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创新创业活力与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空间极化、规模门槛与中介效应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承良 刘向杰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24,共13页
城市新企业、新资本和新发明涌现是孕育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活力源泉,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创新创业活力对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显著促进新兴产业核... 城市新企业、新资本和新发明涌现是孕育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活力源泉,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创新创业活力对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显著促进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数量提升,在考虑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2)创新创业活力对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活动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的城市规模门槛特征,而对邻近城市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存在“马太效应”和“虹吸效应”。(3)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对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活动的影响存在区域和梯度异质性,不同地理位置和文化区的城市存在显著差异,而资源型城市、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分组回归体现了梯度性特征。(4)创新创业活力通过提升城市多样性,特别是专业化部门的多样性程度,促进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数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兴产业核心技术 新质生产力 创新创业活力 城市多样性 城市规模
下载PDF
美国科技创新水平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承良 王泽萍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7,123,共18页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美科技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美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时空格局演变对于把握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以及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 在全球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美科技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美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时空格局演变对于把握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以及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美国专利发表量等数据为基础,分析2000-2022年美国科技创新的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发现美国科技创新水平持续增长,尽管受到经济危机、政策变化等影响,但整体稳健发展。同时,东西海岸地区创新活动集中,中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此外,美国科技创新的空间格局逐渐向西移动,集聚度增强。这些发现为深化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和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应重视区域科技创新的集聚特征,推动创新带动效应;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完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同时,因地制宜培育科技创新高地,发挥科研机构集聚区优势,促进科技实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水平 时空格局 新质生产力 美国
下载PDF
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源 刘承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4-765,共12页
发展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使用专利数据界定数字技术并将其作为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度量指标,使用空间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发展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使用专利数据界定数字技术并将其作为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度量指标,使用空间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数字技术创新规模在需求与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呈现单调增长的态势,7类数字技术领域创新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的等级格局。②中国城市数字技术创新空间差异显著,其演化表现集聚与扩散并存的趋势,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引领及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为多点支撑的数字技术创新格局。7类数字技术创新的空间演化表现出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扩散的相似历程,各类数字技术产出均始终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头部城市,但不同类型数字技术的主要城市构成略有差别,部分处于中高位序的城市在特定数字技术领域表现突出。③知识基础、技术引进是促进本地数字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而制度因素对本地数字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仍待凸显,邻地各项解释变量对本地数字技术创新通常在虹吸作用下呈现出反向影响,或在溢出作用下表现为同向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7类数字的影响因素表现相似性与异质性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创新 知识基础 技术引进 制度供给 中国
下载PDF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焕峰 方远平 +2 位作者 刘乃全 马海涛 刘承良 《城市观察》 2024年第4期70-79,161,共11页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我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向,探讨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现路径和实践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理论层面,亟待从国家、区域、城市等多尺...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我国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向,探讨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实现路径和实践举措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理论层面,亟待从国家、区域、城市等多尺度探讨我国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议题、理论逻辑、主要挑战及应对路径;在实践层面,需要加强创新要素的流动,优化创新资源协调配置机制,促进产创融合发展,发挥科技创新中心龙头作用,提高区域创新协同水平,培育新质生产力高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创新驱动 区域创新协同 科技创新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中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时空格局与区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子军 郑慧彬 +1 位作者 戴靓 刘承良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专精特新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厘清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强化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信部2019—2022年发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分析9279家专精特新企业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 专精特新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厘清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强化城市科技创新与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信部2019—2022年发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分析9279家专精特新企业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揭示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分为平稳起步期、快速增长期、高位波动期和收缩发展期4个阶段;②企业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由东到西递减格局,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中游、成渝和山东半岛城市群;③专精特新企业以二、三产业为主,其中工业、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业是热点行业;④企业的空间聚集度因行业而异,但整体上仍高度聚集在北京、上海、深圳、宁波、重庆、杭州、武汉、成都等高能级城市;⑤该格局受到城市的经济禀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特性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精特新企业 时空格局 市域分布 影响因素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课程思政“全时空”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重点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彦垒 刘承良 《学术探索》 2024年第5期143-149,共7页
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确保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传统教学评价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亟需构建与时俱进的全方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课程思政协同演进为目标,从“学科—专业—课程”全... 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确保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传统教学评价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亟需构建与时俱进的全方位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评价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以课程思政协同演进为目标,从“学科—专业—课程”全层级和“目标—过程—结果”全流程两个维度,立足整体性、多样性和融入性三大原则,构建课程思政“全时空”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和制度设计,提出了基于课程教学的多主体质性评价和基于过程档案的全链条量化评价,通过阶段性改进和总结性激励等手段,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程教学“主渠道”,提高学院、教学团队和教师实施课程育人的积极性,推动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建设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全时空 评价体系 实施重点
下载PDF
环南海区域航空网络空间演化及影响机制研究
7
作者 孙舒琦 王帮娟 +1 位作者 刘承良 刘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1-842,共12页
环南海地区作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起锚之地,厘清其区域的航空连通性及其发育机制对促进各国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构建航空连通性指数并运用优势流和TERGM模型,尝试刻画环南海区域航空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 环南海地区作为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起锚之地,厘清其区域的航空连通性及其发育机制对促进各国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通过构建航空连通性指数并运用优势流和TERGM模型,尝试刻画环南海区域航空网络的空间演化规律并揭示其自组织发育机制。研究发现:①环南海区域内航空枢纽等级体系保持基本恒定性和一定突变性,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曼谷、马尼拉、中国香港、广州等城市是环南海区域航空联系的关键枢纽。②环南海区域内航空联系稳定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三角区,并呈现向东部中国沿海城市及菲律宾蔓延态势,轴辐组织呈现出多中心演化态势,遵循区域集聚规律。③在影响机制方面,网络演化主要受到内生结构、城市属性与城际关系的共同作用。闭合三元结构对航空联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非核心城市的航空联系扩张迅速,低等级节点在网络演化过程中愈发呈现主动扩张趋势。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制度邻近性、文化邻近性以及合作事件对航空客运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理距离和冲突事件对航空联系产生负向影响,网络整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南海区域 航空网络 节点连通性 指数随机图(TERGM)模型
下载PDF
中国数字人才空间分布与流动格局——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分析
8
作者 杨凡 林晓 +1 位作者 戴杨 刘承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4-972,共9页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基于领英(LinkedIn)大数据洞察平台,获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的数字人才静态区位(2022年)和动态迁移(2021—2022年)数据,比较分析中国三大城市群数字人才分布与流动格局。结果表明:(1)数字人才高度集中在核心城市,但在能级上与顶尖全球城市还有较大差距;(2)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数字人才发展的协调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并形成了港–深、沪–苏两大高地;(3)数字人才在中国呈现环流格局,但全球尺度上是非“零和博弈”,表现出以香港地区为枢纽向海外转移的趋势;(4)三大城市群中不存在净流入型活跃城市,因而都面临严峻的数字人才流失风险。最后,从全球、区域和地方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人才 人才流动 关键核心技术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
下载PDF
中国战略科技力量的时空配置与布局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承良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2-67,共16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塑,战略科技力量成为科技强国竞争合作的中流砥柱。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关键在于厘清其时空动态配置规律。我国战略科技力量配置兼具显著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塑,战略科技力量成为科技强国竞争合作的中流砥柱。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关键在于厘清其时空动态配置规律。我国战略科技力量配置兼具显著的时序动态性和空间不均衡性,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整合迈入成熟期,遵循区域高度集聚规律,基本锁定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呈集群状高度集中于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广大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创新能力不足。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亟待优化重塑,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集群效应,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梯次联动布局和功能协同定位,优化创新功能区空间组织机制,构筑创新增长极、增长带与创新网络腹地协同发展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创新体系 时空配置 布局优化
下载PDF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混合式学习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承良 《现代信息科技》 2023年第3期192-194,198,共4页
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一大趋势。文章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构建出基于静态教学结构、动态... 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教学资源库建设背景下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为一大趋势。文章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构建出基于静态教学结构、动态教学流程和学习空间的结构框架,并对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应用流程进行了分析,肯定了这一学习模式的优势,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 混合式学习
下载PDF
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混合式学习结构与流程框架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承良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3年第2期128-132,共5页
为了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文章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混合式学习结构与流程框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混合式指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权重中职业辅导、教学演示视频权重最高,均为0.106。据... 为了解决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文章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混合式学习结构与流程框架,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混合式指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权重中职业辅导、教学演示视频权重最高,均为0.106。据此,本文提出应重视职业辅导、教学演示视频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教学资源库 混合式学习
下载PDF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之路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虹鸥 林初昇 +26 位作者 何深静 黄耿志 叶玉瑶 刘承良 罗彦 杨宇 刘合林 潘峰华 朱晟君 李裕瑞 胡志丁 杨振山 周霞 吴旗韬 杨忍 孙伟 马海涛 梁育填 王丰龙 安宁 袁振杰 郭炎 席广亮 胡晓辉 林强 刘逸 黄洁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53-1478,共26页
面向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内容、挑战和路径。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区域韧性,增强区域内部要素... 面向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从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内容、挑战和路径。文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应对外部冲击的区域韧性,增强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性,促进民生福祉水平提升,提高空间治理的能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从系统和联系的视角思考大湾区的创新发展,不仅寻求各个发展领域的革新,并且要促进各领域之间的耦合协调,使区域获得能不断突破瓶颈、消解外部冲击、解锁新发展路径的能动性。呼吁加强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研究,为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贡献地理学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珠三角 区域发展 创新 空间治理 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
下载PDF
全球科学知识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桂钦昌 杜德斌 刘承良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85-1194,共10页
本文从自身投入、内部基础和外部网络3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知识投入–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的三维解释框架,采用2000―2019年InCites数据库收录的世界各国(地区)科学论文数据,探究了全球科学知识生产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本文从自身投入、内部基础和外部网络3个方面出发,提出了“知识投入–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的三维解释框架,采用2000―2019年InCites数据库收录的世界各国(地区)科学论文数据,探究了全球科学知识生产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时序演变上,全球知识生产规模稳步增加,国际合作大势所趋。发达国家科学产出缓慢增长,参与国际合作的意愿强;新兴国家产出规模快速增加,以国内独立研究为主。(2)空间演化上,全球知识生产呈现区域集聚与全局分散的双重特征,重心变迁呈现自西向东转移的趋势,形成西欧、北美和东亚3大热点区域。(3)影响因素上,回归结果表明科学知识生产具有路径依赖和交互式的特征,知识基础、关系资本、结构资本和认知资本均对国家(地区)的知识生产绩效产生积极而又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 科学全球化 知识基础 知识网络
下载PDF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被引量:170
14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2 位作者 熊剑平 朱俊林 张红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7-209,共13页
都市圈空间结构是城市体系中最综合、最富于变化的热点部分。基于武汉都市圈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空间竞争与范围的动态性特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存在主要方向,具有时间惯性,空间极化明显;地域... 都市圈空间结构是城市体系中最综合、最富于变化的热点部分。基于武汉都市圈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空间竞争与范围的动态性特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存在主要方向,具有时间惯性,空间极化明显;地域空间上经济联系作用强度距离衰减,形成圈层结构分异。从点、线、面组合关系角度,构建节点中心性、通道网络性、范围系统性指标,定量揭示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中心城市中心性等级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与交通地理区位紧密相关;主要通道与侍服能力也存在等级层次性,明显形成两城际交通走廊;中心城市腹地范围与自身外向经济联系强度密切相关,受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联系 空间结构 中心性 网络性 Vonoroi图 等级层次性 武汉都市圈范围
下载PDF
武汉都市圈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 被引量:101
15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1 位作者 熊剑平 曾菊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88-1498,共11页
以武汉都市圈为例,通过距离算法、拓扑算法和空间句法模型,构建系列通达性数理模型,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路网发育的空间结构性规律:武汉都市圈路网整体发育水平和通达性格局保持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空间差异显著;通达性遵循距离衰减律,... 以武汉都市圈为例,通过距离算法、拓扑算法和空间句法模型,构建系列通达性数理模型,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路网发育的空间结构性规律:武汉都市圈路网整体发育水平和通达性格局保持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空间差异显著;通达性遵循距离衰减律,空间收敛整体效应明显,呈现三大等级圈层和"中心—外围"结构;高等级路网发育不均衡,引起时空距离通达性圈发生"摄动"变形,呈西北—东南向倾斜的"Y"字形结构;拓扑连接等通达性圈更是出现"破碎化",交通轴线网络呈"轴—辐"式和"鱼骨刺"状空间伸展序;同时,路网发育的等级差异性也导致整个网络伺服效率和应对"拥堵"能力的低下,并形成沿长江东西向、沿京广南北向两条带状集成核,成为整个路网的第一等级交通轴线,控制整个都市圈网络连接性,强化交通轴线交汇处—武汉市的中心性优势;路网通达性这种等级空间格局与圈域城镇体系、交通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路网发育水平,表现出复杂的共轭协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达性 路网 空间句法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结构 被引量:50
16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1 位作者 余瑞林 王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152,共8页
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列ERE耦合作用模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规律:①时间演化上,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耦合度发展曲线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趋势;协... 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列ERE耦合作用模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规律:①时间演化上,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耦合度发展曲线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趋势;协调度呈剧烈波动变化态势;协调发展度增长迅猛,整体呈直线上升态势;整个ERE复合系统内部或要素之间不断交互作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熵流交换,呈现一开放的、渐变与突变、自组织与他组织相互交织演替的递嬗过程,发展函数上表现为一动态的螺旋上升曲线,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②空间分异上,ERE系统耦合度呈"串形"等级规模结构,空间集聚性明显,形成两大空间板块;协调度呈"纺锤形"等级规模分布,空间呈一定弱集聚效应和相关作用,形成两个高值区、多个中值区和两个低值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空间分异明显,等级规模结构失衡呈"纺锤形"、"串字形"等不均衡态势。③区域类型上,耦合作用强度和协调程度空间不对称,形成磨合良好协调、磨合濒临失调、拮抗优质协调、拮抗良好协调、拮抗中级协调、拮抗初级协调、拮抗勉强协调七大区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作用 时空结构 ERE复合系统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的空间结构复杂性 被引量:30
17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1 位作者 曾菊新 王家琦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6-433,共8页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借助ArcGIS9.3、Pajek2.7和SPSS16.0等软件,从节点重要性、可达性、集聚性3个方面定量揭示了复杂城乡道路网的空间异质性:①高度节点重要性呈幂律分布,表现出无标度性,低度节点重要性则基本呈钟型泊松分布,呈现一... 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借助ArcGIS9.3、Pajek2.7和SPSS16.0等软件,从节点重要性、可达性、集聚性3个方面定量揭示了复杂城乡道路网的空间异质性:①高度节点重要性呈幂律分布,表现出无标度性,低度节点重要性则基本呈钟型泊松分布,呈现一定的随机性,导致整个圈域节点的重要性分布曲线既不遵循钟型泊松分布也不遵循幂律分布,出现"涌现"性;节点度值空间分布较均匀,呈现点状特征和弱集聚性,具有明显间断性和跳跃性,表现出一定的"中心-边缘"和"等级圈层"的复合结构;②节点的可达性主要由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紧密度和介数指标表达,其中道路网平均路径长度较大,节点交通联系呈线状组织,遵循距离衰减律,成等级圈层分异,但受快速干道影响明显,空间收敛减慢,发生"摄动"变形,形成两条以南北京珠高速和东西宜黄高速为轴的城市交通走廊;节点的紧密度系数较随机网络小,但高紧密度节点在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呈现出一定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节点的介数指标相对较高,呈现指数分布,空间分布较均匀,但仍呈现出一定的"等级圈层"分异;③网络的集聚性空间差异显著,形成多个大型网络社团,网络的聚类系数近似为零,局部呈现耦合性质,高聚类系数节点集聚成"半月形"展布,低聚类系数节点分布较为离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复杂性 复杂网络模型 城乡道路网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武汉都市圈城际联系通达性的测度与分析 被引量:56
18
作者 刘承良 丁明军 +1 位作者 张贞冰 张红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108,共13页
空间-距离-通达性已经成为城市区域一体化联系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都市圈城际联系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优化其路网通达性空间格局。以武汉都市圈为实证对象,构建最短距离矩阵,引入时间、空间通... 空间-距离-通达性已经成为城市区域一体化联系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都市圈城际联系发展与交通网络建设存在明显的不同步现象,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优化其路网通达性空间格局。以武汉都市圈为实证对象,构建最短距离矩阵,引入时间、空间通达性模型,建立高等级路网发育评价指标体系,从节点体系与网络体系两个角度,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城际通达性变化及其空间格局,揭示出:圈域城镇(节点)体系通达性空间差异明显,与城市自身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其空间格局与城镇等级规模呈共轭协同关系,不同空间等级节点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同心圈层与"轴—辐"网络空间格局;快速交通干道网络(高速公路、铁路等)是城市通达性空间演变的重要推动力,使其空间收敛减速,形成显著的带状分异格局,初步形成沪蓉东西向、京珠南北向的两大城市经济联系交通走廊;圈域城际交通干网发育程度偏低,处于回路网络水平,高等级路网扩展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达性 城际联系 空间格局 武汉都市圈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演化分析 被引量:39
19
作者 刘承良 余瑞林 段德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8-707,共10页
将空间句法理论与GIS相结合,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数据,定量分析城乡道路网发育的空间通达性演化规律:1 1989~2010年,城乡道路网拓扑连接位序-规模结构日益发育典型,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结构,高等级、高控制力... 将空间句法理论与GIS相结合,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数据,定量分析城乡道路网发育的空间通达性演化规律:1 1989~2010年,城乡道路网拓扑连接位序-规模结构日益发育典型,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结构,高等级、高控制力的高通达性轴线发育水平较低,导致整个网络伺服效率和应对"拥堵"能力的低下;2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生长发育具有时空惯性,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和"等级圈层"复合结构;并生成两条带状城乡交通走廊和多个不同等级有序融合的"轴-辐"网络体系;3城乡道路网这种通达性等级空间格局与圈域城镇体系、交通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路网发育水平,表现出复杂的共轭协调关系,表现出周期性和螺旋式的空间嬗变,是城乡道路网自组织生长机制支配,以及路网扩张和细分两种内力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达性 空间演化 城乡道路网 空间句法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结构演化及复杂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承良 段德忠 +1 位作者 余瑞林 罗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复杂性是一个系统的自组织水平的度量,当系统被迫远离热平衡状态并通过自组织进入有序状态的时候,复杂性结构常常涌现。作为典型、开放和复杂的巨系统,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受到了各研究领域的强烈关注。以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 复杂性是一个系统的自组织水平的度量,当系统被迫远离热平衡状态并通过自组织进入有序状态的时候,复杂性结构常常涌现。作为典型、开放和复杂的巨系统,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受到了各研究领域的强烈关注。以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多度量系统揭示了城乡道路网拓扑结构演化及复杂性“涌现”过程:城乡道路网是一典型的二维平面图,缺乏“超平面性”,整体呈类随机网络性质;城乡道路网是一介于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间的复杂网络,道路网整体表现出随机性和有序性的交互耦合;城乡道路网系统的复杂性演化是自组织和他组织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局部随机性干扰和规则性调控在作用强度上相互交互、此消彼涨演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道路网 空间演化 复杂性涌现 武汉城市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