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新农药筛选及经济效益评价 被引量:30
1
作者 刘波微 李洪浩 +4 位作者 彭化贤 刘海艳 席亚东 王晓黎 徐成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5-600,共6页
2009-2010年,在四川省6个县市对687.5 g/L银法利SC、50%福帅得SC等15个杀菌剂及组合进行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对比和产量对比试验、不同施药次数及不同杀菌剂组配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保产效果显著的... 2009-2010年,在四川省6个县市对687.5 g/L银法利SC、50%福帅得SC等15个杀菌剂及组合进行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对比和产量对比试验、不同施药次数及不同杀菌剂组配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保产效果显著的杀菌剂及组合有687.5 g/L银法利SC 75 g/667m2、50%福帅得SC 22.5 g/667m2、25%瑞凡SC 30 g/667m2、100 g/L科佳SC 22.5 g/667m2及70%安泰生WP 150 g/667 m2与687.5 g/L银法利SC 75 g/667m2的复配组合,防治效果70%左右,保产效果40%以上,每667m2新增产值400元以上;68%精甲霜灵.锰锌WG在四川的应用效果极不稳定,平均防治效果仅为33.26%、平均保产效果为5.68%、每667m2平均新增产值68.59元,由于抗药性的产生,已不适应在四川省使用;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施药间隔期以初期施药后间隔7 d最佳,多以施药3次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鉴定及品种抗病评价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波微 彭化贤 +1 位作者 席亚东 何俊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7-751,共5页
2003~2007年,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法,利用Black等生理小种与鉴别寄主基因型关系对四川省9个市县的241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对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①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由11种类型组成,即为3,... 2003~2007年,采用离体叶片测定法,利用Black等生理小种与鉴别寄主基因型关系对四川省9个市县的241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对马铃薯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①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由11种类型组成,即为3,4号、3号、4号、1,3,4号、2,3,4号、2,4号、2,3号、1,2,3,4号、1,2号、0号和2号。优势种群为3,4号小种,占53.53%,次优势种群为3号小种和1,3,4号,分别占18.67%和10.79%。②新都区、彭州市和什邡县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成较复杂,有6~7种生理小种类型,而昭觉县、普格县、茂县和彭山县生理小种组成简单,只有3,4号和3号两种生理小种组成。③室内抗性鉴定中,3,4号优势小种菌株作为接种物鉴定,鉴定结果更接近田间鉴定结果。4.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推荐的抗性品系有011-47、215-20、80.2、2115-15、215-1、013-8、218-5和9201-9,其中通过了四川省审定和省生产试验的品系有011-47、215-20、80.2、2115-15、013-8和015-2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菌 生理小种 抗病性鉴定
下载PDF
番茄灰霉病拮抗木霉菌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波微 彭化贤 陈素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650-653,共4页
利用57株木霉菌株对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n)进行室内抑菌效果测定和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①木霉菌菌株对灰霉菌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较强的重寄生作用,其释放的代谢产物消解灰霉菌菌丝。②其中有的木霉菌菌株的分生孢子释放的... 利用57株木霉菌株对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n)进行室内抑菌效果测定和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①木霉菌菌株对灰霉菌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较强的重寄生作用,其释放的代谢产物消解灰霉菌菌丝。②其中有的木霉菌菌株的分生孢子释放的代谢产物能够抑制灰霉菌孢子萌发,有的能够刺激灰霉菌孢子萌发,说明各个木霉菌菌株的代谢产物不尽相同。③两年的小区防治番茄灰霉病试验,有4株木霉菌株的平均防治效果在60%以上,其菌株具有生长速度快、产孢早及产孢量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番茄灰霉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不同脱毒马铃薯品种的田间抗病毒病表现与产量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波微 谢章英 +2 位作者 彭化贤 席亚东 高波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1002-1005,共4页
通过对7个脱毒马铃薯脱毒品种和当地生产品种(CK)进行田间病毒病抗性鉴定和产量测定发现:脱毒马铃薯间对不同病毒种类的抗病性能差异显著,大西洋、坝薯9号、坝薯10号和HP4对皱缩型和卷叶型病毒病具有较高抗性,中薯3号较易感染皱缩型病毒... 通过对7个脱毒马铃薯脱毒品种和当地生产品种(CK)进行田间病毒病抗性鉴定和产量测定发现:脱毒马铃薯间对不同病毒种类的抗病性能差异显著,大西洋、坝薯9号、坝薯10号和HP4对皱缩型和卷叶型病毒病具有较高抗性,中薯3号较易感染皱缩型病毒病,中薯2号和favorita易感卷叶型病毒病;采用DAS-ELISA(美国adgia公司生产)试剂盒对彭州市的PVX、PVY、PVM、PVS、PVA和PLRV 6种病毒病种类进行测定:彭州市主要病毒种类是PVS、PVM和PLRV,分别占47.62%、23.81%和11.90%;马铃薯品种在生长早期受皱缩型和卷叶型病毒病侵染,其产量和大薯率有明显降低,大西洋、坝薯9号、坝薯10号和HP4产量均极显著地高于中薯3号、中薯2号和favorita的产量,参试7个品种的产量极显著高于地方品种当地生产品种(CK)的产量;大西洋、坝薯9号、坝薯10号和HP4适宜用作脱毒种薯的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 病毒病 产量
下载PDF
芽孢杆菌抑制多种经济作物病原真菌及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波微 彭化贤 +1 位作者 陈素清 刘海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6-19,30,共5页
78株对水稻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中,有32株分别对所参试的经济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占参试菌株的41 03%,同时显示,随着抑菌谱的增加,拮抗菌株数量随之下降,在78株芽孢杆菌中,仅有一株99-13菌株对7种经济作物病原真菌... 78株对水稻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芽孢杆菌中,有32株分别对所参试的经济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占参试菌株的41 03%,同时显示,随着抑菌谱的增加,拮抗菌株数量随之下降,在78株芽孢杆菌中,仅有一株99-13菌株对7种经济作物病原真菌(柑桔黑腐病菌、柑桔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玉米大斑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甘薯黑斑病菌和芦荟黑斑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效果,占参试菌株的1 28%。芽孢杆菌之间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99-13发酵液和代谢产物对上述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抑菌效果(抑菌效果在56%~82%),其代谢产物具有耐高温和耐酸碱等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植物病原真菌 理化测定 拮抗作用
下载PDF
柑桔采后主要病害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波微 刘良君 李琼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A00期61-67,共7页
柑桔采后病害调查和防治试验表明:聚乙烯薄膜单果包装贮藏100天的甜橙真菌致腐率平均达34.13%,以青、绿霉病最高,蒂腐病、酸腐病次之,黑腐病、褐腐病较少。干疤果为11.2%,老龄果园较新垦果园发病重。夏橙腐果主要由炭疽病菌引起,发病... 柑桔采后病害调查和防治试验表明:聚乙烯薄膜单果包装贮藏100天的甜橙真菌致腐率平均达34.13%,以青、绿霉病最高,蒂腐病、酸腐病次之,黑腐病、褐腐病较少。干疤果为11.2%,老龄果园较新垦果园发病重。夏橙腐果主要由炭疽病菌引起,发病率为19.9%。贮藏75天的纸包红桔青霉病和黑腐病腐果为15.9%。采后单用药剂处理对蒂腐病防治效果较低,与2.4-D或防落素混用能显著提高中、长期贮果的防腐保鲜效果。几种新杀真菌剂抑霉唑、西奇爱防效最高,特克多、别腐烂稍次,托布津略低,无毒灭菌剂度米芬与托布津防效相当。适时精细采运,早期药剂处理,薄膜单果包装,库房卫生和远离库房处理腐果,是常温通风库内柑桔果实中、长期贮藏的关键防腐保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采收 病害 防治
下载PDF
稻瘟病拮抗菌Xi-55菌株鉴定及其发酵条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波微 彭化贤 +1 位作者 曹玉桃 席亚东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24-128,共5页
通过对采集样品中细菌的分离获得生防菌Xi-55,经纯化培养后观察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经比较鉴定,确定生防菌Xi-55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初步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Xi-55菌株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为86%。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了... 通过对采集样品中细菌的分离获得生防菌Xi-55,经纯化培养后观察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经比较鉴定,确定生防菌Xi-55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初步确定了枯草芽孢杆菌Xi-55菌株防治稻瘟病的效果为86%。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出最佳发酵技术参数,为微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生防菌 发酵条件
下载PDF
几种新杀螨剂防治柑桔红蜘蛛药效试验
8
作者 刘波微 李琼 《中国柑桔》 1989年第1期36-36,共1页
柑桔红蜘蛛在我省柑桔上发生普遍,为害期长,生产上使用的农药一般残效期较短,需多次防治方能奏效。作者于1987年进行了几种新杀螨剂的药效比较试验,以期寻找对红蜘蛛成螨及卵的效果好、残效期长的药剂。
关键词 柑桔 杀螨剂 红蜘蛛 药效试验
下载PDF
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生理小种、甲霜灵敏感性及mtDNA单倍型组成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洪浩 彭化贤 +2 位作者 席亚东 王晓黎 刘波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8-736,共9页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 【目的】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1年采集自四川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生理小种及mtDNA单倍型进行分析。【结果】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为主,占测定菌株的62.5%,A1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8.8%和18.4%,A1交配型菌株集中在九龙县和普格县。192个菌株中共测定出55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2.3.4.5.6.7.8.9.10.11发生频率最高,99.48%的供试菌株含有多个毒力基因。甲霜灵敏感性测定发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包含抗性、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63.0%、22.0%和15.0%,敏感菌株分布于普格县、道孚县和九龙县。检测到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有Ⅰa和Ⅱa两种单倍型,分别占测定菌株的97.4%和2.6%,为第二次全球迁移后出现的"新"群体,Ⅰa单倍型马铃薯晚疫病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各马铃薯产区,其中存在A1交配型、A2交配型、自育型和未知交配型菌株。【结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组成日趋复杂,亟待发掘新抗源和培育水平抗病品种,以及合理布局已有抗病品种和利用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科学防控马铃薯晚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交配型 生理小种 甲霜灵敏感性 mtDNA单倍型 致病疫霉
下载PDF
水稻稻瘟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防治初探 被引量:57
10
作者 彭化贤 刘波微 +1 位作者 陈小娟 刘海艳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7,共3页
从水稻作物根际分离筛选得到的 2 0 8个细菌菌株对稻瘟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抑菌圈直径在 2 0mm以上的有 65株。选用室内拮抗性较稳定的 8株细菌菌株经两年的田间防病试验 ,不同菌株间防效差异显著 ,其中两年防效较好的菌株是Ma 3... 从水稻作物根际分离筛选得到的 2 0 8个细菌菌株对稻瘟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抑菌圈直径在 2 0mm以上的有 65株。选用室内拮抗性较稳定的 8株细菌菌株经两年的田间防病试验 ,不同菌株间防效差异显著 ,其中两年防效较好的菌株是Ma 3 2 (蜡状芽孢杆菌 )和Xi 55(枯草芽孢杆菌 )。一些菌株处理种子对秧苗生长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拮抗菌病 拮抗能力 分离 筛选 水稻
下载PDF
哈茨木霉T-h-30对几种蔬菜的促生作用及病害防治初探 被引量:57
11
作者 杨春林 席亚东 +2 位作者 刘波微 张敏 彭化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1603-1607,共5页
用哈茨木霉T-h-30对几种蔬菜进行处理,通过对蔬菜不同生育期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和病害发展情况的考察,研究木霉的促生作用及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哈茨木霉T-h-30对蔬菜有显著的促生作用,能增加植株的株高、地茎、叶片数,有... 用哈茨木霉T-h-30对几种蔬菜进行处理,通过对蔬菜不同生育期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和病害发展情况的考察,研究木霉的促生作用及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哈茨木霉T-h-30对蔬菜有显著的促生作用,能增加植株的株高、地茎、叶片数,有效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对黄瓜枯萎病和黄瓜白粉病也有很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并能有效控制芹菜病毒病的发展,且对供试植株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哈茨木霉T-h-30 促进生长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木霉拮抗黄瓜枯萎病菌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17
12
作者 曹玉桃 姚革 +3 位作者 文成敬 刘波微 席亚东 彭化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408-411,共4页
通过对峙培养、拮抗作用、耐性的测定,筛选出对黄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f. sp. cucum erinum)拮抗作用强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p.)有13株,其中T55的拮抗作用最强。该菌株对峙培养对黄瓜枯萎菌抑菌率为80.16%,拮抗作用测定其... 通过对峙培养、拮抗作用、耐性的测定,筛选出对黄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f. sp. cucum erinum)拮抗作用强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p.)有13株,其中T55的拮抗作用最强。该菌株对峙培养对黄瓜枯萎菌抑菌率为80.16%,拮抗作用测定其圆盘滤膜法抑菌率大于50%,其它方法的抑菌率低于30%。该菌在5、10、35℃,pH4、9、10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Trichoderma spp.) 黄瓜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拮抗作用 筛选
下载PDF
四川辣椒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和辣椒抗霉疫病性鉴定方法初探 被引量:21
13
作者 彭化贤 刘波微 李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40-144,共5页
对四川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辣椒室内叶片抗性鉴定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4~30℃,在CA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培养能提高游动孢子囊数量。通... 对四川辣椒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辣椒室内叶片抗性鉴定和田间抗性鉴定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4~30℃,在CAA培养基上生长的菌丝产生游动孢子囊数量最高,光照与黑暗交替培养能提高游动孢子囊数量。通过5种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表明灌根法最接近田间自然发病,室内叶片鉴定与田间灌根法鉴定结果吻合率在72 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疫霉 灌根法 生物学特性 孢子囊 田间抗性 抗性鉴定 疫病 病性 霉菌 吻合
下载PDF
黄瓜霜霉病菌与抗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4
作者 席亚东 向运佳 +5 位作者 韩帅 张河庆 吴婕 李洪浩 刘波微 陈国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09-1714,共6页
科学利用抗性品种及抗性基因是控制黄瓜霜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文章对黄瓜霜霉病菌及其抗病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黄瓜霜霉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在接种和抗霜霉病性鉴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论... 科学利用抗性品种及抗性基因是控制黄瓜霜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文章对黄瓜霜霉病菌及其抗病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黄瓜霜霉病菌的侵染和流行规律,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在接种和抗霜霉病性鉴定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论述了抗病基因定位的主流方法和最新技术,指出控制霜霉病抗病基因目前尚存在单基因、多基因的不同结论。提出今后应加强轻简化和标准化的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明确霜霉病抗性基因,筛选和创制出更多、更优异的抗性品种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菌 抗性鉴定 抗性基因 基因定位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哈茨木霉T-H-30菌株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促生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春林 席亚东 +2 位作者 刘波微 张敏 彭化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55-58,共4页
用哈茨木霉菌株T-H-30在黄瓜上进行促生作用及生物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H-30对黄瓜有明显的促生作用,能增加黄瓜的叶片数及藤蔓的长度,从而有效提高黄瓜的产量;菌株T-H-30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可有效控制黄瓜... 用哈茨木霉菌株T-H-30在黄瓜上进行促生作用及生物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H-30对黄瓜有明显的促生作用,能增加黄瓜的叶片数及藤蔓的长度,从而有效提高黄瓜的产量;菌株T-H-30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在大田的发展,相对防效达69.9%~78.8%,且对供试植株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白粉病 木霉 促进生长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花生叶斑病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席亚东 向运佳 +4 位作者 吴婕 彭化贤 李洪浩 刘波微 陈国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4,共5页
本文选用2种当地常用辣椒品种二金条和川藤六号与花生间套作,调查辣椒花生行比不同的间套作、不同间距、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间套作对2种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不同行比的辣椒花生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为29.7... 本文选用2种当地常用辣椒品种二金条和川藤六号与花生间套作,调查辣椒花生行比不同的间套作、不同间距、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间套作对2种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不同行比的辣椒花生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为29.71%~93.75%,防控效果最好的是2行川藤六号辣椒品种与1行花生间套作,防控效果达到93.75%;辣椒与花生行间距为10 cm时的辣椒炭疽病病情指数显著(P〈0.05)低于间距为30 cm时的病情指数,表明2种不同间套作植株在一定距离间距越小防控效果越明显;辣椒与花生间套作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控效果为37.68%~82.80%,最佳防控行比为2行二金条辣椒品种与1行花生间套作,防控效果为82.80%;基于对2种病害控制的角度考虑,2行辣椒与1行花生间套作的种植比例达最佳控病效果;花生窝间距为30 cm时的花生叶斑病病情指数显著(P〈0.05)低于10 cm时的病情指数,表明花生种植密度越小花生叶斑病发生越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花生叶斑病 间套作 病害防控 病害调查
下载PDF
四川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席亚东 刘波微 彭化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7-80,共4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4-2007年分离自四川省16个地区(市、州)41个县(市)的208个有效稻瘟病菌单孢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全省最不敏感菌株EC50值(20.7794μg/mL)是最敏感菌株EC50值(0.8135μg/mL)的24.54倍。确定了四...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4-2007年分离自四川省16个地区(市、州)41个县(市)的208个有效稻瘟病菌单孢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全省最不敏感菌株EC50值(20.7794μg/mL)是最敏感菌株EC50值(0.8135μg/mL)的24.54倍。确定了四川省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为6.9749μg/mL。全省没有出现对稻瘟灵产生高抗药性和中抗药性菌株,大部稻瘟病菌株都表现为低抗水平(≤3),有的地区低抗菌株出现频率为0。因此,只要加强田间抗药性监测,稻瘟灵在四川水稻生产上仍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药剂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稻瘟灵 抗药性 敏感性
下载PDF
间栽和混播对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9
18
作者 彭化贤 刘波微 +1 位作者 罗林明 席亚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1058-1062,共5页
进行了小麦与大麦、小麦与蚕豆间栽和不同小麦品种混播,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在控制病害中的作用。选用不同的抗小麦锈病品种,与生产上常用的大麦品种和蚕豆品种进行间栽和混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间栽和混播技术都能持续有效地控制和降... 进行了小麦与大麦、小麦与蚕豆间栽和不同小麦品种混播,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在控制病害中的作用。选用不同的抗小麦锈病品种,与生产上常用的大麦品种和蚕豆品种进行间栽和混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间栽和混播技术都能持续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在小麦全生育期,间栽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28.02%-65.5%之间,并推迟条锈病的发生3—25d;小麦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40.94%-62.57%之间,推迟14d发病。小麦与蚕豆间栽,蚕豆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下降,控制有效率在29.3%-57.9%之间。间作和混播对作物产量也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作 混播 大麦 蚕豆 病害防治
下载PDF
不同黄瓜品种(材料)抗白粉病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席亚东 刘波微 +1 位作者 孙常伟 彭化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05-1609,共5页
对市场上常见的44个品种和育种部门提供的10份材料进行了抗白粉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4份黄瓜品种(材料)在抗病性水平上可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和高感6大类群,其中40.74%的黄瓜品种(材料)属于高抗,病情指数均小于6.5,... 对市场上常见的44个品种和育种部门提供的10份材料进行了抗白粉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54份黄瓜品种(材料)在抗病性水平上可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和高感6大类群,其中40.74%的黄瓜品种(材料)属于高抗,病情指数均小于6.5,为生产上合理布局和育种提供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白粉病 抗病性
下载PDF
辣椒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玮 刘波微 +3 位作者 李洪浩 彭丽年 巫庆 彭化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12-2116,共5页
对辣椒菌核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pH为3~11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生长pH为5~7。菌丝生长对硝酸钠利用最差,丙氨酸和蛋白胨利用最好。碳源以... 对辣椒菌核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pH为3~11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生长pH为5~7。菌丝生长对硝酸钠利用最差,丙氨酸和蛋白胨利用最好。碳源以蔗糖生长较好,果糖生长较慢。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30℃,培养基除米糠培养基外,其余都适合菌核萌发,在pH3~11范围内都可以萌发,最适萌发pH范围为3~7。碳源中,最适合菌核萌发的氮源为蛋白胨,果糖不利于菌核萌发,菌核的致死温度为70℃,菌核浸泡45 d及以上不萌发。通过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生产上辣椒菌核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菌核病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