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重庆段)乡村地名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1
作者 刘庆果 孙丕苓 +2 位作者 王世清 向罕 王松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2,共15页
地名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乡村地名研究对多民族融合地区的乡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多民族融合的水系流域乡村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乡村地名为研... 地名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展乡村地名研究对多民族融合地区的乡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多民族融合的水系流域乡村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为缺乏。本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乡村地名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平均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1)乡村地名分布呈现空间集聚特征。自然景观类乡村地名密度呈现东北和西南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以地形、水文、生物等命名的乡村地名主要分布于库区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海拔较低的平坦地区;地理方位类和颜色类乡村地名主要呈点状分布。(2)人文景观类乡村地名集聚分布范围较广且空间差异明显。数字类和人工建筑类乡村地名主要分布于库区东北部山区及西南部城区;军事活动类和历史政治类乡村地名集聚于西南部海拔较低的主城区;姓氏类和园林景观类乡村地名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山区;美愿与纪念类和多民族文化类乡村地名空间分布基本一致。(3)乡村地名是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生物资源、经济发展、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该研究可为三峡库区的多民族融合发展、乡土文化传承等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名 空间分布 平均最近邻指数 核密度估计 三峡库区 重庆
下载PDF
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莫钧雄 孙丕苓 +2 位作者 宫巧巧 刘庆果 沈丹丹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09,共14页
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绿地结构和格局,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已有研究侧重对城市或城市群绿地景观形态、布局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差异明显的流域经济带不同河段城市绿地的时空格局... 城市快速发展改变了城市绿地结构和格局,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和人类福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已有研究侧重对城市或城市群绿地景观形态、布局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差异明显的流域经济带不同河段城市绿地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不足,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面积由3357.66 km^(2)增加到13425.32 km^(2),城市绿地率由22.56%增加到39.04%,城市绿地率增速呈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特征。(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两极分化明显,高值集聚区呈现向东部转移态势,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江苏三省交界地区;低值集聚区趋于中西部山区集聚,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交接地带。(3)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受气候条件、地形条件、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政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绿地时空分异的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时空分异呈现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效应。研究可以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绿地合理布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大概念指向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体系建构初探--以“国家安全”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焜 孙丕苓 刘庆果 《地理教育》 2023年第5期75-79,共5页
地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一环,其德育成效并不突出,究其原因是地理课程思政内容缺乏统整性。因此,将大概念相关理论观点引入课程思政,经过对课程思政大概念的选取、地理课程思政大概念的筛选以及中下位概念的归... 地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一环,其德育成效并不突出,究其原因是地理课程思政内容缺乏统整性。因此,将大概念相关理论观点引入课程思政,经过对课程思政大概念的选取、地理课程思政大概念的筛选以及中下位概念的归聚,初步构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体系。基于体系特征提出地理课程思政实施的三条路径:上行路径、下行路径和并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概念 高中地理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地理高考试题对“过渡区域”的考查分析与教学建议——以2021-2023年全国卷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焜 孙丕苓 +2 位作者 刘庆果 宋喜莲 孙超 《地理教育》 2023年第10期34-40,共7页
区域是试题情境的载体,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当前,地理高考愈加注重对“过渡区域”的考查。通过对2021—2023年地理全国卷高考试题中“过渡区域”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具有以下考查特点:考查频率高、注重对地理学... 区域是试题情境的载体,情境是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当前,地理高考愈加注重对“过渡区域”的考查。通过对2021—2023年地理全国卷高考试题中“过渡区域”的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具有以下考查特点:考查频率高、注重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信息呈现方式以图文结合为主、注重对地理过程的考查、考查区域类型多样和以中小尺度为主;并总结出“过渡区域”的考查意图:关注地理信息获取能力、渗透尺度思想、强调人地关系和地理过程。因此,地理教学应重视以“过渡区域”为载体的情境挖掘、重视尺度思想的教学、加强地理过程和人地关系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区域 地理高考 尺度 地理过程
下载PDF
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县域尺度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6
5
作者 孙丕苓 许月卿 +2 位作者 刘庆果 刘超 黄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83-292,共10页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环京津贫困带31区县为分析单元,构建指标体系对该区2000、2014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土地利...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环京津贫困带31区县为分析单元,构建指标体系对该区2000、2014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4年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呈现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2000-2014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水平整体有所提升,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较高水平区县向坝上高原及坝缘山区扩展,中等水平区县大幅收缩且略有东移,较低和低水平县域向市域边缘地区集中。2)2000-2014年环京津贫困带土地生产功能空间格局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高水平区县向张家口市区及周边区域扩展,较高、中等水平区县分别呈现北移、东移态势,较低、低水平县域向市域边缘地区集中。2000-2014年土地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空间分异格局无较大变动,局部地区略有变化。3)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时空分异演化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是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格局演变的根本因素,而社会经济与区域政策是推动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评价 多功能性评价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环京津贫困带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域下地理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以鲁教版“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为例
6
作者 王焜 孙丕苓 +2 位作者 刘庆果 孙超 宋喜莲 《地理教学》 2023年第3期20-24,14,共6页
地理方法是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方法在认知方面具有思维和行为的双重属性,导致了传统认知理论下地理方法教学的局限:割裂思想和行为、增加提取难度、降低学习自主性。具身认知理论为地理方法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地理方法是地理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方法在认知方面具有思维和行为的双重属性,导致了传统认知理论下地理方法教学的局限:割裂思想和行为、增加提取难度、降低学习自主性。具身认知理论为地理方法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实现了认知与地理方法教学的契合:具身与实践的契合、经验与知识的契合、场域与情境的契合。本文根据地理方法在地理课程中的内隐性及其与具身认知理论的契合性,提出了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方法的渗透路径:分析课程内容,把握教学时机;利用课外时间,引导方法实操;依据实操经验,提取方法的新知;再创问题情境,内化地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地理方法 教学路径 高中地理教学
下载PDF
陕南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被引量:13
7
作者 桑翠翠 杨海娟 +1 位作者 魏光文 刘庆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4-300,共7页
区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是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以陕南地区为例,从影响土地利用绩效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等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陕南地区... 区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识别是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以陕南地区为例,从影响土地利用绩效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等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陕南各县区土地利用绩效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空间差异明显。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分异与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2)陕南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绩效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空间分异规律并不严格一致,汉台区的土地利用绩效和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最高,岚皋县和镇坪县的土地利用绩效最低,而留坝县和佛坪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最低;(3)各县区土地利用绩效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各不相同,森林覆盖率、垦殖指数、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复种指数、地均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工业用地水泥量、人均收入和单位建设用地产值9项指标成为陕南地区土地利用综合绩效的主要障碍因素。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调整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绩效 空间差异 障碍因子 陕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庆果 张煊赟 +1 位作者 莫钧雄 孙丕苓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68-1174,共7页
基于遥感监测、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不断提高,高水平区集中分布于各地市的市区,较低... 基于遥感监测、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水平整体不断提高,高水平区集中分布于各地市的市区,较低及以下水平县区趋于沂蒙山区、半岛丘陵地区和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集中分布。(2)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城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值集聚区不断扩展,低值集聚区持续收缩。(3)山东土地城镇化水平受地理区位、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工业发展水平、开放水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驱动因子协同效应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山东省
下载PDF
基于目标解构的中学地理教师板图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9
作者 王焜 孙丕苓 +1 位作者 董艳超 刘庆果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年第14期75-80,共6页
中学地理教师板图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地理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板图技能评价研究的需要,其建构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文章依据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运用目标解构法对指标进行初拟,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确定,运用层... 中学地理教师板图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地理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板图技能评价研究的需要,其建构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文章依据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运用目标解构法对指标进行初拟,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确定,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最终建构中学地理教师板图技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分析,提出板图技能训练和使用建议,即坚持目标导向、挖掘核心素养、注重效果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板图 目标解构法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板图技能评价
下载PDF
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策略
10
作者 孙雨琦 孙丕苓 +3 位作者 王焜 李华洁 王欣 刘庆果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4年第17期9-13,共5页
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契合当下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在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势分析,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的初中地... 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契合当下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基于在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优势分析,提出了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策略,并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探索了生态文明融合教育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初中地理 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 黄河三角洲湿地
下载PDF
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 被引量:60
11
作者 孙丕苓 杨海娟 刘庆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20-1530,共11页
土地生态安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论文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方面选取了23个指标,构建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计量模型,对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9... 土地生态安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论文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方面选取了23个指标,构建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计量模型,对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9年商洛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从1.031 4降低到0.980 5,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不断降低,并向非均衡态发展;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威胁主要源于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土地经济生态系统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小;人均耕地面积、旱涝保收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面积化肥和地膜施用量等因子成为商洛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生态安全 信息熵 商洛市
原文传递
Scenario simulation and landscape pattern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in the Poverty Belt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kou city, Hebei Province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丕苓 许月卿 +3 位作者 喻忠磊 刘庆果 谢保鹏 刘佳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272-296,共25页
Land use/cover chang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key component in global change and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decades. Scenario simul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land... Land use/cover chang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key component in global change and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recent decades. Scenario simulation of land us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land use prediction and policy decision. 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of Landsat TM images in 1989, 2000 and 2010, scenario simulation and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ies were reported in Zhangjiakou city, a representative area of the Poverty Belt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Using a CLUE-S model, along with socio-economic and geographic data, the land use simulation of four scenarios-namely, land use planning scenario, natural development sce- nario, ecological-oriented scenario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scenario-were explored accord- 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Zhangjiakou city, 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scenario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1) Farmland, grassland, water body and unused l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1989-2010, with a decrease of 11.09%, 2.82%, 18.20% and 31.27%, respectively, while garden land, forest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over the same period, with an increase of 5.71%, 20.91% and 38.54%, respectively. The change rate and intensity of land use improved in general from 1989 to 2010. The integrated dynamic degree of land use increased from 2.21% during 1989-2000 to 3.96% during 2000-2010. (2) Land use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roughout 1989-2010. The total area that underwent land use change was 4759.14 km2, accounting for 12.53% of the study area. Land use transforma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grassland to for- estland, and by farmland to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3) Under the land use planning sce- nario, farmland, grassland, water body and unused land shrank significantly, while garden land, forest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d. Under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 construction land and forestland increased in 2020 compared with 2010, while farmland and unused land decreased. Under the ecological-oriented scenario, forestland increased dra-matically, which mainly derived from farmland, grassland and unused land. Under the farm- land protection scenario, farmland was well protected and stable, while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was restricted. (4) 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the four scenarios in 2020, compared with those in 2010, were more reasonable. Under the land use planning scenario, the land- scape pattern tended to be more optimized. The landscape became less fragmented and heterogeneous with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s. However, under the ecologi- cal-oriented scenario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scenario, landscape was characterized by fragmentation,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landscape was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landscape patterns in Zhangjiakou city also existed. (5)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use could be explained, to a large extent, by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allied with the local situations, which provided useful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makers and planners to take appropriate land management measures in the are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bined Markov model, CLUE-S model and landscape metrics in Zhangjiakou city suggests that this methodology has the capacity to reflect the complex changes in land use at a scale of 300 m×300 m and can serve as a useful tool for analyzing complex land use driving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change Markov model CLUE-S model landscape metrics Zhangjiakou city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山东省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孙汇颖 宫巧巧 +1 位作者 刘庆果 孙丕苓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9-1028,共10页
【目的】厘清近20年山东省生境质量演变特征,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InVEST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山东省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研究表明:(1)2000~2018年山东省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 【目的】厘清近20年山东省生境质量演变特征,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InVEST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18年山东省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研究表明:(1)2000~2018年山东省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级水平且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中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较低及以下等级生境质量区趋于沿湖、沿海地区及城市市区集中分布,较高及以上等级生境质量区呈现山地、丘陵集聚特征。(2)生境质量指数从0.558下降到0.538,生境质量级差化特征明显,生境质量提升区趋于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临沂等城市边缘区集中分布,生境质量退化区集聚于滨州、东营、潍坊市沿海地区。【结论】山东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显著,生境质量提升区主要发生在耕地向林地、草地转化以及未利用地向林地、水域、草地转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时空演变 山东省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丕苓 曲琳 +2 位作者 刘庆果 许月卿 宫巧巧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3-954,共12页
厘清生态退耕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退耕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剖析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时空分异特征,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 厘清生态退耕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退耕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剖析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时空分异特征,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面积为27617.84 km^(2),年均退耕面积为1380.89 km^(2),退耕指数为10.27%,退耕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和水域,占退耕总面积的75.20%。②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值集聚区趋于山区集中,并由东北向西南扩展,低值集聚区趋于省际边缘、市区及周边地区集中分布,呈现向东北转移态势。③生态退耕时空分异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的共同影响。坡向、海拔高程、生态工程数量、路网密度、年均降水量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生态管控面积比、城镇化水平、年均气温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退耕时空分异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本文结果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科学推进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模型 北方农牧交错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