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弘毅笃行 追求卓越——刘庆柱先生访谈录
1
作者 刘庆柱 姜波 《南方文物》 2008年第2期2-6,共5页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1943年生于天津,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8—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考...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1943年生于天津,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8—200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考古学报》、《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和《中国考古学年鉴》主编。1998年被聘为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庆 访谈录 《中国考古学年鉴》 考古学家 笃行 学会秘书长 学术委员会
下载PDF
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访谈录
2
作者 康香阁 刘庆柱 《邯郸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16,共12页
刘庆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考古.文物学科主编。从事考古工作40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 刘庆柱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英文版)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考古.文物学科主编。从事考古工作40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先后主持过秦都咸阳城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著名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开拓性成果。2009年1月19日上午,笔者就进入新世纪近10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中国文明的起源、都城和帝王陵考古、考古方法论、邯郸赵王城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与考古学的关系等学术前沿问题与刘庆柱先生做了长达20000余言的访谈,同时还约到了刘先生的《关于赵王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一同发表,以鄕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庆柱 考古学家 访谈录
下载PDF
黄河文化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
3
作者 刘庆柱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5-11,F0002,共8页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形成了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体现。从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的变化及“文官政治”“史...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形成了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体现。从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的变化及“文官政治”“史官政治”“贤明政治”中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绩。几千年来形成的黄帝祭祀成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物化载体;从考古发现与遗传学研究来看,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血缘基础;从统一性王朝名称与和亲文化来看,都彰显出民族融合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都城建制来看,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中和”国家认同核心理念,反映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凝聚力。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及域外宗教在中国的和平发展,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化 中华文明 突出特性
下载PDF
从考古学阐释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
4
作者 刘庆柱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第19期11-12,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要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把中国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探索文明发展的道路。考古学则通过探索中华文明发展道路形成的时间、空间特色及其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要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把中国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其中的重要内容是探索文明发展的道路。考古学则通过探索中华文明发展道路形成的时间、空间特色及其城市核心要素的政治特色,以及中华文明对内的强大凝聚力、对外的“有容乃大”及“中”与“中和”理念之下的家国同构与国家认同文化基因的确立、发展、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国历史研究 家国同构 文明发展道路 有容乃大 考古学 空间特色 引向深入
下载PDF
考古学视野下历史时期图像资料漫谈--访刘庆柱先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庆柱 陈朝云(采访整理)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2018年第4期44-55,共12页
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学术研究领域的拓展,图像史料、图像史学已成为学术热点问题,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学都不同程度的厕身其间,各自以不同的研究视角、方法等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但就学术研究而言,有关图像史料的考古学... 近年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学术研究领域的拓展,图像史料、图像史学已成为学术热点问题,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史学都不同程度的厕身其间,各自以不同的研究视角、方法等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但就学术研究而言,有关图像史料的考古学研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本刊特邀请刘庆柱先生从考古学的视角为我们解答历史时期图像史料的属性、研究途径、学术价值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资料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刘庆 考古发现 墓葬壁画 中国史研究
原文传递
世界文明史视域下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
6
作者 刘庆柱 尚元昕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129,F0002,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一“突出特色”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文物、文...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色,这一“突出特色”包括五个方面,即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文物、文献等印证了上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相对世界文明史上的其他文明特征而言的。对比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世界文明史上其他国家的文明史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共建”,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明史 中华文明 突出特性
下载PDF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庆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8,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历史作用与地位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宫殿遗址考古的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庆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4-30,共7页
A capital of a dynasty was the epitome of its whole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of a dynasty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apital sites should be an important field of Chinese historic archaeology.Imperial p... A capital of a dynasty was the epitome of its whole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of a dynasty .As a result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apital sites should be an important field of Chinese historic archaeology.Imperial palace was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capital,so the research of palace sites could be taken as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study of capitals.As the main arena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life,palaces were always the symbolic buildings of kingship and imperial power.Taking the character of archaeclogy into account, palaces can be chosen as a cut- in pointto study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emergence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and the forming of ancientstates. In historical studies,great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shapes of palaces in different times,the evolvement of palace layou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lace and the whole city,etc.The architectural plane of ancientpalace is mainly designed to be oblong, square and roundness ( or polygon) .The former was always chosen as the plane shape of palaces.the imperial mausoleum buildings,and the religious buildings.while the latter two were always applied to ceremonial buildings (礼制建筑 ) .Ceremonial buildings could be distinguitshed from palaces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of Xia dynasty(夏代 ) at the latest.It was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商代 ) that palaces and ceremonial buildings began to be placed in different districts.This custom was followed by most states of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东周时期 ) Through Qin(秦代 ) and Han dynasty(汉代 ) ,it was practiced as a rule in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capitals.This process shows us that religious authority gradually became an appendage of the kingship and imper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殿遗址 考古研究所 宫殿建筑 中国古代 二里头遗址 发掘简报 礼制建筑 中国社会科学院 汉长安城 考古队
下载PDF
“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庆柱 《经济社会史评论》 2015年第2期44-53,127,共11页
从古代中国通往亚欧大陆各地曾经有多条"丝绸之路",其中以"沙漠丝绸之路"最为著名。这些路线早已淹没于地下、水下,今天人们的认知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点",结合文献记载,再连接成"线"。丝绸之... 从古代中国通往亚欧大陆各地曾经有多条"丝绸之路",其中以"沙漠丝绸之路"最为著名。这些路线早已淹没于地下、水下,今天人们的认知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点",结合文献记载,再连接成"线"。丝绸之路主要是外传了古代中国的精神与物质文明,西域受其影响最大并被纳入中国版图。沙漠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基本上可以说是单向的,往来的商人主要是中亚的粟特人。无论是陆路还是海陆,丝绸之路兴盛之际都正值中国进入盛世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墓葬 文物 世界文化遗产
下载PDF
从曹魏都城建设与北方运河开凿看曹操的历史功绩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庆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4,共7页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 古代都城是古代国家的历史缩影。通过曹操父子营筑的邺城和曹魏洛阳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以及与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及辽金元明清都城布局形制对比,揭示出曹操所开创的都城制度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的重要影响。曹操营建的邺城,对此后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北移,起到了奠基性历史作用。中国古代运河是政治之河、军事之河、经济之河,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河。曹操开凿的黄河以北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以及隋唐时代以此为基础开凿的北方隋唐大运河,极大地加强了中原与北方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古时代以后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与全面发展,这是曹操的另一重大历史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都城 运河 历史影响
下载PDF
三门峡——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庆柱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4-55,共2页
《三门峡——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一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即将出版的《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一书所作的序言。作者站在中国大历史、大考古的宏大角度,全面、科学地评价了三门峡地区在中国考古史上的... 《三门峡——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一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即将出版的《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一书所作的序言。作者站在中国大历史、大考古的宏大角度,全面、科学地评价了三门峡地区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三门峡地区历史地位及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将先生之文章提前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地区 仰韶文化 考古学史 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 仰韶村 庙底沟类型 文化特色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家
下载PDF
曹操高陵的考古确认与释疑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庆柱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2-127,共6页
2010年4月2日至3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会长联席会议。与会代表考察了位于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现场,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潘伟斌的全面介绍,仔细... 2010年4月2日至3日,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在河南省安阳市举行会长联席会议。与会代表考察了位于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现场,听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潘伟斌的全面介绍,仔细观察了出土遗迹与遗物,然后举行了"曹操高陵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就曹操高陵的认证及学术意义展开认真热烈的讨论,现将考古专家刘庆柱、潘伟斌和广东省两位史学专家的会议讲话依发言顺序登载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现 曹操 魏晋南北朝史 “质疑” 新闻发布会 科学依据 认知逻辑 联席会
下载PDF
河洛文化定位与功能的探索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庆柱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2期19-24,共6页
作为"国家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的"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核心理念是体现"国家至上"和"国家认同"。古代都城是古代"社会主导文化"与"国家文化&... 作为"国家文化"和"社会主导文化"的"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核心理念是体现"国家至上"和"国家认同"。古代都城是古代"社会主导文化"与"国家文化"物化载体的集中体现,河洛地区夏商王朝都城开创的"中"与"方"之理念,与华夏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始终。河洛文化在多民族统一国家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集中体现三个方面:北魏洛阳城标志着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到新阶段;隋唐大运河以河洛地区为中心贯通东西南北,促进了"国家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上各地的先进文化以河洛地区古代都城为政治平台,融会、凝聚为"国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文化 古代都城文化 国家认同 多元一体
下载PDF
关于考古发现的“龙”之界定问题——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龙”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庆柱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而言,至关重要,但是关于见诸报道的考古发现"龙"之界定问题,目前众说纷纭。本文以"龙"的考古发现为基础,对此做一探讨,兼及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龙"之历史意义。
关键词 考古发现 出土 遗址 水坡 濮阳 界定 古代文化 历史意义
下载PDF
《陕州文化》序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庆柱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2,共2页
2016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文化三门峡》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旨在通过丛书的编撰,立足地域文化特色,讲好三门峡故事,传播三门峡文化,提升三门峡城市形象。此文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即将出版的丛书分册《陕州... 2016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文化三门峡》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旨在通过丛书的编撰,立足地域文化特色,讲好三门峡故事,传播三门峡文化,提升三门峡城市形象。此文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即将出版的丛书分册《陕州文化》所作的序言。作者从"中国""中华民族"与"三门峡"地区的密切关系入手,高屋建瓴地论述了陕州文化的内核及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今将先生之文章提前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区 编辑出版工作 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历史文化 考古学文化 城市形象 泱泱中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成渝 地理格局
下载PDF
关于赵王城在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庆柱 《邯郸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7-19,共3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赵国都城邯郸城由郭城"大北城"和宫城群"赵王城"组成。考古发现证实,赵王城即都城邯郸城的"宫城",建于战国时代迁都邯郸之时。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和北城组成。西城的南北排列三座大型夯台... 学术界一般认为赵国都城邯郸城由郭城"大北城"和宫城群"赵王城"组成。考古发现证实,赵王城即都城邯郸城的"宫城",建于战国时代迁都邯郸之时。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和北城组成。西城的南北排列三座大型夯台,应为三座大型高台建筑宫殿建筑基址,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都城之中、宫城之内南北排列最早的"三大殿",其对后代都城之宫城的大朝正殿建设影响深远。西城中的"龙台"是宫城之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宫殿建筑,它应该是宫城中的"大朝正殿"。"龙台"的"居中"、"居前"、"居高"特点,突出反映了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它对以后历代"大朝正殿"布局形制设计,影响深远,如汉长安城未央宫的前殿,直至明清北京城故宫的奉天殿和太和殿等,鉴于此,本文认为赵王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给以充分的重视,使我们更好的保护好这样一座有着重大历史意义、承载着重要文化遗产信息的古代都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国都城 赵王城 宫城 龙台
下载PDF
秦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谈历史资料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庆柱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3-65,共3页
长期以来,秦阿房宫被描述得无比恢弘、壮丽、奢华,而最终却被项羽焚毁,变成一片焦土。但是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向传统的看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新的考古资料证实,秦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只是构建了前殿基址。至于秦阿房宫的恢... 长期以来,秦阿房宫被描述得无比恢弘、壮丽、奢华,而最终却被项羽焚毁,变成一片焦土。但是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向传统的看法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新的考古资料证实,秦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只是构建了前殿基址。至于秦阿房宫的恢弘壮丽更是无从谈起,传说中的阿房宫"秦始皇上天台"遗址、"磁石门"遗址、"烽火台"遗址,不是建于秦代晚期,而是始建于战国时代中晚期。其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形制不是"宫门"、"烽燧"一类建筑,而应为上林苑宫馆性质的高台建筑。阿房宫在秦代以后,被人们越说越大,尽管人们是出于"善意",以秦之暴政、急政而速亡为戒,但是历史事实却不能随意"夸大",尊重历史的真实性,是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代 阿房宫 考古发现 历史真实 历史科学
下载PDF
从黄帝祭祀的“祭祖”到“祭国”“国祭”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庆柱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5年第12X期20-22,共3页
一、"黄帝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从历史学与考古学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空间的一致性,从而可以说明黄帝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从已知探寻未... 一、"黄帝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从历史学与考古学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时间、空间的一致性,从而可以说明黄帝文化是华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从已知探寻未知,由近及远,从唐宋元明清上溯至秦汉,从秦汉再上溯至夏商周,又上溯至中原龙山文化(王湾三期)、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裴李岗文化,乃至旧石器时代文化,可以佐证黄帝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发展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时代 唐宋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明 夏商周时期 王湾 城岗 自然科学技术 五帝本纪 夏商时代 历代王朝
下载PDF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庆柱 《河洛史志》 2005年第4期5-6,共2页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核心文化 河洛文化 华夏文化 龙山文化 中国古代 考古发现 河洛地区 文献记载 母体文化
下载PDF
历史上的“天人合一”政治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庆柱 《当代贵州》 2016年第31期34-35,共2页
8月8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理论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 8月8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理论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以及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校、贵州大学等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会议从历史上的"天人合一"政治意义、弘扬贵州人文精神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化用传统思想资源提升现代文明品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本刊"贵州人文精神大家谈"栏目对研讨会上的精彩发言进行摘编,连续刊发,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政治意义 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化传播中心 人民日报社 省委党校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