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润疆背景下中华文化符号的挖掘与意义建构 被引量:2
1
作者 金玉萍 刘建状 《新疆社会科学》 2023年第5期155-162,共8页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承载物,重视中华文化符号的挖掘和意义建构,将更好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结合新疆工作实际,文章基于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化润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 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承载物,重视中华文化符号的挖掘和意义建构,将更好地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结合新疆工作实际,文章基于符号学理论,认为文化润疆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内容,并从中汲取养分,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凝练其意义指向,以视觉化、仪式化和空间化为路径进行意义建构,同时凸显一个“润”字,推动中华文化符号融入日常,增强新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特别是文化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润疆 中华文化 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献纪录片叙事策略分析——以百集文献纪录片《中国少数民族》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建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7-110,共4页
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影像化的时代背景下,依托着纪录片的形式进行着广泛的传播。文献纪录片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彰显出一种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改革开放41年来,少数民族文... 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影像化的时代背景下,依托着纪录片的形式进行着广泛的传播。文献纪录片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类,在表现出强烈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彰显出一种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改革开放41年来,少数民族文献纪录片正逐渐从介绍民族特点向表现民族核心文化转变。随着数量的增加,作品本身也开始了形式较为固定的创作模式和叙事策略。本文以百集文献纪录片《中国少数民族》为例,探讨当下少数民族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献纪录片 叙事策略 《中国少数民族》
下载PDF
时间的“神话”与空间的“寓言”——电影《钢的琴》与《二十四城记》中国经济转型期(90年代国企改革)的影像化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建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9-51,共3页
本文所选两部电影,《钢的琴》与《二十四城记》,都将时间对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宏观层面上的国企改革,在空间上则选择了国企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前者试图用影像回到过去,寻找那个时代记忆;后者站在改革进程的末端,... 本文所选两部电影,《钢的琴》与《二十四城记》,都将时间对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宏观层面上的国企改革,在空间上则选择了国企改革最具代表性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前者试图用影像回到过去,寻找那个时代记忆;后者站在改革进程的末端,追溯着时代机器快速运行中遗忘的人与事。本文从两部电影出发,分析中国经济转型期(90年代国企改革)的影像化表达,其中包括时代影像化的具体表现、多元手法以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 国企改革 工人阶级 影像化表达
下载PDF
乡村电影节:中国电影节展的“乡村路径”
4
作者 刘建状 金玉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18,共5页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乡村电影节逐渐兴起,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变得更加多元和富有活力。以乡村为主体,聚焦中国社会发展,关注三农问题,电影节寻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的“乡村路径”;以乡村为场域,乡村...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乡村电影节逐渐兴起,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变得更加多元和富有活力。以乡村为主体,聚焦中国社会发展,关注三农问题,电影节寻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的“乡村路径”;以乡村为场域,乡村电影节实现了多元主体的共同“在场”,强化了农民群体的主体性,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念的传递;以乡村为议程,乡村电影节促进新农村形象的传播与建构,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节展 乡村电影节 乡村振兴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的“时间错位”
5
作者 刘建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35,共4页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中所涉及的时间概念,已不再单纯地指向电影叙事层面的含义,而是一种被群体化和主观化的时间,即“心理时间”。这种“心理时间”不仅指代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从未间断的时间线索,更是指认了城市人物在面对这种...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中所涉及的时间概念,已不再单纯地指向电影叙事层面的含义,而是一种被群体化和主观化的时间,即“心理时间”。这种“心理时间”不仅指代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从未间断的时间线索,更是指认了城市人物在面对这种巨变时所展现出的内在矛盾,即“时间错位”。城市空间的巨变、大众文化的扩张以及人物身份的转换,使得城市电影中以底层生态为代表的人物群体变成了复杂的矛盾体,这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所建构的“城市想象”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电影 时间错位 心理时间
下载PDF
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的理念革新——网络生态系统视域下 被引量:26
6
作者 金玉萍 刘建状 《中国编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32,共6页
网络生态系统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媒介生态体系。在网络生态系统视域下重新思考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有助于通过协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现动态平衡和全面发展。从网络环境看,要重视技术驱动... 网络生态系统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媒介生态体系。在网络生态系统视域下重新思考新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有助于通过协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实现动态平衡和全面发展。从网络环境看,要重视技术驱动、主流话语体系的重构和现代传播体系的形成,培育"绿色基因";从网络主体的行为机制看,要在强化用户思维的基础上,促进内容生产和舆论引导的深度融合,逐渐建立新型主流媒体的"思维体系";从网络社群的结构方式看,要把握舆论传播的脉络,处理好新型主流媒体作为"把关人""议程设置者"等的"多重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生态系统 新型主流媒体 舆论引导 新媒体 内容生产
原文传递
19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建构与都市想象
7
作者 刘建状 苗倬鼐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5-100,共6页
19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中所涉及的空间概念,已不再单纯地指地理层面的表述,而是多元文化共同建构的结果。“城市漫游”被嵌入到不同的电影空间,在人物与城市的互动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意义繁复的都市想象。将城市中真实可感的、客观存... 1990年代后中国城市电影中所涉及的空间概念,已不再单纯地指地理层面的表述,而是多元文化共同建构的结果。“城市漫游”被嵌入到不同的电影空间,在人物与城市的互动与融合过程中形成了意义繁复的都市想象。将城市中真实可感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空间,与电影里所描绘的、主观想象的电影空间进行对照分析,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城市电影建构“都市想象”的空间策略。真实与想象所形成的差异和“鸿沟”,也为当前重新思考城市电影的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后 城市电影 空间建构 都市想象
原文传递
电影《叶问》系列与“中国想象”的建构
8
作者 刘建状 张雪丽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4-87,共4页
"中国想象"是对于媒介所建构国家形象的形容和概述,在以影像为核心的书写过程中,"中国想象"正通过功夫电影进行一系列的生产和输出。功夫片作为华语电影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逐渐成为世界影坛上一个鲜明的东方元素... "中国想象"是对于媒介所建构国家形象的形容和概述,在以影像为核心的书写过程中,"中国想象"正通过功夫电影进行一系列的生产和输出。功夫片作为华语电影独具特色的电影类型,逐渐成为世界影坛上一个鲜明的东方元素和中国标签。功夫电影不仅是世界认识和阅读中国的重要途径,更是自身书写和建构"中国想象"的特殊路径。电影《叶问》系列作为21世纪以来中国功夫电影的代表作品,以其11年间的4部电影,建构了多元的中国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夫电影 叶问 中国想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