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分离和筛选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华荣 刘灼均 +3 位作者 肖崇刚 吴帮承 胡义文 杨大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5期536-540,共5页
从水稻叶鞘、根系,玉米叶鞘和土壤中以及稻纹枯病菌菌核上分离到360株细胞,经平板抑菌初测得到59株拮抗菌。其中,抑菌带宽0.56~0.84cm的7株中,除B1-2-1外,其它6个MSE系列菌株均来自玉米叶鞘。分离材料... 从水稻叶鞘、根系,玉米叶鞘和土壤中以及稻纹枯病菌菌核上分离到360株细胞,经平板抑菌初测得到59株拮抗菌。其中,抑菌带宽0.56~0.84cm的7株中,除B1-2-1外,其它6个MSE系列菌株均来自玉米叶鞘。分离材料不同,其拮抗细菌的分离率明显不同。即稻体最低(4.25%),土壤纹枯病菌菌核最高(23.8%),玉米居中(16.3%)。在室内人工接种病菌条件下,测定其中43个拮抗菌株对离体稻秆纹枯病的控制作用,筛选到防效在48.47%~90.95%的13株。其中,MSE1-7,PBR-1,MS2-1,L1-3-1,H1-4,L1-5-3的防效均达80%以上。对上述13个菌株补加MSE1-4,共14个供试菌,接种病菌,对再生稻纹枯病防效为32.00%~47.78%的5株(其中MSE1-4为47.78%,L1-5-3为40.44%)。其中,MSE1-4,MSE1-7对稻苗地上部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干重分别比对照降低6.85%和1.34%,但对根系有促生作用,根系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25%和2.81%;L1-5-3,3′-71和MS2-1对稻苗地上、下部生长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筛选 拮抗细菌 水稻纹枯病
下载PDF
小麦丰收菌Bacillus cereus W_(2-6)的代谢产物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大旗 胡义文 +1 位作者 刘灼均 颜思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0-54,共5页
对比测定了小麦丰收菌(BaciluscereusW2-6)培养液和无菌培养液中的几种成分。结果发现,宏量元素,菌液的P2O5和K2O分别比对照高64%和3.7%;全氮、Ca和Mg则是对照分别高于菌液15.6%、87.... 对比测定了小麦丰收菌(BaciluscereusW2-6)培养液和无菌培养液中的几种成分。结果发现,宏量元素,菌液的P2O5和K2O分别比对照高64%和3.7%;全氮、Ca和Mg则是对照分别高于菌液15.6%、87.98%和97.54%;微量元素中,菌液的Fe、Cu和Zn分别高于对照65.19%、40.0%、41.89%和10.96%。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多酚物质则分别比对照低28.9%、19.84%和28.16%,而半胱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只在菌液中测出。淀粉酶、过氧化氢酶菌液分别比对照高2333%和1183%,超氧物歧化酶、多酚氧化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均只在菌液中测出其活性。菌液中的植物激素、GA比对照高1.5倍、Z+ZR高6.4倍,ABA高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丰收菌 代谢产物
下载PDF
康氏木霉对立枯丝核菌7个融合群及3个亚群拮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华荣 刘灼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4期283-285,共3页
将从玉米纹枯病病斑上分离的3株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Oud.),在琼脂玻片上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7个菌丝融合群及3个亚群(AG-1-IA、AG-1-IB、AG-1-IC、AG-2-1、AG-2-2、AG-3、AG-4、AG-5、AG-6和 AG-BI)标准菌... 将从玉米纹枯病病斑上分离的3株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Oud.),在琼脂玻片上与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7个菌丝融合群及3个亚群(AG-1-IA、AG-1-IB、AG-1-IC、AG-2-1、AG-2-2、AG-3、AG-4、AG-5、AG-6和 AG-BI)标准菌株对峙培养,观察其对丝核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3株木霉对各融合群的丝核菌均有强烈拮抗作用,融合群间及木霉菌株间的拮抗作用均无明显差异。其拮抗方式表现为缠绕、侵入,断裂菌丝,消解细胞质或使之变稀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属 拮抗作用 立枯丝核菌
下载PDF
甘蓝黑腐病菌细菌学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肖崇刚 刘灼均 蔡岳松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2期162-164,共3页
对11个地区的甘蓝黑腐病菌菌株的细菌学研究表明,在36℃下,均不能在肉汁胨培养液中生长,而能在胰蛋白胨营养液中生长。
关键词 甘蓝 黑腐病菌 菌株 细菌学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生防益菌菌株对小麦的促生性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大旗 刘灼均 +5 位作者 胡义文 李华荣 肖建国 陈宇 吴帮承 颜思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4-69,共6页
以平板测定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5 个芽孢杆菌菌株 ( W122, W141, C B1, W445, T0), 分别按液培和土培麦苗的方式测定其对麦苗的促生性。以对小麦有明显促生效应的菌株 W26 作标准对照,... 以平板测定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明显拮抗作用的5 个芽孢杆菌菌株 ( W122, W141, C B1, W445, T0), 分别按液培和土培麦苗的方式测定其对麦苗的促生性。以对小麦有明显促生效应的菌株 W26 作标准对照, 以清水 ( C K) 作空白对照。结果表明, 小麦液培时, 各菌株促生效应各指标的综合评价顺序为 W122> C B1> W141 > W26 > W445> T0> C K; 小麦土培时, 各菌株促生效应各指标的综合评价顺序为 W26> W122> W445> W141> C K> T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防益菌 促生性 菌株 纹枯病
下载PDF
低温激发红外触肤治疗器对人工老化小麦抗衰老作用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大旗 王燕 +2 位作者 刘灼均 胡义文 王荡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8-53,共6页
用低温激发的红外电磁波处理小麦种子后,以50%甲醇人工老化,测定种子的质膜透性和幼苗抗衰老指标。结果表明,在距离5cm和10cm处理1hr的种子相对电导率、幼苗O2-含量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均低于对照。发芽率、... 用低温激发的红外电磁波处理小麦种子后,以50%甲醇人工老化,测定种子的质膜透性和幼苗抗衰老指标。结果表明,在距离5cm和10cm处理1hr的种子相对电导率、幼苗O2-含量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均低于对照。发芽率、GI、VI、叶绿素和抗坏血酸含量以及SOD、CAT和POD活性则比对照高,提高了麦苗素质。证明用该治疗器的电磁辐射处理,确具有抗衰老的生理功能。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电泳谱带表明,治疗器只产生激发效应,未诱导基因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衰老 红外电磁波 种子处理
下载PDF
低温激发红外触肤治疗器对小麦幼苗抗衰老的生理生化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燕 胡义文 +6 位作者 刘灼均 杨大旗 王荡 曾昭熙 王怀生 谷荣华 梁建业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255-260,共6页
】用低温激发红外触肤治疗器(中亚圣灯治疗器)辐射处理小麦种子,提高了种子的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发芽率以及幼苗的株高、鲜重、干重和物质转化效率,增强了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 】用低温激发红外触肤治疗器(中亚圣灯治疗器)辐射处理小麦种子,提高了种子的萌发指数、活力指数、发芽率以及幼苗的株高、鲜重、干重和物质转化效率,增强了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抗坏血酸含量,降低了质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表明用中亚圣灯治疗器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衰老 生理学 低温 激发红外触肤 治疗器
下载PDF
小麦丰收菌(Bacillus sp.W_(2—6))对小麦生长前期的生理效应研究
8
作者 刘灼均 胡义文 +3 位作者 李华荣 肖建国 杨大旗 颜思齐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6期503-505,共3页
小麦丰收菌(Bacillus sp.W_(2-6)能提高麦株鲜重2.23%~19.3%、干重1.03%~14.31%、叶绿素含量3.61%~38.91%、净光合速率7.26%~11.53%、CAT酶活性22.23%~79.34%。SOD酶活性在三叶期时低于对照,而拔节和孕穗期均比对照高。... 小麦丰收菌(Bacillus sp.W_(2-6)能提高麦株鲜重2.23%~19.3%、干重1.03%~14.31%、叶绿素含量3.61%~38.91%、净光合速率7.26%~11.53%、CAT酶活性22.23%~79.34%。SOD酶活性在三叶期时低于对照,而拔节和孕穗期均比对照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无明显差异。该菌对小麦有较强的促生作用,并有随生育进程而提高的趋势。该菌不会引起小麦的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芽孢杆菌属 生理效应 丰收菌
下载PDF
禾谷类作物纹枯病研究Ⅰ: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四者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1
9
作者 颜思齐 吴帮承 +2 位作者 唐显富 刘灼均 江浪 《植物病理学报》 CAS 1984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澄清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之间的关系,1980~1982年以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为对象,以能代表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棉花立枯病为对照,从病菌无性时期的形态、培养性状、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和交互接种等方面进... 为澄清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之间的关系,1980~1982年以水稻、玉米、小麦纹枯病为对象,以能代表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棉花立枯病为对照,从病菌无性时期的形态、培养性状、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和交互接种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在各方面表现均基本一致,应视为同种;小麦纹枯病菌和棉花立枯病菌之间,以及它们和前二者之间,在各方面均有明显不同之处并呈现种间的差异。初步认为水稻、玉米和小麦纹枯病菌是Rhizoctonia中的另外两个种。4种病菌都能侵染水稻、玉米和小麦,小麦纹枯病菌不能侵染棉花,水稻和玉米纹枯病菌对棉花亦未表现明显的致病性。鉴于Rhizoctonia属的菌丝细胞随菌龄和分枝的增加而渐变粗、短,为求标准统一,建议测菌丝细胞长、宽时以定型的部位,即初生菌丝的主枝和组成菌核的细胞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枯病 立枯病菌 作物 水稻纹枯病菌 玉米纹枯病菌 小麦纹枯病菌 棉花立枯病 菌丝细胞 初生菌丝 菌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