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VBs及IL-1β在2型糖尿病大鼠血管钙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郑杨 魏海军 +3 位作者 申嘉陵 刘润禹 刘勇 孙晓磊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2年第2期208-214,共7页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血管钙化中基质囊泡(MVBs)的变化及MVBs、白介素-1β(IL-1β)在糖尿病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钙化模型和体外细胞高糖钙化模型;用PET/CT成像、Von Kossa染色或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的沉积;免疫荧光染色...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血管钙化中基质囊泡(MVBs)的变化及MVBs、白介素-1β(IL-1β)在糖尿病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钙化模型和体外细胞高糖钙化模型;用PET/CT成像、Von Kossa染色或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的沉积;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或Western blot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核心结合因子2(RUNX 2)、MVBs标志物annexin-Ⅵ及IL-1β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大鼠主动脉或高糖钙化细胞中有明显钙沉积,且BMP-2、RUNX 2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同时,annexin-Ⅵ和IL-1β的表达也明显上调(P<0.01,P<0.05),且存在共定位;用雷帕霉素诱导细胞自噬后,RUNX 2、annexin-Ⅵ和IL-1β的表达均降低(P<0.01);而用氯喹抑制自噬后,RUNX 2的表达轻微上调,而annexin-Ⅵ高表达(P<0.01)。结论自噬通过减少MVBs的释放,并降低炎性因子IL-1β的表达,从而减轻2型糖尿病主动脉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管钙化 基质囊泡 白介素-1Β
下载PDF
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术后患者死亡的关系: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邓万冰 李朋 +5 位作者 孙龙宇 刘润禹 张铖 刘勇 何延政 孙晓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0-74,共5页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术后患者死亡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自建库至2021年9月1日关于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ISR的随机对照...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术后患者死亡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自建库至2021年9月1日关于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ISR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351例股腘动脉ISR患者;其中试验组(n=183)均接受紫杉醇涂层药物球囊、对照组(n=168)均接受普通球囊干预;术后随访0.5~26.0个月,平均(18.5±7.6)个月。异质性分析显示文献间无明显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试验组总死亡率为4.92%(9/183),对照组为4.76%(8/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RR)为1.02[95%CI(0.41,2.52),P=0.96]。术后6个月内、6~12个月及12~24个月,试验组死亡率分别为2.90%(4/138)、2.33%(3/129)及2.70%(2/74),对照组分别为3.28%(4/122)、3.39%(4/118)及0(0/69),组间各时间段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分别为0.88[95%CI(0.27,2.94),P=0.84]、0.71[95%CI(0.16,3.06),P=0.64]及4.73[95%CI(0.24,95.09),P=0.31]。结论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ISR与术后患者死亡未见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股动脉 腘动脉 闭塞性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球囊 紫杉醇 荟萃分析
下载PDF
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申嘉陵 张铖 +4 位作者 刘润禹 张雷 刘勇 何延政 孙晓磊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821-825,830,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02例下肢AS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情况分为颈动脉狭窄(n=211)和非颈动脉... 目的探讨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02例下肢ASO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情况分为颈动脉狭窄(n=211)和非颈动脉狭窄(n=91);根据踝肱指数(ABI)分为轻度异常(n=20)、中度异常(n=132)和重度异常(n=150)。统计患者临床资料、颈动脉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围手术期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等。ASO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轻度异常ASO患者合并糖尿病发生率为40.00%,低于中度异常和重度异常ASO患者合并糖尿病发生率的70.45%和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异常ASO患者ABI最低(P<0.01)。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ABI<0.7是ASO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1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101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再2期治疗ASO,围手术期脑梗死发生率0.99%;50例仅治疗ASO,围手术期脑梗死发生率8.00%,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预防和控制ASO合并颈动脉粥样性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减少脑梗死事件发生。同时应根据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相关风险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闭塞性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脑卒中
下载PDF
紫杉醇通过自噬相关蛋白7介导的自噬抑制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铖 刘润禹 +5 位作者 潘俊兵 李杨欣 林倩 谢林灼 陈厚洁 孙晓磊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4-818,共5页
目的探究自噬在紫杉醇(PTX)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紫杉醇作用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采用细胞计数盒(CCK-8)法和5-乙炔-2’-脱氧尿苷(EdU)掺入法检测紫杉醇对HASMCs的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 目的探究自噬在紫杉醇(PTX)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紫杉醇作用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s),采用细胞计数盒(CCK-8)法和5-乙炔-2’-脱氧尿苷(EdU)掺入法检测紫杉醇对HASMCs的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紫杉醇对HASMCs迁移能力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利用GFP-RFP-LC3Ⅱ-HASMCs观察PTX对自噬关键蛋白LC3Ⅱ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自噬相关蛋白7(ATG7)小干扰RNA转染HASMCs,抑制自噬水平,检测PTX对HASMCs增殖及迁移能力的作用。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紫杉醇作用下,其细胞活性在2.5 nmol/L组(0.669±0.010,t=17.620,P<0.01)及5 nmol/L组(0.535±0.012,t=22.300,P<0.01)时明显低于对照组(1.008±0.018);Edu阳性细胞率在2.5 nmol/L组(0.356±0.016,t=14.380,P<0.005)与5 nmol/L组(0.293±0.018,t=16.560,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0.657±0.013);划痕愈合率在2.5 nmol/L组(0.096±0.012,t=8.367,P<0.01)与5 nmol/L组(0.065±0.008,t=11.900,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0.238±0.012)。相较于对照组,2.5 nmol/L及5 nmol/L浓度下PTX处理的GFP-RFP-LC3Ⅱ-HASMCs点状荧光颗粒表达明显增加,电镜下观察到自噬囊泡明显增多。自噬蛋白LC3Ⅱ表达水平在PTX 2.5 nmol/L组(1.454±0.102,t=3.656,P<0.05)与5 nmol/L组中(1.770±0.075,t=7.604,P<0.005)明显高于对照组(1.014±0.065);P62蛋白表达水平在2.5 nmol/L组(0.884±0.028,t=3.086,P<0.05)与5 nmol/L组(0.791±0.054,t=3.680,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1.111±0.068)。抑制自噬关键基因ATG7表达后,低表达ATG7的HASMCs在PTX 2.5 nmol/L组(1.117±0.017)及5 nmol/L(0.969±0.020)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表达ATG7的HASMCs 2.5 nmol/L组(0.722±0.010,t=19.720,P<0.01)及5 nmol/L组(0.651±0.013,t=13.230,P<0.01);低表达ATG7的HASMCs在PTX 2.5 nmol/L组(0.513±0.014)及5 nmol/L(0.466±0.025)中Edu阳性细胞率相较于正常表达ATG7的HASMCs 2.5 nmol/L组(0.353±0.012,t=8.575,P<0.005)及5 nmol/L组(0.368±0.013,t=3.610,P<0.05)明显增加;低表达ATG7的HASMCs在PTX 2.5 nmol/L组(0.129±0.007)及5 nmol/L组(0.121±0.017)划痕愈合率相较于正常表达ATG7的2.5 nmol/L组(0.096±0.012,t=2.429,P<0.05)及5 nmol/L组(0.065±0.008,t=2.943,P<0.05)明显增加。结论紫杉醇通过ATG7介导的自噬抑制HASMCs的增殖和迁移,可能是其抗心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自噬 增殖 迁移 血管平滑肌
原文传递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邓万冰 刘润禹 +4 位作者 张铖 潘俊兵 李杨欣 刘勇 孙晓磊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69-72,共4页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特殊的在没有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发生的夹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针对影像学表现,已经提出了多种分型方案,其...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特殊的在没有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发生的夹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针对影像学表现,已经提出了多种分型方案,其最佳分型方案尚未达成共识。SISMAD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包括保守、腔内介入和外科开放手术治疗。本文将对SISMA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型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病因 影像学分型 治疗
原文传递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6
作者 孙晓磊 潘俊兵 +7 位作者 邓万冰 张铖 刘润禹 李杨欣 谢林灼 林倩 陈厚洁 刘勇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29-434,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c disease,SMAID)的临床特点,分析可能增加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至2021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SMAID的14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不同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c disease,SMAID)的临床特点,分析可能增加全因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至2021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SMAID的14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1例患者中男99例,女42例。患者年龄(63.75±13.16)岁;127例有腹痛症状;围手术期全因死亡27例。ROC曲线分析得到具有预测价值的年龄的最佳界值为64.5岁,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HR=3.855,95%CI:1.739~8.545)、中性粒细胞数(HR=1.072,95%CI:1.018~1.130)、心功能衰竭(HR=2.863,95%CI:1.332~6.154)、肌酐(HR=1.009,95%CI:1.003~1.015)、D-二聚体(HR=1.112,95%CI:1.025~1.205)是SMAI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dissection,SMAD)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的SAMID患者。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MAE)组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thrombosis,SMAT)组的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明显高于SMAD组与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ASSMA)组。结论:SMAID好发于老年男性,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常合并有高血压等并发症,具有老龄、中性粒细胞数高、D-二聚体高等危险因素;SMAE组、SMAT组的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明显高于SMAD组与ASSMA组,可作为鉴别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高糖通过白介素1β促进1型糖尿病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参与内膜新生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魏海军 刘润禹 +6 位作者 蓝婷 李勤 郑杨 申嘉陵 刘勇 何延政 孙晓磊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00-707,共8页
目的探讨在动脉损伤后内膜新生中高糖促进血管平滑肌迁移的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on)、高糖组(HG)、HG+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 目的探讨在动脉损伤后内膜新生中高糖促进血管平滑肌迁移的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鉴定。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on)、高糖组(HG)、HG+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抑制剂组(HG+VX-765)、Con+Caspase-1抑制剂组(VX-765)。大鼠随机分别为假手术组(C)、正常颈动脉球囊损伤组(I)、糖尿病假手术组(DM)、糖尿病球囊损伤组(DMI)。RT-PCR检测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Caspase-1、消皮素D(GSDMD)、IL-1βmRNA水平表达。术后24 h并2周后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IL-1β表达,HE染色检测血管损伤后内膜新生情况,ELISA法检测IL-1β水平,划痕实验测定平滑肌细胞迁移能力。结果分离的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确定为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细胞。与Con组比较,HG组IL-1β水平、细胞迁移率、NLRP3、Caspase-1、GSDMD、IL-1β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HG组比较,HG+VX-765组IL-1β水平、细胞迁移率降低(P<0.05或P<0.01)。24 h和2周后,与C组比较,DM组IL-1β表达水平、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升高(P<0.05或P<0.01);与I组比较,DMI组IL-1β表达升高(P<0.01)。结论高糖诱导细胞焦亡分泌的IL-1β促进大鼠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参与动脉损伤后的内膜新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内膜新生 焦亡 迁移 白介素1Β 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