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观测研究体系构建关键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煌 熊茂秋 +4 位作者 闵婕 袁江龙 陈武迪 严宇翔 李志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9-558,共10页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任务。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梳理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观测研究体系构建对自然资源系统研究和自然资源统...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人类长久以来的任务。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梳理全国自然资源系统观测研究体系构建对自然资源系统研究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业界对自然资源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观测研究关系、调查监测与观测研究关系、体系构建野外观测站选址、运行机制等高度关注问题;总结了观测体系构建框架体系和试点观测研究成果,最后就体系构建面临挑战提出建议,以期为全国自然资源观测研究体系构建提供启发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系统 观测研究 体系构建 关键问题
下载PDF
地表基质调查分层及分层测试指标体系设计与构建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玖芬 赵晓峰 +11 位作者 侯红星 秦天 陈占生 徐立明 杨柯 孔繁鹏 刘晓煌 卢兵 李子奇 刘佳 包茹意 郝爱兵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9,共14页
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物质与能量循环的主要载体,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明确地表基质调查分层及分层测试指标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的基础。本文基于地表基质调查的内涵和目标定位,深入分析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全国第三次土... 地表基质是地球表层物质与能量循环的主要载体,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明确地表基质调查分层及分层测试指标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的基础。本文基于地表基质调查的内涵和目标定位,深入分析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和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等调查深度和测试指标;利用近三年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在吉林省梨树县、辽宁省丹东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个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实测数据,运用变动系数法分析了不同地区地表基质层的地球化学元素垂向变化特征,结合表生地质作用(风化为主)最大深度、地表植被根系最大深度、浅层地下水位波动下限、基岩顶面深度等因素,将地表基质在垂向上大致分为三层:表层(0~2m)、中层(2~10m)和深层(10~20m),基岩埋深浅于20m则以揭露到基岩为准;表层(0~2m),称为生产层,包括支撑农业生产的耕作层,主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以收集资料为主;中层(2~10m),称为生态层,主要支撑植被生长和群落演替,服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格局优化,是地表基质调查的重点;深层(10~20m),称为沉积层,主要研究地表基质从基岩—深层—中层—表层演替规律和特征,以部署少量工程控制为宜。基于地表基质分层调查意义,结合元素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提出4+N型地表基质分层测试指标体系,即4类必测指标和针对特殊工作需要的N类选测指标,以期加快推进地表基质调查标准化、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地表基质调查 地表基质调查分层 分层测试指标
下载PDF
2000—204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富印 刘晓煌 +6 位作者 张文博 邢莉圆 王然 祖皮艳木·买买提 雒新萍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9-611,共13页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因此实现人口稠密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境保护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对区域生境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欠发达地区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因此实现人口稠密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境保护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为例,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与PLUS模型对该区域2000—2021年(历史时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以5年为步长对2025年、2030年、2035年和2040年的生境质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研究区生境质量均值下降了0.05,呈下降趋势,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地,呈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历史时期研究区44.74%区域生境质量显著下降,下降区域分布在城乡建设和道路扩张用地区域,西部山区此趋势最为突出。33.81%区域生境质量显著上升,上升区域分布在东部耕地区域和西部林地。研究区生境破碎化趋势加强,海拔与植被等自然要素对区域生境质量水平影响显著,与生境质量水平正相关。(3)2025—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未来生境质量格局差异明显,生态保护情境下生境质量水平呈上升趋势,耕地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均值稳定中呈现小幅度提升,城市发展情景下生境质量均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不同发展情景下人类活动对区域生境质量影响显著。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区域生境质量的发展趋势与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Sen趋势分析 MANN-KENDALL检验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的云贵高原产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郭佳晖 刘晓煌 +6 位作者 张文博 杨朝磊 王然 雒新萍 邢莉圆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4-635,共12页
对云贵高原产水量进行定量评估与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地区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及构建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维持城市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PLUS模型预测该地区2025与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利用InVEST... 对云贵高原产水量进行定量评估与研究,有利于探究该地区水资源的动态变化、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安全以及构建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维持城市水源涵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PLUS模型预测该地区2025与2030年土地利用类型,利用InVEST模型定量估算2000—2030年(以5年为一期)产水量,并对其进行时空分析;剖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坡度等级下的产水量变化情况;利用地理探测器对产水量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30年该地区产水总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其产水总量分别是:7.818×10^(7)m^(3)、5.750×10^(7)m^(3)、4.700×10^(7)m^(3)、9.162×10^(7)m^(3)、7.498×10^(7)m^(3)、7.820×10^(7)m^(3)、8.999×10^(7)m^(3);产水量空间分布呈现东南和北部高、中部低特征;(2)未利用地是该地区产水量最高的地类;(3)气象因子的变化是引起云贵高原年产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地理探测器的分析表明降水量、蒸散发量对产水量的解释力较强,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对产水量变化的解释力最强。产水量集中在坡度为0°~5°的区域,占总产水量的43.80%。研究结果可为云贵高原水资源的动态评估、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云贵高原 地理探测器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新疆天山1990-205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安全格局
5
作者 陈武迪 刘晓煌 +8 位作者 李洪宇 孙兴丽 王玉刚 刘晓洁 邢莉圆 王然 雒新萍 王超 赵宏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44-1663,共20页
【研究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扩展的背景下,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功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衰退。为应对这一挑战,确定并保护对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地点变得至关重要。生态安全格局是指一种全面策略和... 【研究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扩展的背景下,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功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和衰退。为应对这一挑战,确定并保护对生态可持续性具有重大价值的关键地点变得至关重要。生态安全格局是指一种全面策略和方法,旨在保障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PLUS模型和电路理论等,对西北干旱区天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安全格局(ESP)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1990—205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空间分布上基本稳定。近30年来总转换面积为32.52×10^(3)km^(2),主要是荒地和草地之间的转化。与2020年相比,2050年自然增长(ND)、生态保护(EP)和城市发展(UD)情景下的土地总转换面积分别为21.43×10^(3)km^(2)、23.09×10^(3)km^(2)、22.87×10^(3)km^(2),其中林地面积净增加的最多,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成。EP情景下林地、草地和水体面积增加。其他两种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大幅扩大。与ND和UD情景相比,EP情景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大。1990—2050年天山地区ESP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较大的生态源和较小的阻力廊道主要分布在天山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高的中部和北部。相反,破碎的生态源和较大的抗性廊道大多分布在被沙地、裸地或山地阻隔的西部地区。东南部为荒漠地区,没有生态源,缺乏生态廊道。近30年来,生态源区面积减少了1.84×10^(3)km^(2),呈现破碎化趋势,生态网络更加复杂。与2020年相比,2050年EP情景下的生态源面积和夹点面积分别增加10.53×10^(3)km^(2)和0.11×10^(3)km^(2),生态障碍带点面积减少0.38×10^(3)km^(2)。除EP场景外,其余两种情景的生态源面积也有所增加,但低于EP场景。【结论】生态保护情景在塑造LUCC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维护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极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模拟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下载PDF
近30年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土地利用驱动下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付宇佳 刘晓煌 +5 位作者 孙兴丽 刘玖芬 郑艺文 张子凡 赖明 熊茂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1-462,共12页
依据1990—2020年遥感影像、高程模型、植被、气象等数据,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划分析,获取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的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根据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气候因子对全国水平下不同土地类型的碳密度进行修正,获取西... 依据1990—2020年遥感影像、高程模型、植被、气象等数据,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区划分析,获取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的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根据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气候因子对全国水平下不同土地类型的碳密度进行修正,获取西部干旱区碳密度数据,利用InVEST模型,分析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30 a来该研究区以草地退化为主,耕地和荒漠是草地主要转出的类型,其中201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②研究区碳储量呈现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其中西部阿尔泰山与塔城盆地温带草原亚区和伊犁盆地温带草原亚区由于草地面积较丰富而碳储量较高;③1990—2020年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的碳储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引起碳储量净减少1.86×10^(8) t,其中2000年和2020年研究区大量草地转化为荒漠,使土壤碳储量明显下降,固碳潜力有所下降。本次对西北内陆荒漠资源大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的评估,有助于判断生态系统功能的转化趋势,为生态系统调控和促进该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碳储量 InVEST模型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土壤保持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熊茂秋 刘晓煌 +5 位作者 张雪辉 刘玖芬 郑艺文 张子凡 赖明 付宇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1-650,共10页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国重点生态保护区,流域土壤保持量的研究有利于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局,对于区域生态修复与维护有重要作用。以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2000—2020年的降雨、土壤、地形等数据,采...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是中国重点生态保护区,流域土壤保持量的研究有利于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布局,对于区域生态修复与维护有重要作用。以塔里木河流域上游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2000—2020年的降雨、土壤、地形等数据,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估算2000—2020年流域土壤在水力侵蚀下的土壤侵蚀量和土壤保持量,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并就土壤保持对其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流域以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为主,在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土壤保持空间分布呈现中间高、四周低格局,且2000—2020年的土壤保持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降雨、地形和土地利用是土壤保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土壤保持能力随着降水量和植被覆盖总体呈现梯度增长趋势。评价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土壤保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壤保持对驱动因子的敏感性,可为流域水土侵蚀防治和生态修护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土壤保持 驱动因子 时空格局 塔里木河流域
下载PDF
2000—2030年云贵高原碳储量和生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
8
作者 郭佳晖 刘晓煌 +6 位作者 李洪宇 邢莉圆 杨朝磊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赵宏慧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5-1497,共13页
云贵高原岩溶地质条件导致当地的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定量评估了云贵高原2000—2030年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结合自然资源区划,分析该地区2000... 云贵高原岩溶地质条件导致当地的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定量评估了云贵高原2000—2030年的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结合自然资源区划,分析该地区2000—2030年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0—2030年云贵高原碳储量均值为7.323×10~9t,多年呈现下降趋势,共减少0.471×10~9 t,空间上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最高的四级区划是丽江市东部楚雄北部小区;碳储量贡献率最高的地类是林地(>60%),其次是耕地(>28%);碳储量空间分异解释力最强的因子是高程,交互作用最强的因子是土地利用和坡向。2000—2030年云贵高原生境质量均值为0.755,多年呈下降趋势,共减少0.016,空间上呈现西部高、中部和东部低的特征,最高的四级区划是丽江市西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南部小区;林地的生境质量最高,指数为0.83。研究结果揭示了云贵高原碳储量与生境质量演变规律及分布格局,可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碳储量 生境质量 PLUS模型 地理探测器 云贵高原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的新安江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分析与预测
9
作者 闵婕 刘晓煌 +6 位作者 肖粤新 李洪宇 雒新萍 王然 邢莉圆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4-588,共15页
探析碳储量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具有积极反馈作用。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新安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运用PLUS模型预测不... 探析碳储量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具有积极反馈作用。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新安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运用PLUS模型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下2040年新安江流域碳储量分布。结果显示:(1)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研究区的碳储量。2000—2020年,新安江流域建设用地扩张602.707 km^(2),林地、耕地、草地和灌木分别减少615.225 km^(2)、42.640 km^(2)、3.021 km^(2)和0.296 km^(2),碳储量减少4.937×10^(6)t;碳储量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一致,碳储量较高区域的建设用地少、生态用地集聚连片且分布较多。(2)2040年多情景模拟显示,整体土地利用格局一致,局部变化明显。城镇发展、自然发展和耕地保护情景碳储量分别下降7.540×10^(6)t、7.544×10^(6)t和11.302×10^(6)t,其中在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7.130×10^(6)t)。(3)碳储量空间分异受地形、生态和人为因素影响。地理探测器表明,NDVI(0.561)和NPP(0.398)的解释力显著高于其他因子,是新安江流域碳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强于单一因子,其中NDVI与坡度的协同影响类型最强(0.652)。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城镇发展和生态保护政策可控制碳储量减少,在未来规划中,应保护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以提高碳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东北耕地潜在适宜区的变化
10
作者 陈武迪 刘晓煌 +8 位作者 李洪宇 刘玖芬 赵晓峰 袁江龙 赵宏慧 王然 邢莉圆 王超 雒新萍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5-1529,共15页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耕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研究该区域耕地的未来潜在适宜区,对于提升其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0—2020年耕地分布数据与31个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多类环境变...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耕地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研究该区域耕地的未来潜在适宜区,对于提升其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00—2020年耕地分布数据与31个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多类环境变量,通过最大熵模型(MaxEnt)和空间统计分析,构建未来近期(2021—2040年)和未来中期(2041—2060年)4种共享经济路径(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情景下的耕地预测模型,揭示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耕地潜在适宜区空间分布规律和未来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旱地面积为29.21×10~4 km^(2),其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不适生区面积分别为5.39×10~4 km^(2)、48.71×10~4 km^(2)、19.82×10~4 km^(2)和30.18×10~4 km^(2)。高适生面积区占旱地面积的15.27%,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影响旱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坡度、最干季度降水量和气温季节变化标准差。旱地最优分布环境条件为:平均温度为18.58~24.8℃、坡度为-1.25°~8.03°、降水量为0~16.3 mm、气温季节变化标准差为930~1400。(2)水田面积为6.07×10~4 km^(2),其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不适生区面积分别为4.06×10~4 km^(2)、13.67×10~4 km^(2)、20.22×10~4 km^(2)和66.17×10~4 km^(2)。高适生区面积占水田面积的66.89%,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零散分布于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影响水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海拔、年平均气温、坡度和等温性。水田最优分布环境条件为:海拔低于225.9 m、年平均气温为1.69~6.03℃、坡度低于2.28°、等温性低于25.53。(3)在未来气候情境下,旱地和水田适宜区分布与历史气候情景相似,但适生区面积有所变化。在未来近期,旱地高适生区面积在SSP245-30模式下增量最高,为0.4×10~4 km^(2);水田高适生区面积在SSP126-30模式下面积增量最高,为0.03×10~4 km^(2)。在未来中期,旱地和水田高适生区在4种模式下均降低,旱地在SSP126-50模式下降低最多,水田在SSP585-50模式下降低最多。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平原林耕资源大区土地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支撑,为耕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MaxEnt模型 适宜性评价 气候变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耦合NSGA-Ⅲ和FLUS模型的生态脆弱农区土地利用多目标协同优化配置
11
作者 李少帅 刘晓煌 +4 位作者 张超 靳京 曹文静 禄竸 张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9,共11页
依托数学模型和情景模拟,形成弹性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对促进生态脆弱农区生态、农业和经济用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为例,采用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识别和提取... 依托数学模型和情景模拟,形成弹性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对促进生态脆弱农区生态、农业和经济用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为例,采用MSPA(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识别和提取生态源地,耦合NSGA-Ⅲ(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Ⅲ)和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基于4种情景模拟形成具有弹性的生态脆弱农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结果表明:基于NSGA-Ⅲ可以快速形成研究区多目标下的Pareto解集,且解集内的各目标效益均优于2020年土地利用效益值。生态安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优先发展和经济优先发展情景存在其他两项目标效益提升不明显的情况。相对来说,最小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的均衡效益发展情景可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更高、更均衡的综合效益。制订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时,在参考各情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布局的基础上识别土地利用协调冲突区,有助于形成弹性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以适应区域可能发生的内外部经济政策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NSGA-Ⅲ FLUS模型 多目标协同 生态脆弱农区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新疆1990—2018年产水服务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12
作者 陈武迪 刘晓煌 +6 位作者 李洪宇 雒新萍 王然 邢莉圆 白亚楠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647,共12页
产水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评估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特征、明确不同自然资源分区的关键驱动因子,是维系新疆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模拟新疆1990—2018年产水服务时空变化,选择气候、土壤、地形、... 产水服务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评估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特征、明确不同自然资源分区的关键驱动因子,是维系新疆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利用InVEST模型模拟新疆1990—2018年产水服务时空变化,选择气候、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开展产水服务空间异质性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8年新疆产水总量变化为524.39×10^(8)~683.42×10^(8)m^(3),高值区集中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西部山地及天山山地等地区。(2)研究区不同地类的产水能力不同,其中荒漠和林地的产水能力最高,草地和水体与湿地其次,耕地和建设用地产水能力最差。(3)在新疆全域,气候类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强,尤其是年总降水量因子,解释能力达到0.9以上;不同自然资源分区,产水服务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存在明显差异,但年总降水量因子仍为第一主导因子。(4)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产水服务的空间分布解释能力大于单个因子的解释能力,气候因子与地形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能力最强,其次是气候因子与土地利用因子的交互。因此,新疆产水服务的维持与保护工作应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土地利用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服务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归因分析 新疆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现状与思考
13
作者 邢莉圆 刘晓煌 +5 位作者 朱梅涛 王然 雒新萍 张子凡 王超 赵宏慧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9-17,共9页
通过监测获取自然资源现状及变化情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自然资源部应运而生,从此自然资源管理由林、草、水等单要素管理进入统一管理... 通过监测获取自然资源现状及变化情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自然资源部应运而生,从此自然资源管理由林、草、水等单要素管理进入统一管理新时代。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自然资源管理要求全面、定量、精准掌握自然资源现状及变化情况,自然资源监测是获取自然资源家底现状、跟踪自然资源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是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本文归纳提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自然资源监测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利用综述法梳理了国家及自然资源部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自然资源监测的政策文件,以及部系统内外已有监测站网;划分了自然资源监测的类型及工作手段;立足统筹建设、统一标准、数据管理、支撑服务等角度,深入剖析了我国自然资源监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监测 调查监测评价体系
下载PDF
1990—2050年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
14
作者 袁江龙 刘晓煌 +5 位作者 李洪宇 邢莉圆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赵宏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9-573,共15页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黄河中段伊洛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权衡交易综合评价模型(InVEST)碳储量模块评估了1990—2020年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利...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黄河中段伊洛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权衡交易综合评价模型(InVEST)碳储量模块评估了1990—2020年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耦合PLUS模型预测了2025—2050年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区域碳储量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为耕地和草地转出,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转入。区域碳储量在1990—2020年间增长1.0×10^(7)t,东部碳储量持续减少,中西部碳储量持续增加。(2)2025—2050年区域整体固碳能力下降。相对于历史时期,东部固碳能力仍旧持续下降,中西部固碳能力由持续上升变总体上升,生态修复情景最有利于区域固碳,耕地保护情景最不利于区域固碳。(3)使用地理探测器可以得出,单因子分析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的q值(解释力)为0.561,解释力最强,交互分析中DEM(数字高程模型)与NDVI交互q值为0.592,两个因子交互解释力最强。建议经济较好、地形平坦的IV12-1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应注重自然保护,生态较好、海拔较高的VI22-1和VI22-3区域施行生态修复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碳储量 地理探测器 MK检验
下载PDF
基于地貌区划的新疆地表基质质地分类方案
15
作者 李洪宇 刘晓煌 +3 位作者 刘玖芬 赵晓峰 张文博 李福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6-717,共12页
地表基质调查是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地质工作的新领域,分类是地表基质调查的前提。为尽快掌握全国或省级更大区域的地表基质空间格局,需借鉴相关学科概念、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调查成果,探索分类方案。质地是地表基质内不同颗粒的组... 地表基质调查是新时代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地质工作的新领域,分类是地表基质调查的前提。为尽快掌握全国或省级更大区域的地表基质空间格局,需借鉴相关学科概念、充分利用已有基础调查成果,探索分类方案。质地是地表基质内不同颗粒的组合状况,基于质地类型刻画地表基质类型,有助于明确其孕育林草生态要素的本底特征。新疆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地貌是该区自然资源与地表基质质地分类空间分异的主控因素。本研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土壤性质、植物特征等多源信息,确定新疆地貌三级区划方案,基于地貌区划提出地表基质质地的分类方案。将新疆按坡度、起伏度、高程和成因分为47种地貌类型,划分6个一级、27个二级和1056个三级地貌区。山地区的三级地貌区数量高于平原区,中海拔丘陵是分布最广泛的三级地貌类型,中起伏中山和中海拔风积地貌分别是山地和平原内面积最大的三级地貌类型。大部分地貌类型的植被根系深度平均值低于100 cm, 0~200 cm的土壤信息足以描述新疆地表基质结构。不同三级地貌类型的0~200 cm内主要土壤质地类型的数量占比均值为70.9%,表明在新疆采用基于地貌的地表基质质地分类具有一定可靠性。粉壤质、砂质和砾质是新疆的主要地表基质质地,分别占全疆面积的49.6%、27.1%和10.3%。粉壤质是新疆森林、草原与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最高的质地分类。基于地貌类型的地表基质质地分类方案兼顾了水热条件与地表物质组成,有助于评价不同类别自然资源的适宜性,可为新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地貌区划 地表基质质地分类 自然资源
下载PDF
基于多环境要素的新疆耕地适宜性评价
16
作者 赵晓峰 刘晓煌 +2 位作者 刘玖芬 李洪宇 张文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733,共16页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综合评价各类环境要素对耕地适宜性的制约与对耕地适宜区分布的影响,是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保护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对维护新疆粮食安全和实施土地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疆耕地分布数据...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综合评价各类环境要素对耕地适宜性的制约与对耕地适宜区分布的影响,是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保护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对维护新疆粮食安全和实施土地整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疆耕地分布数据,通过最大熵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研究气候(气温、降水)、地形、水文、土壤和地质等5类35个环境要素对新疆山地区与平原区耕地(旱地和水田)适宜区分布的影响。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在平原区,影响旱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总氮、到水系距离和冬季降水,而影响水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为到水系距离、土壤pH、土壤表层湿度和>10℃年积温;在山地区,>0℃年积温、冬季降水、坡度和到水系距离是影响旱地适宜性的主要因素。(2)旱地高适宜区总面积约为78221 km^(2),主要分布于新疆西北部的阿尔泰山,西天山和中天山的中低海拔区域(海拔<2000 m),以及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山麓平原;新疆水田高适宜区总面积约为2834 km^(2),面积相对旱地较少,主要零星分布在新疆的中天山和西天山等雨水充沛地区。本研究选用的35个环境变量是当前可获取到的最新数据,数据较为全面、系统和准确,能够综合评价气候、地形、水文、土壤和地质因素对新疆耕地(旱地和水田)分布的影响程度,筛选出对耕地适宜性影响最大的环境变量,最终获得新疆耕地适宜区的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土地资源利用提供科学支撑,为新疆耕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新疆 适宜性评价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北祁连山西段西柳沟钨钼矿的Re-Os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晓煌 孙柏年 +2 位作者 屈文俊 康鸿杰 吴靖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434-2442,共9页
从北祁连山西段西柳沟钨钼矿床中选取9个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定年,结果显示西柳沟钨钼矿床的等时线年龄为421.0±3.8Ma,而岩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26.1Ma。表明西柳沟钨钼矿床与北祁连山西段最大的岩体-金佛寺岩体是同一时期形... 从北祁连山西段西柳沟钨钼矿床中选取9个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定年,结果显示西柳沟钨钼矿床的等时线年龄为421.0±3.8Ma,而岩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426.1Ma。表明西柳沟钨钼矿床与北祁连山西段最大的岩体-金佛寺岩体是同一时期形成。通过讨论分析西柳沟钨钼矿床的控矿构造特征、金佛寺岩体的形态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提出成岩成矿发生在晚志留世,是华北与柴达木两板块碰撞之后的产物,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 RE-OS定年 金佛寺岩体 控矿构造
下载PDF
北祁连西段干巴河脑钼钨矿床辉钼矿Re-Os测年及C-H-O-S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晓煌 邓军 +3 位作者 孙兴丽 刘玖芬 孙柏年 康鸿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5-851,共7页
干巴河脑钼钨矿是在北祁连山地区新近发现的中型石英脉型钼钨矿床。在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根据石英包裹体的C、H、O稳定同位素和辉钼矿Re、S含量的研究,认为成矿物质来自地壳,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与S型花岗岩有关;通过辉钼... 干巴河脑钼钨矿是在北祁连山地区新近发现的中型石英脉型钼钨矿床。在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根据石英包裹体的C、H、O稳定同位素和辉钼矿Re、S含量的研究,认为成矿物质来自地壳,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与S型花岗岩有关;通过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等时线年龄(424±10)Ma,成矿时间与其围岩——金佛寺S型花岗岩的成岩时间相近。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矿床与晚志留世古北祁连海闭合后、陆陆碰撞过程形成的金佛寺S型花岗岩有着成因联系,金佛寺花岗岩体为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巴河脑 钨钼矿床 稳定同位素 Re-Os等时线 金佛寺花岗岩 辉钼矿
下载PDF
陆域军事地质要素的提取及成果表达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晓煌 孙兴丽 +5 位作者 刘玖芬 李新昊 鲍宽乐 李宝飞 赵炳新 杨伟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军事地质是军事行动和国防建设与地质信息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地球物理与现代陆域军事行动的关系研究,提取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要素,改化为军事地质要素,与军事目标、军... 军事地质是军事行动和国防建设与地质信息实现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地球物理与现代陆域军事行动的关系研究,提取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地质、地球物理要素,改化为军事地质要素,与军事目标、军事地形和军事行动相结合,形成军事人员能够使用的军事用图,是军事地质研究重点。按照地质资料类型提取改化为军事地质要素的过程划分5大类、若干小类和子类军事地质要素指标。军事地质成果按照提取过程和使用对象分为军事地质改化类和应用类成果,改化类地质成果为军事地质要素成果,供军事地质改化人员使用,是地质成果向军事地质成果改化中间成果;应用类成果分为供一线作战人员使用的军事地质地形成果和供一线指挥员使用的军事地质专题成果。本研究为民用地质向军用地质转化和表达、民用地质术语向军事术语转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地质 军事地质要素 军事目标分类分级 军事地质要素图
下载PDF
军事地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晓煌 孙兴丽 +6 位作者 毛景文 关洪军 戚冉 李保飞 刘玖芬 杨伟龙 赵炳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56-1664,共9页
军事地质及其相关知识在人类战争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在以深地、深海、深空为特点的"三深"现代化信息战争中,战场环境的利用与评估、打击防御目标的优选排序、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需... 军事地质及其相关知识在人类战争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创造了许多战争奇迹。在以深地、深海、深空为特点的"三深"现代化信息战争中,战场环境的利用与评估、打击防御目标的优选排序、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需求凸显出来,以上都需要与地质密切相关的知识来协助解决。通过梳理与地质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军事上的运用,结合现代战争特点与需求,系统厘定军事地质定义、内容和方向,以及各专业在军事上应用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了军民融合地质与军事的三种形式,即"民为军用"、"军为民用"和"军民联合",为现代战争中军事地质研究及基础地质的军民融合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战争 军事地质 研究内容及方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