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血脑屏障内皮屏障抗原及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式威 刘政华 +2 位作者 吕霞 刘志刚 尹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58-1260,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脑屏障内皮屏障抗原(EBA)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采用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2h、再灌注24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4h后断头取脑,制作冰冻切...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血脑屏障内皮屏障抗原(EBA)及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采用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2h、再灌注24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24h后断头取脑,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血脑屏障EBA和Fibrinogen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组EBA免疫反应阳性血管数5.30±1.24,假手术组EBA免疫反应阳性血管数15.20±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再灌注组Fibrinogen免疫反应阳性血管数8.60±3.12,假手术组Fibrinogen免疫反应阳性血管数1.30±0.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显著减少血脑屏障EBA表达,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内皮屏障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动态观察糖尿病对大鼠内皮屏障抗原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式威 尹岭 +2 位作者 吕霞 张梅奎 杜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98-300,共3页
目的动态研究糖尿病对内皮屏障抗原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揭示内皮屏障抗原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50只。糖尿病模型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50... 目的动态研究糖尿病对内皮屏障抗原表达和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揭示内皮屏障抗原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50只。糖尿病模型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50mg/kg)腹腔内1次性注射制备。分别于糖尿病模型复制成功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和5个月取大脑皮层,每次各取10只。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微血管内皮细胞EBA及微血管周围fibrinogen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1个月、2个月糖尿病组EBA阳性微血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开始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月、5个月时逐渐减少,但与3个月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4个月、5个月时开始逐渐减少,但与糖尿病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2个月糖尿病组微血管周围fibrinogen阴性表达,正常对照组也阴性表达;3个月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多(P<0.05);4个月、5个月时逐渐增多,但与3个月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5个月时也开始逐渐增多,但与糖尿病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可引起内皮屏障抗原表达减少,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内皮屏障抗原表达减少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作为糖尿病对微血管损伤的一个敏感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糖尿病 通透性 内皮屏障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内皮屏障抗原及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式威 刘政华解放军65426部队医院 +3 位作者 吕霞 杨桂蓉 刘志刚 尹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02-804,共3页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通过降低过氧化反应水平、减少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促进新生血管再生、缓解血管痉挛、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神经递质等机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1]。内皮屏障抗原(EBA)是一种膜蛋白,在血脑屏障...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通过降低过氧化反应水平、减少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促进新生血管再生、缓解血管痉挛、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神经递质等机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1]。内皮屏障抗原(EBA)是一种膜蛋白,在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脑屏障
下载PDF
NDL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式威 刘维会 +4 位作者 滕长波 刘政华 吕霞 杨桂蓉 刘志刚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DL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NDLIP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NDLI...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DLI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NDLIP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NDLIP组、缺血再灌注组采用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2h,再灌注24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再灌注前,NDLIP组左后肢无创性3次缺血5min/再灌5min,1次/d,连续3d;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NDLIP。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制作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BB内皮屏障抗原(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 EBA)、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的表达,并测量各组梗死体积。结果缺血再灌注组(I/R)EBA表达5.3±1.24,假手术组EBA表达15.2±1.0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NDLIP组EBA表达11.61±0.98,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增加(P<0.01);缺血再灌注组fibrinogen表达8.60±3.12,假手术组fibrinogen表达1.30±0.4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NDLIP组fibrinogen表达5.56±2.58,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减少(P<0.01);NDLIP组梗死体积(218.05±112.14)mm3,缺血再灌注组梗死体积(250.68±129.76)mm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NDLIP能显著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BA表达,降低BBB通透性,缩小梗死体积,对BBB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 血脑屏障 缺血再灌注损伤 内皮屏障抗原
下载PDF
血视神经屏障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式威 尹岭 +2 位作者 吕霞 张梅奎 杜侃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研究血视神经屏障与血脑屏障之间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20只,分别取筛板前区、筛板区、筛板后区、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和大脑皮层。用电镜观察各部位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转铁蛋白受体(OX-26)... 目的:研究血视神经屏障与血脑屏障之间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20只,分别取筛板前区、筛板区、筛板后区、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和大脑皮层。用电镜观察各部位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转铁蛋白受体(OX-26)的表达及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外渗情况。结果:筛板前区质膜囊泡较大脑皮层多(P<0.05)。筛板前区微血管内皮细胞OX-26表达阴性。微血管周围fibrinogen阳性。结论:筛板前区微血管内皮细胞不具有血脑屏障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神经屏障 视神经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式威 刘维会 +5 位作者 滕长波 刘政华 吕霞 杨桂蓉 马丽亚 尹岭 《中国疗养医学》 2012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后继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宣传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益处,动员每人用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早、中、晚各3次,5min/次,间隔10min,建立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观察... 目的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对后继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宣传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益处,动员每人用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早、中、晚各3次,5min/次,间隔10min,建立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有脑梗死症状者,立即住院行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后,随机归为NDLIP组,共30例。并随机选取30例未用此方法的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病例入院时即给予脑CT检查、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Meyer(FMA)总分评定。结果 NDLIP组脑梗死体积(3.54±2.17)cm3,对照组脑梗死体积(4.64±2.18)cm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NIHSS评分(12.48±3.11),对照组NIHSS评分(20.46±2.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BI指数评分(67.1±3.863),对照组BI指数评分(39.8±2.8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FMA总分(35.28±5.47),对照组FMA总分(20.76±9.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LIP可缩小梗死体积,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望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可行的、简便的、有效的非创伤性预适应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 脑梗死 急性 疗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供血不足痰湿中阻征20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式威 刘静 +4 位作者 吕霞 梁军 田庆华 刘志刚 尹岭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第6期490-49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眩晕Ⅲ号联合西药治疗脑供血不足痰湿中阻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320mg加入质量浓度为0.05g/mL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红花黄色素150mg加入质量浓... 目的观察中药眩晕Ⅲ号联合西药治疗脑供血不足痰湿中阻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320mg加入质量浓度为0.05g/mL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红花黄色素150mg加入质量浓度为0.05g/mL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尼莫地平40mg,3次/d口服,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组20例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眩晕Ⅲ号,2次/d口服。14d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眩晕Ⅲ号联合西药治疗脑供血不足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脑供血不足 治疗
下载PDF
中药眩晕Ⅲ号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式威 刘静 +4 位作者 吕霞 梁军 田庆华 刘志刚 尹岭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第5期396-398,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眩晕Ⅲ号对脑动脉硬化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眩晕Ⅲ号低剂量组、眩晕Ⅲ号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在喂食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300000... 目的观察中药眩晕Ⅲ号对脑动脉硬化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眩晕Ⅲ号低剂量组、眩晕Ⅲ号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在喂食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300000IU/kg)加高脂配方饲料喂养方法建立脑动脉硬化大鼠模型。7周后开始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8周后处死大鼠,测各组血脂、脑组织生化指标,并对脑血管作病理检查。结果眩晕Ⅲ号能降低血脂,降低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改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模型组脑动脉内膜内皮细胞呈广泛性变性、坏死、脱落,粥样斑块形成。经眩晕Ⅲ号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一定改善。结论眩晕Ⅲ号能改善脑动脉硬化模型大鼠的血脂与氧化能力、减轻脑血管壁的病理损害,这些变化提示眩晕Ⅲ号具有防治脑动脉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硬化 动物模型 药物干预 大鼠
下载PDF
心前区疼痛刺激对实验性大鼠急性心梗范围的影响
9
作者 刘式威 赵玲辉 +3 位作者 吕霞 薛红杰 徐嘉惠 王丽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08,211,F003,共4页
目的:观察心前区疼痛刺激对急性心梗大鼠心梗范围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梗对照组,心前区疼痛刺激组,六烃季(Hexamethonium,HEX)注射组,8对苯磺酸基茶碱(8-p-sulfophenyl)theophylline,8-SPT)注射组。左心室连... 目的:观察心前区疼痛刺激对急性心梗大鼠心梗范围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梗对照组,心前区疼痛刺激组,六烃季(Hexamethonium,HEX)注射组,8对苯磺酸基茶碱(8-p-sulfophenyl)theophylline,8-SPT)注射组。左心室连同室间隔横切,硝基四氮唑兰染色法测量心梗面积。结果:心前区疼痛刺激组较急性心梗对照组心梗面积显著减小。HEX注射组和8SPT注射组与急性心梗对照组心梗面积无明显改变。结论:心前区疼痛刺激可能通过交感神经兴奋,间接起到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刺激 心梗范围 心前区 实验性大鼠 急性心梗 SD雄性大鼠 心梗面积 交感神经兴奋 心肌保护作用 对照组 注射 苯磺酸 室间隔 左心室 染色法 四氮唑 HEX
下载PDF
中缝大核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交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10
作者 刘式威 赵玲辉 +3 位作者 吕霞 马晶 倪秀芹 王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1-524,共4页
目的:观察中缝大核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交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急性心梗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6-OHDA注射组,小剂量谷氨酸注射组,大剂量谷氨酸注射组。各组均取第3胸髓节段和左心室置于4%... 目的:观察中缝大核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交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急性心梗对照组,生理盐水注射组,6-OHDA注射组,小剂量谷氨酸注射组,大剂量谷氨酸注射组。各组均取第3胸髓节段和左心室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24h,切片,片厚5μm。1套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套行尼氏染色。左心室切片行HE染色。结果:6-OHDA注射组和生理盐水注射组阳性反应神经元数量与急性心梗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正常对照组几乎未见阳性反应神经元;小剂量谷氨酸注射组阳性反应神经元数量增多,与急性心梗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大剂量注射组阳性表达减少,与急性心梗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中缝大核对急性心肌梗塞大鼠交感心血管反应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中缝大核 中间外侧核 FOS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动脉硬化所致眩晕症20例
11
作者 刘式威 吕霞 +2 位作者 刘静 崔艳艳 丰寒松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第5期417-418,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眩晕Ⅳ号联合西药治疗内耳动脉硬化所致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内耳动脉硬化所致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前列地尔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尼莫地平20 m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 目的观察中药眩晕Ⅳ号联合西药治疗内耳动脉硬化所致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内耳动脉硬化所致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予前列地尔1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尼莫地平20 mg,每日两次口服。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眩晕Ⅳ号,每日两次口服。14 d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眩晕Ⅳ号联合西药治疗内耳动脉硬化所致眩晕症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内耳动脉硬化 眩晕症 治疗
下载PDF
rhEPO对糖尿病大鼠内皮屏障抗原EBA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12
作者 刘式威 刘政华 +3 位作者 吕霞 杨桂蓉 刘志刚 尹岭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878-1880,共3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糖尿病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内皮屏障抗原(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分成rhEPO治疗组、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r...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糖尿病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和内皮屏障抗原(endothelial barrier antigen,EBA)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分成rhEPO治疗组、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rhEPO治疗组、糖尿病组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50 mg/kg)静脉一次性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rhEPO治疗组于模型制备同时rhEPO(3 000 U/kg),皮下注射,3次/周,疗程4个月。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个月后均取额叶皮层。用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方法检测微血管内皮细胞EBA及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表达。结果 IHC染色显示rhEPO治疗组、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EBA阳性微血管数分别为(10.30±1.17)、(7.30±1.14)和(13.20±1.33),rhEPO治疗组EBA阳性微血管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而rhEPO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EBA阳性微血管数显著增加(P<0.01);rhEPO治疗组、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fibrinogen阳性微血管数分别为(5.52±2.54)、(7.60±3.11)和(1.30±0.46),rhEPO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fibrinogen阳性微血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 rhEPO治疗可明显增加糖尿病大鼠血脑屏障EBA表达,减少fibrinogen外渗,减少BBB通透性,对糖尿病大鼠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脑屏障 糖尿病 内皮屏障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血视神经屏障研究进展
13
作者 刘式威 尹岭 +3 位作者 吕霞 张梅奎 杜侃 李振飞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3-234,共2页
以往对血视神经屏障这一概念存在许多争议。有人认为在血液和视神经之间存在血视神经屏障。也有学者认为视乳头区缺乏血视神经屏障。最近运用血脑屏障特异性标记物和内源性毛细血管通透性示踪剂,结合电镜超微结构研究,证实视乳头筛板前... 以往对血视神经屏障这一概念存在许多争议。有人认为在血液和视神经之间存在血视神经屏障。也有学者认为视乳头区缺乏血视神经屏障。最近运用血脑屏障特异性标记物和内源性毛细血管通透性示踪剂,结合电镜超微结构研究,证实视乳头筛板前区毛细血管缺乏典型的血脑屏障特性。而筛板区、筛板后区毛细血管具有血脑屏障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视神经屏障 血房水屏障 血视网膜屏障
下载PDF
rhEPO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临床研究
14
作者 刘式威 刘政华 +3 位作者 吕霞 梁军 田庆华 刘志刚 《中国疗养医学》 2013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观察rhEP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rhEPO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rhEPO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始使用rhEPO,采用3000IU/次,皮下注射,2次/周,疗程2周。对照组不给予rhEPO,仅给予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rhEP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rhEPO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rhEPO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始使用rhEPO,采用3000IU/次,皮下注射,2次/周,疗程2周。对照组不给予rhEPO,仅给予常规治疗。对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开始及治疗14d后进行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Meyer(FMA)总分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I及FMA总分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再次评定两组BI及FMA总分评分均有所提高及NIHSS评分明显降低,但rhEPO组患者提高幅度更大,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总有效率rhEPO组为90.0%,对照组为80.0%,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rhEPO治疗急性脑梗死比单纯常规治疗疗效好,rhEPO有望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急性脑梗死 疗效
下载PDF
葛根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倪秀芹 李星 +3 位作者 赵玲辉 刘式威 马晶 徐嘉惠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968-970,共3页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去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影响,以求证实葛根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2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模型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葛根素组。2d后取材,以KarnovskyRoots法,显示胆碱能神经纤维,应...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梗死部位去胆碱能神经支配的影响,以求证实葛根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2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模型组、神经生长因子组和葛根素组。2d后取材,以KarnovskyRoots法,显示胆碱能神经纤维,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结果:心肌梗死模型组大鼠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神经生长因子组和葛根素组大鼠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均比模型组明显增高(均P<0.05);葛根素组与神经生长因子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葛根素能够减缓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去胆碱能神经支配,有类似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神经纤维 葛根素 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与鼻黏膜耐受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丽华 赵含丹 +2 位作者 刘式威 么秋香 王维治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92-493,共2页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异常应答及双类似物鼻黏膜免疫耐受疗效。方法 检测MG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中CD4 + 及CD4 + CD2 5 + T细胞 ;检测IFN -γ、IL - 4及IL - 10分泌细胞含量 ,并对病情的严重程...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异常应答及双类似物鼻黏膜免疫耐受疗效。方法 检测MG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中CD4 + 及CD4 + CD2 5 + T细胞 ;检测IFN -γ、IL - 4及IL - 10分泌细胞含量 ,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进行评定。结果 MG组鼻黏膜耐受治疗前IFN -γ、IL - 4及IL - 10阳性细胞含量均明显高于各自健康对照组 (P均 <0 .0 1) ,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 ,但与各自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 ;CD4 + 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耐受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 ,但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其亚群CD4 + CD2 5 + T细胞耐受治疗前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P均 <0 .0 1) ;而CD4 + CD2 5 -T细胞治疗前明显高于对照组 ,耐受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 <0 .0 1)。结论 MG患者体内存在特异性细胞免疫活化和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 ,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的免疫参数可反映MG患者的免疫学改变 ,提示MG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 ,符合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IFN-γ IL-4 IL-10 CD4^+ CD25^+T细胞 鼻黏膜耐受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心肌梗塞后胆碱能神经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倪秀芹 李星 +4 位作者 薛红杰 赵玲辉 刘式威 马晶 徐嘉惠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心肌梗塞后胆碱能神经的影响,探讨NGF对心肌梗塞的可 能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20只制心梗模型,其中10只心梗后给予NGF为实验组,2天后取材,同时取正常心肌 作对照。以Karnovsky Roots法,显示胆碱...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心肌梗塞后胆碱能神经的影响,探讨NGF对心肌梗塞的可 能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20只制心梗模型,其中10只心梗后给予NGF为实验组,2天后取材,同时取正常心肌 作对照。以Karnovsky Roots法,显示胆碱能神经纤维,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胆碱能神经纤维 密度。结果 心梗左心室心肌梗塞区及梗塞周围区存活心肌中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比正常组明显降低(P<0. 01);实验组应用NGF后胆碱能神经纤维密度较心梗组升高。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能增加大鼠心肌梗塞后胆碱能 神经纤维的密度,可能对心梗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能神经 心梗 心肌梗塞 NGF 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正常 目的观 结论 取材
下载PDF
老年功能性失眠整体辨治心得 被引量:3
18
作者 杜侃 尹岭 +2 位作者 张梅奎 刘式威 李彤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249-249,共1页
功能性失眠是大多数老年人都会经历的睡眠——醒觉模式的生理变化,现代医学指排除心脑疾患、躯体及情感原因,患者连续3周以上入睡难、易醒及(或)多梦、晨醒早等表现的睡眠障碍,多伴见头晕头痛、心悸乏力、健忘等症状。
关键词 功能性失眠 中医辨治 整体观
下载PDF
血-脑屏障和血-神经屏障内皮细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海波 陶沂 +3 位作者 尹岭 丁素菊 刘式威 杜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3期238-239,F0003,共3页
目的研究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通透性及标记物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取大鼠前额叶皮层和坐骨神经。用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转铁蛋白受体(OX-26)和内皮屏障抗原(EBA)的表达及微血... 目的研究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内皮细胞在超微结构、通透性及标记物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取大鼠前额叶皮层和坐骨神经。用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转铁蛋白受体(OX-26)和内皮屏障抗原(EBA)的表达及微血管周围纤维蛋白原外渗。结果电镜显示,血-脑屏障和血-神经屏障微血管均为紧密连接,但血-神经屏障吞饮小泡较血-脑屏障多(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血-神经屏障OX-26和EBA阴性表达,微血管周围可见微量纤维蛋白原外渗;血-脑屏障OX-26和EBA均强阳性表达,微血管周围未见纤维蛋白原外渗。结论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内皮细胞虽然均为紧密连接,但两者在吞饮小泡数量、标记物表达及通透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血-神经屏障 超微结构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鼠心肌梗死后AChE阳性神经纤维再支配的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红杰 赵玲辉 +1 位作者 徐嘉惠 刘式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3-565,570,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梗死灶边缘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探讨AChE阳性神经纤维的再支配过程。方法:实验用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应用Karnovsky—Roots法和电镜组化技术,显示左...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梗死灶边缘区乙酰胆碱酯酶(AChE)阳性神经纤维密度的变化,探讨AChE阳性神经纤维的再支配过程。方法:实验用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应用Karnovsky—Roots法和电镜组化技术,显示左心室梗死周围区1、2、12周AChE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变化。结果:①AMI后1、2周左心室梗死边缘区的AChE阳性神经纤维密度降低(P<0.05),②12周后梗死边缘区的AChE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升高,接近对照组。③电镜下见AChE阳性反应物以散在颗粒形式出现于肌间神经纤维走行处。结论: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12周,梗死周围区的存活心肌出现了神经再支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AChE阳性神经纤维 去神经支配 神经再支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