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中椎旁血管渗漏与骨水泥性肺栓塞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诗军 邑晓东 +6 位作者 李淳德 刘宪 卢海霖 刘洪 李宏 于峥嵘 孙浩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7期8275-8281,共7页
背景: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可增强椎体强度及稳定椎体,达到止痛目的,但骨水泥可能在注入过程中渗漏入椎旁血管,并通过腔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室进而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中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与骨水泥... 背景: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可增强椎体强度及稳定椎体,达到止痛目的,但骨水泥可能在注入过程中渗漏入椎旁血管,并通过腔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室进而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中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与骨水泥性肺栓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患者134例,其中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患者共23例设为实验组,取未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椎体成形前后行脊柱和胸部X射线检查确定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及骨水泥性肺栓塞。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中共有23例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占17.2%。出现椎旁血管渗漏的23例中有3例出现骨水泥性肺栓塞,占出现椎旁血管渗漏患者的13%,但均无胸部症状。对照组43例患者中未出现椎旁血管渗漏的患者也未出现骨水泥性肺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9)。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过程中一旦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尽管并无胸部症状仍应警惕骨水泥性肺栓塞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临床实践 骨水泥渗漏 肺栓塞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椎旁血管渗漏 并发症
下载PDF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 被引量:59
2
作者 叶一林 柴卫兵 +3 位作者 朱天岳 卢宏章 李军 刘宪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90-892,共3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产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总结2000~2004年用DHS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共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94...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产生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方法总结2000~2004年用DHS和髓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共9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6例出现手术后并发症病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94例患者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种类包括6类术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头颈螺钉穿入髋关节;骨折不愈合。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而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头颈螺钉位置不良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 并发症
下载PDF
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伤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的镇痛效应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诗军 李钰婷 +3 位作者 李淳德 刘宪 孙浩林 王天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8期7769-7774,共6页
背景:伤口周围浸润局部麻醉药物常被用于外科手术后多模式术后镇痛的一部分,而腰椎融合后采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术后镇痛目前尚无报道。目的:观察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在腰椎融合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 背景:伤口周围浸润局部麻醉药物常被用于外科手术后多模式术后镇痛的一部分,而腰椎融合后采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术后镇痛目前尚无报道。目的:观察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在腰椎融合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90例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植骨融合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同时术中在伤口周围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注射液;对照组伤口周围不注入任何药物,只接受静脉自控镇痛治疗。评估两组患者融合后2,4,8,12,24,48 h的目测类比评分,以及融合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的总使用量;另外比较融合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融合后2,4,8,12,24 h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融合后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芬太尼的总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间患者融合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伤口周围局部注射罗哌卡因复合液可减轻腰椎融合后患者的疼痛,并且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术后疼痛控制 腰椎融合 后路 植骨 伤口周围局部注射 罗哌卡因 目测类比评分 镇痛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被引量:28
4
作者 于峥嵘 李淳德 +4 位作者 邑晓东 林景荣 刘宪 刘洪 卢海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分层预防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的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共298例,按其不同危险因素分为低、中、高危组预防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3组患者分别为22例、4...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术后血栓栓塞分层预防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的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共298例,按其不同危险因素分为低、中、高危组预防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3组患者分别为22例、48例和228例。低、中危组患者主要采取物理预防措施,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thigh-length thromboembolic deterrent stockings,TEDS)和间歇充气加压装置(pneumatic sequential compressiondevice,PSCD);对于高危组患者,除了采用物理预防措施,还应用了低分子肝素钙肌注。于术前、术后7~10 d及术后3个月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患者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监测是否发生硬膜外或伤口血肿、黏膜出血,是否发生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是否有硬膜外出血致神经损伤症状等。结果:298例脊柱常规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23例,发生率7.7%。低危组患者均未发生DVT,中危组患者发生DVT 2例(4.2%),高危组患者发生DVT 21例(9.2%)。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所有DVT均为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位于膝关节以远,无临床症状,不需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多普勒超声时血管再通。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低分子肝素所致硬膜外或伤口血肿、黏膜出血等出血并发症,未出现硬膜外出血所致神经损伤症状,未发现低分子肝素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结论:对脊柱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us embolism,VTE)进行危险分层,根据分层做个体化预防后,未发生临床意义的血栓栓塞,未发生要预防的并发症,因而初步验证该预防方法较为安全、有效,今后需要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栓塞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与预防 被引量:25
5
作者 于峥嵘 李淳德 +4 位作者 邑晓东 林景荣 刘宪 刘洪 卢海霖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2006年7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156例,其中2005年8月~2005年12月共62例(第1组),2006年1月~2006年7月共94例(第2...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风险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8月~2006年7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脊柱手术的患者共156例,其中2005年8月~2005年12月共62例(第1组),2006年1月~2006年7月共94例(第2组),第2组中VTE高危者62例、VTE低危者32例,第1组及第2组中的VTE低危组患者术后未予低分子量肝素预防血栓治疗,第2组中的VTE高危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诺易平)抗凝治疗,0.25ml/次,皮下注射,2次/日,至下地活动后2d停用(共用药5~21d,平均8d)。观察第1、2组患者术后VTE的发生率及第2组患者切口引流量、消化道等粘膜出血情况、硬膜外和伤口血肿情况、有无神经损伤症状。结果:第1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为3.2%(2/62),其中1例术后第7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但无症状;另1例术后5d急性肺栓塞猝死。第2组患者术后未发生VTE,其中血栓高危组和低危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粘膜出血、硬膜外及切口血肿,无神经损伤症状。结论:脊柱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对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可预防性应用低分子量肝素,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手术 血栓栓塞 预防
下载PDF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 被引量:10
6
作者 于峥嵘 李淳德 +2 位作者 刘宪 刘洪 马忠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9-151,共3页
关键词 内固定术后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 患者自身因素 融合方式 融合节段 随访时间 文献综述
下载PDF
高龄患者脊柱术后谵妄状态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宏 李淳德 +2 位作者 邑晓东 刘洪 刘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7-850,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脊柱术后发生谵妄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静脉全麻下行脊柱手术的年龄大于70岁的1 216例患者的基本病例资料,其中术后出现谵妄者116例,男62例,女54例,平均年龄75....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脊柱术后发生谵妄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静脉全麻下行脊柱手术的年龄大于70岁的1 216例患者的基本病例资料,其中术后出现谵妄者116例,男62例,女54例,平均年龄75.3岁(70~92岁);颈椎前路手术36例,颈椎后路手术41例,腰椎后路手术39例。对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吗啡应用、术后甲基强的松龙应用、有无术后脑脊液漏、术后有无发热及卧床时间等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32)、术中出血量(P=0.013)、术后是否出现低氧血症(P=0.002)及发热(P=0.001)在谵妄与非谵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与脑脊液漏、术后是否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及吗啡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后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P=0.002)及吗啡(P=0.005)、脑脊液漏(P=0.020)、低氧血症(P=0.005)均是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术中避免脑脊液漏和低氧血症,降低吗啡及甲基强的松龙用量可以减少谵妄状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谵妄 危险因素 脊柱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宏 李淳德 +3 位作者 邑晓东 刘宪 刘洪 孙浩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0-254,共5页
目的:观察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3例患者术前颈髓内出现MRI T2WI高信号,回顾分析这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 目的:观察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3例患者术前颈髓内出现MRI T2WI高信号,回顾分析这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随访髓内高信号变化情况。结果:23例伴MRIT2高信号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0.6个月,其正中矢状位病变节段的平均压迫程度为46.7%;15例(65.2%)MRIT2高信号出现节段与压迫最重节段一致,8例(34.8%)与压迫最重节段不一致。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7分改善到术后平均14.9分,改善率为80.3%。平均随访2.4年(1.4~4.6年),术后12个月时复查MRI,髓内T2WI高信号强度降低13例,不变7例,增强3例;高信号面积减少8例,不变14例,增加1例,高信号改变与疗效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时,其髓内出现高信号的节段并不一定与病变压迫最重节段一致,经颈前路充分减压融合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12个月时髓内高信号强度和面积有改变,但与临床改善率并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MRI高信号 临床特点 手术
下载PDF
老年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物选择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军 柴卫兵 +3 位作者 卢宏章 刘震宁 刘宪 朱天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4907-4910,共4页
背景:为了恢复关节的功能,移位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人由于存在骨质疏松,实施内固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目的:探讨老年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内固定物的选择。方法:... 背景:为了恢复关节的功能,移位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人由于存在骨质疏松,实施内固定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目的:探讨老年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骨折手术治疗方式及内固定物的选择。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移位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患者128例,其中单纯外踝骨折29例,双踝骨折52例,三踝骨折47例。外踝选用前外侧切口98例,后外侧切口30例;后侧防滑接骨板固定6例,加压螺钉与中和接骨板固定122例(其中1/3管状接骨板98例,锁定接骨板24例);内踝骨折均使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后踝骨折通过后外侧切口复位固定24例。术后根据骨折稳定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石膏外固定。随访时,根据X射线平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OlerudandMolander评分系统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1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骨折均愈合。外踝伤口延迟愈合5例(4%),其中锁定接骨板固定者3例、1/3管状板2例,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深部感染发生。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评分优55例,良61例,可10例,差2例,优良率91%。骨折愈合后,因局部不适取出内固定物31例,其中管状接骨板19例,锁定接骨板12例,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取出的12例锁定接骨板中,2例(17%)发生螺钉与接骨板间的"冷焊接"。1例防滑接骨板固定后出现腓骨肌腱炎,保守治疗后疼痛缓解。提示针对老年人移位的踝关节旋后外旋型骨折,合理选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有利于减少伤口的并发症,解剖复位和良好的内固定有利于骨折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内固定 并发症 植入物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特点和再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6 位作者 刘宪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赵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5-859,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特点和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的病例28例,平均年龄(64.3±8.7)岁,再次手术距初次...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特点和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因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的病例28例,平均年龄(64.3±8.7)岁,再次手术距初次融合术时间平均(47.5±30.8)个月。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在头侧邻近节段12例、尾侧邻近节段14例、双侧邻近节段2例;表现为邻近节段腰椎管狭窄12例、腰椎间盘突出13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狭窄3例,这其中伴有邻近节段腰椎不稳定病例11例。19例病例症状、体征与影像学定位诊断相符合,9例病例定位诊断不完全相符再手术前进行诊断性神经根阻滞术。依据翻修方法将病例分为两组,邻近节段未固定融合组8例,邻近节段固定融合组20例。应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分评定患者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再手术前、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结果:邻近节段未固定融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86.3±17.1)min,平均出血量(125.0±37.8)mL,术中硬膜囊损伤致术后脑脊液漏1例;邻近节段固定融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201.6±71.0)min,平均出血量(313.6±218.9)mL,术中硬膜囊损伤致术后脑脊液漏4例。再手术后平均随访25.5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方面邻近节段未固定融合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4±1.2、2.8±1.4、23.5±4.2、8.2±1.5,较术前5.5±2.9、6.8±2.5、13.7±5.2、4.3±2.1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邻近节段固定融合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3.3±1.9、3.1±1.2、22.2±4.4、7.7±1.6,较术前5.4±2.7、7.0±2.4、13.0±5.6、3.9±1.9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两组间比较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邻近节段未固定融合组低于邻近节段固定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前各项评分及末次随访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选择合适的再手术术式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腰椎 再手术
下载PDF
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中期随访和失败病例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4 位作者 刘宪 林景荣 邑晓东 刘洪 卢海霖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0-695,共6页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 目的:通过随访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例和分析失败病例,探讨腰椎棘突间固定系统的适应证选择、疗效和应用注意事项。方法: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单独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病例52例,分为Wallis组25例、Coflex组27例,主要适应证包括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下肢痛VAS评分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术后随访过程中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判定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棘突骨折,测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末次随访拍摄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过伸位和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确定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过伸位手术节段前凸角-过屈位手术节段前凸角);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例,在随访过程中术后12个月拍摄腰椎MRI了解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52例病例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4个月;Wallis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5±1.7)、(2.7±1.4)、(23.4±3.1)和(8.9±1.4),较术前(5.3±3.0)、(7.4±2.6)、(13.5±4.6)和(4.5±2.6)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27,其余各项均为P<0.001);Coflex组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分别为(2.6±2.9)、(3.8±1.9)、(21.2±3.5)和(8.5±1.8),较术前(5.5±3.2)、(7.1±2.8)、(13.1±4.8)和(4.2±2.5)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P=0.036,其余各项均为P<0.001);两组间比较术后下肢痛VAS评分,Wallis组为(2.7±1.4),Coflex组为(3.8±1.9),P=0.039,术后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和Prolo功能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前凸角Wallis组为14.9°±3.7°,Coflex组为13.2°±3.5°,P=0.028;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Wallis组为9.6°±2.8°,Coflex组为12.8°±3.0°,P=0.019;Coflex组有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半年内复发,3例行二次手术,1例保守治疗后症状好转;有1例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1年半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行二次手术。结论:应用棘突间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疗效肯定,但临床适应证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需更加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器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下载PDF
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淳德 孙浩林 +4 位作者 刘宪 李宏 林景荣 邑晓东 刘洪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6月 ̄2006年3月对13例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连续3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使用JOA评分评定其临床效果;测量并统计术前、术后1周...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6月 ̄2006年3月对13例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连续3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使用JOA评分评定其临床效果;测量并统计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手术节段前柱高度;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椎间融合器沉降和移位、邻近节段有无退变等情况。结果:术后1周颈椎曲度D值比术前增加3.3±2.9mm(P<0.01),手术节段前柱高度比术前增加4.2±2.7mm(P<0.01);术后1个月时JOA评分较术前增加4.2±1.0分;随访12 ̄59个月,平均31.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D值比术后1周减少1.1±1.9mm(P>0.05);手术节段前柱高度比术后1周减少1.8±2.4mm(P<0.05);手术节段融合率为91.7%;椎间融合器沉降发生率为35.9%;未发现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结论: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前路减压多节段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变性疾患 多节段 前路减压 植骨融合 椎间融合器
下载PDF
老年脊柱术后胸腰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矢状位参数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耀 李淳德 +7 位作者 刘宪 邑晓东 刘宏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孙浩林 王诗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2-737,共6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发生胸腰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PJK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年龄≥60岁、行腰椎长节段(≥4节)后路融合手术、最上端固定椎位于L1或L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融合术后,发生胸腰段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PJK组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年龄≥60岁、行腰椎长节段(≥4节)后路融合手术、最上端固定椎位于L1或L2、随访出现近端交界性后凸的患者共9例。对照组选取满足相同条件、随访时间达2年、无PJK的患者10例。于脊柱全长侧位片测量颈7椎体偏移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上端固定椎体倾斜角(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 angle,UIVA)、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及腰椎骨盆前凸角(pelvic radius-T12,PR-T12)等矢状位参数。记录两组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PJK现象出现的平均时间为术后7.9个月。胸腰段出现PJK,患者腰椎前凸显著减小,并出现明显的骨盆后倾代偿。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术后重建的腰椎前凸、PR-T12较小,上端固定椎体后仰度数小,腰椎骨盆失衡较重。PJK组与对照组的ODI评分分别为40.6±15.9和21.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行腰椎长节段后路融合术后出现PJK现象会加重整体矢状位的失平衡,并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少胸腰段PJK的发生率,手术时应重视对脊柱-骨盆平衡的纠正,构建协调的脊柱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手术后并发症 脊柱融合术 脊柱后凸 老年人
下载PDF
与腰椎椎弓根钉相关的顽固性腰痛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宪 李淳德 +5 位作者 邑晓东 刘洪 林景荣 卢海霖 于峥嵘 李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33-1034,共2页
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远期可出现腰痛,其疼痛原因较多,包括腰椎不稳定、邻近节段退变、感染、肿瘤及腰背肌无力等等。我院自2006年8月~2009年6月共收治腰椎内固定术后半年仍有顽固性腰痛的患者6例,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患者均经口服... 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远期可出现腰痛,其疼痛原因较多,包括腰椎不稳定、邻近节段退变、感染、肿瘤及腰背肌无力等等。我院自2006年8月~2009年6月共收治腰椎内固定术后半年仍有顽固性腰痛的患者6例,严重者不能下地行走,患者均经口服消炎止痛药、理疗、局部封闭等治疗方法,腰痛不缓解,采取取出内固定后,患者疼痛缓解,现总结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腰痛 腰椎不稳定 椎弓根钉 内固定术后 术后患者 邻近节段退变 疼痛缓解 2009年
下载PDF
球囊扩张椎体成形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宪 李淳德 +5 位作者 邑晓东 林景荣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131-4134,共4页
背景:由于爆裂骨折后椎体后壁不完整,失去了对灌注骨水泥的阻挡保护,胸腰椎爆裂骨折因此成为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然而在临床过程中常会遇到爆裂骨折患者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此时微创椎体成形可能是患... 背景:由于爆裂骨折后椎体后壁不完整,失去了对灌注骨水泥的阻挡保护,胸腰椎爆裂骨折因此成为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然而在临床过程中常会遇到爆裂骨折患者伴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此时微创椎体成形可能是患者的惟一选择。目前关于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微创椎体成形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对比研究还不多。目的:对比观察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2005-09/2008-10纳入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12例开展微创椎体成形治疗,15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术中及治疗后不良事件。结果与结论: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55min,固定后5~7d疼痛缓解,疼痛缓解率平均为69.3%,无神经根损伤。球囊扩张椎体成形组手术时间平均37min,治疗后第1日疼痛即出现缓解,疼缓解率平均为86.2%,有3例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提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和微创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达到缓解疼痛稳定骨折的目的,采用椎弓根钉内置入固定手术时间长,创伤大;而微创椎体成形术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但有一定的骨水泥渗漏危险。虽然胸腰椎爆裂骨折是椎体成形的相对禁忌证,但通过合理使用微创椎体成形术技术,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从而为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球囊扩张椎体成形 椎弓根钉 内固定 疼痛
下载PDF
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9
16
作者 施学东 李淳德 +4 位作者 米川 王冰 邑晓东 林景荣 刘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7-780,共4页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脊柱是肺外结核的好发部位,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对结核病认识的不断发展,对脊柱结核的治疗特别是内固定方面有了更为多样的选择,但也仍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对经治的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脊柱是肺外结核的好发部位,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对结核病认识的不断发展,对脊柱结核的治疗特别是内固定方面有了更为多样的选择,但也仍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对经治的单纯前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病例加以总结,以提高对前路手术适应证及疗效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淳德 李宏 刘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肌僵硬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下载PDF
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浩林 李淳德 +7 位作者 施学东 刘宪 邑晓东 林景荣 刘洪 卢海霖 李宏 于峥嵘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79-885,共7页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1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和影像学分析研究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7年9月.2009年9月应用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14/5单节段退变性疾患病例76例,其中应用静态Wallis固定系统45例,动态Coflex固定系统3l例。主要适应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轻度腰椎管狭窄症。采用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情况,采用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评定功能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1次;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L4/5)前凸角和上、下位相邻节段(L3/4和LS/S1)的前凸角以及腰椎整体前凸角(Ll-S1);在术前和末次随访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测量L3/4、IA/5、LS/S1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对L3/4和L5,Sl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mia at Los Angeles)分级评定。结果:66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Wallis组41例,Coflex组25例,随访时间57。81个月,平均64.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Prolo腰椎功能评定标准和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火0.01);L4/5的前凸角和腰椎整体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IA/5活动度和腰椎整体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O.01);L3/4和L5,s1的前凸角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O.05),L3,4的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5/S1的活动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Wallis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有2例由UCIJA I级变为UCLAⅡ级:L5/S1节段有4例由UCIJA I级变为UCLAⅡ级.1例由UCIJAⅡ级变为UCLAⅢ级。Coflex组末次随访时同术前相比,L3,4节段只有1例由UCIA I级变为UCIAⅡ级;L5/S1节段有2例由UCLA I级变为UCLAⅡ级,1例由UCLAⅡ级变为UCLAⅢ级。结论:后路减压结合腰椎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但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对照研究的结果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椎间盘源性痛——射频消融术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宪 李淳德 +2 位作者 孙浩林 刘恒 孟志超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5期277-279,共3页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源性痛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37.5岁(26~49岁)。均采用C形臂X线机引导下椎间盘穿刺。10例采用射...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术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腰椎椎间盘源性痛患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37.5岁(26~49岁)。均采用C形臂X线机引导下椎间盘穿刺。10例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6例采用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的方法。观察手术时间、疼痛改善情况以及术后疼痛复发情况。疼痛改善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法评估。结果射频消融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34 min,VAS评分由术前的7.5分降至术后的0.8分,有3例术后半年内再次出现疼痛。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时间平均为78.8 min,VAS评分由术前的7.7分降至术后的1.2分,术后有1例出现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术和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均可有效缓解椎间盘源性腰痛,前者的损伤小,但有一定的复发率,后者手术时间长,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导管消融术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宪 李淳德 +1 位作者 李宏 孙浩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4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22例行减压+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腰背痛和间歇性跛行的改...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4例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采用单纯椎管减压术,22例行减压+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腰背痛和间歇性跛行的改善率。结果: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疼痛改善率83.3%,间歇性跛行改善率91.6%。术前Cobb角平均22.7°(17°~42°),术后Cobb角平均8.3°(0°~32°),改善率63.4%;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19.1°(-45°~11°),术后平均-34.4°(-60°~-16.2°),改善率80.1%。随访14~50个月,平均21个月,未见矫正明显丢失,无断钉及螺钉松动。结论: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和畸形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退行性 椎弓根钉 手术 退行性腰椎侧凸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