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美格鲁肽联合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治疗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王艳 涂振兴 +2 位作者 廖华萍 李烨 刘桑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7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司美格鲁肽联合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治疗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三明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初诊肥胖T2DM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联药物组与三联药物组,各80例。二联... 目的观察司美格鲁肽联合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治疗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三明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初诊肥胖T2DM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二联药物组与三联药物组,各80例。二联药物组予二甲双胍片+恩格列净片治疗,三联药物组在二联药物组基础上给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皮下注射,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糖变异性指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所占百分比(TIR%)、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标准差(SDBG)、血糖变异系数(CVBG)],不良反应。结果三联药物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二联药物组的78.75%(χ^(2)=6.144,P=0.013)。治疗12周后,2组FPG、2 hPG水平与HbA1c、HOMA-IR较治疗前均下降,且三联药物组下降幅度大于二联药物组(P<0.01);2组TIR%较治疗前升高,MAGE、SDBG、CVBG较治疗前下降,且三联药物组升高/下降幅度大于二联药物组(P<0.01)。二联药物组与三联药物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vs.6.25%,χ^(2)=0.132,P=0.717)。结论司美格鲁肽联合恩格列净与二甲双胍治疗初诊肥胖的T2DM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TIR%,降低血糖变异性,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肥胖 初诊 司美格鲁肽 恩格列净 二甲双胍 胰岛素抵抗 血糖变异性
下载PDF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血糖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廖华萍 涂振兴 +3 位作者 李烨 王艳 魏泉清 刘桑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3期2236-223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血糖变异性(GV)与下肢动脉病变(LEA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科确诊为LEAD的T2DM患者作为LEAD组,同期非LEAD的T2DM患者作为非LEAD组,两组均120例...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血糖变异性(GV)与下肢动脉病变(LEAD)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科确诊为LEAD的T2DM患者作为LEAD组,同期非LEAD的T2DM患者作为非LEAD组,两组均120例,对比两组临床指标的差异。根据踝臂指数(ABI)将LEAD患者分成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与重度病变组,对比三组TIR、GV相关指标(SDBG、MAGE、MBG、MODD、CV)的差异。Pearson法分析GV相关指标、TIR与ABI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EAD的危险因素。结果:LEAD组SBP、DBP、TG、LDL-C、UA、糖尿病病程、FPG、2hPG、HbA1C、SDBG、MAGE、MBG、MODD、CV均较非LEAD组升高,HDL-C、TIR较非LEAD组降低(P<0.01或P<0.05)。随着LEAD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SDBG、MAGE、MBG、MODD、CV呈逐渐升高趋势,(均P<0.01)。Pearson相关分析:SDBG、MAGE、MBG、CV与ABI均呈明显正相关,TIR与ABI呈明显负相关(P<0.01)。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病程、CV、MAGE、SDBG、HbA1C、SBP、TG、LDLC、DBP均为影响LEAD的危险因素(均P<0.01或P<0.05),TIR是LEAD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LEAD患者TIR降低,GV相关指标升高,两者均与LEAD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影响LEAD发生、发展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血糖变异性 下肢动脉病变 踝臂指数 相关性
下载PDF
甲亢危象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桑燕 陈祥彪 +1 位作者 巫哓强 涂振兴 《江西医药》 CAS 2012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提高对甲亢危象的认识,了解其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分析5例甲亢危象病例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循环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 目的提高对甲亢危象的认识,了解其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分析5例甲亢危象病例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循环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出现甲亢危象后处理及时妥当,可抢救成活。结论甲亢危象尽早明确诊断,积极抗甲亢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病情危重,评分越高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危象 诊治
下载PDF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桑燕 涂振兴 +3 位作者 李烨 廖华萍 魏泉清 梅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内分泌科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左侧股骨颈、左髋、腰椎1-4的骨密度,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生化指标、...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本院内分泌科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56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左侧股骨颈、左髋、腰椎1-4的骨密度,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其生化指标、高压液相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根据血尿酸水平分成2组:血尿酸正常组(血尿酸<420μmol/L,64例)、血尿酸增高组(血尿酸≥420μmol/L,92例),同时根据骨量T值分成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骨质疏松组。比较组间各项生化指标及骨密度(MBD)的差异,并分析血尿酸与MBD的相关性。结果 (1)尿酸增高组患者SBP、DBP、TG、LDLC、脂蛋白a、FPG、2h PG、HbA1C等均较尿酸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2)与尿酸正常组比较,尿酸增高组患者L_1、L_2、L_3、L_4、L_(1-4)、股骨颈、全髋MB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3)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量减低组、骨质疏松组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血尿酸与MBD呈明显正相关。(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与L_1、L_2、L_3、L_4、L_(1-4)、股骨颈、全髋MBD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528、0.604、0.564、0.747、0.669、0.711、0.764,P<0.05或P<0.01)。结论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MBD呈明显正相关,监测血尿酸水平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老年男性 骨密度 血尿酸 骨质疏松 相关性
下载PDF
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5
作者 刘桑燕 陈祥彪 林美华 《海峡药学》 2011年第12期190-191,共2页
以酮症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22例经胰岛素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改善,并对其随访3年血糖控制良好,疗效与病程长短、及治疗前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有关。
关键词 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 2型 胰岛Β细胞
下载PDF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两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5
6
作者 冯尤健 陈祥彪 +2 位作者 刘桑燕 巫晓强 刘碧玲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1,共2页
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72例随机分为短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泵(CSII)组及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组。结果提示短期CSII及MSII治疗均可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较MSII效果好。其疗效与病程长短、治疗... 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72例随机分为短期持续性皮下胰岛素泵(CSII)组及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II)组。结果提示短期CSII及MSII治疗均可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CSII较MSII效果好。其疗效与病程长短、治疗前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以及医师的技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Β细胞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5
7
作者 涂振兴 王艳 +2 位作者 李烨 廖华萍 刘桑燕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15期38-41,共4页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下肢动脉病变(PA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36例,根据肱踝指数(ABI)将T2DM患者...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与下肢动脉病变(PA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三明市第二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36例,根据肱踝指数(ABI)将T2DM患者分为非PAD组64例与PAD组72例。同时根据PAD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将PAD组分成3个亚组,分别为轻度病变组14例、中度病变组39例、重度病变组19例。比较非PAD组与PAD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血肌酐(SCr)、同型半胱氨酸(Hcy)、NLR、MHR,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NLR、MHR与PAD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PAD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1)非PAD组与PAD组年龄、性别、BMI、SBP、DBP、TC、UA、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D组病程、TG、LDL-C、FPG、2 hPG、HbA1c、Hcy、NLR、MHR高于非PAD组,HDL-C低于非PAD组(P<0.05或P<0.01)。(2)重度病变组下肢动脉严重程度评分、NLR、MHR高于中度病变组、轻度病变组,且中度病变组下肢动脉严重程度评分、NLR、MHR高于轻度病变组(均P<0.01)。(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AD患者NLR、MHR与ABI均呈负相关,与下肢动脉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程、NLR、MHR、TG、LDL-C、UA、Hcy、FPG为PAD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或P<0.05)。结论T2DM患者NLR、MHR增高与PAD相关,其是PAD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T2DM患者PAD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肱踝指数 相关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IL-6、hs-CRP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欧阳小予 陈建平 +1 位作者 杨阳 刘桑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19期2589-2590,2609,共3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明确诊断NAFLD患者122例,同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0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白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明确诊断NAFLD患者122例,同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相关生化指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VEGF、IL-6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脂肪肝组在臀围、腰围、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尿酸、同型半胱氨酸、WBC、hs-CRP、VEGF、IL-6等临床指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进一步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脂肪肝组血清VEGF水平与IL-6、hs-CRP、WBC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2、0.698、0.713,均P<0.01)。结论:NAFLD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与IL-6、hs-CRP、WBC等均呈正相关,细胞因子、炎症因子参与了NAFLD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白介素-6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胆红素、胆汁酸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梅军 汤畴旺 刘桑燕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D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入住本院明确诊断为DR患者240例,根据眼底检查分成非增殖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n=132)与增殖期2型糖尿病...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胆红素、胆汁酸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D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入住本院明确诊断为DR患者240例,根据眼底检查分成非增殖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n=132)与增殖期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n=108)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无糖尿病视网膜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NDR,n=100);收集3组入组对象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等一般资料,检测3组患者的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并对DR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NDR组比较,NPDR组、PDR组在糖尿病病程、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UA)、胱抑素C(Cys C)等方面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PDR组、PDR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均较NDR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FPG、HbA1C、Cys C、糖尿病病程均为DR的危险因素;而TBIL、DBIL、TBA均为DR的保护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TBIL、DBIL、TBA均明显降低,其是DR的保护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胆红素 胆汁酸 相关性
下载PDF
恩格列净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涂振兴 王艳 +1 位作者 廖华萍 刘桑燕 《基层医学论坛》 2021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疗效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临床初诊T2DM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完成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对照组给以二甲双胍缓释片(1.0 g/d)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恩格列净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疗效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临床初诊T2DM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80例。完成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对照组给以二甲双胍缓释片(1.0 g/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恩格列净片(10 mg/d)治疗,疗程12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血管内皮功能的差异。结果 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内皮素-1(ET-1)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恩格列净可显著降低初诊T2DM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与胰岛细胞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初诊患者 恩格列净 血管内皮功能 胰岛功能 血糖
下载PDF
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涂振兴 周卫国 刘桑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23期3204-3205,共2页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仅治疗组再加用羟苯磺酸钙,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尿微白蛋白(mAlb... 目的:观察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仅治疗组再加用羟苯磺酸钙,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尿微白蛋白(mAlb)、24h尿蛋白定量、肾小球滤过滤(GFR)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GFR组内、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Alb、24h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FIB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FIB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缬沙坦治疗可有效降低早期DN患者蛋白尿,同时能降低FIB,能有效控制或延缓DN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苯磺酸钙 缬沙坦 糖尿病肾病
下载PDF
后囊连续环行撕除对白内障摘除术后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梅军 刘桑燕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后囊连续环行撕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45例(48只眼)分成两组,年龄16~75岁,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Intraoeular Lens,IOL)植入和...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后囊连续环行撕除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45例(48只眼)分成两组,年龄16~75岁,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Intraoeular Lens,IOL)植入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Intraoeular Lens,IOL)植入联合后囊连续环行撕除术,术后观察比较人工晶体的位置,晶状体囊膜的混浊,患者的视力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术后2年2组患者人工晶体位置均稳定,无视网膜脱离、继发性青光眼和顽固性葡萄膜炎发生;术后2年2组患者视力、后囊膜混浊(PCO)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IOL)联合后囊连续环行撕除,操作简便,疗效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晶体 人工 后囊 晶体植入 眼内
下载PDF
贝那普利联合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13
作者 梅军 汤畴旺 刘桑燕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24期2905-2907,共3页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入住本院明确诊断为DR患者2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6...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入住本院明确诊断为DR患者2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仅给予羟苯磺酸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贝那普利治疗,观察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眼底情况变化及两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眼底指标均显著降低,视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在血液流变学指标、眼底指标均显著降低,视力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DR的总体有效率为73.3%;而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DR的总体有效率明显升高,其总体有效率为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贝那普利联合羟苯磺酸钙可有效改善DR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眼底情况及视力,从而有效提高DR患者的总体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贝那普利 羟苯磺酸钙 血液流变学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
14
作者 冯尤健 张莹 +3 位作者 陈祥彪 刘桑燕 巫晓强 李肇暖 《蛇志》 2004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1型受体拮抗剂 ( AT1Ra)缬沙坦 ( Valsartan)对伴大量白蛋白尿的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   32例 2型糖尿病患者 ,2 4 h尿白蛋白排泄率 ( 2 4 h UA ER) >2 0 0μg/min,均伴高血压 ,维持原糖尿病治...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1型受体拮抗剂 ( AT1Ra)缬沙坦 ( Valsartan)对伴大量白蛋白尿的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方法   32例 2型糖尿病患者 ,2 4 h尿白蛋白排泄率 ( 2 4 h UA ER) >2 0 0μg/min,均伴高血压 ,维持原糖尿病治疗不变 ,分组比较应用缬沙坦 ( 80 mg/ d)或贝那普利 ( 10 mg/ d)治疗 8周前后平均动脉压 ( MAP)、 2 4 h U AER、 Hb A1c、尿酸 ( UA)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缬沙坦治疗组和贝那普利治疗组 2 4 h U AER分别由 ( 70 3.2± 987.9) μg/ min降至 ( 6 6 4.2± 970 .6 ) μg/ min ( P<0 .0 1)和由 ( 778.6± 10 0 5.0 ) μg/ min降至 ( 734 .9± 996 .0 ) μg/ m in( P <0 .0 1)。二者疗效相似 ,且均与血压变化不相关。 结论 AT1Ra缬沙坦可以降低临床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 ,其肾脏保护作用除了与降血压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DN 缬沙坦 尿蛋白 治疗效果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 AT1RA
下载PDF
TyG、Lp-PLA2水平与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15
作者 李烨 涂振兴 +1 位作者 廖华萍 刘桑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5期2637-2639,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三酰甘油葡萄糖(TyG)乘积指数、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分析其水平与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入住我科的T2DM患者168例,根据下肢动脉彩超结果分成LEAD...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三酰甘油葡萄糖(TyG)乘积指数、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分析其水平与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6月-2022年6月入住我科的T2DM患者168例,根据下肢动脉彩超结果分成LEAD组(n=76例)与非LEAD组(n=92例),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TyG、Lp-PLA2水平变化。根据踝臂指数(ABI)结果将LEAD组分成轻度病变组(0.7<ABI<0.9,n=19)、中度病变组(0.4<ABI≤0.7,n=36)与重度病变组(ABI≤0.4,n=21),对比3组TyG、Lp-PLA2水平变化,采用Pearson法分析TyG、Lp-PLA2与LEAD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LEAD的影响因素。结果:(1)LEAD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蛋白a、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yG、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UA)、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胱抑素C(CysC)均较对照组、非LEAD组明显升高,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FINS)、白蛋白(ALB)均较对照组、非LEAD组明显降低(均P<0.01)。(2)随着LEAD病变分级的升高,血清TyG、Lp-PLA2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P<0.01)。(3)Pearson分析:LEAD患者TyG、Lp-PLA2水平均与ABI呈负相关,而与LEAD严重程度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Lp-PLA2、FPG、LDL-C、脂蛋白a、收缩压、Hcy、UA均为影响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而空腹C肽、FINS为LEAD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T2DM患者TyG、Lp-PLA2随着LEAD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是影响LEAD的独立危险因素,参与了LEAD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病变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 危险因素 相关性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桑燕 杨阳 +2 位作者 涂振兴 李烨 王艳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32期35-38,42,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变化,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且未经治疗的1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变化,分析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且未经治疗的1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成IMT正常组(n=51)、IMT增厚组(n=69)、斑块形成组(n=60)。所有患者均检测生化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颈动脉彩超、24 h动态血压等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AASI变化,探讨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SBP、DBP、TG、LDL-C、FPG、HbA1c、FINS、HOMA-IR、UA、Cystatin C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形成组患者的SBP、DBP、TG、LDL-C、FPG、HbA1c、FINS、HOMA-IR、UA、Cystatin C均明显高于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患者的AASI、IMT、RI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组,SV、DV水平明显低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形成组患者的AASI、IMT、RI明显高于IMT增厚组,SV、DV明显低于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提示,IMT与TG、LDL-C、SBP、DBP、PP、FPG、UA、Cystatin C、AASI、RI、年龄均呈明显正相关(r=0.482,0571,0.667,0.509,0.603,0.711,0.386,0.504,0.727,0.623,0.472;P<0.05),与SV、DV呈明显负相关(r=-0.567,-0.611;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颈动脉IMT水平与PP、AASI、FPG、UA、LDL-C独立相关(β=1.229,1.442,0.887,1.501,1.884;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AASI水平随着IMT的升高逐渐升高,其水平与颈动脉IMT水平独立相关,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相关性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糖尿病乳酸酸中毒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小华 钟鸿斌 +4 位作者 廖爱能 王新珠 林美霞 刘人骧 刘桑燕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19期29-31,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糖尿病严重乳酸酸中毒的价值.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观察分析患... 目的 探讨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糖尿病严重乳酸酸中毒的价值.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8例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乳酸、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血钾、血pH值的变化以及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乳酸、血钾下降以及血pH值、CO2CP上升均有明显效果,均在24~48 h纠正酸中毒,生命体征平稳.存活7例,1例尿毒症患者死于腹壁血管破裂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结论 应用CBP治疗能改善糖尿病严重乳酸酸中毒患者的内环境,维持酸碱平衡,CVVH具有清除血乳酸的作用,并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中毒 乳酸性 血液滤过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冯尤健 陈祥彪 +3 位作者 张莹 刘桑燕 巫晓强 李肇暖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02-903,共2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 1型受体拮抗剂 (AT1 Ra)缬沙坦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64例 2型糖尿病患者 ,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 (2 4h UAER) 2 0~ 2 0 0μg/ min,伴或不伴高血压 ,维持原糖尿病治疗不变 ,分组比...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 1型受体拮抗剂 (AT1 Ra)缬沙坦对伴微量白蛋白尿的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64例 2型糖尿病患者 ,2 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 (2 4h UAER) 2 0~ 2 0 0μg/ min,伴或不伴高血压 ,维持原糖尿病治疗不变 ,分组比较应用缬沙坦 (80mg/ d)或贝那普利 (10 mg/ d)治疗 8周前后平均动脉压 (MAP)、2 4h UAER、Hb A1 c、尿酸 (UA)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血压正常的缬沙坦治疗组和贝那普利治疗组 2 4h UAER分别由 (4 9.4± 2 5 .4)μg/ min降至 (3 4.9± 2 0 .4)μg/ min(P<0 .0 1)和由 (4 8.4± 2 6.9)μg/ min降至 (3 3 .5± 19.7)μg/ min(P<0 .0 1)。伴高血压的缬沙坦治疗组 2 4h U AER由 (68.6± 3 4.8)μg/ min降至 (5 0 .3± 3 6.6)μg/min(P<0 .0 1) ;伴高血压的贝那普利治疗组 2 4h UAER由 (66.7± 3 1.0 )μg/ min降至 (4 8.0± 2 5 .6)μg/ min(P<0 .0 1) ,二者疗效相似 ,且均与血压变化不相关。结论 ATl Ra缬沙坦可以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蛋白尿 ,其肾脏保护作用除了与降血压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缬沙坦 治疗
原文传递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126例观察及护理
19
作者 曹素贞 刘桑燕 林美华 《慢性病学杂志》 2010年第7期717-717,共1页
关键词 糖尿病/护理 血糖/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