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漏斗胸患者手术前后小气道改变评估中多层螺旋CT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小飞 刘本寅 +2 位作者 张雅 张增俊 强永乾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漏斗胸患者手术前后小气道改变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漏斗胸患儿5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8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Haller指数、小气道改变、左肺下叶病变的情况以及心脏旋转角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漏斗胸患者手术前后小气道改变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漏斗胸患儿5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8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Haller指数、小气道改变、左肺下叶病变的情况以及心脏旋转角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观察漏斗胸不同凹陷程度的测量指标分析对比,胸骨凹陷深度(L)加大、CT凹陷指数(b/a)增大、胸骨凹陷角度(β)变小,表明胸骨向胸椎方向凹陷程度越重;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Haller指数、小气道病变、左肺下叶病变在不同凹陷程度的情况分析,胸前凹陷程度(轻、中、重度)中的Haller指数、小气道病变、左肺下叶改变情况的变化对比,中、重度情况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术前术后Haller指数及心脏旋转角度测量情况分析中,术前与术后的Haller指数、心脏旋转角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研究组中术前与对照组的Haller指数、心脏旋转角度,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与对照组的Haller指数、心脏旋转角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CT在不同年龄段手术前后小气道改变结果情况分析显示,<3岁与>6岁患儿术前、术后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3~6岁中的术前与术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年龄小于3岁以内的患儿术前小气道改变程度较轻,术后恢复快;3~6岁患儿术前小气道功能改变程度较高,术后恢复一般;而大于6岁患儿术前小气道功能明显降低外,大气道功能也随着减低,术后恢复差。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价漏斗胸的胸廓凹陷畸形程度和小气道改变情况,且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斗胸 小气道改变 多层螺旋CT 肺功能 胸廓凹陷畸形 儿童
下载PDF
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大腿上部软组织三维CT定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本寅 丁宁宁 +3 位作者 姜永宏 张玉婷 左秀娟 杨健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78-1282,共5页
目的:探讨大腿上端软组织三维CT参数在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因跌倒行髋部CT检查的老年女性的临床及CT资料。按照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上人工测... 目的:探讨大腿上端软组织三维CT参数在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2021年1月因跌倒行髋部CT检查的老年女性的临床及CT资料。按照有无髋部骨折分为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上人工测量骨折健侧及未骨折组右侧大腿上部肌肉体积(VMT)、肌间脂肪体积(VIMAT)、皮下脂肪体积(VSAT)以及T_(20)(小转子上方20 mm处)股骨颈长径皮质比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上述CT参数的差异。结果:30例低能量髋部骨折患者与34例未骨折者的年龄、身高、体重及BMI无统计学差异。骨折组T_(20)长径皮质比率及大腿上部肌肉体积均明显小于未骨折组(11.59%±1.42 vs 14.31%±2.55,P<0.001;299.80±42.32 mm^(3) vs 323.79±39.82mm^(3),P=0.023)。结论:除股骨颈骨皮质厚度,CT测量的大腿上部肌肉体积可作为评估老年女性低能量髋部骨折的风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大腿肌肉
下载PDF
IVIM扩散加权成像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丁宁宁 孟岩 +3 位作者 麻少辉 刘本寅 高丽 李小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9-653,共5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病患组)及11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双侧大腿轴位T1WI、T2STIR和IVIM-DWI扫描,经...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在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患者(病患组)及11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双侧大腿轴位T1WI、T2STIR和IVIM-DWI扫描,经后处理分析和测量得到IVIM参数值:快速弥散系数(ADCfast值)、慢速弥散系数(ADCslow值)、快速弥散分数(Ff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参数值差异。结果:病患组水肿肌肉、未受累肌肉(T2STIR上未显示水肿)及正常对照组正常肌肉ADCslow分别(1.59±0.26)、(1.41±0.24)、(1.34±0.1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DCfast分别为(10.83±2.69)、(9.09±1.55)、(7.48±2.73)×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患组未受累肌肉ADCfast值高于正常肌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IM-DWI技术可用于定量评估肌肉水分子扩散及微血管灌注情况,ADCslow和ADCfast值对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ADCfast值对其早期诊断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IVIM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丁宁宁 周丽 +3 位作者 屈婷婷 卞益同 刘本寅 杨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0-145,共6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4例贝氏肌营养不良,3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双侧大腿轴位T_1WI、T_2STIR和IVIM-DWI扫描,...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技术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经肌肉活检证实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4例贝氏肌营养不良,3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双侧大腿轴位T_1WI、T_2STIR和IVIM-DWI扫描,经后处理分析和测量得到IVIM参数值:快速弥散系数(Fast ADC值)、慢速弥散系数(Slow ADC值)、快速弥散分数(Ff值),并通过T1加权成像和改良的Mercuri分级评分法,对骨骼肌脂肪浸润程度进行0~5分的6级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MD患者中脂肪浸润肌肉、水肿肌肉、未受累肌肉各组间IVIM参数差异,并分析不同程度脂肪浸润肌肉间的IVIM参数差异。结果 PMD患者中脂肪浸润肌肉、水肿肌肉及未受累肌肉的Slow ADC值分别0.75±0.39、1.14±0.19、1.00±0.11(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Fast ADC值分别约7.14±6.51、13.56±9.67、4.02±1.89(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F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ercuri分级评分将未受累肌肉和脂肪浸润肌肉分为3组:轻度脂肪浸润(0~1分)、中度脂肪浸润(2~3分)、重度脂肪浸润(4~5分),3组Slow ADC值分别1.00±0.11、0.98±0.17、0.50±0.29(10^(-3) mm^2/s),重度脂肪浸润组与另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MDWI技术可用于定量评估肌肉水分子扩散及微血管灌注情况,对PMD患者的脂肪浸润及水肿肌肉进行定量分析,其中Slow ADC值能反应肌肉脂肪浸润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胫骨前嵴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假体旋转对位解剖参考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路玉峰 任小宇 +2 位作者 郝阳泉 许鹏 刘本寅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17-424,共8页
目的:通过CT测量正常膝关节探讨胫骨前嵴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胫骨旋转对线参考的可靠性。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选择122例因下肢创伤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的患者,... 目的:通过CT测量正常膝关节探讨胫骨前嵴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胫骨旋转对线参考的可靠性。方法:自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选择122例因下肢创伤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89例,女33例;年龄18~81(51.4±16.4)岁。使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标记健侧正常膝关节的外科通髁线(surgical epicondylar axis,SEA),外侧平台远端8 mm平面的髌韧带内侧缘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的连线(髌韧带内侧缘轴),胫骨横轴,髌韧带止点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Akagi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轴),胫骨结节中内1/3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Insall线),胫骨结节内侧缘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胫骨结节内侧缘轴)。把前缘锐利的胫骨前嵴等分为3部分,取上下顶点和中间2个点,标记4个点在该平面与与后叉韧带胫骨止点中点投影的连线(胫骨前嵴近端轴、胫骨前嵴中段轴1、胫骨前嵴中段轴2以及胫骨前嵴远端轴)。测量胫骨横轴和SEA之间以及其他各轴与SEA垂线的角度。对比10个胫骨轴之间的两两关系。结果:髌韧带内侧缘轴、胫骨前嵴近端轴、胫骨前嵴中段轴1、胫骨前嵴中段轴2、胫骨前嵴远端轴、Akagi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轴、Insall线、胫骨结节内侧缘轴与SEA垂线的角度分别为(-1.6±4.5)°、(12.0±6.9)°、(7.2±8.6)°、(7.1±10.4)°、(6.6±13.5)°、(1.4±5.0)°、(10.2±5.1)°、(11.9±5.4)°和(3.6±4.8)°。胫骨横轴与SEA的夹角为(4.1±5.3)°。髌韧带内侧缘轴相对于SEA外旋,Insall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轴和胫骨前嵴近端轴明显大于Akagi线、胫骨横轴、胫骨结节内侧缘轴(P<0.001)。胫骨前嵴中段轴1和2以及胫骨前嵴远端轴明显大于Akagi线、胫骨横轴、胫骨结节内侧缘轴(P<0.001)。但是胫骨前嵴中段轴1和2以及胫骨前嵴远端轴小于Insall线、髌韧带止点中内1/3轴和胫骨前嵴近端轴(P<0.01)。胫骨前嵴中远段3个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前嵴中段可以作为TKA胫骨假体旋转对线参考一个选择,其可靠性优于Insall线,但要差于Akagi线、胫骨横轴和胫骨结节内侧缘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解剖标记 假体调节
下载PDF
血清学检查阴性同时累及颈椎和腰椎多灶性布鲁氏菌性脊柱炎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6
作者 王宇航 王彪 +2 位作者 何思敏 刘本寅 郝定均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9期855-858,共4页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骨关节受累形式之一,以腰椎多见[1]。除影像学诊断外,Wright标准试管凝集(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STA)试验简便快速,敏感性(98.7%)和特异性(87.5%)高,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诊断方法[2-3]。...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骨关节受累形式之一,以腰椎多见[1]。除影像学诊断外,Wright标准试管凝集(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STA)试验简便快速,敏感性(98.7%)和特异性(87.5%)高,是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诊断方法[2-3]。血清学阴性的同时累及颈椎和腰椎的多灶性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在临床上极为罕见,临床表现非特异性高,常与结核性脊柱炎混淆,早期诊断困难。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脊柱外科收治了1例罕见的血清学阴性累及颈椎和腰椎的多灶性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多灶性 脊柱外科 布鲁氏菌病 关节受累 试管凝集 血清学检查 非特异性
下载PDF
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及最佳迭代算法技术在肋间后动脉显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左秀娟 刘正华 +2 位作者 张玉婷 刘本寅 姜永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1883-1887,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及最佳迭代算法技术,在提高肋间后动脉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能谱CT胸部增强扫描患者30例。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扫描完成后根据GSI Viewer软件计算出的肋间后动脉单能量图像的最佳... 目的探讨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技术及最佳迭代算法技术,在提高肋间后动脉显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能谱CT胸部增强扫描患者30例。采用能谱扫描模式扫描完成后根据GSI Viewer软件计算出的肋间后动脉单能量图像的最佳keV值,采用文献中最佳ASIR权重为60%。然后分别重建:70 keV+FBP,70 keV+最佳ASIR权重,最佳单能量+FBP,最佳ASIR权重+最佳单能量的4组图像。分别测量动脉期各组图像中肋间后动脉以及同层面背部肌肉和腋下脂肪的CT值和SD值,计算肋间后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并比较分析。由两位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影像科医师根据图像噪声、血管边缘清晰度及诊断信心对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肋间后动脉最佳单能量范围为60~71 keV,平均(63.33±2.66)keV。70 keV+FBP组、70 keV+最佳ASIR权重、最佳单能量+FBP、最佳单能量+最佳ASIR权重4组图像平均SNR分别为17.64±8.68,23.03±11.69,19.34±8.83,25.89±12.37。70 keV+FBP组、70 keV+最佳ASIR权重、最佳单能量+FBP、最佳单能量+最佳ASIR权重4组图像平均CNR分别为14.87±7.36,19.26±9.90,16.81±8.13,22.14±10.97。结论能谱CT扫描最佳权重下与最佳单能量联合应用的SNR及CNR最高,可进一步提高肋间后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后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