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揭示白羽肉鸡孵化性状的遗传基础。本试验以白羽肉鸡A、B两个公鸡群体为素材,测定A群体5个世代(556只)、B群体3个世代(398只)的40周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并利用55K SNP芯片对两个群体共954个健康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基于系谱和基因...旨在揭示白羽肉鸡孵化性状的遗传基础。本试验以白羽肉鸡A、B两个公鸡群体为素材,测定A群体5个世代(556只)、B群体3个世代(398只)的40周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并利用55K SNP芯片对两个群体共954个健康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基于系谱和基因型信息计算的A群体的受精率遗传力分别为0.21和0.14。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受精率和孵化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关联到12个显著SNPs,分布在1、9、11、12、20号染色体上,其中有9个SNPs与受精率显著关联,有3个SNPs与孵化率显著关联,对A群体受精率高、低组各4只公鸡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两个差异表达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出9个与受精率相关的候选基因COPG1、ADAMTS18、FABP2、CDH8、SLCO4A1、ATP13A3、NELL2、VEZT和IGHMBP2;3个与孵化率相关的候选基因TMEM、SCO1和MYH1A。转录组测序与荧光定量PCR验证了两个与受精率相关的候选基因HMGCLL1和COA6。本研究利用GWAS和转录组测序筛选到孵化性状的相关候选基因,为白羽肉鸡孵化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展开更多
文摘旨在揭示白羽肉鸡孵化性状的遗传基础。本试验以白羽肉鸡A、B两个公鸡群体为素材,测定A群体5个世代(556只)、B群体3个世代(398只)的40周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并利用55K SNP芯片对两个群体共954个健康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基于系谱和基因型信息计算的A群体的受精率遗传力分别为0.21和0.14。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受精率和孵化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关联到12个显著SNPs,分布在1、9、11、12、20号染色体上,其中有9个SNPs与受精率显著关联,有3个SNPs与孵化率显著关联,对A群体受精率高、低组各4只公鸡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两个差异表达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出9个与受精率相关的候选基因COPG1、ADAMTS18、FABP2、CDH8、SLCO4A1、ATP13A3、NELL2、VEZT和IGHMBP2;3个与孵化率相关的候选基因TMEM、SCO1和MYH1A。转录组测序与荧光定量PCR验证了两个与受精率相关的候选基因HMGCLL1和COA6。本研究利用GWAS和转录组测序筛选到孵化性状的相关候选基因,为白羽肉鸡孵化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