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创伤、共情缺陷与反社会人格障碍 被引量:23
1
作者 徐凯文 王雨吟 +7 位作者 李松蔚 曹广健 官锐园 刘忠兆 李世杰 左月侠 苗红熠 钱铭怡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0年第4期253-258,共6页
目的:考察童年期心理创伤经历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共情缺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90名服刑人员运用人格障碍问卷(PDQ)进行人格障碍筛查,对其中182名反社会人格障碍筛查阳性者运用个性障碍访谈(PDI)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人际关系指数(IRI)... 目的:考察童年期心理创伤经历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共情缺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690名服刑人员运用人格障碍问卷(PDQ)进行人格障碍筛查,对其中182名反社会人格障碍筛查阳性者运用个性障碍访谈(PDI)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人际关系指数(IRI)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4个维度共情进行测量。结果:①服刑人员报告童年期遭受性虐待阳性率最高(47.10%),其次为躯体忽视(39.10%),情感忽视(23.4%),躯体虐待(14.20%),情感虐待最低(11.4%)。②童年创伤经历高分组在各型人格障碍上得分均明显高于低分组。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对自身体验的困扰和观点采择有明显影响。结论:童年创伤经历对共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明显影响,并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明显影响。共情缺陷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反社会人格障碍 童年创伤
下载PDF
服刑人员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及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关系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瑶 徐凯文 +5 位作者 王雨吟 钱铭怡 曹广健 刘忠兆 李世杰 钟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86-690,共5页
目的:考察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并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800名服刑人员,获有效问卷2690份,其中男性2410人,女性280人。用人格障碍... 目的:考察服刑人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比例,并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羞耻感、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2800名服刑人员,获有效问卷2690份,其中男性2410人,女性280人。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PDQ-4+)、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和羞耻量表(SES)进行测查。结果: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所占的比例为45.8%。反社会人格障碍、羞耻感各分量表和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各分量表得分之间呈正相关(r=0.08-0.33;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羞耻感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和童年期创伤经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GFI=0.94,AGFI=0.88,NFI=0.93,RMSEA=0.1)。结论:服刑人员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比例较高。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可能与个体在童年期受到虐待和忽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羞耻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社会人格障碍 羞耻感 童年期创伤经历 结构方程模型 横断面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