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搏分析仪测定的兔离体心脏损伤电流与主动电极导线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沙来买提.沙力 刘恩焘 +3 位作者 贾林 姚瑞明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COI)与主动起搏电极导线稳定性的关系,为临床上判断起搏电极导线固定的可靠性提供依据。方法 Langendorff法灌流离体兔心,应用起搏分析仪采集并记录电极接触、半旋入及全旋入心内膜时产生的腔内心电图,观察COI变化特征... 目的探讨损伤电流(COI)与主动起搏电极导线稳定性的关系,为临床上判断起搏电极导线固定的可靠性提供依据。方法 Langendorff法灌流离体兔心,应用起搏分析仪采集并记录电极接触、半旋入及全旋入心内膜时产生的腔内心电图,观察COI变化特征,比较三者的COI持续时间及大小,分析COI与电极固定牢靠度的相关性。结果螺旋电极COI大小,即R波起始后80 ms时的ST段振幅(ST80ms)、ST80ms/R及ICEG时程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P<0.01)。全旋入电极COI持续时间为30.05±11.38 min,半旋入电极持续5.49±2.41 min,接触电极则在1.04±0.47 min内迅速消失(P<0.01)。全旋入电极在大部分时点产生的COI最大,接触电极最小,半旋入电极介于二者之间(P<0.001)。COI大小与水平相匀速牵拉导线至脱离心内膜所需拉力呈正相关(n=24,r=0.762 5,P<0.001)。结论 COI大及持续时间长均提示电极固定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损伤电流 主动电极 兔离体心脏 起搏分析仪
下载PDF
植入起搏器信息管理系统 被引量:1
2
作者 傅美华 杜建洪 +2 位作者 钱剑安 章隆泉 刘恩焘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2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植入起搏器 稚息管理系统
下载PDF
不同起搏导线植入术中的损伤电流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沙朱买提·沙力 宿燕岗 +3 位作者 徐勋龙 刘恩焘 贾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明确不同起搏导线在植入过程中产生的损伤电流(COI)形态及变化特征。方法经起搏分析仪及体表心电图仪同步记录右心室螺旋及翼状导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右心室起搏导线产生的腔内心电图(ICEG),动态观察其形态及CO... 目的明确不同起搏导线在植入过程中产生的损伤电流(COI)形态及变化特征。方法经起搏分析仪及体表心电图仪同步记录右心室螺旋及翼状导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右心室起搏导线产生的腔内心电图(ICEG),动态观察其形态及COI变化特征。COI大小指标包括J点后80ms处的ST段振幅(ST80),ST80与自身R波振幅之比(ST80/R)以及ICEG时限(IED)。结果共记录81根起搏导线的ICEG,包括48根螺旋导线、21根翼状导线、6根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和6根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两种方法均记录到螺旋及翼状导线产生的COI;起搏分析仪描记的螺旋导线固定10min的sT80[(7.7±2.7)mV对(5.1±0.6)mV],ST50/R[(0.62±0.24)对(0.54±0.07)]及IED[(233.6±33.7)ITIS对(211.5±29.3)ms]与固定0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翼状导线固定10min的ST80[(5.6±2.8)mV对(0.8±0.6)mV,P〈0.01],ST80/R[(0.39±0.12)对(0.01±0.01),P〈0.os3及IED[(145.4±79.4)ms对(64.3±19.8)ms,P〈0.01)]与固定0min相比大幅减小,且大部分时间点的ST孙ST80/R值均较螺旋导线的相应值小(P〈0.05)。总体上,体表心电图仪记录到相似的COI变化趋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均无CO/产生。结论螺旋导线与翼状导线相比,COI值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左心室心脏静脉导线及埋植多年的起搏导线不产生C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损伤电流 起搏导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