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夏季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分布研究
1
作者 高阳 张翼 +3 位作者 张辉 刘尊雷 李圣法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4,共9页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经济种类,幼鱼补充群体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会影响小黄鱼总体种群动态,而幼鱼分布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一定的空间格局。为了解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经济种类,幼鱼补充群体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会影响小黄鱼总体种群动态,而幼鱼分布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呈现一定的空间格局。为了解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2019年8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30°30′N~35°00′N、120°00′E~127°00′E)小黄鱼幼鱼与环境调查数据,运用3种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Tweedie-GAM、Delta Gamma-GAM和Delta Lognormal-GAM探究资源丰度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3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看,Delta Gamma-GAM最优(均方根误差RMSE值为12 014.43,Pearson相关系数r值为0.461,Spearman秩相关系数ρ值为0.699)。小黄鱼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集群性,集中分布范围在32°N~34°N、122°E~124°E的海域,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呈递减扩散分布。各环境因子中,小黄鱼幼鱼分布只与水深有显著性关联,表现为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反映了小黄鱼幼体偏好近岸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幼鱼 广义可加模型 环境因子 黄海南部
下载PDF
江苏沿岸定置张网主要渔获组成以及对经济鱼类幼体的损害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刘尊雷 汤建华 +3 位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刘培廷 仲霞铭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6,共11页
深水张网是吕四渔场传统的作业方式,渔获量占江苏省海洋捕捞总量的比重较大。根据2004年4月~2005年11月吕四渔场深水张网渔业监测资料,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分析了该渔业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物种类组成... 深水张网是吕四渔场传统的作业方式,渔获量占江苏省海洋捕捞总量的比重较大。根据2004年4月~2005年11月吕四渔场深水张网渔业监测资料,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分析了该渔业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物种类组成和幼鱼比例。结果表明,各季节深水张网优势渔获物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主要以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葛氏长臂虾为主,夏季为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银鲳,秋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灰鲳和银鲳,冬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和斑绦;小黄鱼和焦氏舌鳎是深水张网渔业常年优势渔获物。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以6月份平均网产最高,但主要以幼鱼为主,2004年和2005年的平均体重分别仅0.81g/ind和1.04g/ind,幼鱼渔获尾数分别占到99.1%和99.8%,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达1.84×10^7ind和2.37×10^7 ind;银鲳平均体重3.22g/ind和3.8g/ind,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为4.84×10^5 ind和4.41×10^5ind。建议对深水张网渔业加强管理,可对该渔业提前一个月休渔,提高网囊网目尺寸,并强化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张网 定置张网 种类组成 经济鱼类幼鱼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动态的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尊雷 谢汉阳 +5 位作者 严利平 袁兴伟 杨林林 黎雨轩 吴颖 程家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7-632,共6页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 根据2006—2007年底拖网调查资料,利用体长频率法估算了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的生长、死亡参数,比较了两海域小黄鱼资源变动的空间特征差异,并利用动态综合模型分析了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渔获年龄主要为0~1+a,以当龄鱼(0 a)为主;平均极限体长(L∞)分别为226.47、257.25 mm,平均生长速度(K)分别为0.39/a、0.43/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0.80 a、-0.31 a;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1.81/a、3.05/a,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1.42/a、2.62/a,东海种群的捕捞强度大于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分析显示:黄海南部种群渔获概率为25%、50%和75%的选择体长分别为103.6、112.4、121.2 mm,东海种群分别为110.5、122.4、130.5 mm,东海种群的开捕体长稍大于黄海南部种群。动态综合模式分析表明,黄海南部种群资源利用参考点E0.1(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初始斜率为10%时的开发率)、E50%(资源量为初始资源量50%时的对应开发率)、E max(最大产量时的对应开发率)分别为0.560、0.386和0.649,东海种群分别为0.563、0.356和0.669,当前开发率已经超过了目标参考点E0.1,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渔获概率 Beverton-Horl模型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尊雷 严利平 +6 位作者 袁兴伟 杨林林 刘勇 黎雨轩 李圣法 程家骅 吴颖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9-1049,共11页
为建立稳定环境和波动环境机制下预防性渔业管理生物参考点,整合调查设计和渔捞日志等多源资源指标构建混合矩阵,利用logistic和Fox剩余产量模型的两步分析技术,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评估。模型估算... 为建立稳定环境和波动环境机制下预防性渔业管理生物参考点,整合调查设计和渔捞日志等多源资源指标构建混合矩阵,利用logistic和Fox剩余产量模型的两步分析技术,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评估。模型估算参数和管理参考点显示,Fox模型对渔获量和CPUE拟合的方差贡献率高于logistic模型,两者分别为68%和57%,环境承载力和内禀增长率相差较大。logistic模型估算了相对较低的承载力和较高的内秉增长率、初始开发率以及MSY。稳定环境下资源状况评判结果表明:1999―2008年间多数年份的捕捞强度超过捕捞水平限制参考点,渔业遭受过度开发,平均资源量保持在中位水平且未达到过度捕捞状态,但已超过目标参考点;波动环境条件下的判别结果显示:logistic和Fox模型拟合的渔业水平均已达到过度捕捞。采用保护性捕捞参考点可增强渔业资源稳定性,当捕捞死亡从参考点FMSY降至预防性参考点Fopt,logistic模型估算资源量从8.1 t上升到10.1 t,而渔获量从13.1 t下降至12.3 t;Fox模型资源量则从11 t增加到15.9 t,相应的捕捞产量从12.8 t下降到11.6 t。Fox模型评估结果较为保守,适合预防性渔业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小黄鱼 混合矩阵 产量模型
下载PDF
江苏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尊雷 程家骅 +3 位作者 李圣法 汤建华 刘培廷 仲霞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4-281,共8页
根据1988年6月-2006年6月江苏近岸禁渔线以内的定置张网长期监测资料,采用评价群落矩阵的长度谱和非目标种类比例两个指标,分别从整个群落长度谱、目标种类和非目标种类长度谱、不同体质量长度谱分析了小尺度范围的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根据1988年6月-2006年6月江苏近岸禁渔线以内的定置张网长期监测资料,采用评价群落矩阵的长度谱和非目标种类比例两个指标,分别从整个群落长度谱、目标种类和非目标种类长度谱、不同体质量长度谱分析了小尺度范围的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整个群落长度谱随时间增加,斜率下降显著(P<0.05),截距虽表现为逐渐增加趋势,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1988-1990年和2004-2006年两个阶段的目标种类长度谱斜率线性拟合极为显著(P<0.001),非目标种类则不显著(P>0.05);非目标种类生物量比例变化相对稳定(P>0.05),数量比例明显上升(P<0.01);体质量在0.8~2g、3~5g对应的相对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体质量在6~10g、11~20g、80~100g、105~130g相对应的生物量则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综上,调查年间江苏近岸海域的鱼类组成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表现为小个体数量增多,大个体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度谱 江苏近岸 鱼类群落 捕捞影响
下载PDF
夏季台湾海峡北部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尊雷 杨林林 +2 位作者 严利平 袁兴伟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99-1416,共18页
根据2014年7月台湾海峡中部、北部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区系特点、优势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等,探讨了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阐述了鱼类群落的群聚结构。结果表明,调... 根据2014年7月台湾海峡中部、北部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区系特点、优势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等,探讨了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阐述了鱼类群落的群聚结构。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捕获鱼类84种,隶属于16目、48科、69属。从种类数上看,适温类型以暖水种为主,区系类型以大陆架浅水底层鱼类以及大陆架岩礁性鱼类为主;从生物量组成上看,区系类型则以大陆架浅水中低层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合计渔获质量占总渔获质量的46.92%,对总渔获质量的回归贡献值分别为0.30和0.62;高生物量区集中分布在台湾海峡北口海域,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生态位重叠。层次聚类分析将群落优势物种划分为2个主要的生态类型:沿海类型和广布类型,沿海类型的代表性物种包括龙头鱼、黄鲫、鳓;广布类型物种有带鱼、窄颅带鱼、七星底灯鱼、竹荚鱼、刺鲳、麦氏犀鳕。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2-2.31、0.11-0.72、0.36-4.04,平均值分别为1.44、0.51、1.59,丰富度与总渔获质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r=-0.65),与深度显著正相关(r=0.48)。物种?环境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与物种空间结构关系密切的影响因子为底盐、底层无机氮、底温、表底温差和水深;而影响群落优势群体分布的因子为底温、底盐和底层无机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底拖网 鱼类群落 生物量分布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尊雷 袁兴伟 +2 位作者 杨林林 严利平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1-635,共15页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 54 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 3 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 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 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 10%(B<0.1BMSY)的概率小于 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 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 MPs 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 3 种捕捞动态下的 MPs, 50%FMSY 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 POF 介于 5.46%~6.70%, B<0.5BMSY概率介于 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 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 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 F 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 37.84%, B<0.5BMSY概率为 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 84%, ABC为 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 DynF 评估的 ABC 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 ABC 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 3 种参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小黄鱼 有限数据方法 资源评估 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
下载PDF
基于调查数据的东海小黄鱼资源变化模式及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尊雷 陈诚 +4 位作者 袁兴伟 杨林林 严利平 金艳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2-641,共10页
为筛选表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时间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变化模式,根据2000―2015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MAF)将生物学、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等19个指标... 为筛选表征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时间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变化模式,根据2000―2015年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方法(min/max autocorrelation factors,MAF)将生物学、捕捞强度、空间分布等19个指标进行融合分析,探讨了小黄鱼种群的年际变化模式和资源现状。通过一阶变异值计算各指标与时间的相关性,并以1为时间相关性分组标准,共筛选出7个指标,分别为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Sexratio S)、纬度分布重心(YCG)、异速生长系数(BS)、铺展面积(SA)、资源密度(CPUES)、条件因子(Condition S)和75%体长。将筛选后的指标用于MAF分析,根据MAF主分量值,两个主分量的一阶滞变异值为0.16、0.19,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时间连续性。从MAF得分的位相年际变化上,2000―2015年期间主分量MAF1可划分为3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2年、2003―2012年、2013―2015年;从趋势变化上,可分为2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5年。主分量MAF2可以划分2个位相,分别为2000―2007年和2010—2014年;从趋势上,可划分为4个趋势,分别为2000―2003年、2004―2006年、2007―2012年和2013—2015年。对第一主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是生殖群体的纬度分布重心(–0.756)和异速生长系数(–0.609);对第二分量贡献度最高的指标有生殖群体的性比组成(0.590)、异速生长系数(0.539)和扩散面积(–0.606)。主分量MAF1得分的年际变化与纬度分布重心和异速生长系数负相关;MAF2得分与性比、异速生长系数正相关,而与铺展面积负相关。由上可知,MAF1和MAF2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各指标的共同变化方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甄选识别种群变化的主要指标及评估资源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小黄鱼 时间变化 最小/最大自相关因子
下载PDF
东海中南部日本鲭种群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尊雷 马春艳 +4 位作者 严利平 刘勇 李圣法 李建生 张辉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1-536,共6页
东海中南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中国和日本共同利用的商业性种类,是中日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内的主要洄游分布种。为科学评估与管理该区域的日本鲭资源群体,对其种群属性进行了判别。本文以东海中南部海域(26°15'~29&... 东海中南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中国和日本共同利用的商业性种类,是中日渔业协定暂定措施水域内的主要洄游分布种。为科学评估与管理该区域的日本鲭资源群体,对其种群属性进行了判别。本文以东海中南部海域(26°15'~29°15'N、122°45'~126°45'E)的日本鲭繁殖群体为研究样本,分别采用外部形态判别和分子遗传鉴定的方法,判别日本鲭种群属性。结果显示,研究区域采样点间日本鲭群体的形态特征显示分散状态,外部形态判别方法无法判断种群属性,而利用分子遗传方法可判别研究区域的日本鲭属于同一种群。研究认为,东海分布的日本鲭群体的发育初期可能处于不同生境,而源于不同产卵场的混合群体是导致无法利用外部形态判别种群属性的原因。东海中南部的日本鲭应视为同一资源评估单元。该研究提供了东海海域的日本鲭是一个种群的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种群 外部形态分析 分子遗传分析 东海中南部
下载PDF
东海北部小黄鱼异方差生长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尊雷 袁兴伟 +3 位作者 严利平 杨林林 黎雨轩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3-461,共9页
为揭示同方差和异方差结构对鱼类生长模型估计精度的影响,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案例,选用2007 2009年东海北部近海常规监测的小黄鱼基础生物学测定资料,采用对数正态函数型、幂函数型和指数函数型方差结构,分别... 为揭示同方差和异方差结构对鱼类生长模型估计精度的影响,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案例,选用2007 2009年东海北部近海常规监测的小黄鱼基础生物学测定资料,采用对数正态函数型、幂函数型和指数函数型方差结构,分别对Schnute生长模型3种基本形式的von Bertalanffy(LVB)、Gompertz和Schnute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并采用似然比检验和AIC准则,选择确定最优拟合模型。结果表明,在渔获群体低龄化的条件下,其生长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对方差结构较为敏感;对数正态函数型、幂函数型和指数函数型方差结构函数对3种生长模型的参数估计值较为接近,参数标准误和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小黄鱼生长模型以异方差结构函数拟合的效果较同方差结构更为精确和稳健;采用幂函数型和指数函数型方差结构拟合生长模型,其AIC值较同方差条件大幅降低,生长模型拟合的各月龄组置信区间范围差距缩小,明显提高了生长模型拟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Schnute模型 异方差 似然比检验
下载PDF
捕捞网具逃逸死亡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尊雷 程家骅 袁兴伟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3期276-284,共9页
幼鱼及非目标种类兼捕已成为许多网具作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提高网具选择性能是降低这种兼捕的重要途径。但是选择性能研究主要是基于从网具中逃逸后的鱼类较轻遭受到网具损害并最终存活。如果逃逸死亡率较高,即使选择性提高也是无宜的,... 幼鱼及非目标种类兼捕已成为许多网具作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提高网具选择性能是降低这种兼捕的重要途径。但是选择性能研究主要是基于从网具中逃逸后的鱼类较轻遭受到网具损害并最终存活。如果逃逸死亡率较高,即使选择性提高也是无宜的,因此应当将鱼类逃逸后生存能力作为网具改进效果的评价指标。本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逃逸后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概述,主要包括网具特征、作业时间、作业深度、渔获种类及体长、渔获量及环境因子等;(2)逃逸死亡对资源量和渔业管理决策的影响;(3)总结了近年来通过网具革新措施提高存活率的最新研究概况,如逃逸网片、分离栅及新型材料的应用等。综合分析,认为采取保护幼鱼和非目标种类的一系列措施尽管能够提高鱼类从网具的逃逸几率,但是并不能降低遭遇网具的概率,实施禁渔区、禁渔期制度管理,避免在幼鱼资源高密度区和产卵季节作业是降低这种未报告死亡的最重要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网渔具 逃逸死亡 影响因素 网具改造
下载PDF
小黄鱼生物学特征与资源数量的演变 被引量:29
12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3 位作者 张辉 凌建忠 袁兴伟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1-488,共8页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年代的衰退低谷期、转而又发展到90年代初期的恢复期乃至此后的稳定丰厚期;年龄结构由50年代的10龄以上缩短到80年代的1~5龄、并继续缩小至90年代以来的1~3龄,世代周期缩短;以1龄鱼为初届性成熟年龄比例由50年代的少量(5%)扩大到80年代的中等(40%)、进一步演变到21世纪初以来的大量(74%~100%);个体绝对繁殖力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显著提高,90年代以来无显著变化;生长参数K随资源丰厚与衰退而相应地减缓与加速,具有可逆的表型特征.小黄鱼资源数量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动机理表明过度捕捞可导致开发性鱼类种群衰退,但鱼类种群为抗御过度捕捞而诱导生命史特征演变,并在适宜的渔业管理措施下有望实现鱼类种群恢复;性成熟提前和繁殖力提高是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成熟和繁殖力的演变进化程度已接近极限或达最大潜力,如不控制捕捞强度,小黄鱼渔业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年龄结构 生长参数K 繁殖力 性成熟 资源动态
下载PDF
黄鮟鱇繁殖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学健 程家骅 +2 位作者 沈伟 刘尊雷 袁兴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0-298,共9页
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 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mm,雌性为483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推测黄鮟鱇产卵时期为2-6月份,繁殖盛期为3-4月份;其绝对繁殖力为(614820±253800)粒,相对繁殖力为(244±43)粒/g。黄鮟鱇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雌性,F=9.97、P<0.01;雄性,F=4.48、P<0.01,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鮟鱇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鮟鱇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鮟鱇 黄海南部 繁殖 性腺指数 性比 肝脏指数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分布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林龙山 姜亚洲 +2 位作者 刘尊雷 窦硕增 高天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根据2006年6月-2007年4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底拖网监测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2个海域小黄鱼资源密度指数(CPUE)分布、环境因子特征、CPUE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密度指数分布除了秋季分布有显著... 根据2006年6月-2007年4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底拖网监测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2个海域小黄鱼资源密度指数(CPUE)分布、环境因子特征、CPUE与环境因子相关关系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资源密度指数分布除了秋季分布有显著差异之外(t′(33)=2.69,P=0.011),其余季节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春季:t(′43)=1.68,P=0.104;夏季:t′(60)=0.31,P=0.756 7;冬季:t′(43)=1.74,P=0.089);夏季的底层盐度分布和水深分布没有明显差异,在其他季节,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分布等环境特征的差异明显,均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资源密度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和AIC模型选择中,2个海域夏季的小黄鱼资源密度受到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数最多,而冬季受到有显著性影响的环境因子最少。综合推断,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和环境分布特征,2个海域的小黄鱼分属于不同种群,但在2个海域交界处有混栖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资源密度指数 环境因子 黄海南部 东海
下载PDF
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被引量:19
15
作者 宋超 王宇坛 +5 位作者 刘尊雷 张辉 林昱 姜亚洲 李圣法 林楠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97-1204,共8页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I~X),以方形网(网口为1m×2m,网目1.0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空间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较深水域,而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主要分布在较浅的近岸水域。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均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5-19℃,最适表层盐度范围为25.5-26.0,分布水深为15-30m。仔稚鱼仅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象山港 鱼卵 仔稚鱼
下载PDF
黄海南部黄鮟鱇摄食生态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学健 程家骅 +1 位作者 沈伟 刘尊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117-3125,共9页
根据对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所捕获的黄鮟鱇胃含物的分析,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摄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 根据对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所捕获的黄鮟鱇胃含物的分析,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摄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neatu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饵料生物。鱼类是黄鮟鱇最主要的摄食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83.44%。黄鮟鱇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小于100mm体长组最高,大于500mm体长组最低。在4个季节和6个体长组中,小黄鱼都是黄鮟鱇胃中重量百分比最高的饵料生物。矛尾鰕虎鱼和细条天竺鲷在黄鮟鱇幼鱼胃含物中所占比例较高,但在成鱼胃含物中所占比例较低。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黄鮟鱇在体长为100mm时发生食性转换。黄鮟鱇营养级为3.66,表明其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鮟鱇 黄海南部 摄食生态 摄食强度 季节变化 体长变化
下载PDF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3 位作者 刘尊雷 林楠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1-57,共7页
依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9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139尾(雌性66尾,雄性73尾)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样本的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各部分的长度数据,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太平洋... 依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9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139尾(雌性66尾,雄性73尾)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样本的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各部分的长度数据,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上、下颚的喙长(RL)、头盖长(HL)、脊突长(CL)、翼长(WL)、翼宽(WW)等长度差异较大;(2)伴随RL的增长,HL、CL、WL、WW呈现极显著的异速生长特征(P<0.001);(3)各长度指标随胴长、体重的增长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4)RL/CL、HL/CL的比值非常稳定,随胴长、体重的变化很小,可作为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稳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角质颚 形态测量 东海
下载PDF
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及增殖群体利用方式优化 被引量:12
18
作者 姜亚洲 林楠 +3 位作者 刘尊雷 袁兴伟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1-647,共7页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31,在该捕捞强度下,11055尾增殖放流鱼苗可产生737 kg回捕渔获收益,同时还向增殖水域补充了554尾初次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象山港黄姑鱼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捕捞强度过大是制约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捕捞死亡系数应降至0.46,同批次黄姑鱼增殖放流所能提供的回捕渔获重量和性成熟个体尾数可分别较现行捕捞强度提升41.49%和326.90%。综上述,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功效较为显著,合理降低对增殖群体的捕捞强度是进一步提升其增殖放流效果的必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港 黄姑鱼 增殖放流 标志回捕法 高效利用
下载PDF
东海火枪乌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3 位作者 刘尊雷 林楠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6-593,共8页
根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测定了火枪乌贼(Loligo beka)的胴长、角质颚形态指标等参数,阐述了火枪乌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及其长度的相对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火枪乌贼角质颚的喙长(RL)、头盖长(HL)、脊突长(... 根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测定了火枪乌贼(Loligo beka)的胴长、角质颚形态指标等参数,阐述了火枪乌贼角质颚的形态特征及其长度的相对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火枪乌贼角质颚的喙长(RL)、头盖长(HL)、脊突长(CL)、翼长(WL)、翼宽(WW)等长度上、下颚差异较大,其中,上、下颚HL相对于RL均存在着等速生长现象(P>0.05);CL相对于RL均存在着显著的异速生长现象(P<0.05);而WL、WW相对于RL则呈现极显著的异速生长现象(P<0.001)。上、下颚各长度指标均受生长的影响,均随胴长的增长呈极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RL/HL、RL/CL、HL/CL的比值非常稳定,不随胴长、体质量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可作为火枪乌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稳定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枪乌贼 角质颚 形态指标 东海
下载PDF
延长拖网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 被引量:16
20
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1 位作者 金艳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从拖网的渔获结构特征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种群动力学过程视角开展了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5月拖网利用主体为带鱼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和小黄鱼的性成熟比例分别为92.04%~95.57%和13.82%~29.55%,幼鱼比例分别为74.94%~88.90%和0.03%~4.19%;带鱼种群经过4.5个月的休渔,其单位补充量资源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平均渔获质量与3.5个月休渔期相比较,分别增加了7.04%、8.96%和20.78%。以上结果表明,提前并延长拖网休渔期,东、黄海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带鱼与小黄鱼的产卵群体和幼鱼得到进一步保护,资源增殖效果随着休渔期的不断延长而增加,新制度的休渔时间设置更趋合理。但由于开捕后的带鱼与小黄鱼渔获仍主要以当龄鱼为主,有必要同时配套执行现已颁布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开捕标准等其他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伏季休渔制度主导下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能真正得到巩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能够得到切实好转与不断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季休渔 渔业资源 养护 Ricker动态综合模型 东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