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虚无主义和柏拉图的对策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时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62,共6页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哲学,同时也是对各种道德学说的最大挑战,它力图粉碎各色的道德伪装,呈现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从这一点而论,道德虚无主义起着道德领域的解毒剂的功能。但除了其积极方面,它对道德的破坏作用更不可忽视。听...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深刻的道德哲学,同时也是对各种道德学说的最大挑战,它力图粉碎各色的道德伪装,呈现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从这一点而论,道德虚无主义起着道德领域的解毒剂的功能。但除了其积极方面,它对道德的破坏作用更不可忽视。听任道德虚无主义的流行将使社会共同体面临解体或分裂的危险。为克服这一理论的巨大冲击力,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对策。直到今天,这仍然可以视为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最好的回应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虚无主义 柏拉图 道德哲学 《理想国》 正义
下载PDF
论道德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时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67,共6页
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论述道德评价的功能,分别就对行为者的道德评价和对行为以及规范的道德评价进行分析,提出以道德价值评判前者,而以评判者自己所持的伦理原则评判后两者的看法,以纠正某些流俗之见,旨在揭示评判... 道德评价是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论述道德评价的功能,分别就对行为者的道德评价和对行为以及规范的道德评价进行分析,提出以道德价值评判前者,而以评判者自己所持的伦理原则评判后两者的看法,以纠正某些流俗之见,旨在揭示评判伦理规范时的伦理自我中心困境.并对缓和这种困境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评价 道德价值 伦理自我中心主义
下载PDF
专制的卢梭,还是自由的卢梭——对《社会契约论》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时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6,152,共7页
传统的自由主义者常把卢梭视为专制政治的拥护者。这是对卢梭政治哲学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没有从《社会契约论》的通篇论述中去理解公意和绝对主权。卢梭对生命、财产和自由等权利同样关注,对权力导致专制的趋向十分警惕;他不仅严格... 传统的自由主义者常把卢梭视为专制政治的拥护者。这是对卢梭政治哲学的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没有从《社会契约论》的通篇论述中去理解公意和绝对主权。卢梭对生命、财产和自由等权利同样关注,对权力导致专制的趋向十分警惕;他不仅严格界定了公意、全体和主权等被反复误解的概念,避免人们将多数理解为全体,将多数的意志理解为公意,还设计出种种方案限制政府权力,保证公意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专制 自由
下载PDF
伦理学中的幸福问题——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时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4,共6页
幸福是古典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伦理学绕不开的基本问题。由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存在极大差异,如何取得一致的认识便成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在关于幸福的种种论述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对幸福的内涵和幸福产生的机制... 幸福是古典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伦理学绕不开的基本问题。由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存在极大差异,如何取得一致的认识便成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在关于幸福的种种论述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对幸福的内涵和幸福产生的机制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可作为谈论幸福问题的恰当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亚里士多德 完善主义
下载PDF
我们为什么接受平等——试论平等的基础及其传统资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时工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7,共7页
平等作为道德观念已被现代人普遍接受,平等观念演进的历史轨迹也清晰可循,但平等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平等的力量又来自何方?近代中国为什么迅速接受了包括男女平等在内的平等观念?从现有关于平等基础的几种假说中并不足以推出平等,而卢梭&... 平等作为道德观念已被现代人普遍接受,平等观念演进的历史轨迹也清晰可循,但平等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平等的力量又来自何方?近代中国为什么迅速接受了包括男女平等在内的平等观念?从现有关于平等基础的几种假说中并不足以推出平等,而卢梭"人生而自由"的思想却可以用来解释平等的生成,这就意味着,自由才是平等的基础。平等的基础是平等的内在力量,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的平等资源则可以看作平等的外部力量,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合力推动下,以儒家信仰为核心的中国社会才比亚洲其他社会更快更彻底地接受了平等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自由 儒家
下载PDF
光明之子的乌托邦情结——尼布尔与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时工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2年第1期275-284,347,共12页
美国新正统主义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与马克思主义渊源颇深。尼布尔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在许多方面得自于马克思。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理论更是成为尼布尔反思教会内外的自由主义思潮,批判社会现实... 美国新正统主义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与马克思主义渊源颇深。尼布尔所倡导的现实主义伦理学中的现实主义因素在许多方面得自于马克思。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理论更是成为尼布尔反思教会内外的自由主义思潮,批判社会现实的得力工具。早年的尼布尔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奉者,甚至还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尼布尔却一反过去的态度,开始激烈批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的人性理论较之理性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来虽有殊胜之处,但同时也和它们一起分享了启蒙运动以来的进步观念,不能真正理解人性和历史中的罪恶的根源。这一缺陷在政治理论上表现为"强硬的乌托邦主义",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布尔 乌托邦主义 光明之子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论大学期间德性的养成
7
作者 刘时工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第3期60-65,共6页
大学期间是德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德性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和他人的反应方式,好的德性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德性拥有者自身。经过现代转换的传统德性体系可以为德性养成提供丰沛的资源,大学里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携手创造一种校园文化,... 大学期间是德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德性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和他人的反应方式,好的德性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德性拥有者自身。经过现代转换的传统德性体系可以为德性养成提供丰沛的资源,大学里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携手创造一种校园文化,使德性成为每个人的自觉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德目 大学 传统
下载PDF
双重视角下的撒玛利亚妇人
8
作者 刘时工 《宗教与哲学》 2019年第1期299-313,共15页
卖淫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社会现象,对卖淫的伦理反思却并不充分,正因如此,人们在此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当今时代,许多人着眼于社会现实而主张卖淫合法化,他们把这看作改善卖淫者处境的必要措施。以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反对方则认为卖淫有... 卖淫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社会现象,对卖淫的伦理反思却并不充分,正因如此,人们在此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当今时代,许多人着眼于社会现实而主张卖淫合法化,他们把这看作改善卖淫者处境的必要措施。以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反对方则认为卖淫有损于性自主权,是对卖淫者的直接剥削。本文对卖淫合法化同样持反对态度,但认为损害性自主权的说法理据不足,本文转而从价值分立和良善生活的角度,以及以圣经为核心的伦理传统的角度,为反对卖淫合法化提供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撒玛利亚妇人 卖淫 性自主权
下载PDF
休谟论道德的基础 被引量:6
9
作者 刘时工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4,共5页
休谟的道德哲学主要致力于对道德基础的研究。他通过对理性和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的分析,得出道德决定于情感的结论,这一结论可以看作理性在道德领域的自我限制,它对元伦理和规范伦理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道德的基础 理性论 情感论 休谟伦理学评价
原文传递
为什么要有道德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时工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45,共6页
"为什么要有道德"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为社会为什么要有道德和个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后面一个问题原来是无解的。这样,与其追问有道德的目的不如探究有道德的原因,以及有道德的后果,这些都有... "为什么要有道德"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为社会为什么要有道德和个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后面一个问题原来是无解的。这样,与其追问有道德的目的不如探究有道德的原因,以及有道德的后果,这些都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道德教育和道德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利他 社会 个人
原文传递
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时工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39,共5页
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为确定道德责任,亚里士多德引入了"出于意愿"的概念,并借用"始因"来说明何为"出于意愿",由此引发了关于意志是否可以为始因即自由意志的争论。站在决定论的立场,尝试从相容... 道德责任是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为确定道德责任,亚里士多德引入了"出于意愿"的概念,并借用"始因"来说明何为"出于意愿",由此引发了关于意志是否可以为始因即自由意志的争论。站在决定论的立场,尝试从相容论的角度,说明道德责任不必以自由意志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意志 道德责任 决定论 相容论
原文传递
价值类型和生命的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时工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38,共7页
生命的意义出现在每一个人的思考中,也出现在哲学家的反思里。过去30年里,英美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多是从生命的外在价值的角度切入这一问题,而没有关注到生命意义的另外两个维度,即主观价值和内在价值。实际上,这... 生命的意义出现在每一个人的思考中,也出现在哲学家的反思里。过去30年里,英美哲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多是从生命的外在价值的角度切入这一问题,而没有关注到生命意义的另外两个维度,即主观价值和内在价值。实际上,这三个维度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肯定或否定其中的一个并不意味着同时肯定或否定另外两个。就主观价值而言,幸福或至善才应该是最大的主观价值所在,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意义 价值 主观价值
原文传递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之我见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时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9-44,共6页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争论不休的话题。由于共同关注人类的行为 ,并且都指向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谐 ,所以两者在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段结合得非常紧密 ,但谈论道德而避开宗教并非不可能。本文从两者的基本关系入手 ,着重探...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由来已久、争论不休的话题。由于共同关注人类的行为 ,并且都指向社会共同体的稳定、和谐 ,所以两者在历史发展的大部分时段结合得非常紧密 ,但谈论道德而避开宗教并非不可能。本文从两者的基本关系入手 ,着重探讨宗教对道德意识可能具有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道德 道德意识 负面影响 社会 伦理学 定义 信仰
原文传递
重审价值观念的普遍性
14
作者 刘时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45-50,共6页
在普遍的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普遍"的理解不同。通过对科学理论的普遍性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观念、学说的普遍性既不来自它们被普遍接受,也不来自它们的普遍适用,而是来自这些观念或学说的解释的普遍性。同... 在普遍的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普遍"的理解不同。通过对科学理论的普遍性的分析,我们会发现,观念、学说的普遍性既不来自它们被普遍接受,也不来自它们的普遍适用,而是来自这些观念或学说的解释的普遍性。同理,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应该指的是它们所提出的要求的普遍性。这就是说,某一价值观念,如果是向所有人提出的要求,那么它就是普遍的。按照这种理解,不论是康德的实践哲学还是儒家学说,它们所提供给我们的都是普遍的价值观念。在全部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中,那些不与必然性观念相冲突并且符合道德精神的观念,是我们应该接受并努力践行的道德命令。可以说,价值观念的普遍性就来自它们所具有的普遍的道德感召力,它们的基础就是贯穿于所有道德要求的道德的基本精神,即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念 普遍主义 道德精神
原文传递
基督教的态度与现代伦理学——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理解中的基督教伦理学
15
作者 刘时工 《基督宗教研究》 2001年第2期137-144,共8页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和威廉·弗兰克纳同为美国现代著名的伦理学家,两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伦理学的发展。但是除此之外,两个人在学术旨趣和关注焦点上却大异其趣,鲜有共同之处。在思想领域,尼布尔是一个...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和威廉·弗兰克纳同为美国现代著名的伦理学家,两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活动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伦理学的发展。但是除此之外,两个人在学术旨趣和关注焦点上却大异其趣,鲜有共同之处。在思想领域,尼布尔是一个基督教伦理学家,因其倡导的基督教现实主义伦理学而广受瞩目,并与政治哲学家们'理'尚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美国 伦理学家 政治 活动 焦点 现实主义 哲学家 旨趣
原文传递
价值共识、道德的保守性和宗教传统
16
作者 刘时工 《基督宗教研究》 2003年第1期56-64,共9页
一自然神学退隐以后,对宗教的辩护多集中在价值领域,道德成为宗教继续存在的最强理由。不过这只应该是从社会功能和非信徒的角度的论证,不应该成为信仰者为自己的信仰真理辩护的理由。因为如果只因宗教的道德功能而信仰宗教,则宗教对道... 一自然神学退隐以后,对宗教的辩护多集中在价值领域,道德成为宗教继续存在的最强理由。不过这只应该是从社会功能和非信徒的角度的论证,不应该成为信仰者为自己的信仰真理辩护的理由。因为如果只因宗教的道德功能而信仰宗教,则宗教对道德并不能增加什么, 而且最终也必丧失其道德教化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信仰者 价值 功能 信仰 理由 信徒
原文传递
孔子与苏格拉底——高中语文教材试编样章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荣生 倪文尖 +1 位作者 刘时工 徐默凡 《语文学习》 2005年第11期25-30,共6页
单元导语 在“阅读与鉴赏”方面,本单元的能力建构指向“阅读视野与比较阅读”。 在“表达与交流”方面,本单元的能力建构指向“倾听与讨论”。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高中 语文 教材试编 教学目标 编辑意图 教学内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