业文明综合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环节,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的社会发展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内涵 科学实践
下载PDF
“原生态文化”问题及其研究的理论辨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宗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3期6-14,共9页
"原生态文化"是一个新概念,但它的使用是富有渗透力的,涉及的面比较广,有时用于"文化保护区"、"民族文化村落";有时用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有时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态文化"是一个新概念,但它的使用是富有渗透力的,涉及的面比较广,有时用于"文化保护区"、"民族文化村落";有时用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有时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学",甚至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原生性范式等等。目前在研究范式上主要有实证主义、文化生态学的解释范式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它们的论证和主张各有特点,但也存在相应的偏执和不足。关于"原生态文化"问题,它在本质上是当代人们适应社会转型进行的一种"文化生产现象",是缘于人们发展的需要谋求把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中介来进行的自我再生产,在逻辑起点上必须从人的实践发展去理解"原生态文化"这一问题,这是问题研究的科学原则。这一现象针对少数民族人们而言,它是他们利用自己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下,进行传统文化重构而参与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 研究范式 文化重构 社会转型
下载PDF
必须妥善处理生态目标与生计需要之间的关系——关于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的问题之一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宗碧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5-178,共4页
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这对黔东南州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该如何协调生态目标与生计需要之间的关系。目前对这一矛盾的认... 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这对黔东南州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该如何协调生态目标与生计需要之间的关系。目前对这一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对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二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不足;三是出台政策单一,配套不足,缺乏相应的救济功能。要解决上述矛盾,一是要科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特征和区域特征,建立多元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二是必须加大中央财政支付转移,建立分级管理及其相应规划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三是建立适应黔东南州地方特色的林业资源建设、利用的合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 生态目标 生计需要
下载PDF
“原生态文化”研究的方法及其反思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宗碧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之后,成为众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文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其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立场和主张:一是"对象"的实证和科学主义范式;二是当作一种虚幻的文化观念创造和进行批判的... "原生态文化"现象产生之后,成为众多学科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文学、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就其研究目前主要有如下立场和主张:一是"对象"的实证和科学主义范式;二是当作一种虚幻的文化观念创造和进行批判的主张;三是指认为一种民俗审美的大众化重构性实践;四是从地方或民族生计模式的文化生态知识和技能挖掘与利用的角度去研究;五是基于现代经济背景的开发与保护的思考和研究。这些研究的倾向在逻辑上把"原生态文化"活动"实体化"了,没有"主体"立场,即没有把"原生态文化"当作"人的活动"去理解,所以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原生态文化"虽然在实践上它可以以一定的文化产物作为媒介显现,但其本质不是这些媒介物,而是"人的活动",应从人的生产实践方面去认识和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 研究方法 路径反思
下载PDF
马克思的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体制的建立问题——“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宗碧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0-183,共4页
从马克思的理论看,经济活动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是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中介的,即生产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制度化就形成经济体制,生态经济问题的要义... 从马克思的理论看,经济活动不是单纯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是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中介的,即生产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并形成相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制度化就形成经济体制,生态经济问题的要义应在经济体制中去理解和把握。基于此,我们这里讨论生态经济问题,不是单纯地思考某一生态的经济产品或产业,而是着重考虑生态经济体制建立的着力点。目前在我国,一是应建立"再生产自然"的经济体系;二是着眼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实行"有限的资本生产体制";三是强化主体功能区的分工及其合理协调的发展与生态建设功能;四是优化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工业管理体系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体制 “两型”社会建设
下载PDF
论侗族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问题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宗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25-127,共3页
侗族传统村落是属于农耕文明的文化类型,文化习俗也是根植于农耕文明才能够延续的。基于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传统村落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是:第一,从有机生态农业的培植和发展来重新开发利用侗族农业文化遗产的种植资源;第二,从观... 侗族传统村落是属于农耕文明的文化类型,文化习俗也是根植于农耕文明才能够延续的。基于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传统村落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是:第一,从有机生态农业的培植和发展来重新开发利用侗族农业文化遗产的种植资源;第二,从观光农业的旅游项目开发来创新开发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第三,从现代科技研究和农业资源开发来重新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各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传统村落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传承
下载PDF
侗族“人工育林”的文化遗产性质及其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宗碧 唐晓梅 《凯里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6-31,共6页
侗族"人工育林"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具有传统资源、技术运用的代表性和价值,表达了我国林业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在当代它仍具科学的适用性以及文化保护的历史价值和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应当引起重视和加以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 侗族 “人工育林”技术 文化遗产 价值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人工林”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宗碧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9-75,共7页
贵州省清水江流域,从明清以来以"人工林"的资源禀赋创建和形成了区域的林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生态经济的特征和价值,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清水江林业模式包含特定的经济的要素、结构和运行机制,可以创造性地继承利用。目... 贵州省清水江流域,从明清以来以"人工林"的资源禀赋创建和形成了区域的林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具有生态经济的特征和价值,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清水江林业模式包含特定的经济的要素、结构和运行机制,可以创造性地继承利用。目前,清水江流域有林业自然资源、传统林业生产制度、传统育林技术和传统林业文化优势,在探索生态文明和建立适合地方需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今天,清水江流域尤其所属的黔东南自治州应该基于"人工林"的资源禀赋,研究并继承传统林业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区域生态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人工林”的资源禀赋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下载PDF
“原生态文化”的实质和问题研究的对象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宗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1期91-98,共8页
原生态文化现象是一个现实事实,构成当代的一个文化问题。但是,目前对它的研究存在硬伤处,这就是对象上与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等没有区别不开来,从而形成理论研究的盲点。问题的缘由在于人们把它当作一个实体对象来看对待,而不是主... 原生态文化现象是一个现实事实,构成当代的一个文化问题。但是,目前对它的研究存在硬伤处,这就是对象上与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等没有区别不开来,从而形成理论研究的盲点。问题的缘由在于人们把它当作一个实体对象来看对待,而不是主体开展的一种文化资源的再生产活动。原生态文化现象的实质是我国当下适应社会转型发生的重构传统文化的生产性活动。因此,原生态文化问题研究的对象不是单纯的那些文化客体,而是具有多样性规定的以传统文化为资源的主体开展的再生产活动。具体研究内容包含原生态文化实践的各种主体、客体以及它作为一种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形式和规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 现象的实质 研究对象
下载PDF
原生态文化项目产业化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宗碧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3-99,共7页
目前,我国不少原生态文化项目进入生产领域,但其市场性生产所依托的资源或技术一般是传统的。这些传统资源或技术是既定的和特殊性的,从而与货币性的"同质化"财富(资本)生产的市场经济路径之间的某些因素形成矛盾,体现了原生... 目前,我国不少原生态文化项目进入生产领域,但其市场性生产所依托的资源或技术一般是传统的。这些传统资源或技术是既定的和特殊性的,从而与货币性的"同质化"财富(资本)生产的市场经济路径之间的某些因素形成矛盾,体现了原生态文化产业化的特殊性,反映了原生态文化活动和发展的规律性。具体包括:文化自身价值目标与商业价值目标的分割和张力;原貌性保持与重构性消费之间的对立和张力;独特性价值保持与普适性传播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基于此,原生态文化的市场化开发,应解决文化传承与经济需要的双重目标和任务,应在生产性保护中构制文化载体的经典性和传承性,应注重传统维度与现代维度的平衡性,保持开发的适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项目 文化再生产 产业化 特殊矛盾 开发准则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及其科学理解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宗碧 《观察与思考》 2015年第8期11-16,共6页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 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突破在于康德以"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方式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的"主体论转向",把过去"主体归结到客体解释"转变到"客体归结于主体解释",形成了新的哲学坐标。这一转变经费希特到黑格尔,构成了德国哲学在近现代发展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的德国传统包括了对这个转变的批判继承,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理论的新构造,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都关涉此。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研究及其观点不是什么囿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而是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包含的"主体"这个出发点的需要和体现。但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已经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即已经是"现实的个人"意义上的规定。正是基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和实现为"现实的个人"这个历史前提和出发点的提出,才为唯物史观奠定了基础。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必须从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出发,深入对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论转向"的扬弃的梳理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德国古典哲学 “主体论转向” “人的本质”理论
下载PDF
阳明文化在贵州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宗碧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8,共4页
文章用翔实的史实论证贵州在阳明文化中的起始地位,龙场悟道的真谛。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当今三段时空中贵州在弘扬阳明文化中的成绩、贡献,确定贵州排头兵的位置。
关键词 贵州 阳明文化 弘扬 排头兵
下载PDF
关于侗族文化保护的“原生态”视野和实践的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宗碧 《凯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8-21,共4页
当代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遭遇了"现代化"和"全球化"而产生的,即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从主体角度看,文化保护与传承就是维护民族自己的传统并实现为当代的生产和运用于生活,因而文化传... 当代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遭遇了"现代化"和"全球化"而产生的,即是一个"现代性问题"。从主体角度看,文化保护与传承就是维护民族自己的传统并实现为当代的生产和运用于生活,因而文化传承的根本就在现实的实践中延续传统,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当如此。"原生态文化"现象的本质在于传统的创造性运用,而不是实证主义所追逐的"原汁原味"的静态保护。侗族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和传承不过是其传统文化的当代再生产,这是正确理解侗族文化归入"原生态"视野和实践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文化 保护与传承 “原生态”视野 当代实践
下载PDF
财富的主体本质及其实现问题——从马克思的财富观看全球金融危机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宗碧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10,共6页
马克思指出,财富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财富的主体本质实现就在于再生产人并实现为劳动。而人的"对象化了的劳动"——即物质财富成为主体(人)消费的对象,是人重新获得活动(劳动)的机体能力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财富只有作为人... 马克思指出,财富的主体本质就是劳动,财富的主体本质实现就在于再生产人并实现为劳动。而人的"对象化了的劳动"——即物质财富成为主体(人)消费的对象,是人重新获得活动(劳动)的机体能力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财富只有作为人的消费的对象才成其为自身,财富的消费就是其本质的实现。而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扩大再生产,使财富不断远离自己的本质。财富的自我否定又直接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出现危机。资本主义金融创新虽然借金融手段解决产品的过剩危机,让经济危机得以暂时缓解,但是同时积累了更多的资本结余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把"产品过剩"直接表现为"资本过剩"。而当代金融危机的"过度消费",是建立在"借贷消费"基础上的,究其实质是非主体本质实现的财富生产。因此,危机是不能避免的,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过剩危机"的一个佐证而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才能看到危机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富 主体本质 全球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弘扬邓小平思维方式,加快西部经济建设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宗碧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5-9,共5页
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当代思维的科学结晶,具有现实、民族、创新、价值、发展、辩证思维等特点,研究弘扬这些理性思维成果,对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积极的开启、点化作用。
关键词 邓小平 思维方式 西部 经济建设
下载PDF
关于实践内在关系的初步揭示和方法论意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性别关系”例证的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宗碧 《创新》 2017年第2期69-79,共11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第三手稿的"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一节中有一段以"性别关系"为例证的论述。学界有三种看法:一是当作马克思论述人道主义和异化史观的辅助论证材料来解读;二是当作马克思关于两性关系、博爱...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第三手稿的"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一节中有一段以"性别关系"为例证的论述。学界有三种看法:一是当作马克思论述人道主义和异化史观的辅助论证材料来解读;二是当作马克思关于两性关系、博爱观、爱情观的基本观点来对待和加以研究;三是女性主义者把他当作女性主义理论资源和对社会性别歧视、压迫等问题批判及妇女解放的理论。笔者认为,这不是马克思的根本意图。这里的"性别关系"不是要讲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借用"性别关系"来例证如何基于实践的原则来把握"私有制"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的需要,在于阐明"实践原则"所包含的方法—具体就是历史实践的"内在关系"即"人的自然关系"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关系及其蕴含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性别关系 实践的“关系”
下载PDF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宗碧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7-53,共7页
侗族基于泛神论的原始宗教世界观,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性或"物主",即"主体化"地理解自然物,而且把人与自然物的关系设定为一种具有亲缘性的存在,并采取和谐的方式相处,从而蕴含了积极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 侗族基于泛神论的原始宗教世界观,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性或"物主",即"主体化"地理解自然物,而且把人与自然物的关系设定为一种具有亲缘性的存在,并采取和谐的方式相处,从而蕴含了积极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第一,基于自然物的"主体化",敬畏自然并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的文化操守;第二,在人与自然物之间给出了亲缘的价值关系设定,制约着人们的活动行为,不透支自然资源;第三,平等对待自然物的立场延伸于社会,同等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两种关系,形成蕴含生态化的友好的生活方式.今天,这些传统的自然环境观和生态意识在侗族社区仍具有生态文明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自然观 生态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