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腰椎峡部裂保守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曾维政 刘少喻 +1 位作者 崔尚斌 刘希哲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腰椎峡部裂是一侧或两侧椎体的峡部骨质缺损或不连续。在一般人群中,腰椎峡部裂发病率为6%~11.5%,在青年运动员中发病率为7%~8%,而其中27%~37%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1]。腰椎峡部裂最常发生在L5水平,占97%,而双侧峡部裂占88%;其中,成人峡... 腰椎峡部裂是一侧或两侧椎体的峡部骨质缺损或不连续。在一般人群中,腰椎峡部裂发病率为6%~11.5%,在青年运动员中发病率为7%~8%,而其中27%~37%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1]。腰椎峡部裂最常发生在L5水平,占97%,而双侧峡部裂占88%;其中,成人峡部裂病例中L5占90%,青少年中占65%~85%[2]。一、腰椎峡部裂的发病。腰椎峡部裂是青少年下腰痛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从事运动的青少年运动员背痛的发生率高达4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青少年运动员 骨质缺损 下腰痛 背痛 无症状 峡部 保守治疗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滑脱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罗凯航 刘少喻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121-124,共4页
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是由于退行性变导致病变节段腰椎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发生移位,多见向前移位,且不伴有椎弓根断裂或缺损,也称为“假性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是发生于脊柱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 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是由于退行性变导致病变节段腰椎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发生移位,多见向前移位,且不伴有椎弓根断裂或缺损,也称为“假性滑脱”。退行性腰椎滑脱是发生于脊柱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女性患病率更高。调查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腰椎滑脱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9.1%和25.0%,约1∶1.3[1]。DS好发于L4/L5节段,其次为L3/L4和L5/S1节段,多以Ⅰ度、Ⅱ度轻度滑脱为主[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男女患病率 女性患病率 退行性变 病变节段 中老年人群 腰椎椎体 下位椎体
下载PDF
环抱法切除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与解剖学基础
3
作者 黄阳亮 钟祎 刘少喻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明确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切除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指征、临床疗效与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符合以下指征行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手术切除胸椎骨化黄韧带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2岁,43至75岁):第一... 目的明确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切除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指征、临床疗效与解剖学基础。方法回顾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符合以下指征行I期后入路徒手环抱法手术切除胸椎骨化黄韧带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2岁,43至75岁):第一诊断为胸椎黄韧带骨化;排除Sato分型中的融合型及结节型;排除术前CT检查具有硬膜骨化征患者;排除各节段的单侧骨化物椎管占有率大于55%患者。收集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改良JOA评分、临床解剖学特点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等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结果20例患者均行环抱法经后路I期切除骨化韧带,共36个节段。平均手术时间116 min,出血量131 mL。术中有1例脑脊液漏,术中予缝合,术后无症状。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48~54个月,平均50.9个月。术前mJOA评分(7.50±1.02),末次随访(10.25±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善率平均80.43%,优13例,良7例。未出现复发病例。结论对符合手术指征的黄韧带骨化患者行环抱法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辅助工具少,手术时间短,效疗确切的优点。术后未见复发,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黄韧带骨化 手术指征 解剖学 后入路 徒手
下载PDF
两种门轴咬骨钳在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中开门角度及颈椎功能的比较
4
作者 孙俊 詹铭斌 +1 位作者 刘希哲 刘少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337-4344,共8页
背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行性脊髓病的常用术式,目前对于术中开门角度的预测和控制尚待进一步改进。目的:比较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两种不同角度门轴咬骨钳制作门轴时的开门角度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 背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是治疗颈椎多节段退行性脊髓病的常用术式,目前对于术中开门角度的预测和控制尚待进一步改进。目的:比较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两种不同角度门轴咬骨钳制作门轴时的开门角度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椎多节段退行性脊髓病患者的资料,共纳入57例,其中31例使用20°门轴咬骨钳,26例使用15°门轴咬骨钳。从功能性指标(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影像学指标(椎板角度、椎管矢状径、门轴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轴性症状、C_(5)神经根麻痹)等方面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的术后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及术后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两组患者的术后椎板角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0.01),且15°咬骨钳组的术后椎板角度(62.74±7.62)°显著小于20°咬骨钳组(68.55±8.71)°(P<0.01);15°咬骨钳组的术后椎管矢状径(13.52±2.16)mm显著小于20°咬骨钳组(15.39±2.85)mm(P<0.01);③术后4周时,15°咬骨钳组的门轴融合率要显著高于20°咬骨钳组(49%,35%,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提示使用门轴咬骨钳时,可在术前对开门角度进行预测,并在术中准确控制术后椎板开门角度;相比于20°门轴咬骨钳,使用15°门轴咬骨钳制作门轴可将椎板角度扩大约25°,术后达到63°左右,避免椎板角度及椎管矢状径过大;15°门轴咬骨钳和20°门轴咬骨钳均可获得满意的减压效果,但15°门轴咬骨钳组的门轴愈合时间更短,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 双开门 门轴咬骨钳 开门角度 椎板角度 门轴愈合
下载PDF
自制椎板线锯应用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附35例报告)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少喻 李佛保 +1 位作者 梁春祥 陈柏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1-284,共4页
【目的】评价自制颈椎椎板线锯用于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共在35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颈椎椎板线锯。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35~68岁,平均55.6岁。30例... 【目的】评价自制颈椎椎板线锯用于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1998年1月至2002年4月,共在35例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颈椎椎板线锯。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35~68岁,平均55.6岁。30例颈椎病患者伴3节或3节以上压迫或合并颈椎管狭窄;5例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外伤。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髓症评分:3~13,平均:8.28。【结果】手术用时80~150 min,平均145.6min。术中出血量100~400mL,平均188mL。开门减压成形:5个节段15例,4个节段15例,3个节段5例;棘突纵行锯开时间:36~48 s/个,平均41s/个。术中从未发生断锯和卡锯现象。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2.4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平均15.5。【结论】颈椎椎板线锯用于颈椎后路棘突纵切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安全和快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线锯 颈椎后路双开门手术 椎管扩大成形术 脊髓压迫症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位颈椎疾患的手术治疗(附20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少喻 李佛保 +3 位作者 陈立言 梁春祥 陈柏龄 韩国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7-599,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上位颈椎疾患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1月至2002年6月,共手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20例,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新鲜齿突骨折5例,Hangman骨折2例,颈1/2脱位伴颅底凹陷4例,其中齿突发育畸形1例,先天性寰椎后弓缺如伴Klippel... 【目的】分析探讨上位颈椎疾患的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1月至2002年6月,共手术治疗上位颈椎疾患20例,陈旧性齿突骨折11例,新鲜齿突骨折5例,Hangman骨折2例,颈1/2脱位伴颅底凹陷4例,其中齿突发育畸形1例,先天性寰椎后弓缺如伴Klippel-Feil综合征1例,先天性寰枕融合伴Klippel-Feil综合征2例。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髓症评分5.0~17.0,平均13.2。【结果】手术用时80~180分,平均138.9分。术中出血量30~200mL,平均115mL。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06个月。术后JOA评分10.5~17.0,平均16.3。再次手术1例。【结论】手术要尽可能在复位状态下进行,后路寰枢内固定应复位90%以上,而前路齿突螺钉内固定则必须完全复位,正确的术后护理是保持治疗效果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齿突尖 枢椎 脊柱骨折 脱位 骨折固定
下载PDF
经颈前路单枚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少喻 龙厚清 +4 位作者 李佛保 梁春祥 陈柏龄 于滨生 张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评价经颈前路单枚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应用颈前路单枚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11例齿突骨折的效果。其中Anderson分类Ⅱ型10例,浅Ⅲ型1例,1例伴有单侧... 目的 评价经颈前路单枚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10月至2003年10月间,应用颈前路单枚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11例齿突骨折的效果。其中Anderson分类Ⅱ型10例,浅Ⅲ型1例,1例伴有单侧椎间关节内撕脱性骨折。术后临床和X线随访3-57月,平均15.3月。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e Association,JOA)颈髓症评分:16-17分,平均16.5分。结果 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10 min。术中出血量20-60 ml,平均35 ml。无一例发生副损伤。10例正常愈合,1例延迟愈合;伴单侧椎间关节内骨折的1例颈部旋转活动部分受限,术后JOA评分均达17分。结论 单枚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固定齿突骨折术后可获得即刻稳定性、骨折融合率高,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 双头螺纹中空加压螺钉 内固定 外科治疗 齿突骨折 颈椎损伤
下载PDF
脱钙骨制作标准的探讨
8
作者 刘少喻 区伯平 金大地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2期53-54,66,共3页
本文报告用Perkin—Elmer 22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对不同脱钙时间的免骨皮质及脱钙液中的钙量进行测定,求出其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脱钙时间与脱钙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正相关。作者认为: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指导各种脱钙骨的... 本文报告用Perkin—Elmer 228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对不同脱钙时间的免骨皮质及脱钙液中的钙量进行测定,求出其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脱钙时间与脱钙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正相关。作者认为: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指导各种脱钙骨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钙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
下载PDF
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的诊治
9
作者 刘少喻 魏富鑫 +4 位作者 梁春祥 李浩淼 陈柏龄 于滨生 韩国伟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06年第1期19-24,共6页
研究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LF)并椎管狭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特点。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胸椎OLF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手术方法采用椎板间开窗减压术与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术。按改良胸椎JOA评分,术前评分7~8分,平均7.7分。... 研究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LF)并椎管狭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特点。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胸椎OLF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手术方法采用椎板间开窗减压术与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术。按改良胸椎JOA评分,术前评分7~8分,平均7.7分。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4.3个月,参照Ep stein所定标准:优6例,良2例,改善1例。术后胸椎JOA评分8~11分,平均10.2分。孤立型OLF临床表现复杂,仔细查体结合CT、MRI检查是诊断OLF的重要手段。通过三维CT确定骨化部位,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是治疗孤立型OLF并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孤立型 黄韧带 骨化 手术
下载PDF
2004年欧洲脊柱周(Spine Week)简介
10
作者 刘少喻 《脊柱外科杂志》 2004年第4期253-254,共2页
欧洲脊柱周于2004年5月30日~6月5日在葡萄牙波尔多举行.本次大会由六个学会的会议组成,分别是:①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Lumbar Spine(ISSLS).②Spine Society of Europe(SSE).③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 欧洲脊柱周于2004年5月30日~6月5日在葡萄牙波尔多举行.本次大会由六个学会的会议组成,分别是:①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the Lumbar Spine(ISSLS).②Spine Society of Europe(SSE).③Cervical Spine Research Society European Section(CSRS-E).④Brazilian Spine Spine Society(BSS).⑤Iberolatinoamerican Spine Society ( Sociedad Iberolatinoamericana de Columna Vertebral-SILACO).⑥Asia Pacific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Spine Section (APOA)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4年 欧洲 脊柱疾病 生物力学 脊柱科学
下载PDF
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81
11
作者 魏富鑫 刘少喻 +3 位作者 赵卫东 于滨生 李浩淼 陈柏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 椎弓根
下载PDF
胸腰椎B型骨折经伤椎单节段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崔尚斌 魏富鑫 +3 位作者 刘少喻 王乐 韩国伟 黄阳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7期2709-2715,共7页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 背景: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常用的方法,但两种术式的近远期疗效及各自优缺点尚未明确。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与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治疗后脊柱稳定性及对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随访的AO分型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为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组(n=40)和跨伤椎短节段固定组(n=45)。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两组在ASIA脊髓功能分级、椎管受堵指数、后凸Cobb角的疗效相当。而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疼痛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UCLA相邻节段退变分级,单节段组要优于短节段组。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传统的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B型骨折上都有显著的疗效,而单节段固定组在椎体前缘压缩率的改善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分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短节段组。此种手术方式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减少固定节段以节省脊柱的活动节段,减少固定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椎弓根螺钉 胸椎 腰椎 骨折 单节段 短节段
下载PDF
术后腰背肌功能训练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柏龄 黄阳亮 +3 位作者 黎艺强 张远华 谢登辉 刘少喻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67-1070,共4页
目的:评价术后腰背肌功能训练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术后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B组术后进行抗骨质疏松... 目的:评价术后腰背肌功能训练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术后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B组术后进行抗骨质疏松联合系统性腰背肌训练。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1个月、6个月及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配对资料的t检验对组内数据行统计学分析,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组间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8例患者得到1年以上随访,A组23例,B组25例。VAS评分及ODI指数均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前分别与术后3天、1个月、6个月及1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VAS评分与B组相比较,术后1年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ODI指数与B组相比较,术后6个月及1年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系统性腰背肌训练能够提高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背肌训练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胸腰段压缩性骨折
下载PDF
腰椎融合/非融合技术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魏富鑫 钟锐 +4 位作者 潘希敏 孙海兴 王乐 崔尚斌 刘少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92-899,共8页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的临床效果及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L4/5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失稳患者6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PLIF术式固定融合患者32例,棘突间Wallis动态固定患者29例。术前、术后1个月、1年以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根据UCLA标准对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利用Tlp-MRI技术量化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lp值。结果:随访时间48。77个月.平均61_3个月,其中PLIF组和Wallis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63.4和59.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构成比、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及相邻节段椎间盘Tlp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PLIF组与Wallis组OD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6.1%、78.5%,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9.2%、75.0%,均无统计学差异(P=0.78,0.85)。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以及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1,0.70)。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PLIF和Wallis组L3,4椎间盘Tip值分别为115.4±8.9ms、111.6±12.3ms、91.6±11.1ms和112.4±10.0ms、109.9±9.2ms、103.5±10.8ms,L5/S1椎问盘T113值分别为9514±7.7ms、94.6±9.6ms、88.1±12.6ms和96.3±9.2ms、95.4±8.5ms、9113±11.4ms,两组术后1个月L3/4、L5/S1椎间盘Tip值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LIF组:P=0.67,0.75;Wallis组:P=O.72,0.64);末次随访时,PLIF组L3/4椎问盘Tlp值明显低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2),而L5/S1椎间盘Ti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89)。结论:PLIF术式与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均可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而后者在减少固定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 相邻节段 椎间盘退变 磁共振 T1p序列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柏龄 刘少喻 +4 位作者 李佛保 韩卫东 梁春祥 韩国伟 张旭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2年8月,使用后路切开椎弓根钉固定系统辅助复位加360°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3例,其中Ⅰ度滑脱7例、Ⅱ度16例,... 【目的】总结应用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2001年3月至2002年8月,使用后路切开椎弓根钉固定系统辅助复位加360°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3例,其中Ⅰ度滑脱7例、Ⅱ度16例,均伴有腰椎不稳症,或不同程度椎管狭窄症和神经症状。【结果】随访3~20个月,平均13个月,滑脱椎体复位率87%,随访8个月以上者15人,14人获骨性融合。临床疗效依侯树勋等制定标准,优13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结论】后路内固定辅助复位加360°融合术是治疗有手术指征的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极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椎弓根钉固定系统 手术指征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柏龄 魏富鑫 +3 位作者 植山和正 三户明夫 刘少喻 廖鹰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 目的:探讨腰椎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退变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的49例L4/5退变性失稳患者,男22例,女27例,年龄28~72岁(平均53.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检测。在X线片上测量固定节段及其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椎体滑移距离以及固定节段和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根据末次随访时上位相邻节段有无影像学退变,分为退变组与非退变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效果及影像学测量结果。结果:随访时间为13~52个月,平均为29.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22%)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L4/5前凸角和椎体间滑移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L3/4椎体间滑移距离、L3/4椎间盘高度以及椎间隙动态成角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ODI和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末次随访时固定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成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变化值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0.521、0.472,余测量指标与固定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指标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与临床效果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此退变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骨密度和术前腰椎影像学测量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单椎间椎弓根钉固定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2
17
作者 魏富鑫 刘少喻 +2 位作者 梁春祥 赵卫东 陈柏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通过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比较,评价单椎间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6具新鲜小牛椎体(T11~L3)用于实验,随机分为2组,用MTS机压缩法制作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按AO分型,A3.1)。分别行单椎间与... 目的通过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比较,评价单椎间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6具新鲜小牛椎体(T11~L3)用于实验,随机分为2组,用MTS机压缩法制作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按AO分型,A3.1)。分别行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模拟人体行屈伸、左右侧弯和旋转活动,测固定节段运动范围(ROM),行疲劳实验并再观察固定节段ROM。结果单椎间固定组ROM稳定指数(SPI-ROM)小于双椎间组,但除前屈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07),余均无明显差异(P>0.05)。抗疲劳性比较,在旋转和侧屈方向,双椎间组优于单椎间组(旋转:P=0.008;侧屈:P=0.02)。结论两种术式在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单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生物力学效果满足临床应用,但是,其在抗旋转、侧屈疲劳性方面逊于双椎间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单椎间 内固定器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和多聚左旋乳酸制可吸收性椎体间固定融合cage的力学特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于滨生 刘少喻 +3 位作者 李佛保 ABUMIKuniyoshi 龙厚清 陈柏龄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6-8,F002,共4页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和多聚左旋乳酸(hydroxyapatite/poly-L-lactic acid:HA/PLLA)制可吸收性椎体间固定融 合cage的力学特性。[方法]形状设计相同的HA/PLIJA cage(n=16)和Brantigan碳纤维cage(n=16)用于实验。用材料实验 机MTS分... [目的]评价羟基磷灰石和多聚左旋乳酸(hydroxyapatite/poly-L-lactic acid:HA/PLLA)制可吸收性椎体间固定融 合cage的力学特性。[方法]形状设计相同的HA/PLIJA cage(n=16)和Brantigan碳纤维cage(n=16)用于实验。用材料实验 机MTS分别将两种cage行压缩破坏和压缩疲劳试验。记录cage压缩破坏时的压力,弹性系数及10万次疲劳试验后cage的高 度变形率,并加以比较。[结果]HA/PLLA cage和碳纤维cage压缩破坏所需平均压力分别为12 000 N和10 900 N,两者间无 显著差异。平均弹性系数分别为2.8 GPa和2.2 GPa,无显著差异;但是,10万次疲劳试验后,HA/PLLA cage和碳纤维cage的 平均压缩率分别为8.4%和13.3%,两者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与碳纤维cage相比,HA/PLLA cage不仅具有同等的瞬 间抗破坏强度,而且具有较高的长期抗压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 椎体 可吸收性 羟基磷灰石 固定 乳酸 GP PLLA 碳纤维 用材
下载PDF
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万勇 梁堂钊 +4 位作者 龙光华 邹学农 彭新生 郑召民 刘少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其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16例,经胸膜外或腹膜后侧前方入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固定术4例,经胸腔侧前方入路椎体...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其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16例,经胸膜外或腹膜后侧前方入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固定术4例,经胸腔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术1例。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胸椎JOA评分,测量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5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80ml,术中无血管损伤。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单纯脑脊液漏2例,神经根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硬膜外血肿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伤加重2例,均经处理后治愈。随访6~75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2周Frankel分级10例改善、11例无变化,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13例改善、8例无变化。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的平均改善率分别为42.8%、63.1%,优良率分别为28.6%、71.4%,总有效率均为85.8%。末次随访时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患者手术节段后凸Cobb角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对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为主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效果,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多节段椎板切除可导致后凸角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症 手术 椎板切除 效果
下载PDF
前路内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浩淼 刘少喻 +2 位作者 梁春祥 陈柏龄 于滨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其中四肢不全瘫2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1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其中四肢不全瘫2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固定融合方式:对C2椎体容易显露的7例Ⅱ型或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且牵引后C2、C3椎体间成角纠正不理想且合并椎体骨囊肿的1例Ⅱa型骨折患者采用C2/3椎间融合器(solis)置入融合术;对C2椎体显露困难但术前复位理想的3例Ⅱ型骨折患者采用C2、C3椎体螺钉内固定椎体表面颗粒状植骨融合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病例术前颈痛及颈部活动障碍明显缓解,均获得骨性融合,2例脊髓不全损伤患者中1例脊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较术前部分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后C2、C3椎体间仍有轻微成角,但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定期随访椎间融合器无移位,术后2个半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合理的内固定融合方式行前路手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内固定术 前路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