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悲剧形而上学到悲剧经验———汉娜·阿伦特的悲剧理论研究
1
作者 刘桂诚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3,共9页
阿伦特通过对公共空间行动结果的不可预测性进行反思,并在海德格尔理论的影响下将行动者的死亡看作其本质的获得方式。阿伦特理论中借助死亡达到对行动者生活全部意义的理解隐含着强烈的悲剧形而上学色彩。阿伦特将公共空间的言说视为... 阿伦特通过对公共空间行动结果的不可预测性进行反思,并在海德格尔理论的影响下将行动者的死亡看作其本质的获得方式。阿伦特理论中借助死亡达到对行动者生活全部意义的理解隐含着强烈的悲剧形而上学色彩。阿伦特将公共空间的言说视为克服悲剧形而上学的方式,言说的戏剧性也将悲剧形而上学转向了悲剧经验。悲剧经验成为理解现代政治事件和政治经验的一种框架,其中布莱希特悲剧中的同情问题成为了阿伦特对当代政治经验的理解的关键例证。同时,阿伦特也将古希腊悲剧以视域融合的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使其反过来成为理解当下政治现实的另一种经验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娜·阿伦特 悲剧 布莱希特 俄狄浦斯
下载PDF
拯救戏剧观众——萨特与阿伦特对海德格尔“常人”概念剧场意义的诠释
2
作者 刘桂诚 《南大戏剧论丛》 2022年第2期164-175,共12页
“常人”这一概念被海德格尔用以表示此在日常生活的“平均状态”。在“常人”的支配下,此在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构成了群众性,并导致了此在的沉沦。海德格尔对“常人”的理解,潜在地否定了戏剧这一剧场艺术形式。然而,受到海德格尔影响... “常人”这一概念被海德格尔用以表示此在日常生活的“平均状态”。在“常人”的支配下,此在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构成了群众性,并导致了此在的沉沦。海德格尔对“常人”的理解,潜在地否定了戏剧这一剧场艺术形式。然而,受到海德格尔影响的萨特和阿伦特对戏剧表示肯定。萨特虽然在早期的戏剧创作中继续探讨摆脱“常人”所带来的冲突性,但是晚期萨特将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肯定了观众的一致性所产生的革命性力量。阿伦特对海德格尔的“常人”更多的则是对抗态度,以此肯定人在公共领域的行动。戏剧被看作一种行动,而观众则作为政治共同体揭示行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人” 萨特 阿伦特 剧场 行动
下载PDF
从理论性到物质性的身体——苏珊·鲍尔多女性身体研究述评
3
作者 刘桂诚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93-98,共6页
美国女性主义研究者苏珊·鲍尔多构建的女性身体理论将身体作为三个层面加以解读:身体作为思维方式,权力场所和斗争工具。她在三个层面分别批判笛卡尔、继承福柯和修正巴特勒,以此建立了一套重视身体物质性,结合女性身体经验、身体... 美国女性主义研究者苏珊·鲍尔多构建的女性身体理论将身体作为三个层面加以解读:身体作为思维方式,权力场所和斗争工具。她在三个层面分别批判笛卡尔、继承福柯和修正巴特勒,以此建立了一套重视身体物质性,结合女性身体经验、身体感受和具体社会语境的身体研究思路,并将这一思路运用于包括女性饮食、身体失调、女权运动等文化现象的分析。鲍尔多对身体物质性的重视是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文本主义问题的一次修正,也矫正了女性“身体写作”放纵身体的问题。然而,鲍尔多的理论也存在过分强调女性个体特殊性、过分注重身体经验而消解理论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珊·鲍尔多 身体 女性主义 理论性 物质性
下载PDF
新加坡跨文化戏剧的悖论——论《李尔》中的文化政治
4
作者 刘桂诚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80,共10页
新加坡戏剧导演王景生的戏剧作品《李尔》利用跨文化的元素,一方面混杂了亚洲多个国家民族戏剧的风格,其跨文化形式与新加坡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将作为全球景观的莎士比亚故事整合进亚洲叙事之中,并与新加坡文化的对外输出... 新加坡戏剧导演王景生的戏剧作品《李尔》利用跨文化的元素,一方面混杂了亚洲多个国家民族戏剧的风格,其跨文化形式与新加坡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将作为全球景观的莎士比亚故事整合进亚洲叙事之中,并与新加坡文化的对外输出政策及亚洲价值论相契合。《李尔》以此获得了新加坡官方对其“泛亚性”的认可。然而,王景生的跨文化戏剧以其不同于西方跨文化戏剧的方式形成了形式和内容的悖论,即“亚洲价值论”和“父权制”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政治反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坡 跨文化戏剧 李尔 亚洲价值论
原文传递
人—偶关系的当代呈现——以《高地上的沃伊采克》为例
5
作者 刘桂诚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6-71,共6页
当代木偶戏《高地上的沃伊采克》(简称《沃》)呈现了两种不同操偶方式。一种是操偶师身处幕后单独操偶,完全控制木偶的行动并掌握对木偶行动意义的解释权,沃伊采克背后隐藏的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社会力量在这种人—偶关系中被揭示。但同时... 当代木偶戏《高地上的沃伊采克》(简称《沃》)呈现了两种不同操偶方式。一种是操偶师身处幕后单独操偶,完全控制木偶的行动并掌握对木偶行动意义的解释权,沃伊采克背后隐藏的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社会力量在这种人—偶关系中被揭示。但同时,现代戏剧理论对木偶所展现在舞台上的理性却被《沃》所批判,人—偶关系不应局限于人通过理性对木偶行动进行认识和解释。第二种操偶方式由两个操偶师共同控制木偶且处于舞台可见之处,人—偶关系成为以存在为基础的共同书写,《沃》中的木偶以此展现其“非上手性”。人—偶关系不再是舞台上特殊的一组关系,而是与其他关系处于平等地位共同呈现舞台意义,《沃》因而展现了对阶级和种族两组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上的沃伊采克》 木偶戏 人—偶关系 上手性 物转向
原文传递
“再现”的终结:德勒兹的戏剧思想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桂诚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37,41,共6页
德勒兹关于戏剧的思考集中在对权力的摒弃上。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截除戏剧元素、修正语言的戏剧实践策略,并将戏剧看作是对少数意识的呈现与创造。另外,德勒兹哲学也从戏剧中获得灵感,德勒兹对戏剧"非再现性"的看法正... 德勒兹关于戏剧的思考集中在对权力的摒弃上。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他提出了截除戏剧元素、修正语言的戏剧实践策略,并将戏剧看作是对少数意识的呈现与创造。另外,德勒兹哲学也从戏剧中获得灵感,德勒兹对戏剧"非再现性"的看法正式消解了戏剧和哲学的二元对立,提出了哲学的戏剧化思维方式,并为表演哲学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少数文学 非再现 戏剧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