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郑捷文 刘殊羽 +3 位作者 王凯欢 吴嘉瑞 段笑娇 倪梦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9期1160-1165,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5月1日,纳入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9篇文献,涉及患者3 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RR=1.40,95%CI=1.29~1.51,P<0.000 01)、生活质量改善率(KPS评分>10分)(RR=1.74,95%CI=1.53~1.97,P<0.000 01)明显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降低发生率(RR=0.63,95%CI=0.55~0.72,P<0.000 01)、胃肠道反应发生率(RR=0.70,95%CI=0.61~0.81,P<0.000 01)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RR=0.48,95%CI=0.37~0.62,P<0.000 01)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胃癌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但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胃癌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系统评价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捷文 刘殊羽 +3 位作者 王凯欢 吴嘉瑞 段笑娇 倪梦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8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5月1日,全面检索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乳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采用化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5.3软件进行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累计受试者1 8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RR=1.33,95%CI=1.19~1.48,P<0.000 01)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RR=1.63,95%CI=1.33~2.01,P<0.000 01),白细胞计数降低发生率(RR=0.53,95%CI=0.45~0.61,P<0.000 01)、胃肠道反应发生率(RR=0.58,95%CI=0.51~0.66,P<0.000 01)明显低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RR=0.29,95%CI=0.19~0.45,P=0.000 01),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乳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苦参注射液 乳腺癌 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红花如意丸治疗妇科疾病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郭思宇 吴嘉瑞 +5 位作者 周唯 贾珊珊 张景媛 孟子琦 倪梦蔚 刘殊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3期257-264,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红花如意丸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草药综合数据库(tradi...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红花如意丸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中草药综合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Taiwan,TDT)以及中国知网(CNKI),检索红花如意丸中主要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以及相关疾病,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靶点-疾病"网络、"药物-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和"靶点-通路"网络,研究红花如意丸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机制。结果:"化合物-靶点"网络中包含73个化合物和99个相应靶点,关键靶点涉及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1和热休克蛋白90等;PPI网络中包含97个蛋白,关键蛋白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和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TP53)等;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条目37个,其中生物过程相关的条目22个,分子功能相关的条目7个,细胞组成相关的条目8个;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14条,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恶性肿瘤的途径、雌激素信号通路和钙离子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阐释了红花如意丸治疗妇科疾病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如意丸 网络药理学 靶点 妇科 基因本体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仁青芒觉胶囊治疗代谢性疾病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贾珊珊 吴嘉瑞 +5 位作者 周唯 郭思宇 张景媛 刘殊羽 孟子琦 倪梦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3期272-276,280,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仁青芒觉胶囊的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功效物质基础和配伍作用机制。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仁青芒觉胶囊的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功效物质基础和配伍作用机制。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仁青芒觉胶囊中12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检索代谢性疾病的靶点;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靶点-通路"网络,研究仁青芒觉胶囊治疗代谢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最终筛选出仁青芒觉可能的有效成分和靶点。结果:共检索出仁青芒觉胶囊治疗代谢性疾病潜在的可能靶点38个,其中,高脂血症相关靶点1个(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高尿酸血症相关靶点1个(黄嘌呤脱氢酶),糖尿病相关靶点36个;涉及通路8条,包括查加斯病、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军团杆菌病、非酒精脂肪肝、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流行性感冒A。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仁青芒觉胶囊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基本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青芒觉胶囊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作用机制 代谢性疾病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如意珍宝片治疗中风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景媛 吴嘉瑞 +5 位作者 周唯 贾珊珊 郭思宇 倪梦蔚 刘殊羽 孟子琦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如意珍宝片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中风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选取如意珍宝片含有的112个活性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进而构建如意珍宝片"活...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如意珍宝片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中风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选取如意珍宝片含有的112个活性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进而构建如意珍宝片"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构建与中风相关的如意珍宝片"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的生物通路富集分析,研究如意珍宝片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结果:与中风相关的如意珍宝片"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包含29个靶点,关键靶点涉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钠通道蛋白5型α亚基、转录因子AP-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和雌激素受体等;GO条目12个,主要包括蛋白结合、酶结合和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调控;KEGG通路13条,主要涉及肿瘤信号通路、黏着斑和肿瘤中的蛋白多糖等。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验证和预测了如意珍宝片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意珍宝片 中风 网络药理学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靶点 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评价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凯欢 吴嘉瑞 +5 位作者 段笑娇 张丹 刘鑫馗 倪梦涵 刘殊羽 孟子琦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2期775-784,819,共11页
目的: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WanFang Data、VIP、SinoMed数据库,搜集补益类中... 目的: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WanFang Data、VIP、SinoMed数据库,搜集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8月8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患者在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改善通过Winbugs 1.4.3软件、Stata 13.0软件进行分析,并用Stata 13.0软件绘图。结果:共纳入27个RCTs,2445例患者。通过网状Meta分析的疗效排序结果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的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疗效均优于单纯使用西医常规用药,其中,黄芪注射剂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疗效较好,生脉注射剂在其他方面疗效较好。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的基础上,分别联用黄芪、生脉注射剂较其他注射剂有效。但还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支持本次研究所得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急性心肌梗死 黄芪注射剂 生脉注射剂 网状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白鲜皮-地肤子”药对治疗湿疹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孟子琦 吴嘉瑞 +3 位作者 杨艳平 倪梦蔚 赵屹 刘殊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6期725-728,共4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鲜皮-地肤子"药对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筛选出"白鲜皮-地肤子"药对的21个化合物并预测靶点,通过治疗靶点数据库、遗传关联数据库预测...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鲜皮-地肤子"药对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筛选出"白鲜皮-地肤子"药对的21个化合物并预测靶点,通过治疗靶点数据库、遗传关联数据库预测治疗湿疹的靶点,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白鲜皮-地肤子"药对的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与湿疹相关的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结果:与湿疹相关的化合物-潜在靶点网络共包含17个靶点,涉及视黄酸受体RXR-α(RXRA)、核受体共激活因子2(NCOA2)、雄激素受体(AR)、转录因子p65(REL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结论:本研究结果验证和预测了"白鲜皮-地肤子"药对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白鲜皮-地肤子”药对 湿疹 靶点预测 蛋白互作网络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益母草注射液止血调经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佳霖 吴嘉瑞 +5 位作者 贾珊珊 刘殊羽 刘鑫馗 倪梦蔚 刘莹莹 王郝嘉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益母草注射液止血调经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STITCH数据库等,检索益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讨益母草注射液止血调经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STITCH数据库等,检索益母草注射液中水苏碱、胆碱和葫芦巴碱3种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药物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和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pharmacogenetics and pharmacogenomics knowledge base,PharmGKB),检索与出血和月经不调等疾病相关的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络、"靶点-疾病"网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和"药物-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借助DAVID v6.7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研究益母草注射液止血调经的作用机制。结果:益母草注射液的活性成分作用于"PTGS1""PTGS2""CYP2C9""CYP2C19"及"CYP2D6"等9个潜在靶点,这些靶点具有与血红素结合、与氧气结合、与铁离子结合和调节酶活性等分子功能,可用于产后出血、异常子宫出血及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治疗;涉及KEGG通路5条,主要包括含血清素的神经突触通路、药物代谢-肝药酶CYP通路和亚油酸的新陈代谢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预测了益母草注射液发挥止血调经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注射液 网络药理学 止血调经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常规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8
9
作者 张胜男 倪梦蔚 +3 位作者 王凯欢 吴嘉瑞 段笑娇 刘殊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9期1153-1159,1165,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 目的:系统评价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全面搜集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单用含顺铂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含顺铂化疗方案),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1篇文献,涉及3 18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3,95%CI=1.12~1.35,Z=4.35,P<0.000 1)。此外,参芪扶正注射液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化疗引起的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计数降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常规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缺乏高质量的证据支持且样本量较小,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研究结果予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扶正注射液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佳涛 王凯欢 +3 位作者 吴嘉瑞 段笑娇 倪梦蔚 刘殊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9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及... 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等数据库,全面检索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RCT(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2软件进行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涉及患者87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RR=1.28,95%CI=1.18~1.39,P<0.000 01)、心电图总有效率(RR=1.36,95%CI=1.23~1.50,P<0.000 0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冠心病心绞痛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潜降汤治疗高血压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白雅滢 刘殊羽 +1 位作者 倪梦蔚 吴嘉瑞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究潜降汤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以及中国知网,得到潜...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究潜降汤在高血压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以及中国知网,得到潜降汤全方共10味中药的活性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依托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搜集高血压疾病靶点,结合化合物预测靶点,进而基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潜降汤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结果:共得到潜降汤化合物69个,预测靶点580个,高血压相关疾病靶点658个,化合物-疾病共有靶点90个。进行PPI分析,得到90个体现药物与疾病直接或间接作用的靶点蛋白;富集分析中得到显著富集的22个GO条目,其功能主要有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细胞结构组成等;得到32条KEGG通路,包括恶性肿瘤通路、肾细胞癌通路和催乳信号途径等。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整合分析方法,探索了潜降汤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初步推测其中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靶点包括AKT1、SRC和CXCL12等,且与质膜组成、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级联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有关,但具体作用机制尚需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降汤 高血压 肝阳上亢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黄芪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系统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佳涛 王凯欢 +3 位作者 吴嘉瑞 段笑娇 倪梦蔚 刘殊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8期1009-1014,1020,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 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等数据库,全面检索黄芪注射液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其研究质量,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2软件进行文献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累计受试者3 34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7,95%CI=1.23~1.32,P<0.000 01);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改善程度(MD=6.41,95%CI=4.69~8.14,P<0.000 01)、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程度(MD=4.63,95%CI=0.10~9.17,P=0.04)、全浆黏度改善程度(MD=-0.19,95%CI=-0.26^-0.12,P<0.000 01)、全血高切黏度改善程度(MD=-2.22,95%CI=-3.70^-0.73,P=0.003)、全血低切黏度改善程度(MD=-1.46,95%CI=-2.82^-0.09,P=0.04)、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程度(MD=-0.38,95%CI=-0.67^-0.08,P=0.01)及右心室内径降低程度(MD=-4.25,95%CI=-5.56^-2.93,P<0.000 01)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过程中,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可以提高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肺源性心脏病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