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晶(综述) 欧阳华伟(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2年第4期178-181,共4页
皮肤受损伤或者感染后,局部会产生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胶原而形成瘢痕。瘢痕不仅可能引起疼痛、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影响外观,关节部位的瘢痕甚至会影响正常运动功能。目前,瘢痕的常用治疗方法有瘢痕内药物注射... 皮肤受损伤或者感染后,局部会产生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分泌胶原而形成瘢痕。瘢痕不仅可能引起疼痛、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影响外观,关节部位的瘢痕甚至会影响正常运动功能。目前,瘢痕的常用治疗方法有瘢痕内药物注射、放射治疗、压力疗法、光电治疗及手术治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人们对瘢痕的治疗方法仍在探索中。自体脂肪移植是将自体抽吸所得的脂肪,经过提纯处理后,植入治疗受区的一种方法,自体脂肪移植具有安全,简单,成本低和易于获得等优点。由于吸脂技术及提纯技术的提升,自体脂肪移植在整形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发现脂肪组织、脂肪干细胞(ADSCs)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对瘢痕的治疗有积极作用,目前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现回顾近年文献,将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瘢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脂肪移植 瘢痕 脂肪干细胞 基质血管部分
下载PDF
肾小球疾病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晶(综述) 马坤岭(审校) 刘必成(审校)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0年第5期704-708,共5页
传统认为,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的发病机制与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或循环中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激活补体而引起的肾脏损伤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GN的发病机制,不仅与T、B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有关,而且与中性... 传统认为,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的发病机制与肾小球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或循环中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激活补体而引起的肾脏损伤等有关.近年研究发现,GN的发病机制,不仅与T、B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有关,而且与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等免疫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旨在对免疫失衡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原文传递
雌激素合成及代谢基因的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
3
作者 姜永冬 刘晶(综述) 庞达(审校)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442-445,共4页
雌激素是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推测是通过雌激素受体影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因此,与雌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子。与雌激素合成基因(CYP11A1、CYP17、CYP19)和代谢基因(CYP1A1、CYP1B1、CYP1A... 雌激素是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推测是通过雌激素受体影响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因此,与雌激素合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子。与雌激素合成基因(CYP11A1、CYP17、CYP19)和代谢基因(CYP1A1、CYP1B1、CYP1A2)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在调节乳腺癌易感性中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类 多态现象 遗传 乳腺肿瘤
原文传递
修饰的肿瘤抗原肽疫苗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晶(综述) 张玲 李翠玲(审校)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17-420,共4页
采用修饰的肽配体和佐剂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效应方法合成的肿瘤抗原肽疫苗,主要包括恶性黑色素瘤分化抗原来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来源、癌胚抗原(CEA)来源、NY—ESO-1抗原等来源的肽疫苗。目前,其疫苗的修饰... 采用修饰的肽配体和佐剂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TL)应答效应方法合成的肿瘤抗原肽疫苗,主要包括恶性黑色素瘤分化抗原来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来源、癌胚抗原(CEA)来源、NY—ESO-1抗原等来源的肽疫苗。目前,其疫苗的修饰方法、设计原理和提高CTL的应答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迅速,且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疫苗 抗原肽 蛋白质修饰
原文传递
细胞自噬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晶(综述) 肖娟(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年第5期294-297,共4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基于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ITP的发生并非单独归因于免疫系统异常,随着细胞自噬在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等方面的作用...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生机制主要基于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ITP的发生并非单独归因于免疫系统异常,随着细胞自噬在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细胞自噬在维持造血干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的正常数量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对细胞自噬在儿童ITP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细胞自噬 血小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