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速康复外科在高龄髋部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振 丁昌荣 +3 位作者 王展 马佳超 刘巧聪 王英振 《齐鲁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492-494,共3页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多种循证医学已证实的措施来减少围手术期应激,促进病人康复。高龄病人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而髋部骨折和手术应激均可加重原有内科疾病,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很高。将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高龄病人,可促进其康复,降低...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多种循证医学已证实的措施来减少围手术期应激,促进病人康复。高龄病人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而髋部骨折和手术应激均可加重原有内科疾病,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很高。将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高龄病人,可促进其康复,降低病死率。本文主要综述加速康复外科在高龄髋部骨折病人围手术期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髋骨折 老年人 围手术期 综述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个体化钉道设计在髋臼前柱和耻骨上支骨折螺钉经皮置入中的应用
2
作者 祝相如 陈新 +5 位作者 张成栋 刘巧聪 刘国明 李绪文 王天瑞 扈延龄 《精准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计算机辅助个体化钉道设计在髋臼前柱和耻骨上支骨折螺钉经皮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40例(共45侧)使用通道螺钉技术进行治疗的髋臼前柱或耻骨上支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计... 目的探讨术前计算机辅助个体化钉道设计在髋臼前柱和耻骨上支骨折螺钉经皮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40例(共45侧)使用通道螺钉技术进行治疗的髋臼前柱或耻骨上支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是否使用计算机进行个体化钉道设计分为计算机辅助组(A组)和常规手法组(B组),A组患者术前均使用Mimics软件进行螺钉预置入,确定螺钉入钉点、螺钉方向和螺钉长度。B组按照手术操作者经验及以往解剖学研究得出的螺钉角度进行螺钉置入,不进行个体化设计。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每枚螺钉的置入时间(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透视次数)、螺钉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髋关节Merle D′Aubignéand Postel评分与骨盆Majeed功能评分。结果A组患者置钉成功率高于B组(χ^(2)=8.666,P<0.05),A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较B组明显减少(t=5.910、8.138,P<0.05),A组螺钉长度较B组明显缩短(t=18.863,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时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使用计算机对髋臼前柱和耻骨上支螺钉位置进行个体化设计,能够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缩短螺钉长度,从而降低拉力螺钉置入难度,能够为无或轻度移位的髋臼前柱和耻骨上支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且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耻骨 骨折 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 骨螺丝 拉力螺钉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载PDF
经皮逆行前后柱螺钉固定无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
3
作者 扈延龄 刘巧聪 +4 位作者 张成栋 宫海峰 刘国明 梁承志 陶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介绍经皮逆行前后柱螺钉固定无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19例无明显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行逆行经皮前后柱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虚拟手术设计,获得个体化置钉参数,结合术前... [目的]介绍经皮逆行前后柱螺钉固定无明显移位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19例无明显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行逆行经皮前后柱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技术进行虚拟手术设计,获得个体化置钉参数,结合术前规划及术中透视确定入针点,钝性分离至骨面,于入针点置入导针,C形臂X线机透视确定导针走向,确保安全无误后置入螺钉。[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置入逆行髋臼前后柱螺钉,无神经血管损伤和穿入髋关节腔。手术时间平均(99.7±18.8)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97.6±16.6)次,术后复查X线和CT示螺钉位置及长度满意。末次随访时Merle d’Aubigne和Postel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9.4%。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及再移位等并发症。[结论]经皮逆行髋臼前后柱螺钉内固定结合术前计算机进行个体规划治疗无明显移位髋臼骨折是一种微创可行的技术,可短期内取得良好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经皮螺钉 髋臼前柱 髋臼后柱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跗骨窦入路和外侧“L”型入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研究
4
作者 扈延龄 刘巧聪 +3 位作者 陈晓辉 张成栋 梁承志 李海燕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23年第3期138-144,共7页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和外侧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32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微创组或切开组,其中微创组17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组15例采用外侧扩大...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和外侧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32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将患者分为微创组或切开组,其中微创组17例采用跗骨窦入路,切开组15例采用外侧扩大“L”型入路,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受伤后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等指标,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获得随访,微创组与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8.3±2.6)个月和(19.6±3.3)个月。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评分为(88.2±8.5)分,切开组为(87.4±11.2)分(P>0.05),微创组1例、切开组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距下关节炎(P>0.05)。Böhler角的切开组与微创组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组别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10,P=0.921),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201,P=0.000),组别与时间点间无交互作用(F=0.166,P=0.848)。Gissane角的切开组与微创组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组别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012,P=0.912),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800,P=0.000),组别与时间点间无交互作用(F=0.500,P=0.060)。微创组和切开组的术后1 d、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的Böhler角、Gissane角相比较得到明显改善(P<0.05)。术后引流量微创组为(30.5±19.3.)ml,少于切开组(150.4±41.2)ml(P<0.05),微创组有1例患者因复位难由外踝尖下向后下弧形延长2~3 cm,微创组术后未见切口坏死感染病例,切开组有3例出现切缘坏死,1例出现皮肤浅表感染(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与外侧扩大L型切口入路相比较在影像学恢复及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可以明显降低术后早期切口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跗骨窦 跟骨骨折 微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