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煤矿水害事故特征、致因与防治对策 被引量:23
1
作者 曾一凡 武强 +5 位作者 赵苏启 苗耀武 张晔 梅傲霜 孟世豪 刘晓秀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共14页
水害作为煤矿“五大灾害”之一,在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生命安全方面,已成为仅次于瓦斯事故的第二大“杀手”。2000—2022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水害事故1206起、死亡5018人,其中较大以上水害事故103起,死亡2039人。为总结事故教训,探寻... 水害作为煤矿“五大灾害”之一,在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职工生命安全方面,已成为仅次于瓦斯事故的第二大“杀手”。2000—2022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水害事故1206起、死亡5018人,其中较大以上水害事故103起,死亡2039人。为总结事故教训,探寻事故规律,用事故教训推动水害防治工作,从地理区域、年代、季节、水文地质类型、突水水源和煤矿企业所有制等对水害事故特征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事故特征方面,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程度与水害事故发生频率高度一致;华南地区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位居首位,且全年内水害事故高发期主要集中在3—5月和7—8月;老空水是水害事故的主要充水水源,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并且主要发生在技术探查及管理能力更弱的乡镇所有制煤矿中。在事故致因方面,客观上开采环境复杂,主观上重视不够,即管理不当和违法违规开采,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点状的陷落柱和线状断层构造等隐蔽导水内边界以及老空水等未按规定探放,是事故发生的主要技术原因。最后,采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发现,当前煤矿水害方面聚焦的研究主题可以很好地对应“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煤矿防治水原则。从破解煤矿水害“风险查不清”“有险断不准”“出险治不了”等困境出发,相应从矿井充水因素和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立体充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以及分类源头精准防治等3大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并顺应水害防控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出透明矿山、水害灾变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等保障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安全 矿井突水 隐蔽致灾因素 探放水 水害防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煤-水-热”正效协同共采理论与技术构想 被引量:29
2
作者 曾一凡 刘晓秀 +1 位作者 武强 梁季月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8-550,共13页
双碳目标下,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已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迫切需求。煤炭生产在大力发展节能提效技术的基础上,消除水害与热害隐患的负面影响,主动激励伴生资源的潜在正面效应发挥能源替代功能是实现矿山可持续性绿色开采的有效举措。... 双碳目标下,煤炭企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已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迫切需求。煤炭生产在大力发展节能提效技术的基础上,消除水害与热害隐患的负面影响,主动激励伴生资源的潜在正面效应发挥能源替代功能是实现矿山可持续性绿色开采的有效举措。基于我国煤矿资源特点,首先提出了一种集约型煤水热多资源正效协同开采模式,剖析了该模式的内涵与基本协同模式,对全生命周期煤炭开采伴生资源控制-利用-储存形成矿区资源产供储一体产业链。通过阐述顶板水高效精准疏放、季节性含水层储能、低焓热能高效提取与梯级利用、深部地热原位开采和矿井水深部地质封存等关键技术及科学问题,提出了以煤炭开采低碳零碳融合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煤水热共采技术体系。针对系统运行优化管理,考虑以碳排放与经济性为双重目标配置优化开采工艺与运行策略的协同度。最后以陕西榆林小纪汗煤矿为分析案例,初步基于遗传算法构建煤水热共采模式下矿区资源多目标配置优化模型,评估了系统运行节能减排效益,结果表明:利用小纪汗矿伴生风/水资源年节能率可达50.2%,减少矿区生产用能总二氧化碳排放量24.2%,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通过实现矿业负效应资源的正向转换,拓展伴生资源对矿区综合能源体系的增环补链作用以实现煤水热正效协同共采,对煤炭行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效应资源 煤-水-热共采 双碳 多能互补 资源配置优化
下载PDF
Zn(Ⅱ)-TPPS_4-CTAB显色反应及三波长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锌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潘祖亭 徐勉懿 刘晓秀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40-143,共4页
本文报道以TPPS_4为显色剂、Hg(Ⅱ)为催化剂、CTAB为辅助配合剂,Zn(Ⅱ)在室温下极易形成Zn(Ⅱ)-TPPS_4-CTAB三元配合物。以三峰三波长胶束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锌,具有极高的灵敏度,ε=8.5×10~5 L·mol^(-1)·cm^(-1)。应用... 本文报道以TPPS_4为显色剂、Hg(Ⅱ)为催化剂、CTAB为辅助配合剂,Zn(Ⅱ)在室温下极易形成Zn(Ⅱ)-TPPS_4-CTAB三元配合物。以三峰三波长胶束吸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锌,具有极高的灵敏度,ε=8.5×10~5 L·mol^(-1)·cm^(-1)。应用本法测定了部分人发、水样、矿石、铝合金等试样中的痕量锌,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PS4显色剂 三波长 光度法
下载PDF
重度失语症家属配合言语训练的康复疗效研究
4
作者 刘晓秀 《中医临床研究》 2010年第2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家属配合言语训练对于重度失语症的治疗作用。方法:50例重度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语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家属配合言语的康复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总有... 目的:探讨家属配合言语训练对于重度失语症的治疗作用。方法:50例重度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语言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家属配合言语的康复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4.6oA,优于对照组66.7%(P〈0.05)。结论:家属配合语言康复治疗对患者的语言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失语症 家属配合 言语训练
下载PDF
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儿童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刘晓秀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3期599-599,共1页
目的:观察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儿童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吞咽障碍患儿56例,配对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均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评分进... 目的:观察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儿童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吞咽障碍患儿56例,配对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均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用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两种评价方法均有: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吞咽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穴位电刺激 童吞咽功能障碍 康复
下载PDF
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石中嫣 刘晓秀 吴珂慧 《新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40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训练方式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进行躯干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40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训练方式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进行躯干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激活训练。分别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区、 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步行速度,并于治疗后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的GMFM评分(D区、E区)、BBS评分、MBI评分和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2组GMFM评分(D区、E区)、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比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各项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儿的步行速度为(33.15±4.33)m/min,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步行速度(26.25±3.84)m/min(P <0.001)。治疗后,2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的50%(P <0.05)。结论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康复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患儿家长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肌群激活 躯干训练 脑性瘫痪 运动功能 影响
下载PDF
热源井填砾抽灌同井流/热贯通及温度锋面运移数值模拟
7
作者 宋伟 刘远周 +1 位作者 郑湍峰 刘晓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10-216,共7页
针对填砾抽灌同井流贯通、热贯通及温度锋面运移研究的不足,该文在已验证的数值模型中建立监测点、线、面和体对以上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并将热源井回水经过回填砾石直接流入抽水管的流量占总回水流量的百分比定义为流贯通强度。研究结果... 针对填砾抽灌同井流贯通、热贯通及温度锋面运移研究的不足,该文在已验证的数值模型中建立监测点、线、面和体对以上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并将热源井回水经过回填砾石直接流入抽水管的流量占总回水流量的百分比定义为流贯通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填砾抽灌同井回水进入含水层后的流速可以用某一方向的分速度代替;该模型中的流贯通强度为1.2%,热贯通发生与完全形成的时间分别为模型运行2.5和12 min,抽水温度变化较剧烈的时刻与热贯通形成发展的时刻基本一致。在地下水渗流速度大于1×10^(-3)m/s的区域,速度锋面运移较温度锋面运移快;反之,温度锋面运移快于速度锋面运移。通过对填砾抽灌同井流贯通、热贯通及温度锋面运移的量化分析,为进一步探索填砾抽灌同井最优运行策略和更高换热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速度 填砾抽灌同井 流贯通强度 热贯通 温度锋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