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形态及表型特点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弓伯 邵英梅 +7 位作者 单骄宇 吐尔洪江·吐逊 张雪 阿尔孜古丽·吐逊 张志 蒋铁民 林仁勇 温浩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177-179,I0001,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 目的研究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形态及其细胞表型特点。方法囊型包虫病患者组(cystic echinococcosis,CE)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healthy donor,HD)15例,采外周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贴壁培养,施加重组细胞因子培养6d,诱导成DC,采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CD86、HLA-DR、CD1a、CD80的表达情况。结果与HD组比较,CE组PBMC诱导的DC表面的树突状突起较少,且细胞表面的CD86、HLA-DR、CD1a、CD80表达降低(P<0.05)。结论CE组患者PBMC诱导的DC形态不典型,表面分子的表达降低,细胞活力降低,对T细胞的刺激能力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型包虫病 肝脏 树突状细胞 形态学 细胞表型
原文传递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体外稳定培养方法的建立及与磁珠法的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单骄宇 刘弓伯 +4 位作者 吐尔洪江·吐尔逊 张雪 阿尔孜古丽·吐逊 林仁勇 温浩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2-577,共6页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体外培养的方法,并与磁珠分选法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分别应用磁珠分选法、贴壁法对PBMC进行培养,应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rhGM-...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体外培养的方法,并与磁珠分选法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再分别应用磁珠分选法、贴壁法对PBMC进行培养,应用重组人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诱导获得D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分别在第3、5、6天用台盼蓝染色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经过1、2、5 h的贴壁培养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表面CD14、CD1a、HLA-DR的表达以确定最佳贴壁时间;经人重组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对所获得的细胞检测CD14、CD1a、CD86、CD83、HLA-DR的表达.采用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评价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经贴壁2 h后诱导培养的DCs形态较典型.磁珠分选法获得的DCs第5、6天细胞活力[(53.333±5.774)%、(38.333±7.638)%]明显低于第3天[(68.667±3.215)%,P均<0.05];贴壁培养法获得的DCs第3、5、6天的细胞活力[(92.667±3.055)%、(94.000±1.000)%和(94.667±1.5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37,P>0.05);贴壁培养法获得的DCs第3、5、6天细胞活力均高于磁珠分选法(t值分别为9.374、12.021、12.527,P均<0.05).PBMC经磁珠分选前后CD1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457±12.351)%、(41.914±14.85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5,P>0.05).单核细胞表面CD14的阳性表达率在培养2 h时[(35.267±4.658)%]高于培养1、5 h时[(15.033±6.189)%、(21.233±4.895)%,P均<0.05].培养第6天,DCs表面CD14的阳性表达率[(2.200±1.356)%]较第1天[(32.328±14.517)%]明显下降(t=5.467,P<0.05),CD1a的阳性表达率[(43.371±16.250)%]较第1天[(12.300±6.223)%]显著升高(t=2.545,P<0.05);而CD86、CD83、HLA-DR的阳性表达率[(16.857±5.686)%、(9.343±5.230)%、(72.800±17.881)%]与第1天[(12.550±16.758)%、(6.250±1.323)%、(64.671±15.58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52、1.137、0.907,P均>0.05).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随着淋巴细胞的增多,增殖能力下降.磁珠分选法中,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50、1:100时,细胞增殖能力(1.502±0.055、1.507±0.029)较1:10时(1.859±0.049)降低(P均<0.05);贴壁培养法中,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1:100时,细胞增殖能力(1.545±0.066)较1:10时(2.015±0.301)降低(P<0.05).在DCs与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同时,两种方法得到的DCs在刺激T淋巴细胞方面的能力相近(P>0.05).结论 与磁珠分选法比较,贴壁培养2 h后的人外周血PBMC再行诱导可获得形态与功能较优的DCs,且此法稳定、简便、经济,是一种适于基础、临床研究的DCs体外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因子类 流式细胞术 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混合
原文传递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吐尔洪江.吐逊 单娇宇 +5 位作者 刘弓伯 克依木.居来提 耿诚 帕提古丽 林仁勇 温浩 《地方病通报》 2010年第1期5-6,1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6例受试者分为3组,健康志愿者(healthy donor,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组21例和肝囊型包虫病复发(recurrent cystic echi... 目的探讨血清Th17细胞相关因子IL-17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56例受试者分为3组,健康志愿者(healthy donor,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组21例和肝囊型包虫病复发(recurrent cystic echinococcosis,RCE)组15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受试者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表达。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血清IL-17水平在CE组(13.4±3.5)ρg/mL和RCE组(13.2±4.7)ρg/mL比对照组HD组(16.4±4.8)ρg/mL降低(t=2.27,t=2.20,P<0.05);RCE组与C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3,P>0.05)。结论血清IL-17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可能与细粒棘球蚴感染过程中免疫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白细胞介素-17 寄生虫感染
原文传递
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吐尔洪江·吐逊 吐尔干·艾力 +5 位作者 单骄宇 张雪 阿尔孜古丽·吐逊 刘弓伯 林仁勇 温浩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07-610,共4页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变化.方法 将56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志愿者(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E)组18例,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胆瘘(BF)组18例.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分析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 目的 探讨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变化.方法 将56例受试者分为:健康志愿者(HD)组20例,肝囊型包虫病(CE)组18例,肝囊型包虫病合并胆瘘(BF)组18例.流式细胞仪胞内染色分析法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CD4^+T淋巴细胞比例,ELlSA检测血清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水平.数据行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CE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T淋巴细胞比例为(0.23±0.11)%,明显低于BF组的(0.76±0.43)%和HD组的(0.52±0.50)%(t=2.225,t=4.077,均P<0.05),而BF组和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1,P>0.05).血清IL-17和IL-23在CE组分别为(12.1±3.7)ng/L和(84.4±46.0)ng/L,明显低于BF组的(15.5±4.1)ng/L和(138.6±37.9)ng/L(t=2.515,t=3.649,均P<0.05),也低于HD组的(14.8±4.4)ng/L和(138.1±48.7)ng/L(t=2.401,t=3.706,均P<0.05),而BF组和H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P>0.05).各组血清IL-17水平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5).结论 肝囊型包虫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染色与标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