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斯辉 林青青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年第28期38-42,共5页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当前发展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于其技术更新较快,现有的医学影像诊断教材及方法具有滞后性。新的技术和理论在现有的教材中体现较少,教材的更替相对较慢,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影像医师的要求。之前医学诊断学教学以学...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当前发展较快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于其技术更新较快,现有的医学影像诊断教材及方法具有滞后性。新的技术和理论在现有的教材中体现较少,教材的更替相对较慢,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影像医师的要求。之前医学诊断学教学以学科为基础,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为主;不仅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而且团队协作能力和师生的凝聚力较低。PBL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于1985年开始应用。该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班级若干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问题的文献、内容,学习相关知识。把学习知识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途径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法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我国部分医学院试行效果显著。本研究从六个方面来概述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法 医学影像诊断学 教材 凝聚力 自主学习 进展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TNM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斯辉 苏海燕 +1 位作者 曾凤仙 钟李强 《医疗装备》 2020年第4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手术病理确诊前均行X线、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X线、多层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手术病理确诊前均行X线、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X线、多层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阳性检出率;以手术病理分期为金标准,分析X线、多层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的一致性。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手术病理TNM分期结果,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的诊断符合率为87.76%,高于X线诊断的7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与手术病理TNM分期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21);X线对周围型肺癌临床TNM分期与手术病理TNM分期具有较为理想的一致性(Kappa=0.660)。结论多层螺旋CT可提升周围型肺癌的阳性检出率及临床TNM分期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断、治疗周围型肺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多层螺旋CT X线 TNM分期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放射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钟李强 陈文春 +2 位作者 李毓安 刘斯辉 曾凤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1期254-255,共2页
目的:分析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放射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9年6月,在这期间进行放射科实习的实习生共22人,将所有实习生根据不同教学方法均分为观察组(11人,采用典型病例教学)与对照组(11人,采用常规实习带教教... 目的:分析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放射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9年6月,在这期间进行放射科实习的实习生共22人,将所有实习生根据不同教学方法均分为观察组(11人,采用典型病例教学)与对照组(11人,采用常规实习带教教学)。观察比较两组实习生学习完毕后其理论成绩与实际操作成绩。结果:学习结束后,观察组实习生的理论成绩与实际操作成绩远优于对照组实习生,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射科实习带教教学中,采用典型病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可有效提升实习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成绩,整体教学方法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病例教学法 放射科 实习带教
下载PDF
MRI与CT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钟李强 黄清存 +4 位作者 李毓安 苏海燕 曾凤仙 刘斯辉 陈文春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0期28-28,共1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诊断过程中CT与MRI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56例已确诊为脑出血患者,分别使用CT及MRI进行检查,比较两者检出率、漏诊率。结果 56例患者使用CT检查的总检出率为83.93%,漏诊率为16.07%;使用MRI检查的总检... 目的探讨脑出血诊断过程中CT与MRI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56例已确诊为脑出血患者,分别使用CT及MRI进行检查,比较两者检出率、漏诊率。结果 56例患者使用CT检查的总检出率为83.93%,漏诊率为16.07%;使用MRI检查的总检出率为92.86%,漏诊率为7.14%。MRI检查的检出率及漏诊率略优于CT检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与MRI均可为脑出血患者进行检查,并提供重要的诊断凭证,但MRI具有更高的鉴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CT 脑出血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两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8
5
作者 周东 郭卫中 +3 位作者 吴舒婷 王磊 刘斯辉 苏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451-1456,共6页
[目的]比较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倒三角空心螺钉(inverted cannulated cancellous screws,IC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应用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73例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比较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与倒三角空心螺钉(inverted cannulated cancellous screws,ICCS)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3月应用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3例采用FNS内固定,40例采用ICCS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NS组透视次数及下地活动时间显著优于ICCS组(P<0.05)。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7.91±3.63)个月,FNS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ICCS组(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FNS组的VAS评分显著优于ICCS组(P<0.05);相应时间点FNS组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ICCS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复位Garde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FNS骨折愈合时间、股骨颈短缩方面显著优于ICCS组;两组颈干角、T?nnis髋OA分级、骨不连、内固定失败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S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固定稳定性强、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骨折愈合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 倒三角空心螺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3D打印辅助开放复位内固定移位型髋臼骨折 被引量:2
6
作者 周东 苏郁 +4 位作者 吴舒婷 王磊 刘斯辉 李铖嵩 郭卫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670-1675,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移位型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06月收治的3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6例应用3D打印技术(3D组),16例应用传统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移位型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06月收治的3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6例应用3D打印技术(3D组),16例应用传统技术(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3D组手术时间[(203.4±47.2)min vs(248.2±72.1)min,P<0.05]、切口总长度[(22.8±8.9)cm vs(31.3±12.9)cm,P<0.05]、透视次数[(7.3±1.8)次vs(12.3±3.6)次,P<0.05]、术中失血量[(587.5±401.9)ml vs(885.0±417.7)ml,P<0.05]、输血量[(132.8±154.4)ml vs(436.9±546.5)ml,P<0.05]、下地行走时间[(5.8±1.1)d vs(8.4±2.2)d,P<0.05]均显著优于传统组。随访时间平均(23.5±10.1)个月,3D组患者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89.1±3.8)d vs(94.6±4.9)d,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髋伸屈及内外旋ROM、Harri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3D组的VAS[术后1个月,(3.5±1.5)vs(5.3±1.0),P<0.05;术后6个月,(1.6±1.4)vs(3.4±1.3),P<0.05]、Harris评分[术后1个月,(56.4±5.3)vs(51.1±8.1),P<0.05;术后6个月(78.1±5.1)vs(72.8±4.8),P<0.05]均差异显著优于传统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髋伸屈及内外旋ROM和末次随访时VAS、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3D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间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组T?nnis髋OA分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均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3D打印辅助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辐射暴露少、复位质量好、康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位型髋臼骨折 3D打印 术前手术模拟 开放复位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