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介素17及其相关分子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
作者 肖颖秀 张俏忻 +2 位作者 庄伟端 李雯 刘潇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522-2524,共3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其相关分子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梗死组),于梗死后第3~4天抽取脑脊液,应用ELISA法检测脑...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及其相关分子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3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梗死组),于梗死后第3~4天抽取脑脊液,应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IL-17、IL-23、TNF-α、MMP-9的变化,并与对照组(脑脊液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者)进行比较;依据MRI结果将脑梗死分为轻、中、重度梗死组,检测IL-17在其中的变化情况;同时根据治疗疗效,将脑梗死分为进步组、无变化组及恶化组,检测IL-17在其中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梗死组IL-17、IL-23、TNF-α显著升高(P<0.01);MMP-9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度梗死组间IL-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大小呈正相关(rs=0.828,P=0.007 6)。根据预后,进步组与无变化组、恶化组间IL-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变化组与恶化组IL-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水平与脑梗死预后呈负相关(rs=-0.725,P=0.031)。结论 IL-17及其相关分子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其为靶点的治疗可能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17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内治疗中的脑缺血保护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陈荣波 刘潇强 +5 位作者 方敬念 肖颖秀 曾琼 肖丽云 郑卫东 庄伟端 《新医学》 2020年第11期830-834,共5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方法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RIPC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常规血管内治疗,包括溶栓、补救性动脉溶栓、取栓支架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C)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方法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RIPC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给予早期常规血管内治疗,包括溶栓、补救性动脉溶栓、取栓支架或与药物溶栓联用以实现闭塞血管再通。RIPC组在血管内治疗术前于左下肢绑缚无创血压袖带,术中第一次球囊扩张或血栓抽吸而恢复血流后1 min内开始充气加压阻断左下肢血流,充气5 min,放气5 min,交替3个循环。比较2组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评分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以及炎症因子IL-6、CRP水平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Barthel评分提高,NIHSS评分均下降,且RIPC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24 h和术后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纤维蛋白原、IL-6、CRP水平在术后24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RICP组术后7 d上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RIPC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可能是潜在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适应 急性脑梗死 早期血管内治疗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附1例报告与文献复习)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淑婷 庄伟端 +1 位作者 肖颖秀 刘潇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ation syndrome,OHSS)并发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报告1例OHSS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并对该病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目的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ation syndrome,OHSS)并发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报告1例OHSS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并对该病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是28岁青年女性因继发性不孕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出现失语和偏瘫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罕见病例,卒中的原因可能是OHSS并发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结论OHSS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机制为低灌注、高凝状态等。在临床中应严格筛查选择合适的体外受孕对象,慎防OHSS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促排卵治疗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血清脂蛋白(a)与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亚型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潇强 庄伟端 +2 位作者 王锐锋 林兰 肖颖秀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2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病例组)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病例组)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以及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浓度。病例组根据TOAST病因学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栓塞(cardinembolism,CE),并排除其他明确病因和病因不明的患者。对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血清Lp(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14例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其中LAA97例(45.33%),SAO64例(29.91%),CE53例(24.77%);对照组118例。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和饮酒的比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p(a)、纤维蛋白原、高半胱氨酸水平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01)。多变量如加疵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和性别后,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01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73~3.092;P=0.036];LAA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3.353,95%CI1.714~6.558;P〈0.001)、收缩压(OR2.786,95%CI1.136~5.538;P=0.016)、高半胱氨酸(OR1.108,95%CI1.031—2.191;P=0.005)、总胆固醇(OR2.169,95%CI1.599~4.943;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2.782,95%CI1.093~5.238;P=0.024)和Lp(a)(0R3.072,95%CI1.907~8.064;P=0.001),SAO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7.042,95%CI3,189~25.55;P〈0.001)、糖尿病(OR5.162,95%CI2.372~11.23;P〈0.001)、纤维蛋白原(OR1.667,95%CO1.434~2.025;P=0.045)和高半胱氨酸(OR1.967,95%CI1.859~1.995;P=0.036),CE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房颤动(OR13.340,95%CI4.637~39.20;P〈0.001)、纤维蛋白原(OR2.365,95%CI1.147~4.904;P=0.029)和Lp(a)(OR1.656,95%CI1.996~3.001;P=0.035)。结论Lp(a)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血清生物学标记物。不同卒中病因学亚型之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Lp(a)与LAA和CE独立相关,但与SAO无独立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脂蛋白(a) 动脉粥样硬化 心脏病 心房颤动 颅内栓塞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潇强 陈荣波 +2 位作者 方敬念 张儒焱 庄伟端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2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LRIPC)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给予LRIPC+... 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LRIPC)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给予LRIPC+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血流灌注量、脑梗死体积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较对照组短,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S-100B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142.45±36.23)mg/L比(176.89±42.63)mg/L、(2.52±0.46)μg/L比(3.61±0.75)μg/L],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143.49±10.58)μg/L比(124.96±13.6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RIPC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能通过改善脑血流状况缩减脑梗死体积,对减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亦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缺血预处理 肢体远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脂蛋白(a)与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潇强 庄伟端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54-558,共5页
血脂异常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作为血脂的重要组成成分,脂蛋白(a)是一种首先被发现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类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脂体。研究显示,脂蛋白(a)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进而引... 血脂异常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作为血脂的重要组成成分,脂蛋白(a)是一种首先被发现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类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脂体。研究显示,脂蛋白(a)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病。明确其与缺血性卒中以及其他血管性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可为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卒中 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肖颖秀 张俏忻 +2 位作者 庄伟端 刘潇强 黄文盛 《中国综合临床》 2014年第3期285-287,共3页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 (IL-23)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脑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IL-17及IL-23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检出斑...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 (IL-23)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集的脑梗死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清IL-17及IL-23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是否检出斑块,分为颈动脉硬化组(86例)与非颈动脉硬化组(39例).颈动脉硬化的患者按其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可分为软斑块组(35例)、硬斑块组(21例)、混合性斑块组(30例);颈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采用半定量法,按严重程度分组,分为Ⅰ级(29例)、Ⅱ级(43例)、Ⅲ级(14例).结果 颈动脉硬化组与非颈动脉硬化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7:(31.42±8.73) μg/L与(22.81±6.52) μg/L,t=5.15,P<0.01;IL-23:(21.79±9.34) μg/L与(14.33±6.21) μg/L,t=4.99,P<0.01].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性斑块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181、3.835,P均<0.05),且软斑块组和混合性斑块组患者血清IL-17表达高于硬斑块组(P =0.001;P =0.007),软斑块组患者血清IL-23表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和硬斑块组(P =0.017;P =0.045).按斑块严重程度所分Ⅰ、Ⅱ、Ⅲ级组IL-17和IL-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6、3.739,P均<0.05),且Ⅱ、Ⅲ级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并存在相关性(r=0.892,P=0.000;r =0.420,P=0.041).结论 IL-17和IL-23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早期发现并干预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23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Th17/Treg细胞平衡变化在HTLV-I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截瘫患者中的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肖颖秀 庄伟端 +2 位作者 张俏忻 刘潇强 黄文盛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变化在HTLV-I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截瘫(HAM/TSP)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AM/TSP患者脑脊液(CSF)上清液中的IL-17、IL-10水平及外周血T... 目的研究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变化在HTLV-I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截瘫(HAM/TSP)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AM/TSP患者脑脊液(CSF)上清液中的IL-17、IL-10水平及外周血Th17,Treg细胞的百分率,并计算二者的比值。结果HAM/TSP患者CSF上清IL-17含量及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58±0.70)pg/ml、(2.00±0.64)%],较对照组[(0.76±0.17)pg/ml、(0.41±0.24)%]均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81、6.11,P〈0.01);HAM/TSP患者CSF上清IL-10含量及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率分别为[(8.64±2.22)pg/ml、(3.56±0.55)%],较对照组[(17.79±3.08)pg/ml、(7.30±1.20)%]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68、7.49,P〈0.01),HAM/TSP和对照组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0.55±0.10、0.06±0.0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1,P〈0.01)。结论Th17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L-17在HAM/TSP患者体内均显著升高,Treg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L-lO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h17/Treg细胞动态平衡的变化在HAM/TS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轻截瘫 热带痉挛性 脑脊髓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