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豆—小笠原俯冲带板片的形态与形变研究
1
作者 H.J.Zhang F.Wang +3 位作者 R.Myhill H.Guo 刘思青() 常利军(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20年第5期566-577,共12页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为俯冲板片的形态、形变与流变(间接)提供了独特的约束条件。本文利用远震双差P波成像技术对伊豆—小笠原板片的复杂结构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成像,结果显示位于26.5°N^28°N之间的地幔过渡带(MTZ)中存在一个板片... 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为俯冲板片的形态、形变与流变(间接)提供了独特的约束条件。本文利用远震双差P波成像技术对伊豆—小笠原板片的复杂结构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成像,结果显示位于26.5°N^28°N之间的地幔过渡带(MTZ)中存在一个板片撕裂。撕裂以北,板片在MTZ发生折叠,在褶皱枢纽的正上方,剪切带内初期的黏性耗散形成了P波衰减区。撕裂以南,在MTZ底部板片发生翻转且平铺于MTZ的底部。2015年小笠原地震(M W约为7.9)的震源深度约为680km,该地震发生在翻转板片的最北端。伊豆—小笠原板片的局部撕裂、剪切和屈曲表明,其经过上地幔和地幔过渡带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黏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地幔过渡带 震源深度 褶皱枢纽 俯冲带 剪切带 远震 上地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