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与朱熹“至善”概念之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延苗 何炳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1,共3页
“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康德与朱熹都对此概念进行过阐发。康德认为人既是感性的人,又是理性的人,理性的人要承担道德义务,而感性的人需要幸福,因而,道德虽是至上的善,但还不是圆满的善,道德与作为道德之结果的幸福结合在一起,... “至善”是伦理学中的最高概念,康德与朱熹都对此概念进行过阐发。康德认为人既是感性的人,又是理性的人,理性的人要承担道德义务,而感性的人需要幸福,因而,道德虽是至上的善,但还不是圆满的善,道德与作为道德之结果的幸福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至善”。朱熹认为,道德就是“至善”,“至善”与感性幸福无关而且截然对立,道德就是“至善”的一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善” 康德 朱熹
下载PDF
宋明邸报内容之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延苗 马增强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2-93,共2页
邸报是中国古代的报纸,其得名来源于“邸”。根据颜师古的注释:“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音丁礼反。”汉代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建制,“郡”与“国”在京师的府署叫做“邸”,类似于现在地方政府的驻京... 邸报是中国古代的报纸,其得名来源于“邸”。根据颜师古的注释:“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归至也。音丁礼反。”汉代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建制,“郡”与“国”在京师的府署叫做“邸”,类似于现在地方政府的驻京办事处。“邸”有常驻官员,负责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联络工作,定期把谕旨、诏书、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朝中大事、相关消息等,书于竹帛,传送至郡国。学术界公认“邸报”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即如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邸报 内容 宋明 地方政府 联络工作 官方文书 颜师古
下载PDF
教会学校对中国当代学校体育之客观影响和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延苗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7-490,共4页
研究认为,教会学校在客观上对中国当代学校体育之影响表现在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中心;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设早操和课间操;开展体育比赛和学校运动会;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与生理特征来选择体育运动;首发军训;设立大学体育系。教会学校的体育... 研究认为,教会学校在客观上对中国当代学校体育之影响表现在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中心;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设早操和课间操;开展体育比赛和学校运动会;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与生理特征来选择体育运动;首发军训;设立大学体育系。教会学校的体育教育还给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提供了几点启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德、智、体三育并重;重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师应锻炼自己的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学校 中国当代学校体育 客观影响 启示
下载PDF
解析郭象之理想国
4
作者 刘延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0,共3页
为了考察玄学家郭象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采取了文献检索和文献解析的方法,结论为:郭象把社会形态分为三个类别:“亡圣亡知”、“有圣有知”和“亡圣有知”。在理论上,郭象认为“亡圣亡知”是最理想的社会,但是现实中的社会都是“有知”的... 为了考察玄学家郭象对理想社会的看法,采取了文献检索和文献解析的方法,结论为:郭象把社会形态分为三个类别:“亡圣亡知”、“有圣有知”和“亡圣有知”。在理论上,郭象认为“亡圣亡知”是最理想的社会,但是现实中的社会都是“有知”的,因而需要“圣知”来镇抚,“有圣有知”是现实中的理想社会,“亡圣有知”则是最混乱的社会。“亡知”时代中所要“亡”的“圣”是儒家型的圣人,而“有知”时代中所期待的“圣”则是一个儒道兼综的圣人形象。“亡圣”与“有圣”的双重理想,构成了郭象独特的沟通儒道两家思想的理想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亡知” “有知” 理想国
下载PDF
论章学诚史学思想中的历史因果观
5
作者 刘延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7-90,共4页
历史因果律与自然因果律不同,历史学中的"因"只起一种影响或促进作用。章学诚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事"的出现是英雄与时势的结合,"言"的产生是作者时代际遇和性情... 历史因果律与自然因果律不同,历史学中的"因"只起一种影响或促进作用。章学诚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事"的出现是英雄与时势的结合,"言"的产生是作者时代际遇和性情气质的结合。历史事件是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反应与选择。历史事件的因果解释由后视者来完成,因此历史不断地被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史学思想 历史因果
下载PDF
章学诚史学思想中的历史理解问题
6
作者 刘延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8-82,共5页
为了探讨史学思想中有关历史理解问题的观点与看法,采用了文献整理分析和理解综合的方法,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理解历史事实就是要寻找"言"与"事"背后的思想意图,历史理解的... 为了探讨史学思想中有关历史理解问题的观点与看法,采用了文献整理分析和理解综合的方法,认为:历史事实包括了"言"与"事"两部分,理解历史事实就是要寻找"言"与"事"背后的思想意图,历史理解的方法是"为古人设身而处地",即史学家假想性质地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上进行移情和想象,像古人一样地去思想,从而寻找到历史当事人的思想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史学思想 历史理解
下载PDF
“自由”与“容忍”——解析胡适新闻思想中两个概念的形而上原理
7
作者 刘延苗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4,共2页
胡适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曾任《竞业旬报》和《新青年》等报刊的编辑,并创办过《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胡适新闻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即为“自由”,而自由的前提是“容忍”。本文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这... 胡适是近现代著名学者,曾任《竞业旬报》和《新青年》等报刊的编辑,并创办过《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作为一个自由主义者,胡适新闻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即为“自由”,而自由的前提是“容忍”。本文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概念的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新闻思想 形而上 概念 胡适 原理 容忍 解析
下载PDF
郭象的圣人观
8
作者 刘延苗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0-114,共5页
为了系统考察西晋著名玄学家郭象的圣人观哲学内涵,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分析认为:郭象的圣人观融合了儒道二家对理想人格的看法。圣人是得到了自身之"性"的人;圣人是"无往不可"的"无心"之人;圣人... 为了系统考察西晋著名玄学家郭象的圣人观哲学内涵,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分析认为:郭象的圣人观融合了儒道二家对理想人格的看法。圣人是得到了自身之"性"的人;圣人是"无往不可"的"无心"之人;圣人是跟随时世而不断变化的人。具有了"内圣"之性,自然能够成就"外王"之事。郭象的圣人观反映了其融合名教与自然、主张用道家的自然情性来规范和补充儒家之纲常名教的思想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心 内圣外王 名教 自然
下载PDF
从王国维的思想看王国维之自沉
9
作者 刘延苗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15-119,共5页
为探讨王国维自沉之谜,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王国维的人生观念、生活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王国维自沉之原因在于:王国维认为天才越大,痛苦就越大,他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而对尘世的热情进一步导致了他异于常人的敏锐感受和强烈痛苦;他恪... 为探讨王国维自沉之谜,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了王国维的人生观念、生活经历以及时代背景。王国维自沉之原因在于:王国维认为天才越大,痛苦就越大,他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而对尘世的热情进一步导致了他异于常人的敏锐感受和强烈痛苦;他恪守着忠与义的人生信念,而家庭成员的过多离去使得他对死亡不再恐惧;时世的混乱与多变使得敏锐而忠义的王国维悲哀而无奈,他要保留自己的忠义与信念,更不愿意让别人侮辱他的忠义与信念,于是他选择了离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天才 热情 忠义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10
作者 刘延苗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4-95,共2页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对于报刊活动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其重要的报刊思想大约有以下几点:报刊可以"去塞求通","有益于国事";报刊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报刊是政府之监督者,国民之向导者;办好报纸要坚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对于报刊活动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其重要的报刊思想大约有以下几点:报刊可以"去塞求通","有益于国事";报刊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报刊是政府之监督者,国民之向导者;办好报纸要坚持的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迅而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报刊思想 政治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作者 刘延苗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2-33,共2页
从字面意思来看,所渭的和谐社会应该指的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社会的各个要素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从促使和保持以上几个部分与要素的和谐来入手。
关键词 构建和谐社会 字面意思 人与自然
下载PDF
章学诚与康德哲学之几点比较
12
作者 刘延苗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7,15,共4页
清代的章学诚与西方的康德在哲学思想中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在本体论方面,他们都把世界分为事物本身与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两大部分,并且坚持事物本身是我们无法认识的,我们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已;在认识论方面,他们强调人的主观... 清代的章学诚与西方的康德在哲学思想中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在本体论方面,他们都把世界分为事物本身与我们所经验到的事物两大部分,并且坚持事物本身是我们无法认识的,我们所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已;在认识论方面,他们强调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在认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人类历史,他们均认为它含有两重性——内在的精神性和外在的自然性,康德还天才地论证了二者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康德 哲学
下载PDF
论王弼的“贵无”思想
13
作者 刘延苗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2期13-15,共3页
王弼的“贵无”思想是玄学中的经典之论。玄学的基本特点是整合儒道。王弼首先将《周易》中的“言不尽意”与《庄子》中的“得意忘言”天才地结合起来 ,为自己重新解释经典开辟了路径。王弼又将儒学与道家中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 王弼的“贵无”思想是玄学中的经典之论。玄学的基本特点是整合儒道。王弼首先将《周易》中的“言不尽意”与《庄子》中的“得意忘言”天才地结合起来 ,为自己重新解释经典开辟了路径。王弼又将儒学与道家中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道” ,解释为“无” ,从而将儒道二家思想都统领于自己“无”的范畴之下。王弼的“无”是世界本体的代名词 ,取其“无不由也”及“无形不可体”之意。王弼认为“无”是“有”的根本 ,因而强调“贵无”。“贵无”论是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 ,而王弼个人经典性地诠释了这种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贵无” “有”
下载PDF
章学诚史学思想中的历史事实问题
14
作者 王晓锋 刘延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69,共4页
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解综合的方法探讨章学诚对历史事实问题的看法,结论认为:史学家研究历史事实的基础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考证以确保其真实性,与历史问题相关联的真实的历史资料形成历史证据,历史学家以历史证据为基点... 采用文献分析和理解综合的方法探讨章学诚对历史事实问题的看法,结论认为:史学家研究历史事实的基础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在使用前必须经过考证以确保其真实性,与历史问题相关联的真实的历史资料形成历史证据,历史学家以历史证据为基点进行推论建立起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史学思想 历史事实
下载PDF
西替考马合成路线的优化
15
作者 季小慎 金涛 +1 位作者 刘延苗 奕宋鹏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9-109,共1页
目的:优化西替考马的合成路线、简化操作方法和提高反应产率。方法:通过改变反应起始物,重新设计反应路线。特别是利用2,2二甲基3苯基7甲氧基苯并吡喃(2)中的双键和苯酚进行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 目的:优化西替考马的合成路线、简化操作方法和提高反应产率。方法:通过改变反应起始物,重新设计反应路线。特别是利用2,2二甲基3苯基7甲氧基苯并吡喃(2)中的双键和苯酚进行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结果:以五步反应获到最终产物。其中在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中高选择性的获得反式异构体,总收率达40%。结论:避免了文献报道中的高压氢化和构型转化两个反应单元,简化了合成路线并提高了反应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替考马 技术优化 合成路线
下载PDF
章学诚的学术渊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延苗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5-156,共2页
在经学与考据盛行的乾嘉时代,章学诚却选择了一条读书通大意的文史校雠之路。在时代的感召下,章学诚不可避免地选择了通过文献来寻求学问与知识。章学诚长于神解精识,短于训诂考证,故而其治学路径为读书通大意而讲求义理。在父亲、同乡... 在经学与考据盛行的乾嘉时代,章学诚却选择了一条读书通大意的文史校雠之路。在时代的感召下,章学诚不可避免地选择了通过文献来寻求学问与知识。章学诚长于神解精识,短于训诂考证,故而其治学路径为读书通大意而讲求义理。在父亲、同乡邵廷采以及浙东学术的影响下,章学诚形成了用心文史、讲求自得、贵究立言宗旨的学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学术渊源 乾嘉考据 学术性情
原文传递
西周礼射的“侯”与“侯道”
17
作者 刘延苗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0年第9期54-54,共1页
射箭源于狩猎,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在古代,射箭不仅是武力的象征,还与政治、礼仪和道德有诸多联系,形成了所谓的“礼射”。礼射盛行于西周,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文化制度,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制度”,即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 射箭源于狩猎,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在古代,射箭不仅是武力的象征,还与政治、礼仪和道德有诸多联系,形成了所谓的“礼射”。礼射盛行于西周,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文化制度,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制度”,即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人文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射 西周 体育活动 文化制度 射箭 政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