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士祯“神韵”说时空蕴藉形成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新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4-87,共4页
"神韵"作为批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诗之空间想象和时间蕴藉。唐宋以来确立的"文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艺批评法则树立了这种"神韵"说时空蕴藉的基本内涵。故此,王士祯"神... "神韵"作为批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诗之空间想象和时间蕴藉。唐宋以来确立的"文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艺批评法则树立了这种"神韵"说时空蕴藉的基本内涵。故此,王士祯"神韵"说之"远",其创作要求之"根底"和"兴会",其于审美风格之"冲淡"和"味",无不以传统诗论的超越之态为主线,在诗歌的外旋时空机制中寻求其审美人生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说 时间 空间 审美 王士祯
下载PDF
“气”和“势”的时空化过程——《姜斋诗话》论诗的形象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新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传统诗论探讨诗歌的形象问题,总和某种特定的哲学形态和思想观念密切相连,其构建过程则以营造一种时空间感的方式实现。船山论诗,以此为据而又有所突破。其中,"气"是形象在诗中时空化的本体依据,"势"是形象时空化... 传统诗论探讨诗歌的形象问题,总和某种特定的哲学形态和思想观念密切相连,其构建过程则以营造一种时空间感的方式实现。船山论诗,以此为据而又有所突破。其中,"气"是形象在诗中时空化的本体依据,"势"是形象时空化的外在特征。如此,于内,是求诗中意之神、理、气的合一;于外,便是求诗之外在空间形态和艺术张力,在"敛"与"纵"、"藏"与"显"之间,建构了富于张力的意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斋诗话》 形象 时空
下载PDF
都市形塑与性别博弈——读《20世纪都市女性形象与都市文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新敖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155-156,共2页
傅建安《20世纪都市女性形象与都市文化》一书,基于女权与男权博弈的文化背景,深入探索了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形象生发的逻辑起点问题,清晰勾勒出都市文化形塑下20世纪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自我建构的历史轨迹,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20世纪都市女性形象与都市文化》 女性形象 都市文化 男权文化
下载PDF
近年来国内文学主体间性理论研究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新敖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95-99,共5页
文学主体间性研究在我国的兴起既是对上世纪80年代主体性问题大讨论的批判继承,又具有自身深刻的现实根源。目前这一研究主要围绕它的理论内涵及其运用展开,并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走向成熟。其实质在于对主体性问题的重新理... 文学主体间性研究在我国的兴起既是对上世纪80年代主体性问题大讨论的批判继承,又具有自身深刻的现实根源。目前这一研究主要围绕它的理论内涵及其运用展开,并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走向成熟。其实质在于对主体性问题的重新理解和在新的条件下对于文学研究的反思和进一步发展。作为新的理论形态的研究,它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广阔且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主体间性 主体
下载PDF
论船山诗学的时空蕴藉及其审美效应
5
作者 刘新敖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0-155,共6页
船山诗学传承中国古代诗论的虚空精神,打破"景""情"关系的二元对立,以"情"的时间蕴藉和"景"的空间想象,转换实现了艺术境界的时空转换。并以"意"为方向,统领了诗之时空之境:它既是... 船山诗学传承中国古代诗论的虚空精神,打破"景""情"关系的二元对立,以"情"的时间蕴藉和"景"的空间想象,转换实现了艺术境界的时空转换。并以"意"为方向,统领了诗之时空之境:它既是诗歌情景关系、时间蕴藉和空间形式的依据和方向,也是诗歌审美空间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韵味,既概括了诗之时空关系,亦对形式空间和审美意蕴的域限作出了相应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山诗学 时空蕴藉 审美
下载PDF
传统诗论时空观的哲学背景
6
作者 刘新敖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2-126,共5页
中国古代诗论的时空观,源于古人在日常生活影响下形成的哲学观念。儒家之要义,是以时空的方法论、以"天"为尊的行为方式、以"和"为目标的生存价值,实现儒家与社会时空位置的关系处理;道家则是以本体性的时空观念,... 中国古代诗论的时空观,源于古人在日常生活影响下形成的哲学观念。儒家之要义,是以时空的方法论、以"天"为尊的行为方式、以"和"为目标的生存价值,实现儒家与社会时空位置的关系处理;道家则是以本体性的时空观念,消除了社会、文化的滞碍,通达主体和艺术本体,开启了"虚"、"空"的审美艺术批评思维。在儒、道和诸子百家影响下,人与时空的同一成为中国人的诗意生存方式和处事哲学,并成为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基本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时空观 哲学 儒家 道家
下载PDF
范畴为“体”编辑为“用”——读周国清的《编辑主体论》
7
作者 刘新敖 石潇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编辑主体论》凸显了编辑学范畴的本体意义,并将其在编辑功用中予以贯彻,在体用结合中以一种内在的逻辑理路丰富、充实了编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编辑主体论》 范畴 编辑活动
下载PDF
论周立波长篇小说对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
8
作者 刘新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1-54,共4页
文学阐释空间形成的基本途径是主体和主体差异的确认。以《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周立波的长篇小说从文本的意义空间、地域空间及文化空间拓展了文学的阐释空间。这种阐释空间的拓展从横向和纵向保证了阐释的动态化和历史延... 文学阐释空间形成的基本途径是主体和主体差异的确认。以《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周立波的长篇小说从文本的意义空间、地域空间及文化空间拓展了文学的阐释空间。这种阐释空间的拓展从横向和纵向保证了阐释的动态化和历史延续性,保证了周立波小说艺术合力和张力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主体 差异 阐释空间 拓展
下载PDF
论文学阐释中的主体幻象
9
作者 刘新敖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3-127,共5页
主体幻象的提出是对文学阐释活动中主体本质和动态特征关注的必然结果。在文学阐释中,主体幻象从主体差异、语境变化及主体的想象性变化等方面建构阐释所需的间性空间。作为文学阐释对话性维度的有效保障,主体幻象设定了解释学循环的起... 主体幻象的提出是对文学阐释活动中主体本质和动态特征关注的必然结果。在文学阐释中,主体幻象从主体差异、语境变化及主体的想象性变化等方面建构阐释所需的间性空间。作为文学阐释对话性维度的有效保障,主体幻象设定了解释学循环的起点和阐释的限度,在动态的交流结构中实现阐释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幻象 阐释 间性空间 交流 阐释学循环
下载PDF
浅析“文学形象”的交流意义——探究文学概论教学理论的新视域
10
作者 刘新敖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129-131,共3页
文学形象的交流意义对于文学概论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从课堂教学环节来说,文学概论教学要求其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外延来说,文学概论教学要求解决理论与批评的脱节、文学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尴... 文学形象的交流意义对于文学概论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从课堂教学环节来说,文学概论教学要求其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外延来说,文学概论教学要求解决理论与批评的脱节、文学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尴尬。文学形象的引入,为文学概论课堂建构了足够的间性空间,即交流空间、审美空间和批判空间,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本途径和场域。其意义在于,横向来看,它创设了活泼的课堂情境;纵向来看,它起着传承审美文化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概论 文学形象 教学 间性空间 交流
下载PDF
铺设马克思主义文论传播的新路径——评张玉能《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
11
作者 刘新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09-110,共2页
董学文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取得显著成绩,充分彰显了它的价值与活力"。[1]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规律、时代特色及现实意义。但往往都是侧重于学术性研究而忽视了注重操作性的教材建... 董学文说:"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取得显著成绩,充分彰显了它的价值与活力"。[1]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规律、时代特色及现实意义。但往往都是侧重于学术性研究而忽视了注重操作性的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毫无疑问,张玉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教程 路径 传播 铺设 华中师范大学 教学研究 新中国
下载PDF
论农村审美文化的符号体系建构
12
作者 刘新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农村审美文化在能指与所指的剥离中回归现实语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需要建构自我的审美符号体系,使其成为农村审美文化传播的符码。农村审美文化的符号体系建构,首先是农村生产、生活景观的符号化,其次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符号化再生产、艺... 农村审美文化在能指与所指的剥离中回归现实语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需要建构自我的审美符号体系,使其成为农村审美文化传播的符码。农村审美文化的符号体系建构,首先是农村生产、生活景观的符号化,其次是通过艺术形式的符号化再生产、艺术情感的符号化蕴藉及艺术理解的符号化阐释而实现的农村艺术符号的创造,再次就是依托审美仪式符号的确定、审美仪式行为的操演和审美仪式功能的形成而实现的审美仪式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艺术 景观 符号 仪式
下载PDF
论主体间性视域中审美想象的交流作用
13
作者 刘新敖 《新余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4-56,共3页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使文学理论成为交流理论,为审美想象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审美想象是文学主体交流的中介之一,它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判断为交流活动的表达形式,并在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实现其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 审美想象 主体间性 交流 中介
下载PDF
普世价值与个体欲求的内在悖论——电影《白蛇传说》的文化寓意解读
14
作者 刘新敖 《绥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33-135,共3页
《白蛇传说》在诠释一个经典爱情故事的同时,在对个体欲求的解读中,阐释了传统文化中普世价值与个体欲求的内在悖论,为观众们重新反思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艺术范本。
关键词 《白蛇传说》 普世价值 个体欲求 悖论
下载PDF
文化诗学视域下儿童主体性的张扬
15
作者 刘新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08-110,共3页
王泉教授的著作《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通过儿童文学与文化诗学的联姻,立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为儿童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一个审美空间和话语空间。在儿童文学领域,儿童主体性的张扬,从纵向来说,形成于多元文化空间的交替、变更... 王泉教授的著作《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通过儿童文学与文化诗学的联姻,立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现状,为儿童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一个审美空间和话语空间。在儿童文学领域,儿童主体性的张扬,从纵向来说,形成于多元文化空间的交替、变更及递进发展的历史空间之中;从横向来说,形成于地域文化"在场"和"不在场"的矛盾及其多样性和流动性之中。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正是形成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的文化坐标》 文化诗学 儿童文学 主体性
下载PDF
王士祯“神韵”说的主体性追求
16
作者 刘新敖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64-67,共4页
王士祯深受魏晋主体思想的影响,张扬个性,喜好山水,其“神韵”说无论在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其根本都在于对主体性的展示和追求,力求在韵味无穷的审美世界中抒发性情、完善人格。
关键词 神韵 主体性 魏晋精神 王士祯
下载PDF
价值流失的危机:接受批评对文学消费的影响
17
作者 刘新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46-49,共4页
和任何批评方法一样,以接受美学为基础、侧重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批评方法对文学消费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接受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它使文学商品化加剧,有可能促进文艺繁荣,又可能使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比例失调,导致批评过程中价值的... 和任何批评方法一样,以接受美学为基础、侧重读者为中心的接受批评方法对文学消费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接受批评是一把双刃剑:它使文学商品化加剧,有可能促进文艺繁荣,又可能使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比例失调,导致批评过程中价值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批评 文学消费 价值流失 影响
下载PDF
自我体认的艰难与超越——龚鹏飞《漂流瓶》的知识分子立场解读
18
作者 刘新敖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70-73,共4页
龚鹏飞的长篇小说《漂流瓶》以诗性话语刻画了知识分子自我确认的尴尬、自我放逐的无奈及对自我救赎的期待,展示了当下知识分子自我体认艰难的同时,探索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之路。作品是知识分子精神自律历程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对其角... 龚鹏飞的长篇小说《漂流瓶》以诗性话语刻画了知识分子自我确认的尴尬、自我放逐的无奈及对自我救赎的期待,展示了当下知识分子自我体认艰难的同时,探索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之路。作品是知识分子精神自律历程的真实写照,充满了对其角色的纯净自然的美好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瓶》 知识分子 自我体认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2届年会暨周立波创作与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学术研讨会”综述
19
作者 刘新敖 《理论与创作》 2006年第6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中国新文学 乡土小说 当代中国 周立波 学会 创作 年会
下载PDF
文学制度悖论中的主体问题
20
作者 刘新敖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45-48,共4页
文学制度悖论归根结底是主体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的矛盾,主体在文学传统、价值追求的悖论和文化资本的争夺中,处于一种被询唤的尴尬境地,制度写作为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 文学制度悖论 意识形态 主体 制度写作 主体 悖论 学制 文化策略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